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林慧龙  范迪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学报》2021,30(10):201-213
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CSCS)经过6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已成为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唯一的可数量化的草地分类系统.特别是2008年任继周等在Rangeland Journal专门著文推介CSCS,开启了CSCS在国内外研究的新高潮.本研究以CSCS作为关键词从Wed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等科技论文数据库检索得2008-2020年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分别为48和29篇.通过系统梳理,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下:1)将CSCS与国际公认的Holdridge Life Zone、BIOME4分类体系在全球尺度上进行对比验证,论证了CSCS在草地类型划分方面的突出优势;2)使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坡度、坡向和坡度变化率等因子修正传统空间插值法,引入海拔、坡度等变量的多元回归和残差分析插值法,有效解决高海拔和复杂地形所带来的气候数据插值误差,提高了CSCS的模拟精度,也为深入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方法论依据;3)基于CSCS发生学特征,研究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现已在区域、全国及全球尺度上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为进一步的草地精细化分类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基础;4)热量状况和水分条件的组合是草原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的因素,以CSCS为理论框架,用分类指标为参数构建草地第一性生产力(NPP)分类指数模型,该模型不仅揭示草地类型与其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也为进一步研究地带性草地类型的生产潜力、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区域分布和全球分布提供了可能.在区域、全国和全球尺度上的比较验证可知,基于CSCS的草地NPP模型已发展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评估及碳汇计算的新工具.未来CSCS研究亟待开展的工作主要有:1)完善CSCS亚类及型的定量分类体系;2)通过开发CSCS方法在草地营养载畜量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完善基于CSCS框架的草地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侯帅君  王迎新 《草业学报》2020,29(10):206-210
祁连山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素有“高原冰原水库”和“生命之源”之称,同时也是我国西北地区“江河源”、河西走廊水资源安全的战略基地。祁连山北坡高寒灌丛作为这个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畜牧业发展的贡献不可忽视。马鹿是祁连山草原重要的特色放牧家畜,目前关于马鹿放牧对高寒灌丛群落学过程的影响研究缺乏。本研究在祁连山中段北麓以甘肃马鹿-高寒灌丛放牧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夏季马鹿的放牧强度和地形对高寒灌丛β和γ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阴坡和谷地放牧强度之间β多样性差异显著,谷地β多样性嵌套现象显著;2) 中度放牧促进γ多样性,地形间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讲,马鹿适度放牧显著提高了高寒灌丛草地的γ多样性。研究结果以期为祁连山草原的可持续放牧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草地农业”,简称草业,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适应时代发展,迎接城乡统筹,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系统,也是破解我国传统“耕地农业”发展难题、优化农业结构的一个里程碑式转变。“草地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众多层面。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本研究提出构建“草地农业智库”,基于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构建“草地农业智库”信息系统,巩固现有研究成果,凝聚研究合力,对国内外草业信息做适时收集、分析,使之成为草业的“神经系统”以供社会共享。“草地农业智库”应具有独立性、科学性、时效性和建设性,为一线生产,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的智力平台,对我国草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力中国农业从传统“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的“草地农业”转型。  相似文献   

4.
西藏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不仅关系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且关乎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安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为遏止高寒草地退化,恢复已退化草地的生态功能,保护未退化高寒草地资源,在2011年国家启动天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奖”政策)。2014年我们深入西藏3类地区(纯牧区、半农半牧区、纯农区)的农、牧家庭进行问卷调查,从家庭牧业生产、家庭收入与构成及农牧户间收入差距3方面剖析了政策实施3年(2011-2013年)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发现,1)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福利存在地域间的不均衡性,纯牧区家庭享有更多经济福利;2)“草奖”政策改变了牧区家庭的收入结构,转移性收入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牧民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3)“草奖”政策有利于缩小牧区和农区贫富差距,但对于半农半牧区效果不明显。因此,政策措施需要进行适时适度地调整,从补偿标准、方式、力度等方面进行优化,体现高寒草地生态功能的地域性差异,使其符合各地域农牧家庭的实际生产,促使西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RAPD标记鉴定草地早熟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早熟禾是一种重要的冷季型草坪草,广泛种植于温带地区,且拥有众多的商品品种和丰富的野生资源。本研究收集了国内外72份草地早熟禾材料,对它们苗期的株高、叶宽、叶色及分蘖情况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材料间的表型差异显著。此外,又在材料间进行了RAPD扩增产物的多态性鉴定,20条引物共扩增出11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达91%。UPGMA聚类显示,材料被聚成两大类:一类为4个国内品种/系(“沪夜”、“沪青”、“沪禾2号”和“杂禾”),另一大类为剩余的所有材料。当遗传相似系数增大后,后一大类分成3组,组Ⅰ以国外引进品种为主,组Ⅱ和组Ⅲ则集中了更多的野生材料。RAPD聚类分析结果与材料背景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但与苗期表型性状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马亚玲  刘辉  刘阳  李春杰 《草业学报》2020,29(3):96-102
研究“汾豆牧绿2号”、“南夏豆25”、“南黑豆20”和“南豆5号”4种大豆品种对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旨在为大豆品种的抗性评价及其豌豆蚜危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光周期10Light∶14Dark、温度(23±1) ℃,湿度60%±10%,光照强度212 μmol·m-2·s-1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组建了两种色型豌豆蚜取食不同大豆品种,测定豌豆蚜龄期、发育历期、体重差、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红色型豌豆蚜发育历期和相对日均增长率均存在寄主的显著效应,“南夏豆25”组的发育历期所需时间最长(8.30 d),“南黑豆20”组最短(7.29 d);相对日均增长率“南夏豆25”最低,比“汾豆牧绿2号”、“南黑豆20”和“南豆5号”分别减小31.25%、25.00%和12.50%;若虫存活率“南黑豆20”上最高;喜食品种依次为“南黑豆20”>“汾豆牧绿2号”>“南豆5号”>“南夏豆25”。2)绿色型豌豆蚜在各龄期、发育历期和相对日均增长率均差异显著,在“南豆5号”上发育历期所需时间最长(8.84 d),在“南夏豆25”上最短(7.81 d);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南豆5号”上最低,比“汾豆牧绿2号”、“南夏豆25”和“南黑豆20”分别减小6.25%、25.00%和12.5.0%;若虫存活率“南黑豆20”上最高;喜食品种依次为“南夏豆25”>“南黑豆20”>“汾豆牧绿2号”>“南豆5号”。综上,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与不同大豆品种相关,且红色和绿色型豌豆蚜对不同大豆品种反应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不同苜蓿品种在雁门关地区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雁门关地区,以28个紫花苜蓿不同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观测其再生速度、叶茎比、株高和干草产量,并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对8个营养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阿迪娜”生长速度在2015和2016年均表现为最高,分别为2.78和3.19 cm·d-1;“WL363HQ”叶茎比在2015和2016年均表现为最高,分别为0.84和0.97;2) “WL298HQ” 在2015年的株高表现为最高(54.90 cm),“巨能7号”在2016年的株高表现为最高(84.27 cm);“鲁苜2号” 在2015年的干草产量表现最高,为6961.81 kg·hm-2,“巨能7号” 在2016年的干草产量表现最高,为8587.63 kg·hm-2;3)各品种的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维多利亚”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占干物质的26.80%;“维多利亚”的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均表现为最高(分别为10.20%和 2.34%);“肇东”的干物质含量最高,达到94.55%;“康赛”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最低,分别为27.18%和33.31%;“雷达克之星”的瘤胃非降解蛋白含量最高(22.27%);“康赛”的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最高(79.93%)。通过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显示,“维多利亚”、“康赛”、“WL298HQ”、“SK3010”、“巨能7号”5个品种的综合表现最优异,在雁门关地区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武威黄羊镇和兰州永登地区,以20个紫花苜蓿不同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对其在初花期的干草产量、株高、茎叶比、鲜干比、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皇后”在黄羊镇和永登地区干草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8.15和7.78 t/hm2;“甘农4号”在黄羊镇地区株高最高(102.44 cm),“驯鹿”在永登地区株高最高(96.44 cm);“陇东苜蓿”在黄羊镇地区粗蛋白含量最高(18.08%),“陇中苜蓿”在永登地区最高(17.91%);“苜蓿王”在黄羊镇地区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31.19%),而“太阳神”、“柏拉图”在永登地区并列最低(33.99%);“苜蓿王”在黄羊镇地区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39.08%),“北极星”在永登地区最低(42.96%)。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苜蓿王”、 “甘农4号”、“陇东苜蓿”、“北极星”在黄羊镇地区综合表现优异;永登地区“柏拉图”、“皇后”、 “苜蓿王”、 “北极星”综合表现优异,这些品种在上述各地区分别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CSCS)作为一种开放式、能划分全世界潜在自然植被类型的分类系统,对全球自然植被的宏观认知和自然植被资源的适度利用与科学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基于CSCS理论,利用中国1982-2012年的气象数据(温度和降水量)和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以及改进型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模拟中国潜在自然植被NPP及其时空分布格局,并分析其对气候和地形的响应模式。研究结果表明:31年来中国潜在自然植被NPP总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递增趋势,其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体现了明显的异质性,各CSCS类及类组的NPP差异较大;中国潜在自然植被NPP基本与温度、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保持一致,且随着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增加呈现出增加、降低和增加的趋势;各CSCS类型的NPP总体上体现了自然植被所需水热条件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与CSCS分类检索图保持一致性。研究结果对CSCS和全球变化的交叉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筛选内蒙古兴安盟地区营养价值较好的紫花苜蓿品种。[方法] 以国外引进的34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开展种植试验,测定各参试品种紫花苜蓿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计算相对饲用价值,运用隶属函数法对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参试的34个紫花苜蓿品种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的分别是“SK3010”“阿尔冈金”“康赛”和“挑战者”。相对饲用价值最高的品种是“巨能2”。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较好的3个参试品种是“巨能2”“SK3010”“阿尔冈金”。[结论] 参试的34个紫花苜蓿品种中“巨能2”“SK3010”“阿尔冈金”3个品种在内蒙古兴安盟干旱冷凉区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青海草地类型在中国草地分类系统中的归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现行的草地类型分类系统,主要依据<青海草地资源>,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青海省在全省草地资源调查中,依据1984年厦门会议制定的草地分类系统,编写了<青海草地资源>,将青海全省天然草地划分为9个草地类、9个草地组、173个草地型.由于<青海草地资源>成文早于<中国草地资源>,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与<中国草地资源>不同,导致青海草地分类系统与全国草地分类系统差异很大.为了统一规范青海草地分类系统,与全国草地分类系统相一致,现将青海省原用的草地类型归并其中,形成包括10个草地类、8个草地组、167个草地型的青海草地分类系统,通过今后的草地资源调查实践,进一步得到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青海草地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王翀  林慧龙 《草业学报》2012,21(1):262-272
 在综述前人湿地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湿地分类应遵循的6条原则,借鉴任继周等提出的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并依上述原则,提出了依照生物气候-湿地基底物质结构- 植被的我国内陆天然湿地的综合顺序分类方法。内陆天然湿地综合顺序分类法第一级为类,分类指标是积水深度和>0℃ 的年积温(Σθ)。积水深度和>0℃的年积温(Σθ)是量化的指标,利用这2 个指标将我国天然湿地分为21 个类,并得到湿地类别的检索图。第二级———亚类的划分,以湿地基底物质结构作为指标;第三级———型的划分,以植被类型作为指标,分为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以及漂浮型。对我国的天然湿地依照生物气候等指标进行类的划分,结果表明,寒冷浅水类(ⅠB)、微温浅水类(ⅢB)、寒温浅水类(ⅡB)、寒冷深水类(ⅠA)和暖温浅水类(ⅣB)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广的5个湿地类型,占我国内陆天然湿地总面积的79.75%,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而暖热浅水类(ⅤB)、炎热浅水类(ⅦB)、炎热深水类(ⅦA)、亚热浅水类(ⅥB)、寒温深水类(ⅡA)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小的5个内陆天然湿地类型,分布在安徽、湖北、云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青海,仅占我国内陆天然湿地总面积的0.83%。我国现有内陆天然湿地占湿地综合顺序法中21类的20类,炎热季节性类(ⅦC)在我国无分布。由于湿地综合顺序分类法检索图充分体现了天然湿地各个类之间的发生学关系,从而为在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背景下,预测未来天然湿地类的演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内蒙古潜在植被地理格局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为  赵军  尹东  韩涛  李丽丽 《草业科学》2013,30(8):1167-1174
原生植被演替过程与环境间表现出复杂的耦合关系,通过模拟潜在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来反映植被对环境因子长期适应和选择的重要生态过程,是研究植被地理格局的基础。本研究运用GIS及综合顺序分类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及周边94个气象台站近50 a气候数据分前后25 a两期的模拟,分析得到内蒙古自治区潜在植被地理格局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潜在植被共分为16类,归为6个类组,以荒漠和草原为主;在高平原和山前平原地区的潜在植被呈干湿地带性分布,而在大兴安岭和阴山山地地区呈垂直地带性分布。近50 a间,不但各潜在植被类型自身的面积发生变化,而且不同类型之间也有明显的演替。荒漠、半荒漠类和山地草原、典型草原类受立地气候变干影响,面积呈增加趋势并向东扩张;草甸草原类和森林草原、森林类受立地气候变干和气温升高的综合影响,面积呈减少趋势并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退缩。这种演替格局反映了植被对生境和气候变化的多元适应性结构。  相似文献   

14.
草地类型理论和类型划分是草地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的基础。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是有较高科学性的分类体系,但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引入3S技术时出现了水热条件的以点代面,以相邻生境代实际生境的问题,影响了草地综合顺序分类法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通过对其问题的梳理,提出利用定量遥感反演地表参数以解决上述问题,即用面状的土壤水热指标数据替换点状的站点大气水热指标,旨在为我国草地的精确分类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is important for effectively analyzing spatial patterns, obtaining key vegetation parameters using remote sensing (e.g., biomass, leaf area index,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using and protecting grasslands. Existing classifications of grasslands by remote sensing are mostly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or biomass, but classifications according to grassland types are scarce.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using remote sensing based on 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 (OBIA) with multitemporal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30-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and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The grasslands were located in Hulunber, Inner Mongolia, and an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and random forest (RF) machine learning classifiers were selecte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1) It is feasible to generally extract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on the basis of OBIA with multisource data; the overall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and Kappa value exceeded 90% and 0.9, respectively, using the SVM and RF machine learning classifier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the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ranged from 61.64% to 98.71%; 2) Multitemporal images and auxiliary data (DEM and NDVI) improved the separability of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The information in the growing season was conducive for distinguishing temperate meadow steppe from temperate steppe and was favorable for extracting lowland meadow and swamp in the nongrowing season. The DEM and NDVI also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image segmentation objects and improved the segmentation effects; 3) Spectral and textural features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geometric features in this study. A few main variable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classification, while a large number of variables had either no significant effect or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when the optimal feature subset was determined. This stud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various grassland types by remote sensing, including the data selection, image segmentation, feature selection, classifier selection, and parameter settings.  相似文献   

16.
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碳汇潜势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研究用综合顺序分类法(CSCS)分析了1950-2000年和2001-2050年期间的草原类型演替及碳汇动态。证明中国草地的碳汇主体依次是冻原和高山草地、温带湿润草地、斯泰普草地和半荒漠草地大类,占中国潜在草地总面积的85.52%,年碳汇潜力占中国潜在草地年碳汇潜力的93.29%。全球草地的碳汇主体是萨王纳、冻原和高山草地大类,两者的面积和占全球潜在草地总面积的48.50%,年碳汇潜力占全球潜在草地年碳汇潜力的72.22%。在全球气候暖干化的强(A2a)、弱(B2a)情景下,与当前(1950-2000年)情景相比,中国将呈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的态势;与中国的趋势相反,全球将呈现草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少的态势。在全球暖干化的A2a和B2a模式下,草地年碳汇潜力,中国将分别提升14.6%和18.5%,全球将分别提升17.3% 和16.8%。但两者的增长方式不同,全球是以温带湿润草地大类年碳汇潜力大幅增加为特征,而中国是以负增长为特征。我国的暖干化趋势在草地年碳汇潜力上的反映较之全球更强烈。尽管造成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自然因素远非人力所能控制,但系统问题只能靠系统综合的办法治理。这是草地工作者当前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王秀梅  董建军 《草地学报》2020,28(6):1711-1718
本研究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植被指数产品和野外实测的地上生物量数据(aboveground biomass,AGB),分析了2009-2015年主要生长季5-10月内蒙古荒漠草原及典型草原AGB动态变化及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NDVI幂函数模型最佳模拟内蒙荒漠草原AGB,RVI对数函数模型最优模拟内蒙典型草原AGB;七年间荒漠草原平均地上总生物量为6.51 Tg,典型草原平均地上总生物量为36.94 Tg;2009-2015年主要生长季内蒙荒漠草原及典型草原AGB变化趋势呈现单峰曲线,生物量高峰出现在每年7,8月份,低值出现在每年10月份;AGB空间分布5-10月,以8月为节点随着季相变化南北交替推进;最后采用面板分析方法解释2类草原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荒漠草原降水贡献较大,典型草原气温贡献较大,因此水热动态假说对该格局解释最佳。  相似文献   

18.
植被类型是研究自然植被的基础,CSCS模型的模拟结果反映潜在自然植被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因此,进一步研究基于CSCS模型的现存自然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对CSCS模型在天然草地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草地畜牧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在基于CSCS模型确定的中国潜在自然植被图的基础上,结合1∶100万中国植被图和DEM数据,研究了现存自然植被分布范围,并划分了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首次制作出基于CSCS的中国现存自然植被分布图和现存自然植被典型区分布图,对指导CSCS草地类型外业调查样点位置的选择及不同类型植物生物学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禁牧对巴林右旗天然草地生产力及植被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不同草地类型测定了未禁牧、禁牧当年以及禁牧4年后草地生产力和植被群落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禁牧能够明显提高天然草地的草地生产力;对天然草地的植被组成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禁牧对巴林右旗天然草地生产力及植被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不同草地类型测定了未禁牧、禁牧当年以及禁牧4年后草地生产力和植被群落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禁牧能够明显提高天然草地的草地生产力;对天然草地的植被组成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