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白花泡桐是白花泡桐的一种地理生态类型,根据其特性制订了一套营林综合技术措施,并依此实施山地营造速丰林167hm2.经调查,三年生速丰林平均高、径生长量,比一般山地造林同龄林提高87.76%~132.29%和61.04%~133.80%,比有关泡桐速丰林指标提高35.5%和90.71%;四年生速丰林蓄积量,要比五年生速丰林指标提高1.9倍~4.3倍,其速丰效果十分显著,为今后山地营造泡桐速丰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根基注射甲胺磷防治泡桐叶甲效果调查 ,注药后第 4~ 9天为泡桐叶甲死亡高峰期 ,约占总死亡量的 80 %左右。采用第 15天校正杀虫率 90 %以上的样株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求出泡桐胸径与注射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Y =0 5 3X +7 5 8  相似文献   

3.
泡桐腐烂病在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发现,是一种危害泡桐的枝干病害。近年来,危害面积逐步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1980~1981年,山东省森林病虫普查时,临沂地区尚未发现此病,1987年已遍布全区。据调查,沂水县78万株四旁栽植的泡桐,平均发病率27.0%,感病指数12.7。发病严重的村庄,病株率高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序法分析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在叶绿体rps16序列上的遗传差异,旨在分析三者之间在叶绿体基因上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探讨其种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选取兰考泡桐、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各15个样本,对其提取的DNA用PCR扩增获得特异片段,并将其纯化与测序。利用软件Clustal X 2.0对所得序列进行排序;运行MEGA 4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其序列特征,并计算出K2P遗传距离。【结果】(1)对获得的rps16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得兰考泡桐序列长度分别为932 933 bp;白花泡桐序列长度为932 bp;毛泡桐序列长度分别为916918 bp。对所得rps16序列进行排序后的长度为938 bp,平均GC含量为34.31%。3个种所代表的个体之间共有10个变异位点,占整个序列长度的1.07%。其中有9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插入或缺失类型,占变异位点总数的90%,占整个序列长度的0.96%。有1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替换类型,占整个变异位点总数的10%,占整个序列长度的0.11%。(2)整个rps16片段的序列共有10个变异位点,其中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在总的变异位点上,具有一致的碱基位点9个,占总变异的90%。而兰考泡桐与毛泡桐相比,没有相同的碱基。【结论】根据三种泡桐的rps16序列的序列特征和变异位点的分析,表明在叶绿体遗传方面,兰考泡桐具有与白花泡桐更多相似的遗传物质,其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推测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可能来自同一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5.
刘飞  范国强  董占强 《林业科学》2007,43(12):56-63
为了缩短泡桐营养生长周期,给泡桐杂交育种提供便利条件,以3种泡桐实生组织培养苗为材料,研究培养基中植物激素、蔗糖浓度及培养温度对南方泡桐、白花泡桐和兰考泡桐离体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泡桐和白花泡桐在温度15 ℃、蔗糖浓度50 g·L-1、培养基分别为MS 0.9 mg·L-1 NAA 12 mg·L-1 ZT和MS 1.2 mg·L-1 NAA 10 mg·L-1 ZT条件下,离体开花率最高,分别达90%、95%;兰考泡桐在温度25 ℃、蔗糖浓度50 g·L-1、培养基为MS 1.2 mg·L-1 NAA 10 mg·L-1 ZT条件下达到93.3%.  相似文献   

6.
泡桐丛枝病病原及传染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桐是我国速生、优良用材树种之一。泡桐丛枝病是当前泡桐生产中的严重病害,尤以河南、山东、山西等省发病严重,一般发病率达30—50%,严重区高达80%以上,影响林木的生长,幼苗和幼树常因发病造成枯死。随着泡桐栽植面积的扩大,尤其是进行大量无性繁殖,丛枝病有发展的趋势。泡桐丛枝病发生原因,过去有生理病、炭疽病、疮痂病、病毒等报导,但缺乏确切的  相似文献   

7.
泡桐属植物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泡桐属21份种、变种及变型材料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产物电泳后带型清晰可辨的引物,共扩增出85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带74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7.05%,反映出泡桐属不同种质间遗传差异明显,其丰富的多态性与供试材料广泛的种质代表性有关;UPGMA法将研究材料分成毛泡桐组、白花泡桐组和川泡桐组3大组,地理分布较近的种质聚类在一起,表现出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在对兰考泡桐、山明泡桐、白花兰考泡桐、楸叶泡桐、圆冠泡桐、亮叶毛泡桐、毛泡桐、白花泡桐、川泡桐的亲缘关系分析及分类处理上,基本上与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的研究结果一致。最后对泡桐属的部分植物的分类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发现部分泡桐的一些特异性条带,可以进一步转化为SCAR标记。  相似文献   

8.
<正> 红安县地处鄂东北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区,为大陆性季风气侯,适宜于多种类型泡桐的生长。从1979年调查的19万余株泡桐分类看,毛泡桐有16万株,占总株数的83%;兰考桐为2.7万株,占总数的14%;白花泡桐只有0.6万株,仅占3%。根据我县自然条件与群众的要求应尽量挖掘良种泡桐的生产潜力。笔者于1979年在紫云寨林场进行了不同类型泡桐埋根育苗试验,寻求到了最适种源、最快生长期、最佳生长量。达到了预期目的。一、试验地立地条件埋根育苗试验地位于国营紫云寨林场场部  相似文献   

9.
中国速生泡桐木材品质下降明显,由于速生泡桐木材深加工利用关键技术还没有解决,对其产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高端桐木家具市场出现拒用速生泡桐木材的现象。文中介绍了国内外泡桐资源状况,评述了目前主栽泡桐品系的木材密度、应用价值、色度等指标,指出不同类型市场对泡桐树种、材质的要求。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泡桐木材市场,重点介绍了引领高端桐木家具的日本与中国、欧美等地区市场差异,在产品品质、制造工艺、桐木质量、密度、纹理、色泽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测算了不同区域所占市场份额,即国外占比85%、国内需求占比15%。建议加强我国速生泡桐加工利用研究,同时制定可持续发展对策,培育密度大、白度好、纹理美观的优质泡桐,以期解决低质桐木资源与高端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泡桐优良无性系苏桐3号的选育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南京毛泡桐♀×浙江白花泡桐 选育出泡桐优良无性系苏桐 3号 ,10年时 6m× 6m密度林分平均树高 18 5m、胸径 2 9 0cm、单株材积 0 4885m3 、蓄积量 135 5 6m3 /hm2 ,分别比对照苏桐 70、豫杂 1号和兰考泡桐增加37 2 %、49 8%和 172 0 %。材积遗传增益达 30 3%、40 5 %和 140 0 % ,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引进白花泡桐优良无性系苗木作为母株,选择1年生苗木的根段建立贮藏窑,以苗繁苗获得成功。试验证明,选择当年优质泡桐1年生苗木的根段进行适当干燥贮藏催芽是技术的关键,其次是把好水份关和做好防虫灭病工作。1株优质泡桐无性系苗可供根穗18~20支,不影响当年造林成活。经处理贮藏的根穗第2年春发芽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泡桐,为落叶大乔木,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桐材是我国重要的外贸物资之一。泡桐喜湿润气候,适宜于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pH值6.0~7.5,地下水位3m以下的立地条件生长。江淮地区主要栽培品种有毛泡桐、白花泡桐,杂交无性系9501、9502、8516等。经多年实践,泡桐埋根育苗简便易行,苗木生长快,是最好的繁殖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病害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目前该病已严重威胁着我省泡桐生产,直接影响到群众发展泡桐的积极性。对丛枝病的防治,国内外虽进行了多年研究,但取效甚微。为了把我省泡桐丛枝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特根据省内外的防治经验及我们在1982~1985年对全省泡桐丛枝病的调查和进行综合防治的初步效果,提出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技术如下,供泡桐适栽区在防治丛枝病中参考。1.严格实行种苗检疫泡桐种根、苗木的调运与繁殖是传播丛枝病的重要途径,因此,严格实行种苗检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间作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新造泡桐林生长的影响,以湖南省湘阴县新造泡桐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泡桐与西瓜、白术、射干间作及对照4个处理,分析间作类型对泡桐林生长及其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间作处理均能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土壤的养分含量(p0.05),其中间作白术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钙、镁、铁、锰、铜和锌等养分的含量最为显著(p0.05),分别降低了32.76%、7%、6.91%、12.97%、23.93%、31.72%、16.74%、34.65%、19.37%、19.03%、31.68%和56.82%。间作对20~40 cm土层土壤的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间作处理新造泡桐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p0.05)均为显著降低,其中间作白术的泡桐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减少最为显著,分别减少了29.25%和24.32%。泡桐林的生长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速效钾、锰、铜的含量显著相关(p0.05),泡桐生长受有效磷和锰含量的影响更大。综上所述,泡桐与西瓜、白术、射干等浅根作物间作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养分的含量,且显著影响了新造泡桐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间作白术降低土壤表层养分含量最为显著。间作类型对20 cm以下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因此,建议新造泡桐林不进行间作,当泡桐林吸收根系生长到土层20 cm以下时才开始开展间作工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济阳栽植桐粮间作林14000公倾,泡桐丰产林140公倾,共计栽植泡桐63万株。据1986年调查,泡桐丛枝病发病株率为30.7%,严重地片高达80%以上,幼树罹病枯死为13.1%;感病指数为20.6。自1986—1988年,推广应用“春环剥,秋修枝”治疗泡桐丛枝病,并辅以检疫,培育无病苗,集约经营等措施。全县泡桐发病株率已降到2.6%;感病指数下降到1.6;治愈率达91.5%,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 为了改善泡桐怕水湿、主干低、抗病力弱的不良性状,1977年采用了化学诱变剂秋水仙素处理泡桐种根和种子,初获成效,简介于下: 一、材料和方法供试材料为白花泡桐种根和毛泡桐种子,药剂为秋水仙素。1.处理种根生长点将五种浓度的秋水仙素(0.01%、0.02%、0.04%、0.05%、0.06%)药液分别滴于白花泡桐种根的萌动芽上,滴药后随即埋入圃地,当幼苗出土后,每日上午8-9时进行滴药,在每株生长点上滴1-2滴。从6月4日以后因白天温度过高影响药效,改为每日下午5点  相似文献   

17.
泡桐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最速生的优良用材树种之一。泡桐木材具有材质轻,不翘裂变形、隔潮、耐腐,声学性能好以及容易干燥加工等特点,用途广泛。近年来,由于对泡桐的培育技术和生物特性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桐农间作效益进一步提高,因此,小片泡桐丰产林、泡桐农田防护林网和桐农间作面积迅速扩大。据不完全统计,仅河南、山东、安徽等10省,就栽植泡桐13亿株、3500万~4000万亩。  相似文献   

18.
今年8月10~12日,在郑州召开了全国泡桐科技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泡桐主产区的8个省20个单位的长期从事泡桐研究、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工作的60位专家、教授、技术人员,通过学术交流和专题讨论,明确提出了我国泡桐的发展方向及“九五”攻关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泡桐为江苏徐淮地区农桐间作的主要造林树种,惟该树种具有假二叉分枝的习性,大苗造林又有缓苗期,不能连续接干,这就给培育高干良村带来一定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泡桐容器苗造林对泡桐接干、干形和材积的影响,为泡桐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地处黄泛平原的沛县鸳楼乡任董庄村.该村土地系废黄河故道支流大沙河的冲积物.土壤为黄潮土,沙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在2.5米以下,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0.67%,全磷含量0.06%,保水保肥力差,pH值8.2~8.5.本区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雨量较少,年降雨量约800~900毫米,且70%集中在7、8、9三个月.农作物常受风沙和干热风的危害,农田用水要靠地下水灌溉,水质较差,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根据农业区划,该区为农桐间作区.  相似文献   

20.
1989年2月和1990年1月,我们在贺县贺街镇长利村农民莫金清承包的,原为牧牛场地的4公顷沙滩开荒地上,采用自己选育的天然杂交泡桐——南方泡桐(Paulownia australis Gong Tong)的根条剪段,按照株、行距5~6×15~30米的规格,营造360株泡桐防护林带(林网)。1989年10月上旬,在泡桐防护林带行间内种植贺县八步糖厂新引种的台糖172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