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小麦赤霉病是世界上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该病不仅引起小麦大幅减产,威胁粮食安全,而且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可造成人畜中毒,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根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湖北麦区小麦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编号:2018YFD0200506)要求,我省在天门市、枣阳市分别进行了15%丙硫唑·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试验示范,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小麦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我国作物生产包括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近年来科研人员在小麦的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方法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示范工作,为了比较全面地评价这些集成技术的综合效益,本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共11项指标的小麦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并使用该指标体系对长江流域、西南、北方等麦区部分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为这些集成技术在当地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促进稻田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技术的应用,提高稻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落实"到2020年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全国农技中心联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组,于12月8—9日在浙江宁波市举办了全国稻田天敌昆虫利用技术培训班。来自全国21个水稻主产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水稻生产市、县和全国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稻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以及近年来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西甜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4个盟(市)9个旗(县、区)抽样调查,摸清了内蒙古西、甜瓜上化肥农药使用现状。坚持问题导向,优化集成了以各区域的三项共性技术;根据各区域栽培管理、施肥施药方式、物资投入等情况集成了多项选择性技术,并提出了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两项植保配套措施,从而形成了内蒙古西、甜瓜"三共多选两配套"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通过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了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目的,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顾辉  万利  刘卫国  许艳云 《湖北植保》2023,(1):70-73+76
为促进湖北小麦提质增效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部2015年制定的《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018~2022年,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每年在襄阳、荆州、荆门、天门等地开展小麦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并在全省推广。近5年来,全省小麦病虫绿色防控面积累计达178.7万hm2,绿色防控覆盖率从2018年19.8%增长到2022年50.3%,小麦病虫整体防效年均值为80.4%,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示范区比农民自防区平均增产34.6 kg/667m2,节本增收91.3元/667m2,5年累计节本增收24.5亿元。示范区与不防治的对照区比,5年累计新增纯收益24.3亿元。同时示范区农药使用量比农民自防区减少28.8%,且天敌数量明显上升,从2018年的3头/m2,上升到2022年9.9头/m2,是农民自防区的2.03倍。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组织形式,将农药减施增效的科学使用及绿色防控技术集成融合,形成技术模式进行示范推广,是目前农药减量控害行动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加强精准施药技术的研究,加强对农民的科学用药意识的培训,强化对安全用药行为的监管,是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7.
正针对近年来水稻螟虫在长江流域等稻区大发生、防治难度大、导致农药使用量居高不下等问题,全国农技中心联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组于2017年12月20—22日在江西婺源县举办了全国水稻螟虫减药控害技术培训班。培训班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学者与植保技术推广系统人员,共同研讨水  相似文献   

8.
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一直是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控赤霉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对2018年我国主要麦区采集的1 464株赤霉病菌菌株进行多菌灵抗性分子检测。共检测出多菌灵抗性菌株97株,抗性频率为6.63%,同时发现抗性菌株以F167Y突变频率最高,其次为E198Q和F200Y。通过比较不同省份间多菌灵抗性发生频率发现,长江中下游麦区赤霉病菌群体抗性频率明显高于黄淮麦区群体。本研究相比之前研究中的抗性频率大幅度上升,表明在多菌灵的选择压力下,多菌灵抗性种群发展迅速。为防止抗性群体的进一步发展,致使多菌灵防治赤霉病失效,应采用混配、复配药剂、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轮换使用来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5月4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河南省漯河市举办了全国小麦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培训班,来自16个小麦主产省(区、市)及10个重点县(区)的植保技术人员40多人参加了培训。参训人员观摩了小麦病虫害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示范区以及新型小麦种衣剂、麦田除草剂、激健等新型助剂试验现场,实地考察了不同施药技术防控效果。培训班邀请有关专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药减施增效类项目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长春 《植物保护》2018,44(5):91-94
植物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药作为一项重要的植保投入品,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农药减施增效已成为植物保护的一项重要目标。"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中设置了40个农药减施增效类相关项目,对农药减施增效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应用开展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本文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药减施增效类项目的立项背景和研究内容,分析项目设置和立项实施的主要特点,展望预期研发成效,并对项目组织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小麦产区间病害发生与损失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也  蒋沁宏  车琳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4):278-285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各产区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小麦五大产区(华东麦区、华中麦区、华北麦区、西北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病害发生危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华东和华中麦区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病面积较大,且造成产量损失占比远超其余三大产区;华北麦区以白粉病发生最重;西北和西南麦区锈病和白粉病发生最重。我国小麦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华东和华中麦区赤霉病、纹枯病的年均挽回损失率均在80%以上;华北麦区年均挽回损失率最高的病害是白粉病(84.43%);西北和西南麦区对锈病年均挽回损失率分别为78.20%和85.26%;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挽回损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云贵稻区农药“减施增效”策略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云贵稻区病虫害为害及治理现状,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阐述了水稻农药"减施增效"的必要性和实践措施的科学性,探讨了云贵稻区农药减施的策略与举措,提出了云贵稻区病虫草害防控农药"减施增效"的下一步研究重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受赤霉病常发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品种抗病性差、田间菌源量大等因素影响,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流行, 明显重于2017年。本文分析了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特点及其原因, 提出了下一步小麦赤霉病监测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8—2020年,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针对湖北省小麦生产病虫害发生特点,集成了适合湖北省麦区的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探索了新的推广模式。2021—2023年连续3年在湖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模式,累计应用面积达163.05万hm2,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3月1日,农业部在湖北襄阳召开春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现场会,重点部署了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据监测分析,今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南部麦区偏重流行风险高;穗期蚜虫在华北和黄淮北部麦区可达大发生程度;白粉病和纹枯病在高产麦区偏重发生。随着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麦蜘蛛等小麦主要病虫陆续发生危害。其中,条锈病在豫南、鄂北及江汉平原、西南、西北麦区呈发病  相似文献   

16.
小麦赤霉病物联网实时监测预警技术试验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2019年,在长江流域及黄淮沿淮麦区6个县(市)开展小麦赤霉病物联网实时监测预警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小麦赤霉病物联网实时监测预警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发生程度的平均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9.9%和67.1%。其中,对赤霉病发生程度的预测准确率在黄淮沿淮麦区平均为84.3%,高于长江流域的50%;对病穗率的预测准确率在黄淮麦区平均为86.8%,高于长江流域的73.0%。模型对黄淮及沿淮麦区小麦赤霉病的短期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由重庆市农科院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在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实施的"渝麦新品系隐性灾害防控与轻简抗逆稳产综合技术示范"项目百平方米的核心示范片区,通过了重庆市农委组织的现场机收测产。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实施情况汇报,查看示范片整体生产情况后,认为项目组针对重庆市小麦生产低温冻害、多雨寡日,条锈病、赤霉病多发,灌浆  相似文献   

18.
小麦条锈病是湖北麦区的主要病害,湖北麦区即是小麦条锈病菌的重要冬繁区,又是春季菌源向豫南、华北麦区传播的咽喉和桥梁带,搞好湖北省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工作对湖北省乃至全国小麦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阐述了2015年湖北省小麦条锈病重发特点,详细分析了重发原因,并对采取的行之有效防控措施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化学肥料和农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不可替代的投入品,2015年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投入了超过世界总量33%的化肥农药。因此,围绕解决我国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耕地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破坏、农产品生产成本持续升高等问题已成为关注重点。2016年至今,"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以突破减施途径和创新减施产品与技术装备为抓手,聚焦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重要农产品,依托农业产业政策进行了一体化实施。本文综述了此专项的整体布局、实施效果、科技产出、推广成效和管理经验,统计分析了研发、试验、转化、推广过程中的年度任务部署、中央财政资金分布、主持单位及课题单位分布、参与人员结构层次等相关数据,并总结了基础理论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推广3个研究领域的阶段性成效,以期为减肥减药领域相关科研人员、推广机构、管理部门、技术用户、经营主体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山东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变化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及食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山东作为黄淮麦区的代表性区域,1983—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呈现暴发频率增加、发生面积增大等变化趋势,该病害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常发性生物灾害。初步分析赤霉病频繁暴发为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变暖、菌源数量充足、主栽品种抗性差、预防控制难度大等。据此提出山东省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对策建议,如综合考虑春季升温因素、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快抗病品种培育推广,完善秸秆还田措施,大力开展科学用药和统防统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