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现存的大部分传统古村落正面临着空心化、老龄化、保护和开发矛盾冲突、村落文化消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村落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基于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下,认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应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多方参与、互惠共生,乡土传承、文化真实等原则,提出村落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性保护和传承等路径。从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不失为有效的路径,为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助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手,实现村落文化的全方位保护和延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推动优秀传统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之一。但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剥离与侵蚀,又给众多非遗的保护传承造成了诸多难点,是新时期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跨越的鸿沟。因此保护传承非遗需要多管齐下、兼容并包,走一条既坚持传统又适度创新的改革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呈现形式。儿童文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转化和发展中扮演着文化承载者、文化传播者和文化生产者的角色。在此语境下,儿童文学应在内容、方式、载体等方面主动借鉴科技、信息与技术发展最新成果,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着力文化生产;另一方面积极进行产品研发和人才建设,全方位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研究旨在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究,强调现代科技赋能对非遗转化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方法/过程]通过对非遗“双创”内涵进行解读、非遗“双创”重要贡献分析以及科技在非遗“双创”中的分类别场景分析,探讨科技赋能非遗“双创”的6类共性关键技术和3层框架体系。结合非遗传统技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具体实例,展示现代科技在非遗“双创”中的促进作用和对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要深入思考和防范现代科技对非遗项目的潜在风险和挑战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崔堂凯  李波 《广西农学报》2023,(5):86-90+97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在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继承基础上,通过对城乡发展命运与共的历史把握以及当前城乡发展的现状分析得出其生成逻辑。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新的契机,破除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理念制约、主体制约以及空间制约。为此,我们需要构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与城市文化双向互哺格局、加快建设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数字化转型以及走“文化旅游融合”之路来实现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深厚土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幻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变革精神、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等。  相似文献   

7.
息县大鼓书是豫南信阳息县及附近地区较有特色的说唱艺术。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大鼓书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2017年6月起,笔者通过多次对息县大鼓书的生存状况调研发现,大鼓书传承主体数量急剧减少;艺人能说、会演的书目不多,大多数腔词内容记忆模糊;受众数目有限;技艺传承受阻,后继乏人。在当前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社会背景下,采取"国家"干预为主导的保护理念进行曲种传承相对有效:政府文化部门应努力做到变"活动"为"行动",尽力做好经济、物质等保障,延续文化传统,推进优秀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民间艺人、学者、社会大众均应树立文化自信的决心,共同行动,致力将息县大鼓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  相似文献   

8.
熊辉  沈昕 《农业考古》2023,(2):175-180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彰显了我国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据调查显示,我国还存在茶文化普及不充分、不深入,茶文化发展不平衡,茶文化整体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应以传承保护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优化茶文化监管服务体系,深入茶文化内涵研究,促进茶旅全要素融合,加强茶文化数字传播,促进茶文化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233-234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许多难题亟待解决,需要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启示和方法借鉴。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农村文化建设路径探析三个方面试做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农谚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当地农业的种植历史及耕作经验,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厘清农谚的基本概念,分析农谚特点,挖掘农谚价值,指出农谚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阐述农谚具有地域多样性、种类多样性、历史传承性、乡土民间性、简单实用性和应用局限性的特点,提出农谚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学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进一步做好农谚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提供支撑。本研究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安徽农业科学》2019,(17):268-270
发挥乡村好家风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引领作用,既是推动乡村传统家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新时代好家风在乡村落地生根的需要,也是引领新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通过探索对乡村社会优秀传统家风的创优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传统家风新的时代内涵,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建设诚信重礼、孝善并举、邻里守望、留住乡愁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2.
以国家文化遗产日的确立为标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全面的、整体性的发展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地方传统的根本,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古茶树的故乡,茶树最早在我国是由野生变为人工园栽,它源于自然,关乎人文,根植中国,传播世界。古茶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既具有人类物种的自然属性,同时又兼备某种文化特质,我们今天探讨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对探究唐代长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茶科技、茶产业、茶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繁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为总书记在"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问题上,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问题上,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问题上,强调树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实现对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它文明的文化基因关系,既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6.
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在农村,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文化日益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在农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意义.在农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波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大。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保护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愈来愈重要和迫切。结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氏麝火疗法保护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传承与保护省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健全机制,专项投入;加强宣传,积极保护;精心整理,完善建档;培养队伍,后继有人;生产保护,持续发展;品牌优势,效益凸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外来文化逐渐涌入中国,多数人的价值观念受到影响,在这一情况下,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使我国人民更多了解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对当前新的发展阶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要性及相关措施有效分析,从而为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开展提供必要借鉴。  相似文献   

19.
农村是中华文明的根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可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在乡村振兴的政策下,农村文旅产业与非遗灰雕文化相结合,能够在保障农村生态特色的同时增添更多的非遗文化内涵,使得两者共同发展。本文针对二者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发展路径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社会文明,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恭城油茶"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老百姓饮食、养生、生活息息相关。就中职学校观光农业经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打造传承非遗文化标志,提出顺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职业教育体系融合非遗文化,培养标准化非遗技艺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