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4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为提高新城疫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建立了新城疫病毒浓缩方法,将粪便及脑、肺等器官组织病料中的新城疫病毒经特异性抗体致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PA菌)吸附浓缩后,用RT-PCR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新城疫病毒浓缩方法应用于临床诊断后,可显著提高检测敏感性,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Alpine Musk Deer)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麝属动物资源,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级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包括青海、宁夏贺兰山、甘肃祁连山及肃南山地、四川西部地区、云南北部高山地区及西藏东南部,其中以甘肃兴隆山马麝种群密度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马麝人工驯养基地。但随着基地养殖规模的扩大及马麝种群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亦开始侵扰圈养马麝种群,并逐步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统计资料表明,在1998-2005年因病死亡的马麝中,呼吸系统疾病占26.8%、运动系统疾病占16.5%、消化系统及营养性疾病占14.6%、心血管系统疾病占13.0%。在马麝种群内发生严重传染性疾病流行的案例并不多见。 2008年以来,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内人工圈养马麝种群中开始流行一种以马麝心、肝、脾、肺、肾、小肠、脑等组织和器官的充血、出血和坏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以1岁内的马麝多发,以6月龄左右幼麝最为易感且致死率极高。绝大多数病例无症状急性死亡,个别病程稍长者,表现精神沉郁、采食和饮水停止且死前有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多年来,该病给兴隆山马麝养殖产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但其真正的病原始终未能确定,以致难以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甘肃农业大学研究团队采集病死马麝的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器官,匀浆并反复冻融后离心,取上清经过滤除菌后接种鸡胚、羊睾丸原代细胞、兔肾原代细胞、兔肺原代细胞、MDBK细胞、Hela细胞、Vero细胞、MDCK细胞等不同动物源性细胞和绵羊、山羊、家兔、鸡、鸽、小鼠等不同实验动物,对该病病原进行分离,并结合电镜观察、血清学试验和核酸序列分析对该病病原进行鉴定。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该病病原为一种杯状病毒,其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35 nm,20面体对称,无囊膜,表面有短的纤突。该病毒暂被定名为马麝出血症病毒(Moschus chrysogaster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McHDV)。基因组测序结果证实,McHDV基因组全长为7 437 bp,其核酸序列与GenBank中兔出血症病毒(RHDV)的基因组核酸序列同源性高达89.2%-98.7%,且McHDV基因组结构与国内外经典RHDV的基因组结构相同,5'-端非编码区为1-9 bp,有两个编码区分别为ORF1(10-7 041 bp),ORF2(7 025-7 378 bp),3'-端非编码区为7 379-7 437 bp。鸡胚感染试验结果表明,McHDV对鸡胚的发育无不良影响,亦不能在鸡胚上增殖。不同细胞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在所有试验细胞中均不能有效增殖。动物感染试验表明,在所有受试实验动物中,唯有家兔对其易感且致死率极高,而且病死兔肝、肺等内脏器官中有大量的病毒粒子。因此,可用家兔进行该病毒的扩增培养和传代。研究者认为,该病为杯状病毒科的兔出血症病毒疑似毒株感染马麝所致的马麝病毒性出血症(Moschus chrysogaster viral hemorrhagic disease, McVHD)。此研究是兔出血症病毒对其他动物致病的首个实证案例,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旨在探究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NADH氧化酶NOX2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参照GenBank中Mb湖北分离株(Mb Hubei-1 strain)nox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获得Mb临洮分离株的nox2基因,在测序及序列优化的基础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nox2,并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诱导表达,进而对表达产物rMbNOX2的酶促活性、免疫原性,NOX2在Mb内的分布,rMbNOX2抗血清的补体介导体外杀菌活性和对Mb黏附宿主细胞的抑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b临洮株nox2基因全长1 350 bp,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的Mb nox2基因序列比较,除Mb JF4278株相似性为97.93%外,其余均为99.93%。SDS-PAGE结果显示,优化的nox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rMbNOX2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7 ku,且具有良好的酶促活性;ELISA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MbNOX2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Mb NOX2在细胞浆中的分布多于细胞膜;补体介导的体外杀菌试验及黏附抑制试验证实,rMbNOX2抗血清具有明显的补体介导杀支原体活性,并可有效抑制Mb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本研究为深入探讨Mb NOX2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热不稳定延伸因子(elongation factor thermo unstable,EF-Tu)的黏附特性.参照GenBank中MS WVU1853株EF-Tu序列,设计引物对Tu-F/Tu-R,利用PCR扩增获得MS EF-Tu基因后,将其克隆入pE...  相似文献   
5.
6.
一只牦牛屠宰后肝有干酪样结节,为了探究其形成原因,本研究对该牦牛肝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对所分离可疑致病菌的16SrRNA以及rpoB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并用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生化表型的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经细菌分离培养得到一株革兰阳性、棒状、可疑致病菌;其16S rRNA扩增片段大小1 483bp,GenBank序列编号为MH000696,该菌的16SrRNA与干燥棒状杆菌GD34株(KF928790.1)等的相似性最高,序列一致性为99%,系统进化树显示,本菌与干燥棒状杆菌在同一进化分支上;rpoB基因扩增片段大小434bp,GenBank序列编号为MH006608;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为变异库克菌,可信度为93%。该菌对妥布霉素、氨曲南、头孢哌酮、米诺环素等多种药物高度敏感。综上所述,分离的细菌为干燥棒状杆菌,但基因序列,如rpoB等以及生化表型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本研究为兽医临床上该菌的分离和鉴定提供了依据,且为该菌的致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外膜蛋白OmpK17基因序列特征及其免疫原性。参照GenBank中肺炎克雷伯菌外膜蛋白OmpK17基因序列(登录号:U52843.1)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获得了肺炎克雷伯菌榆中分离株(YZ株)OmpK17基因CDS序列,应用相关软件及程序对OmpK17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pET-OmpK17,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了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抗血清,应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了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YZ株外膜蛋白OmpK17基因高度保守,其CDS序列全长513 bp,编码170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其他肺炎克雷伯菌OmpK17基因序列同源性均高于99.6%;OmpK17蛋白分子质量约为18.5 ku,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含有1个信号肽、1个跨膜区和6个抗原决定簇区域,是一种具有桶状三维结构的跨膜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OmpK17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且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ELISA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肺炎克雷伯菌OmpK17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克隆和表达了肺炎克雷伯菌OmpK17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并证实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OmpK17基因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肺炎克雷伯菌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牛支原体(M. bovis)临洮分离株(LT strain)NOX-1基因特征表达产物的酶活性,及其在细胞中的具体存在部位,参照GenBank中M. bovis NOX-1HuBei株NOX-1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NC015725.1)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M.bovis临洮株的NOX-1基因,在完成测序后构建NOX-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NOX-1,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表达。表达产物纯化后进行酶活测定并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继而应用Western blot及间接ELISA对NOX-1在M. bovis内的分布进行初步定位。结果显示,M. bovis临洮株NOX-1基因全长1365 bp,重组质粒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His-NOX-1的分子量约为50 kDa;重组蛋白酶促反应最适酶促温度为30℃、pH为7.5,双倒数法求得重组蛋白Km和Vmax分别为256.41μmol/L、34.25μmol/(L·min);Western blot及间接ELISA结果表明His-NOX-1在M. bovis细胞膜上和细胞浆中均有分布且胞浆含量较高。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 bovisNOX-1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旨在确定甘肃省天水市某林麝养殖场致死林麝的病原菌,并开展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采集病死林麝肺,通过细菌的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进行鉴定;随后对其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并在分离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对分离菌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组装和注释,对毒力基因toxAexoT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从病死林麝肺中分离到一株绿脓杆菌,命名为TS2019。致病性试验测得分离菌对小鼠的LD50为2.82×107CFU·mL-1;药敏试验结果表明,TS2019具有多重耐药性,但对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药物敏感。基因组测序表明,TS2019基因组全长为6 308 327 bp,编码5 929个基因,其中有1 035个编码产物参与新陈代谢途径;全基因组中有毒力因子编码基因875个,产物有黏附蛋白、调控因子、毒性蛋白等;有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5 288个。遗传进化分析表明,TS2019毒力基因toxA、exoT与GenBank中绿脓杆菌众多菌株相应基因序列相似性均高于99%,其中eoxT基因与中国杭州人源分离株P33的遗传关系最近,但处于独立分支。本研究从病死林麝肺分离鉴定到一株绿脓杆菌,并证实该菌有较强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其毒力基因toxAexoT与GenBank中绿脓杆菌相应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研究结果为林麝绿脓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绿脓杆菌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牛支原体P48蛋白对胎牛肺(embryonic bovine lung,EB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收集不同时间段、不同浓度P48蛋白与EBL细胞共孵育的样品,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DAPI染核法观察EBL细胞核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该蛋白诱导EBL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凋亡标志物的mRNA相对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Bax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当作用时间为72 h,P48蛋白浓度在10 μg/mL时,对EBL细胞增殖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在0.1和0.5 μg/mL时对EBL细胞的增殖的抑制作用不显著(P>0.05);经蛋白诱导12 h细胞核形态未有明显变化,24 h细胞核形态发生皱缩和凝聚,48和72 h细胞核发生碎裂;凋亡标志基因mRNA表达在2和12 h没有明显提高,在24、48、72 h有显著提高,与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同时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eclin-1的表达随之显著提高。流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P48蛋白诱导EBL细胞凋亡率为48.44%。综上表明,牛支原体P48重组蛋白能够抑制EBL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为进一步揭示牛支原体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