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补糖对丝氨酸摇瓶发酵产酸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测定丝氨酸产生菌黄色短杆菌C-12摇瓶发酵生长曲线和糖代谢曲线的基础上,研究补糖对丝氨酸产酸率的影响,并确定摇瓶条件下最佳的补糖浓度、补糖时间及补糖种类.  相似文献   

2.
为生防放线菌HNA30的生产应用提供依据,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固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固体发酵的最佳基质为麦麸,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酵母提取物;菌株HNA30固体发酵的最佳条件为淀粉50mg/g、酵母提取物30mg/g、初始含水量400mg/g、接种量0.35mL/g、培养时间168h;该条件下,HNA30的固体发酵产孢量达1.07×10~(10) cfu/g。  相似文献   

3.
研究酸酶双解稻草纸浆、发酵制备燃料乙醇的新工艺,考察时间、温度、底物浓度、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酸解和酶解过程的影响。通过对酸酶解液及残渣成分分析,考察稻草纸浆降解产物中糖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170~180℃、液固比20 mL∶1 g、硫酸质量分数为2.4%、反应2 h酸解,还原糖得率为28.9%;在50℃、酶用量80 U/g、底物质量浓度0.01 g/mL、反应30 h酶解,还原糖得率为67.1%。酸酶解总还原糖得率62.6%;稻草纸浆降解液经发酵制得乙醇质量浓度为26.6 g/L,乙醇得率为49%,达到理论转化率的96%,转化率最高为0.28 g/g(乙醇/稻草纸浆)。  相似文献   

4.
采用离子修饰技术对一株产L-乳酸的米根霉菌P988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在离子注入能量为10 keV,剂量为50×2.6×1013ions/cm2时,诱变效果较好,从正变菌株中反复筛选,得到一株产酸量高的菌株PN2207,产酸量达110 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3%,经过连续传代试验,其遗传性状稳定;并对其发酵条件如碳氮源和CaCO3进行研究,在含糖150 g/L的摇瓶中发酵,其L-乳酸产量达110 g/L。  相似文献   

5.
利用PCR技术以L-丝氨酸产生菌株黄色短杆菌c-11的染色体DNA为摸板,扩增出serA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pEC7上,转化L-丝氨酸产生菌c-11,使其氨基酸产量由12 g/L增加到18 g/L,产酸率增加了50;.  相似文献   

6.
温钢  卢克欢  赵悦  刘虹  金虎 《湖北农业科学》2016,(15):3980-3984
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用蓝色凝胶培养基分离筛选出1株产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B2。经生理生化试验与16S r 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经红外光谱与薄层层析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生的表面活性剂是一种鼠李糖脂。以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即以20 g/L豆油为碳源、5 g/L尿素为氮源、温度34℃、p H 7.0、发酵时间96 h。在此最佳条件下测得表面活性剂的产量为3.746 1 g/L。该菌株所产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其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时的表面张力为180 m N/m。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一株防治藜、冬葵等阔叶杂草的生防菌株极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HZ-1的发酵工艺.【方法】采用液固双相发酵方式,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对该菌株固态发酵基质、最适碳氮源和固-液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HZ-1最佳产孢的固态基质为麦麸,最适碳源为麦麸(40 mg/g),最适氮源为蛋白胨(50 mg/g).正交优化试验得出该菌最适固-液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含水量为300 mg/g,适宜的接种量为0.3 mL/g,初始pH值7.4,最适温度为24.3℃,发酵最适时间为216 h.【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该极细链格孢菌菌株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戊糖片球菌C1C-4发酵工艺,获取活菌数高、经济效益好的菌株制剂。【方法】以活菌数为参考指标,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发酵培养基主要成分氮源、碳源、无机盐质量浓度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其生长曲线进行测定并对其发酵产物保存温度做优化。【结果】方差分析表明,氮源和碳源对戊糖片球菌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无机盐的影响则不显著(P>0.05)。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优培养基配比为豆粕粉35g/L、蔗糖35g/L、无机盐1.5g/L,相应的活菌数为6.02×109 CFU/mL。采用优化过的培养基对戊糖片球菌进行摇菌培养,结果表明戊糖片球菌在0~8h生长缓慢;12~24h则进入对数生长期;28h过后为平台期,发酵时间以28~32h为最优。高温(37℃)和常温(25℃)比低温(4℃)条件下戊糖片球菌菌粉活菌数随时间下降更快,保存时间较短,故戊糖片球菌菌粉应置于低温环境下保存。【结论】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的优化提高了戊糖片球菌的发酵效率,储藏温度的优化能延长发酵产品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9.
以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WX-02为研究对象,在摇瓶发酵中得到优化的葡萄糖补料方案,即初始葡萄糖质量浓度为70 g/L时,发酵至15 h一次性补加15 g/L葡萄糖.将此补料方案在3L发酵罐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发酵生物量和聚γ-谷氨酸产量最大值分别为3.9 g/L和44.5 g/L,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56%和50%;谷氨酸利用率达到46%,而对照中仅为30%.通过补糖可以提高生物量,提高对谷氨酸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聚γ-谷氨酸发酵水平.  相似文献   

10.
赵勇  宋志文  孔小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582-13583,13585
[目的]探讨黑曲霉发酵产葡萄糖氧化酶的最佳发酵条件。[方法]研究不同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下黑曲霉产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结果]培养基最佳成分为及浓度为:葡萄糖100g/L,有机氮源为4g/L蛋白胨,无机氮源为3g/L硝酸钠;最佳发酵条件为28℃,pH值6,发酵周期72h。[结论]通过优化,黑曲霉发酵产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一株从木薯渣堆中分离得到的产木聚糖酶嗜热真菌JG-50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研究其利用木薯渣固态发酵产酶的最佳条件,为该菌株在农业有机废弃物发酵利用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真菌形态学观察和26S rDNA基因D1/D2区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对JG-50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以单因素试验方法对JG-50菌株产木聚糖酶的最佳碳源、氮源、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H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菌株JG-50与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 aurantiacus isolate MTCC 4890)的2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99%,结合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为嗜热子囊菌属的一种。该菌株能以木薯渣为碳源固态发酵产木聚糖酶,其产酶的最佳条件为:以木薯渣为碳源,添加60%麦麸,0.3%蛋白胨和0.2%酵母粉,pH 6.0,以此培养基50℃培养8 d,木聚糖酶活可达4625.4 U/g(干培养基)。【结论】嗜热真菌JG-50具有较强的产木聚糖酶能力,在农业有机废弃物发酵利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以菊芋为原料发酵生产甘露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7株乳酸菌发酵菊芋生产甘露醇的能力.其中,有5株乳酸菌无须添加氮源和无机盐,能够有效转化40 g/L糖化菊芋汁中的果糖合成甘露醇.进一步发酵还原糖浓度为169 g/L的浓缩汁时,通过比较甘露醇产量和还原糖利用率,选择了一株能有效转化糖化菊芋汁中果糖合成甘露醇的菌株M-1,可产出80 g/L甘露醇.分析碳源比例对M-1发酵的影响,培养基中果糖和葡萄糖的浓度比为4∶1时,M-1产出甘露醇73.8 g/L,还原糖转化率达74.10 %.进一步证明糖化菊芋汁的糖成分满足需要,可作为甘露醇生产的合适发酵原料.  相似文献   

13.
对高温大曲中高产糖化酶菌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试验前期获得的8株产酱香菌株中GX06菌株产糖化酶能力最强,同等条件下其糖化酶活力为706.13 U/g;通过形态观察及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Bacillus cereus;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该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以尿素为最佳氮源,以麸皮为最佳碳源,初始p H值6.0,接种量9%,在50℃下发酵70 h后,其产物糖化酶活性可达917.03 U/g。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金针菇发酵过程中菌丝产量、还原糖、总糖、pH、氨态氮与发酵时间的动态关系,并在选定条件下确定了最佳发酵时间。结果表明,在发酵前期,总糖含量下降,72h后总糖含量有所回升;pH值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变化不大;还原糖第60h下降到37mg/mL;氨态氮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上升均势,菌丝产量发酵到48h最高,为12.47g/L;由此确定最佳发酵时间为48h。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控制宋河酒曲的制曲过程和发酵进程,对宋河酒曲中产淀粉酶芽孢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研究筛选菌株的产淀粉酶特性。结果表明:从宋河酒曲中共分离到12株产淀粉酶芽孢菌,均属革兰氏阳性杆状菌,初步鉴定归为1个属5个种,即芽孢杆菌属(Bacillus)、坚硬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其中,坚硬芽孢杆菌是宋河大曲产淀粉酶芽孢菌的数量优势菌群,获得1株地衣芽孢杆菌SQ2为中温型高产淀粉酶菌株,其液态发酵产酶特性为37℃培养,前24h产酶较弱,此后,酶活力迅速上升,72h达到最大值为89μg/(mL.min),产酶旺盛期发生在菌体成熟期和衰亡初期,产酶过程pH值先稍偏酸性后接近中性。  相似文献   

16.
潘自皓  顾薇  潘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531-14533,14544
[目的]研究大肠杆菌流加培养方式,提高转氨酶供体——大肠杆菌XD-12的发酵浓度。[方法]通过研究碳源流加、氮源流加、pH控制流加对发酵的影响,获得了优化的培养条件。[结果]产转氨酶大肠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7℃,搅拌转速500 r/m in,通气量1.5 L/m in,培养基初始pH为7.0,控制发酵过程pH为7.5,初始葡萄糖浓度5 g/L,初始氮源为5 g/L蛋白胨+1.5 g/L牛肉膏,从葡萄糖浓度下降为2 g/L开始每隔2 h间歇流加120 g/L的糖,从8 h起每隔2 h间歇流加15 g/L蛋白胨+4.5 g/L牛肉膏。在此条件下培养24 h,大肠杆菌的菌体干重浓度达9.66 g/L,较分批培养提高了104.7%。[结论]这对降低酶法制备L-苯丙氨酸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航天诱变黑曲霉ZM-8菌株固态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小麦秸秆和麸皮为原料,利用固态发酵对航天诱变后筛选的黑曲霉ZM-8菌株生产β-葡萄糖苷酶的条件和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M-8菌株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小麦秸秆粉与麸皮质量比为8∶2,氮源为4%的(NH4)2SO4,含水量200%;最佳的培养条件为:接种量为6%;初始pH值为6.5;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144 h.在以上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ZM-8菌株的β-葡萄糖苷酶酶活达到21.74 U/g,约为出发菌种的2.24倍.酶学实验表明,β-葡萄糖苷酶最适作用温度50℃,最适作用pH 5.0.  相似文献   

18.
从石灰性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溶磷细菌W05,通过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以及16sRNA对其进行了鉴定,确定此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属,将它培养7 d后,磷酸三钙、磷矿粉、磷酸铁和磷酸铝培养液中的磷含量分别为563.5、21.27、149.54、88.06 mg·L-1。将W05与鸡粪混合制成溶磷菌肥,盆栽油菜试验结果表明:溶磷菌肥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油菜产量与吸磷量;同时施用磷矿粉,各项指标均显著提高,比起单施菌肥处理,磷矿粉施入量为1 g·盆-1时,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油菜鲜重、干重、吸磷量分别增加了46.4%、7.1%、9.6%、9.7%、3.1%;磷矿粉施入量为2 g·盆-1与1 g·盆-1处理相比,上述指标分别增加了14.8%、2.5%、1.4%、22.0%、5.9%;但是,磷矿粉施入量为3 g·盆-1与2 g·盆-1的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可见,将一定浓度磷矿粉与溶磷菌混合使用,可以提高磷矿粉有效性,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化生防菌菌株A的培养条件与液体发酵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回归分析方法和分批补料发酵工艺,研究生防菌菌株A的培养条件与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结果]结果表明,适合菌株A摇瓶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培养温度35℃,摇瓶装量12%,接种量3.0%,初始pH值7.2。20L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参数为:种子培养基为YDC培养基,培养时间24h,接种量3.0%;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0%,酵母膏1.0%,CaCO3 1.0%,pH值7.2;流加培养基:葡萄糖1.5%,酵母膏0.5%,制成混合液一起流加,发酵8h开始流加;发酵周期(34±2)h,在以上发酵条件下,发酵液芽孢浓度达(3.410±0.151)×10^9cfu/ml。[结论]该试验条件下所获得发酵液芽孢数浓度较高,可用于进一步制备生防菌剂。  相似文献   

20.
高温纤维素分解菌筛选及JSU-5产纤维素酶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产纤维素酶菌株的选育和产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牛粪和麦秸秆堆肥中筛选出高温纤维素分解菌,对其产纤维素酶的条件:碳源、氮源、pH值、NaCl浓度、装液量等进行研究,并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从筛选出的分解纤维素的11株高温菌种中选出产酶活性较高的JSU-5。其高温产酶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当pH值在6左右时,产酶活性最高;培养时间为5 d时,产酶活性最高;以麦草为碳源,产酶活性最高;以黄豆饼粉为氮源,产酶活性最高;较为适合的钠盐浓度为0.2%。培养基组分中影响纤维素酶活性的主要因素为碳源、水分和氮源。[结论]菌株JSU-5产纤维素酶培养基的最佳营养组成为麦草装量50 g/L,黄豆饼粉30 g/L,NaCl2 g/L,装液量60 ml,pH值为6.0,发酵温度为50℃。该条件下所产酶活力为113.4 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