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杜寒羔羊肌肉的纤维组织及营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杜寒羔羊肉的营养特点,采用常规技术和显微扫描等技术对初生和断奶期杜寒羔羊3个部位(臂三头肌、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羊肉的组织学性状(肌纤维直径、密度)和营养特性(肌内含水量、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钙、磷等指标及羊肉蛋白质中的18种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断奶期杜寒羔羊肉各部位肌肉纤维直径大于初生期羔羊肉的纤维直径(P0.05),而肌肉的纤维密度小于初生时期的纤维密度(P0.05)。初生羔羊各部位纤维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纤维密度差异显著(P0.05);断奶期羔羊各部位纤维直径只有在臂三头肌与其他2个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纤维密度在3个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断奶期各部位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高于初生期各部位肌肉的含量(P0.05),而水分、钙、磷(除背最长肌外)含量低于初生期(P0.05)。杜寒羔羊肉氨基酸含量丰富,断奶期和初生期所含人体必须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7.42%和9.20%。  相似文献   

2.
选取中卫山羊6月龄羯羔羊(A组)与16月龄羯羊(B组)作为研究对象,在舍饲条件下经过2个月的饲养后,对试羊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与风味前体物质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对肌肉中水分、粗蛋白、肌内脂肪和粗脂肪含量影响明显(P<0.05),随年龄的增大,粗蛋白、肌内脂和粗脂肪含量升高,水分含量降低;肌肉中检出10种必需氨基酸和7种非必需氨基酸,除精氨酸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外,其余16种氨基酸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除月桂酸未检出外,肌肉中豆蔻酸、豆蔻二烯酸、棕榈酸、棕榈二烯酸、油酸、亚油酸含量两组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3.
早期饲喂对山羊羔羊瘤胃和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研究早期饲喂对20~60日龄山羊羔羊瘤胃和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并探究瘤胃和小肠组织形态发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取单因素试验设计,以饲喂方式为试验因子。选取72只20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海门山羊羔羊,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仅饲喂代乳粉组(MRO组)、代乳粉加精料组(MRC组)、代乳粉加精料加苜蓿颗粒组(MCA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4只羊。试验预饲期3 d,正式期40 d。试验期间,测定羔羊的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在羔羊60日龄时,进行屠宰试验,测定瘤胃和小肠的组织形态。结果表明:1)在山羊羔羊20~60日龄阶段,MRO组羔羊干物质和粗蛋白采食量显著低于MCA组和MRC组(P<0.05),但干物质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MCA组和MRC组(P<0.05)。2)MCA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和乳头宽度均显著高于MRO组(P<0.05),MRC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显著高于MRO组(P<0.05)。3)MCA组羔羊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MRO组(P<0.05),而V/C值显著低于MRO组(P<0.05);MRC组和MRO组羔羊空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MCA组(P<0.05),而V/C值显著高于MCA组(P<0.05);MRC组和MCA组回肠V/C值显著低于MRO组(P<0.05)。4)可消化干物质、可消化蛋白质摄入量与瘤胃乳头长度、乳头宽度、上皮厚度、空肠、回肠隐窝深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十二指肠、回肠V/C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消化NDF摄入量与瘤胃角质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瘤胃肌肉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消化NFC摄入量与瘤胃乳头长度和宽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十二指肠和回肠的V/C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早期补饲精料颗粒或者精料加苜蓿颗粒有利于瘤胃组织形态发育,但其相对于代乳粉较低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会减缓小肠组织形态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22~25日龄羔羊对两种不同营养水平代乳粉消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学玉  阎宏  马吉峰  穆巍 《饲料工业》2007,28(17):47-49
将18只滩羊(♂)×小尾寒羊(♀)的杂交F1代羔羊随机分为3组,A组哺喂1号代乳粉(低营养水平),B组哺喂2号代乳粉(高营养水平),C组随母羊自然哺乳,进行了60d的饲养试验。羔羊22~25日龄采用全收粪法收集粪样,测定代乳粉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1号、2号两种不同营养水平的代乳粉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中除粗脂肪分别是74.20%、80.99%,差异显著(P<0.05),无氮浸出物分别是63.57%、50.44%,差异极显著(P<0.01)外,其余项目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探究代乳粉中添加单宁酸对7~28日龄湖羊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器官生长发育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择30只健康状况良好的7日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代乳粉中未添加单宁酸的对照组和代乳粉中添加0.2%单宁酸的单宁酸组,每组15只,每只为1个重复。饲养至28日龄时,每组随机选择8只羔羊进行屠宰。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代乳粉中添加0.2%的单宁酸极显著提高了羔羊14~28日龄的平均日采食量(P0.01),显著提高了7~28日龄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腹泻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代乳粉中添加0.2%的单宁酸显著提高了羔羊7~28日龄的干物质、磷以及粗脂肪表观消化率(P0.05),对7~28日龄的钙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显著降低了21~28日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P0.05)。3)与对照组相比,代乳粉中添加0.2%的单宁酸极显著提高了羔羊肺脏重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蹄指数(P0.01),对其他器官重量与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4)单宁酸组羔羊背最长肌中硬脂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此外,单宁酸组羔羊肱二头肌中二十碳三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综上可知,在代乳粉中添加0.2%的单宁酸可以提高湖羊羔羊的采食量和增重,降低腹泻率,促进养分消化,从而改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6.
对南方农区舍饲育肥和农田放牧饲养下的波徐杂交羊、波尔山羊和徐淮山羊3个类群的6月龄羔羊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表明:舍饲育肥饲养的波徐杂交羊(Ⅰ)和波尔山羊(Ⅱ)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GR值等指标极显著优于舍饲徐淮山羊(Ⅲ)和农田放牧杂交羊(Ⅳ)(P0.01);舍饲育肥饲养的羔羊与农田放牧饲养的羔羊在肌肉失水率、熟肉率和嫩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舍饲育肥羔羊的肌肉保水力有增加趋势,肌肉嫩度也得到一定提高;农田放牧饲养方式有助于提高羔羊肌肉的红度(P0.05);两种饲养方式饲养的羔羊的肌肉在常规营养成分粗蛋白质、灰分和水分含量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肌内脂肪含量上舍饲育肥方式更具优势(P0.05),其风味和多汁性更佳;在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方面,农田放牧杂交羔羊(IV)肌肉中17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舍饲的各个组(P0.05),舍饲的3个组中,波徐杂交羔羊(I)和波尔山羊羔羊(II)肌肉中17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徐淮山羊羔羊(III),但差异不显著(P0.05),I组与II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舍饲育肥饲养的羔羊肌肉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及羊肉风味优于放牧加补饲的羔羊(P0.05)。在不同类群方面,同在舍饲育肥条件下,波尔山羊和波徐杂交羊比徐淮山羊表现出较高的胴体品质(P0.05)和肌内脂肪含量(P0.05),但肉色的红度值低于徐淮山羊(P0.05),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早期饲喂代乳粉对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对戴寒杂交一代羔羊生产性能及肉品质进行了研究。试验组(early weaned, EW)于7日龄断奶后饲喂代乳粉,对照组(ewe reared, ER)人工饲喂母乳,均自由采食开食料和羊草,于90日龄进行屠宰试验并测定其肉品质。结果显示:除50日龄外,两组的体重、体高等各项生长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7~50日龄时EW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ER组(P<0.05);51~90日龄时EW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ER组(P<0.05)。90日龄时屠宰指标显示,两组在屠宰后体重、胴体重等指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肉品质分析显示,水分、粗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营养性质,pH1 h值、肉色、失水率、蒸煮损失等食用品质及硬度、弹性、黏聚性、胶着度和咀嚼性等加工品质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饱和脂肪酸中,EW组的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ER组(P<0.05);饱和脂肪酸中,肉豆蔻酸显著低于ER组(P<0.05),而硬脂酸、棕榈酸及其他脂肪酸含量在两组中...  相似文献   

8.
为了综合评价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PA)模式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取IPA模式、常规池塘养殖(UPA)模式和野生环境(WE)下的黄颡鱼各50尾为研究对象,在养殖322 d后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 IPA组黄颡鱼的成活率显著高于UPA组(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略低于UPA组(P>0.05)。2) IPA组和WE组黄颡鱼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低于UPA组(P <0.05); IPA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WE组(P<0.05),而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 IPA组和UPA组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 IPA组血清中γ-谷氨酰基转移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WE组(P<0.05); IPA组血清中肌酐、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4) IPA组和WE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但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而显著低于WE组(P<0.05); IPA组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UPA组(P <0.05); 3组黄颡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且IPA组和WE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显著高于UPA组(P<0.05); IPA组和WE组黄颡鱼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UPA组(P<0.05),且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UPA组(P<0.05)。由此得出,IPA组黄颡鱼具有较高的成活率,较好的体形,其肌肉营养品质优于UPA组黄颡鱼,且健康状况也优于UPA组黄颡鱼,但仍差于WE组黄颡鱼。因此,应进一步优化IPA的环境条件(如流速因子、养殖密度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以迎合消费者对于黄颡鱼营养和味道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代乳粉对羔羊生产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旨在研究代乳粉对羔羊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并优选出适宜的羔羊代乳粉营养水平和稀释比例。选择80只健康的小尾寒羊羔羊,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将羔羊随机分为4组进行试验。初生羔羊吃足初乳,于5天后分组,采用逐渐替代法,将母乳转换成3种不同营养水平的代乳粉,分别以一定的稀释比例哺喂3组羔羊,另1组为对照组(喂纯羊乳)。结果表明:①饲喂代乳粉对各组羔羊的死亡率无显著影响。②试验1组的平均日增重(ADG)为193 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1.25 g和试验3组的107 g,差异显著(P<0.05);而试验2组的平均日增重为160.5 g,与其他3组无明显差异(P>0.05)。③血液指标中,血糖(Glu)值以试验1组最高,为3.84 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其他2组(P<0.01);试验2组的血清尿素氮(BUN)值为16.89 mg/dL,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的9.99 mg/dL和试验3组的8.76 mg/dL(P<0.01),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各组中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比较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总蛋白(TP)含量试验1组最高为52.26 g/L,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3组(P<0.01),而与试验2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早期断奶羔羊平均每只每日进食的消化能和粗蛋白分别为9.21 MJ、106.92 g,哺喂营养含量和稀释比例适宜的代乳粉(试验1组)能促进早期断奶羔羊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分析了降低饲料中植物性蛋白水平对鲤幼鱼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及转氨酶活力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不同的饲料,植物蛋白水平依次为27.4%、26.9%、26.3%、25.8%、25.2%,分别记为P0组(对照组)、P1、P2、P3、P4组。试验用鲤幼鱼的平均体质量为(12±1.18)g,每组饲料设置3个重复,试验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对照组P0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P0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除P4组的其他各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鲤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受饲料蛋白水平降低的影响不显著(P0.05),试验鲤肌肉水分、粗脂肪及灰分含量随饲料植物性蛋白的降低均显著下降,以P2组水分及粗脂肪降为最低。肌肉中总氨基酸含量与EAA/TAA值均先升高后降低。从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来看,P4组占比最高。鲤肝胰脏谷草转氨酶活力受饲料蛋白水平降低的影响不显著(P0.05),P1组的肝胰脏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P1组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值显著高于P2组、P3组和P4组(P0.05)。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降低饲料中植物性蛋白水平,可改善肌肉品质及风味,并起到护肝作用,但适宜鲤生长的植物性蛋白水平为27.4%,即饲料蛋白水平仍为32%。  相似文献   

11.
饲喂代乳粉对羔羊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旨在研究代乳粉对早期断奶羔羊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将18只新生陶赛特(♂)×小尾寒羊(♀)杂交F1羔羊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羔羊,试验组饲喂代乳粉,对照组随母羊哺乳。在羔羊20、40、60、80、90日龄测定体重及体尺,并在50、90日龄采集血液样品分析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饲喂代乳粉组羔羊体增重显著高于母羊哺乳组(P<0.05),试验组羔羊增重比母羊哺乳组高26.47%;体高、体长及胸围差异不显著(P>0.05);50日龄时,饲喂代乳粉组羔羊白蛋白和白/球蛋白比显著低于母羊哺乳组(P<0.05),而50和90日龄时,饲喂代乳粉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母羊哺乳组(P<0.05)。结论:饲喂代乳粉可提高早期断奶羔羊的生长性能,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流水养殖模式和静水养殖模式下光唇裂腹鱼肌肉营养品质差异,试验将120尾光唇裂腹鱼随机分为两组(流水组和池塘组),每组60尾。流水组和池塘组水温均控制在(16±3)℃,pH值均为8.5±0.5,溶解氧均为(7±1)mg/L,养殖密度均为30尾/m2。流水组采用流水养殖模式,水流速度为0.3~0.6 m/s;池塘组采用静水养殖模式。试验期为1年,试验结束后,每组各选择3尾体长和体重相近、体表完好、健康有活力的鱼采集肌肉样本,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检测两种养殖模式下光唇裂腹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蛋白质、水分、灰分、粗脂肪、总糖)、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并对两组肌肉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流水组与池塘组肌肉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1.90%和21.33%,水分含量分别为74.93%和74.60%,灰分含量分别为1.27%和1.13%,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69%和1.63%,总糖含量分别为0.29%和0.30%。其中流水组肌肉蛋白质、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两组水分和总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流水组肌肉中共检出17种脂肪酸,池塘组...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蛋白源代乳粉对羔羊生长、消化、瘤胃发酵参数和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4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3日龄萨能公羔羊,饲喂乳源蛋白代乳粉至22日龄,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继续饲喂乳源蛋白代乳粉(milk-derivedproteinmilkreplacer,MD组),试验组逐渐替代饲喂植物源蛋白代乳粉(plant-derived protein milk replacer,PD组),试验期40 d。结果表明:(1)与MD组相比,PD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ADG)、开食料干物质采食量和干物质采食量(DMI)显著降低(P<0.05),但料重比(F/G)无显著差异(P>0.05)。(2)与MD组相比,PD组粗蛋白(CP)、粗脂肪(EE)、钙(Ca)和磷(P)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3)与MD组相比,PD组瘤胃中氨态氮(NH3-N)、异戊酸浓度显著提高(P<0.05);(4)PD组瘤胃Chao1指数、操作分类单位(OTU)数量、香农(Shannon)指数、均匀性(Evenness)指数以及辛普森(Simpson)指数均显著低于MD组(P<0.0...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哺喂代乳粉对沂蒙黑山羊羔羊早期生长性能及其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沂蒙黑山双胎羔羊36只,分为2组,每组18只羔羊。对照组(B组)羔羊哺喂母乳,试验组(R组)于10日龄开始哺喂代乳粉,试验期为75 d,在10、15、25、45和75日龄时随机称取3头羔羊空腹活体重,且屠宰后收集瘤胃内容物样品,采用IIIumina测序技术分析瘤胃细菌组成。结果表明:R组羔羊体重在15日龄时低于B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到75日龄时显著高于B组(P<0.05)。另外,R组15日龄时Alpha和Beta多样性与B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R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在25、45、75日龄时低于B组,其中25日龄时差异显著(P<0.05),与此相反,拟杆菌门(Bacteroides)相对丰度在25、45、75日龄时均显著高于B组(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在25、45、75日龄时显著低于B组(P<0.05)。在属水平上,R组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为优势菌属,15日龄时相对丰度高于B组(P>0.05),且在75日龄时显著高于B组(P<0.05);拟杆菌属(Bacteroides)、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相对丰度在25日龄时高于B组(P>0.05),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la-shigella)相对丰度在15~25日龄呈下降趋势,到25日龄时低于B组(P>0.05)。综上,早期哺喂代乳粉影响羔羊体增重,而45日龄后获得与哺喂母乳羔羊一样的增重效果;25日龄后哺喂代乳粉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明显,其中拟杆菌门成为优势菌群,并且普雷沃菌属等有益菌相对丰度逐步增加,从而改善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有助于促进羔羊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蛋白质源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及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体成分、肌肉游离氨基酸组成及鱼片质构特性的影响。设计草鱼和花鲈饲料各3种,分别等氮等能。3种草鱼试验饲料分别为以鱼粉为唯一蛋白质源的CI-FM组(对照组),以混合植物蛋白质(豆粕和大豆浓缩蛋白)替代80%鱼粉的CI-PPB80组及以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100%鱼粉的CI-PPB100组。3种花鲈试验饲料分别为以鱼粉为唯一蛋白质源的LJ-FM组(对照组),以混合植物蛋白质(棉籽浓缩蛋白和大豆浓缩蛋白)替代50%鱼粉的LJ-PPB50组和以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100%鱼粉的LJ-PPB100组。草鱼初始体重为(153.40±0.30)g,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花鲈初始体重为(12.97±0.03)g,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饲喂8周后,检测2种试验鱼的体成分、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及鱼片质构特性、剪切力、滴水损失及胶原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与CI-FM组相比,CI-PPB100组草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花鲈肌肉粗脂肪含量则随替代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现为LJ-PPB50组显著高于LJ-PPB100组(P0.05)。草鱼肌肉总游离氨基酸及生物胺前体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花鲈肌肉总游离氨基酸及呈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生物胺前体含量显著升高(P0.05)。2种试验鱼肌肉中存在各自的特异性成分。2种试验鱼生、熟鱼片的质构特性差异较大。草鱼的CI-FM组和花鲈的LJ-FM组生鱼片的硬度、黏性、咀嚼力、回弹力及剪切力均分别显著高于同鱼种的其他2组(P0.05)。对于熟鱼片,草鱼的CI-PPB80组内聚力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其他各项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花鲈的LJ-PPB100组硬度及黏附性显著高于LJ-FM组(P0.05),其他各项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结果,混合植物蛋白质替代鱼粉后降低了草鱼和花鲈鱼体脂肪的蓄积,对草鱼肌肉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不造成影响,使花鲈肌肉呈味氨基酸含量下降,必需氨基酸含量减少,生物胺前体含量升高,货架期缩短;高植物蛋白质源饲料使得草鱼和花鲈的肉质均出现明显下降,而高鱼粉饲料可以保证2种试验鱼有较高的肉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半胱胺作为畜禽饲料添加剂是否对绵羊肌肉的化学成分有影响,试验将12只体重相近的雄性小尾寒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半胱胺;30 d后屠宰,采集肌肉样本,采用干燥法、灰分灰化法、凯氏定氮法、索式抽提法分别对肌肉样本中的水分、粗灰分、蛋白质、粗脂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试验组羊月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羊肌肉中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肌肉中总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羊肌肉中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有升高趋势。说明饲喂半胱胺可提高绵羊肌肉的保水性、多汁性,改善了羊肉品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生长发育、营养物质消化和血清学指标3方面研究人工哺育代乳粉对湖羊双胎羔羊早期培育的效果。选取24对新生湖羊双胎公羔羊,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分成2组,1对双胎羔羊分别分至其中1组,MM组随母哺乳,MR组人工哺育代乳粉,每组24只。饲养试验试验期90 d,60日龄断奶,每隔10 d于晨饲前进行称重、采血,60和90日龄时,随机选取3对双胎羔羊进行屠宰。在46~55日龄和76~85日龄随机选取4对双胎羔羊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显示:1)在20、30、40日龄时,MR组羔羊的体重显著低于MM组(P<0.05),但差异在逐渐减小,到50日龄以后就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MR组羔羊的平均日增重在10~20日龄显著低于MM组(P<0.05),在40~50日龄显著高于 MM 组(P<0.05),其他时段差异不显著(P>0.05),0~90日龄的平均日增重差异亦不显著( P>0.05)。2)在60日龄时,MR组羔羊的瘤胃占复胃总重比例显著高于MM组(P<0.05),而瓣胃和皱胃占复胃总重比例显著低于MM组(P<0.05)。在90日龄时,2组羔羊各胃室重量以及占复胃总重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MR组羔羊瘤胃的重量比 MM组高;MR 组羔羊的小肠占宰前活重比例显著高于 MM组( P<0.05);代乳粉对2组羔羊内脏器官重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P>0.05)。3)代乳粉对常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不显著( P>0.05)。4)代乳粉对血清生化指标(总蛋白、胆固醇、葡萄糖、甘油三酯、白蛋白、尿素氮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血清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P>0.05),并且MR组与MM组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综合以上,人工哺育代乳粉的培育方式能够达到与母乳哺育湖羊双胎羔羊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不同饲料来源对拟穴青蟹营养品质的影响,取体重(8.52±0.34) g的蟹,分成两组,分别饲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试验周期42 d试验结束后分别取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和冰鲜鱼(冰鲜鱼组)养殖的拟穴青蟹,分离其肌肉和性腺,测定了肌肉和性腺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氨基酸等的含量及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拟穴青蟹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冰鲜鱼组(P<0.05),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冰鲜鱼组拟穴青蟹性腺水分含量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拟穴青蟹肌肉中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呈味氨基酸(FAA)总量均显著高于冰鲜组(P<0.05)。配合饲料组肌肉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氨基酸评分(AAS)高于冰鲜鱼组,赖氨酸低于冰鲜鱼组;异亮氨酸化学评分(CS)高于冰鲜鱼组,苯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评分低于冰鲜鱼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高于冰鲜鱼组。配合饲料组性腺异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AAS评分低于冰鲜鱼组,赖氨酸...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适宜投喂频率,选择体重为(1.80±0.08)g的幼鱼进行养殖试验。试验设计5个组(F1、F2、F3、F4、F5组),投喂频率分别为1(06:00),2(06:00、18:00),3(06:00、12:00、18:00),4(06:00、10:00、14:00、18:00)和5次/d(06:00、09:00、12:00、15:00、18:00),每组设3个平行,共计15个养殖桶,每桶随机放50尾试验鱼。试验观察不同投喂频率下黄斑篮子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试验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1)各组试验鱼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上升趋势,F3、F4、F5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F2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F3组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2)F3、F4、F5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F2组(P<0.05),脏体指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各组间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试验鱼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逐渐上升,水分含量逐渐下降,F3、F4、F5组肌肉中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1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4)各组肠道中胃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下降趋势,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先降后升,F1、F2组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F3、F4、F5组(P<0.05),F3、F4、F5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指标并考虑养殖成本,建议黄斑篮子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小肽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15.30±0.03)g的星斑川鲽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0.25%、0.50%、0.75%、1.00%和1.50%小肽的试验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0.75%和1.00%添加组的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的饲料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小肽添加量的提高,背肌的粗脂肪含量先下降后上升,除0.25%添加组外的其他各添加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0%和1.50%添加组的背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背肌水分和灰分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0.50%添加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0%添加组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蛋白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添加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1.00%添加组为最高;1.00%添加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小肽可有效提高星斑川鲽幼鱼的生长性能,促进脂肪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及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0.93%~1.00%为小肽的适宜添加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