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探索控制沙门氏菌感染的新途径,本试验进行了高效价宽裂解谱噬菌体的分离。首先利用点斑试验和成斑率(EOP)测定法对环境样品进行了沙门氏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裂解效价和裂解谱的测定,然后对其中1株效价较高、裂解谱较广的噬菌体进行了电镜形态特征观察、最佳感染复数测定、一步生长曲线测定及温度、pH和紫外线敏感性的测定。结果显示,该株噬菌体对不同沙门氏菌的裂解率不同,裂解效价在109~1012 PFU/mL;对检测的32株沙门氏菌菌株的裂解率为59.4%;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该噬菌体为头部直径约70 nm、尾部长约140 nm的长尾噬菌体;以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 14028为宿主菌测得最佳感染复数为0.01;在宿主菌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 14028中的一步生长曲线显示,潜伏期为20 min,暴发期为100 min,暴发量为113 PFU/cell;在40~60 ℃效价稳定在1010 PFU/mL,pH 5.0~13.0效价在106 PFU/mL以上,紫外线照射50 min效价仍有106 PFU/mL。综上可知,该株噬菌体分离株具有效价高、裂解谱宽且对温度、pH、紫外线稳定性良好等特性,符合噬菌体制剂的相关特征,具备作为噬菌体制剂后备菌株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旨在为研制沙门菌特异性抗菌制剂提供试验数据和参考,以禽源沙门菌为宿主菌,从鸡场污水中分离纯化沙门菌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沙门菌烈性噬菌体S5,透射电镜下该噬菌体头部直径约50 nm,尾部长约200 nm,头部呈正二十面体对称,属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该噬菌体对20株沙门菌的裂解率为75%,效价为8×109PFU·mL-1;在30~60℃作用30 min和1 h的效价基本不变;pH 4.0~11.0对噬菌体活性影响不明显;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 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其感染宿主菌后5 min内(潜伏期)效价基本保持不变,暴发期约为95 min,平均裂解量为50 PFU·cell-1。噬菌体S5是双股DNA病毒,基因组全长为72 519 bp,GC含量39.45%,含有9种tRNA,预测到109个ORF,未发现任何编码细菌毒力因子等有害产物的基因。沙门菌烈性噬菌体S5,裂解效果较好、对环境适应性强、遗传背景清楚,以期成为防控沙门菌的抗生素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3.
旨在分离鼠伤寒沙门菌烈性噬菌体,为控制该病原菌感染或污染提供生物制剂。以1株从市售散装牛奶中分离到的多重耐药性鼠伤寒沙门菌为宿主菌,采用人工诱导方法,连续1周每日给3只试验鸡饲喂宿主菌悬液,7 d后,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试验鸡粪便中分离培养噬菌体,并对其效价、核酸类型、宿主谱、热稳定性与酸碱耐受性以及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1株鼠伤寒沙门菌噬菌体,命名为KM104。该病毒在体外高效裂解同源宿主菌株及另1株受试鼠伤寒沙门菌,形成清晰透明、直径约1 mm圆形噬菌斑,核酸类型为DNA,基因组约为28 kb,最佳感染比(MOI)为1∶10,对宿主菌感染的潜伏期约为6 min,70 min时效价最高,达4.6×108 PFU·mL-1,在20~60℃、pH2.0~8.0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生物学活性,并有效减轻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小鼠十二指肠组织损伤。结果提示,噬菌体KM104能在体内外高效裂解鼠伤寒沙门菌,且增殖迅速,对环境适应性强,其耐酸特性利于抵御胃酸的分解,具有应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11株兔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为宿主菌,利用滴定法和双层平板法从莱芜和青岛规模化兔场污水中分离到2株噬菌体v B-Eco M-t E6和v B-Eco M-tE10。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两株噬菌体均属于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噬菌体v B-Eco M-tE6和v B-Eco M-t E10的效价为5.42×108 PFU/mL和8.26×109 PFU/m L,能够裂解5种以上的兔致病性大肠杆菌,裂解性强、效价高、裂解谱广泛,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机会性病原体,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噬菌体在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应用前景。本试验以实验室保存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PA31为宿主菌,通过点滴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水样中分离纯化噬菌体;以PA31和实验室保存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菌(Salmonella)、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临床分离株作为宿主菌,通过点滴法分析噬菌体的裂解谱;利用负染法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噬菌体形态,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测定pH和温度对噬菌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测定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序列,利用A5-MiSeq、SPAdes、GeneMarkS、Rfam、Diamond、BLASTp和MEGA 11.0生物信息软件进行拼接、注释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出1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vB_PaeM_Ty,其仅能裂解宿主菌PA31和Escherichia coli-39、Enterococcus faecal...  相似文献   

6.
【目的】拟分离1株对大肠杆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且适应性广泛的噬菌体,为开发新的大肠杆菌防治方法提供基础。【方法】以大肠杆菌H11为宿主菌,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污水样品中分离纯化1株大肠杆菌噬菌体,电镜下观察噬菌体的形态,测定噬菌体的效价、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pH稳定性与温度敏感性,对噬菌体的全基因组进行分析和序列比对,并探究该噬菌体在液体培养基中对H11的抑制效果。【结果】成功分离到1株裂解性大肠杆菌噬菌体,命名为EP_H11(登录号:OP688485)。双层琼脂平板法结果显示,该噬菌体能够形成大小一致、中间有透明亮点、周围有光晕的噬斑,噬菌体裂解效价可达109~1010 PFU/mL。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EP_H11头部呈规则的多面体状,直径约85 nm,尾部直径约23 nm,长度约109 nm。以大肠杆菌H11为宿主菌测得EP_H11的最佳感染复数是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其潜伏期为40 min,爆发期为80 min,裂解量为200 PFU/cell。该噬菌体在pH 4.0~10.0的环境中至少可以存活2 h以上,并能够在...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筛选肉鸡弯曲杆菌特异性裂解型噬菌体并对其在肉鸡生产中的合理应用进行探讨。从肉鸡屠宰场收集弯曲杆菌噬菌体筛选样本,通过与当地肉鸡弯曲杆菌流行株共孵育、增殖、纯化获得特异性弯曲杆菌噬菌体。对上述弯曲杆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宿主范围、致死曲线、形态学特征等)进行鉴定;将筛选得到的弯曲杆菌噬菌体作为饲料添加剂,以5×107、1×108、5×108、1×109和5×109 PFU/d 5个添加量添加于38日龄雄性罗斯308肉鸡饲粮中,观察不同噬菌体添加量对肉鸡盲肠内容物中弯曲杆菌的清除效果;最后通过比较2种噬菌体不同配比条件对肉鸡弯曲杆菌清除率及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建立使用方案。结果显示,试验从当地肉鸡屠宰场以空肠弯曲杆菌标准株L26为宿主菌共分离到12株空肠弯曲杆菌噬菌体,与从肉鸡养殖场分离的7株空肠弯曲杆菌共孵育,并选择裂解谱广且噬菌斑大的噬菌体BP11和BP12进行纯化和增殖。经形态学鉴定,2株噬菌体均符合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特征,并具有较宽的裂解谱,但二者对相同宿主菌的裂解能力表现差异性;BP11添加量为1×109 PFU/d,BP12添加量为5×108 PFU/d时均能达到显著裂解效果;BP11与BP12混合添加组在不影响屠宰指标的前提下可显著降低肉鸡泄殖腔弯曲杆菌携带量。本研究结果为肉鸡生产过程中弯曲杆菌污染的防控及噬菌体的合理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得具有高效广谱裂解特征的噬菌体,本试验以96株鸡源大肠杆菌(E.coli)临床分离株为宿主菌,用双层平板法从鸡场采集的5份粪便样品中分离纯化噬菌体,测定噬菌体的裂解谱,并对筛选到的噬菌体进行形态观察、生物学特性测定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从鸡场采集的粪样中分离到1株烈性大肠杆菌噬菌体,命名为LHE71,在菌苔上形成透亮带晕环的噬斑。透射电镜观察该噬菌体形态为长尾噬菌体,正二十面体的头部直径约为70 nm,弯曲的尾部长约150 nm。以E.coli K12为宿主菌增殖噬菌体,当感染复数为0.1时效价最高,可达到2.6×1015 PFU/mL;该噬菌体增殖的潜伏期约为40 min,爆发量约为104 PFU/cell。噬菌体LHE71在60℃以下、pH 7~9的范围内活性稳定,对紫外线有一定的抵抗力。噬菌体LHE71基因组全长50 158 bp,预测到81个开放阅读框,其中24个编码已知功能蛋白,无tRNA,不含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GenBank数据库中共有32株噬菌体与LHE71有同源性,基于噬菌体衣壳蛋白和末端酶大亚基的进化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宽谱鸭疫里默氏菌噬菌体,作为治疗用噬菌体组合的候选毒株。【方法】以不同含量的噬菌体进行噬斑分析测定35株噬菌体的噬菌谱;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热与酸碱稳定性评估、最佳感染复数(MOI)测定、一步生长试验、杀菌试验分析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和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35株噬菌体中vB_RanS_202的裂解谱最宽,能裂解42%(42/100)的鸭疫里默氏菌,包括血清1、2、6、10、11和13型共6种血清型菌株。该噬菌体由直径约60 nm的截面为六边形的头部和长约220 nm的尾部组成,不耐热,效价为1.0×107 PFU/mL的噬菌体,经50℃水浴80 min或60℃水浴20 min,即降为1.8×105~2.6×105 PFU/mL。在pH 5.0~9.0的环境中能维持活性。以RAf488为宿主菌测得其最佳MOI为0.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其潜伏期和暴发期分别为60和75 min,平均裂解量约为150 PFU/cell。在宿主菌RAf488中的杀菌试验结果显示,MOI在0.004~0.016时,vB_RanS_20...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55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为宿主菌,通过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某鸡场污水和淤泥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宽裂解谱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命名为Bp16,用2%磷钨酸负染后于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构,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测定其温度和pH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MOI)及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宽裂解谱噬菌体Bp16的头部为正二十面体结构,有尾且有尾丝,体长约为220 nm,根据《病毒分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9次报告》的分类特征,该噬菌体为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的成员;以实验室保存的55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为指示菌,其裂解效率仅为12.73%;温度稳定性结果显示,在37~60 ℃作用30 min或1 h噬菌体效价基本保持不变,且在80 ℃作用1 h后效价仍能达到1×104 PFU/mL以上,说明该噬菌体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具有耐热的特性;pH稳定性结果显示,在pH 5.0~10.0之间效价基本保持不变,对酸碱较耐受;最佳感染复数为1;根据最佳感染复数来绘制一步生长曲线,测得其潜伏期为20 min,暴发期为50 min,裂解量为73 PFU/cell。综上所述,噬菌体Bp16具有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及裂解能力强等优点,为后续试验研制大肠杆菌噬菌体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使用甘草查耳酮A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平板计数法测定1MIC、2MIC、4MIC和8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吸光光度法测定1/16MIC、1/8MIC、1/4MIC和1/2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的影响;结晶紫染色法测定1/8MIC、1/4MIC、1/2MIC和1MIC的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效果以及1/4MIC、1/2MIC、1MIC和1MBC甘草查耳酮A对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建立小鼠皮肤刀伤模型和皮肤脓肿模型评价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 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MIC和MBC分别为3.125和12.5 μg/mL。时间-杀菌曲线结果显示,2MIC和1MIC组在6 h内铜绿假单胞菌数量逐渐减少,之后基本维持在1×105 CFU/mL左右;8MIC和4MIC组铜绿假单胞菌的数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并且分别在14和16 h后均无菌落形成。1/16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影响不明显,而1/8MIC、1/4MIC和1/2MIC甘草查耳酮A可抑制细菌生长。1MIC甘草查耳酮A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率约为70%,1MBC甘草查耳酮A可清除约50%预形成的生物被膜。体内试验结果表明,甘草查耳酮A有助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小鼠刀伤的创口愈合,并减少皮肤脓肿。与对照组相比,甘草查耳酮A和氨苄西林组脓肿中的细菌数量均极显著减少(P<0.01)。【结论】 甘草查耳酮A对貂源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可进一步用于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制剂的研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噬菌体作为控制养殖环境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新手段。【方法】 本研究进行了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相应指标评估。通过双层平板法从养殖环境中分离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裂解性噬菌体。通过电镜及酶切鉴定、温度及酸碱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及其在模拟环境中的杀菌效果对该噬菌体进行综合性评估。【结果】 分离得到的噬菌体具有正多面体的头部和细而长的尾部结构, 头部直径约98 nm, 尾部长约123 nm, 结合酶切鉴定结果初步判定该噬菌体为肌尾科双链DNA噬菌体。该噬菌体的温度耐受范围为37~50 ℃; 酸碱耐受范围为pH 3.0~11.0。当感染复数为0.00001时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滴度最高; 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 该噬菌体潜伏期为20~40 min, 裂解时间为80~100 min, 裂解量为4 133 PFU/cell。从该噬菌体对模拟环境中宿主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可看出, 浓度为1×104~1×106 PFU/mL的噬菌体ФECP2-1对液体中目标大肠杆菌作用1~6 h, 杀菌率均在99.9%以上; 浓度为2×104~2×106 PFU/g的噬菌体ФECP2-1对鸡粪中目标大肠杆菌作用5~10 h, 杀菌率均在99%以上, 该噬菌体对鸡粪中目标大肠杆菌杀菌效果略低于对液体中目标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结论】 ФECP2-1符合噬菌体类消毒剂相关特征, 是一株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噬菌体, 可作为一种生物消毒剂应用于养殖环境中禽大肠杆菌的防控。  相似文献   

13.
旨在确定甘肃省天水市某林麝养殖场致死林麝的病原菌,并开展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采集病死林麝肺,通过细菌的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随后对其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并在分离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对分离菌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组装和注释,对毒力基因toxAexoT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从病死林麝肺中分离到一株绿脓杆菌,命名为TS2019。致病性试验测得分离菌对小鼠的LD50为2.82×107CFU·mL-1;药敏试验结果表明,TS2019具有多重耐药性,但对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药物敏感。基因组测序表明,TS2019基因组全长为6 308 327 bp,编码5 929个基因,其中有1 035个编码产物参与新陈代谢途径;全基因组中有毒力因子编码基因875个,产物有黏附蛋白、调控因子、毒性蛋白等;有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5 288个。遗传进化分析表明,TS2019毒力基因toxA、exoT与GenBank中绿脓杆菌众多菌株相应基因序列相似性均高于99%,其中eoxT基因与中国杭州人源分离株P33的遗传关系最近,但处于独立分支。本研究从病死林麝肺分离鉴定到一株绿脓杆菌,并证实该菌有较强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其毒力基因toxAexoT与GenBank中绿脓杆菌相应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研究结果为林麝绿脓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绿脓杆菌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索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灭活疫苗不同抗原含量对仔猪感染的保护作用。测定不同浓缩倍数PEDV感染性病毒粒子数和病毒粒子总数,用不同浓缩倍数抗原分别制备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利用ELISA抗体检测方法、中和试验、ELISPOT方法测定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产生情况,筛选合适抗原含量疫苗进行仔猪免疫并测定抗体,利用攻毒试验研究浓缩疫苗与保护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当抗原含量达8×106 pfu·mL-1以上时,灭活疫苗能有效刺激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以2 mL含8×106 pfu·mL-1抗原的灭活PEDV疫苗免疫仔猪可抵抗PEDV攻毒引起的腹泻及连续排毒,相较于总病毒粒子数,感染性病毒粒子数与抗体产生呈显著相关(r = 0.998 1),中和效价与仔猪保护呈显著相关性(r=0.974 7)。PEDV灭活疫苗可以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其中感染性病毒数量是提升抗体水平的关键因子,抗体滴度作为一项体液免疫的指标是判断免疫保护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大肠杆菌噬菌体BP16对O2血清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 以及噬菌体BP16的最佳治疗剂量。【方法】 将O2血清型禽致病性大肠杆菌新鲜培养物稀释成5×1010、5×109、5×108、5×107和5×106 CFU/mL 5个浓度梯度, 以测定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量(LD50), 确定其感染剂量; 选取常用的对革兰阴性菌有抑菌或杀菌作用的药敏纸片进行药敏试验, 筛选出阳性对照药物; 经无菌试验和安全性试验确定噬菌体裂解液的无菌性及安全性, 用于后续试验。将80只雏鸡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与3个对照组, 试验组在雏鸡攻毒前后不同时间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噬菌体BP16, 3个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氟苯尼考、大肠杆菌菌液、生理盐水, 其余条件一致, 连续饲养7 d, 记录雏鸡的死亡率, 评价大肠杆菌噬菌体BP16对大肠杆菌人工感染试验鸡的防治效果。【结果】 O2血清型大肠杆菌的LD50为1.5×108 CFU/mL, 筛选出氟苯尼考作为阳性对照药物, 噬菌体裂解液中无菌, 噬菌体悬液对雏鸡安全, 可用于后续防治试验。雏鸡感染大肠杆菌前6 h使用噬菌体能有效预防大肠杆菌病, 在感染同时至感染后6 h内使用噬菌体, 能有效治疗大肠杆菌病, 且噬菌体治疗效果优于氟苯尼考; 当大肠杆菌攻毒剂量为1.5×108 CFU时, 噬菌体剂量为1.5×109 PFU时治疗效果为最佳。【结论】 大肠杆菌噬菌体BP16对大肠杆菌病具有防治作用, 本研究为进一步应用噬菌体防治大肠杆菌病及开发大肠杆菌噬菌体制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pathogens, which caused pericardial effusion, hepatomegaly and bleeding at a chicken farm in Henan province, and furthermore to analyze effectiveness of immunogenic proteins of the pathogen. This study employed virus isolation, serological assays, PCR and sequencing analysis, animal experimentation, E. coli expression and protein purification, immunogenicity and challenge test and other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irus was isolated in 7-day-old SPF chicken embryonated eggs, inoculated via the yolk sac route by two blind passages. Viral confirmation was carried out using PCR techniques, and showed a 900-bp-long fragment which shared a 100% homology with the Hexon gene of the serotype C4 strain. Serum neutraliz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isolate avian adenovirus was the group I type 4 avian adenovirus, named HN-ZK strain. The virus could induce CPE on primary hepatocytes of chicken embryo, and its titer was 107.5 TCID50·0.1 mL-1. Animal experimentation illustrated that the isolated virus caused 100% (10/10) typical symptoms and pathogenicity in 35-day-old SPF chickens. Furthermore, the DNA of the isolate virus was used as a template to express Fiber-2 fragment, with a molecular weight of 33 kDa by using the E. coli expression system, and the protein was concentrated and purified to 300 mg·mL-1 after centrifugation and purification. SPF chickens were immuniz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the purified Fiber-2 protein, and showed that a dose of 20 μg per chick was completely resistant to challenge of the virulent virus, suggesting the purified Fiber-2 protein has better immunogenicity. This study can provide data for diagnosing the hydropericardium hepatitis syndrome, and developing a genetic engineering subunit vacc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