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通过设计3个温度(18℃、22℃、26℃)×3个盐度(17、25、34)×3个锶(Sr)元素组(低、中、高)来研究环境因子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耳石中钡(Ba)元素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锶元素含量对耳石钡分配系数具有显著的影响,盐度的影响最大,锶元素的影响其次,温度的影响最小,温度和盐度对耳石钡分配系数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所有试验组中,耳石钡分配系数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水中Ba/Ca值的增加而减少,而耳石Ba/Ca值随着水中Ba/Ca值的增加而增加。盐度是影响大黄鱼耳石Ba/Ca值的主要因素,温度和锶元素的影响都很小,盐度对耳石Ba/Ca值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水中Ba/Ca值随盐度的降低而增加。所有试验组中耳石Ba/Ca值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根据盐度与耳石Ba/Ca值的定量关系就可以反演大黄鱼所经历的盐度史。  相似文献   

2.
利用富锶水体处理的大黄鱼(Larimichthy scrocea)耳石元素标记是小规格鱼体规模化标记的一种技术手段,而标记完成后鱼体中的锶残留量是否符合食品食用安全是增殖放流评估中重要一环。通过开展富锶水体对大黄鱼鱼苗的浸泡标记实验,探究受试鱼苗耳石Sr/Ca值对富锶水体标记过程的响应方式,研究耳石元素指纹标记稳定性,分析标记过程对受试鱼苗肌体和主要脏器中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为期7d、锶浓度含量3倍于天然海水的富锶水体的浸泡标记,受试鱼苗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值显著增大,形成了与对照组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值上的极显著差异(P<0.01);该差异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可视做上述处理过程所产生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识。浸泡标记处理后,受试鱼苗肌肉、鳃、肝脏和肾中的锶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锶含量逐渐下降;在天然海水中暂养59d后受试鱼苗肌肉和上述脏器中的锶含量均可衰减至对照组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科学认识鱼类耳石中微量元素沉积与主要水环境因子的关系是基于耳石微化学方法重新构建鱼类生活史及反演其环境履历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环境与耳石中重要元素Sr为例,研究在不同水温(16℃、19℃和22℃)和不同元素浓度(1×、2×和3×Sr)下Sr在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稚鱼耳石形成生长过程中(孵化后15~93 d)的沉积(Sr∶Ca比)特征。结果显示,在不同水温下,耳石中Sr∶Ca比随水体中Sr浓度的升高呈线性增长,而元素分配系数(DSr)随元素浓度的升高先降低然后趋于稳定。在不同Sr浓度下,耳石中Sr∶Ca比及DSr均随水温升高呈增长趋势,二者在22℃时的值均显著高于在其他水温时的值。耳石中Sr沉积能够表征褐牙鲆仔稚鱼所经历的水环境中Sr浓度和水温的变化,可作为元素指纹应用于褐牙鲆早期生活史的重建和环境履历的反演。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耳石锶标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六水合氯化锶进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耳石的标记,探讨了锶元素对大黄鱼幼鱼耳石的元素指纹标记效果,分析了锶元素标记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阶段性倍增饲养水体中锶离子浓度可使标记组个体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显著提升,形成与对照组个体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比值的显著差异(P0.01),标记组、对照组和野生个体在该耳石区段的Sr/Ca比值分别为(3.58±1.09)mmol/mol、(1.73±0.08)mmol/mol和(1.09±0.35)mmol/mol。此区段形成的Sr/Ca比值峰值可视作标记组个体的耳石锶元素人工标记。(2)标志组和对照组大黄鱼幼鱼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此项标记技术对受标个体的生长和存活状况不会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可用作大黄鱼增殖放流鱼苗的规模化标记手段。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测量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耳石微量元素浓度,分析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及与钙(Ca)元素比值的变化,探讨其存在的差异和与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鸢乌贼耳石主要微量元素为Ca、锶(Sr)、钠(Na)、铁(Fe)、钡(Ba)、锰(Mn)。方差分析表明,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及其性别间耳石微量元素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除Fe/Ca外,不同耳石区域微量元素浓度与Ca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核心区Sr/Ca最高,随后逐渐降低,不同产卵群体和地理区域耳石Sr/Ca无显著差异(P0.05)。幼体期Sr/Ca与温度呈正相关性,与盐度呈负相关性,可以作为良好的温度指标。Na/Ca先增大后减小,暗区最高,核心区和后核心区Na/Ca在不同产卵群体间差异显著(P0.01)。Mn/Ca和Ba/Ca先减小后增大,暗区最低,随后分别在边缘区和外围区增大。成体期耳石Ba/Ca与盐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垂直移动的指标。Fe/Ca在不同产卵群体和地理区域中差异显著(P0.01)。分析认为,Na/Ca和Fe/Ca较为适合研究南海鸢乌贼不同群体的划分,Sr/Ca和Ba/Ca可用于推测鸢乌贼的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2014年8月1日采自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信江(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江段的刀鲚(Coilia nasus)的矢耳石进行了锶和钙的微化学分析研究。元素定量线分析表明,样品的锶钙比值(Sr/Ca×103)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Sr/Ca×1033),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3Sr/Ca×1037),显示出其典型的溯河洄游特征。耳石Sr含量的面分析结果与之相同,均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蓝色)区域和海水生活的高值(绿色)区域。这两种耳石微化学类型首次直观地证实,目前距长江河口约1000 km的信江中存在洄游型刀鲚。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耳石锶(Sr;)标记技术在鮻(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群体识别的可行性,以体长5 cm左右的鮻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的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和400 mg/L,以自然海水(Sr;质量浓度为7.9 mg/L)为对照组,人为改变鮻幼鱼生存环境中Sr;的质量浓度标记48 h。同时开展双环标记实验(在鮻3 cm幼鱼时进行Sr;质量浓度200 mg/L海水96 h标记,待其长至5 cm幼鱼时进行Sr;质量浓度100 mg/L海水48 h标记)。实验结果显示,Sr;质量浓度50;00 mg/L的海水48 h标记的鮻耳石Sr/Ca比均出现一个显著的上升阶段且面分析出现明显的"高Sr;标记环"。综合本研究结果和标记效率,推荐采用Sr;质量浓度为50 mg/L的海水进行鮻耳石Sr;标记。双环标记实验鮻耳石Sr;元素面分布结果出现层次分明的双环,且双环标记组鮻耳石2条不同标记环的线性分析结果与其相对应的单环标记组基本一致,这表明通过Sr;标记次数来进行不同放流群体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海洋渔业》2021,43(5)
为了探究耳石锶标记技术在鮻(Liza haematocheila)增殖放流中的应用,以体长1 cm左右的鮻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养殖海水中Sr~(2+)质量浓度分别调至50、100、200、400 mg·L~(-1),以自然海水(Sr~(2+)质量浓度为7.9 mg·L~(-1))为对照组,人为改变鮻幼鱼生存环境中Sr~(2+)质量浓度48 h。待标记鮻幼鱼长至10 cm左右,采集鮻耳石样品,并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EPMA)对耳石样本进行分析。耳石EPMA面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标记组鮻耳石均出现明显的"高锶标记环",并且整个实验期间标记组与对照组鮻的存活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耳石锶标记技术作为鮻小规格苗种大规模标记的方法是可行的、安全的。耳石EPMA线性分析结果显示,鮻耳石中的Sr/Ca峰值和Sr/Ca显著变化阶段均值与水体中Sr/Ca是呈线性变化的,而鮻耳石高锶标记环的宽度与水体中Sr/Ca是呈对数关系变化的。综合实验结果,50 mg·L~(-1) Sr~(2+)的标记浓度完全可以实现小规格鮻苗种大规模标记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在盐度30和水温20 ℃条件下,分别配制钙离子ρ(Ca2+)质量浓度为200 mg·L-1(A组)、400 mg·L-1(B组,对照)、800 mg·L-1(C组)、1 600 mg·L-1(D组)和3 000 mg·L-1(E组)的人工海水,研究了水体ρ(Ca2+)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鱼体和耳石元素成分的影响。经60 d养殖发现褐牙鲆鱼体中仅钙(Ca)、锌(Zn)和铜(Cu)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鱼体中磷(P)、钠(Na)、镁(Mg)、锶(Sr)、铁(Fe)、锰(Mn)和镍(Ni)质量分数随水体ρ(Ca2+)的增加而下降。不同ρ(Ca2+)对褐牙鲆幼鱼耳石长、宽、长宽比和耳石质量影响显著(P〈0.05)。低浓度A组耳石长和耳石宽显著低于B组和C组,A组耳石长宽比(L/W)显著低于D组,A组的耳石质量显著低于B组和D组(P〈0.05)。其中w(Sr)随ρ(Ca2+)的增加显著下降,锶/钙(Sr/Ca)比、镁/钙(Mg/Ca)比随ρ(Ca2+)增加而下降。结果表明,水体ρ(Ca2+)对褐牙鲆鱼体成分、耳石形成及组分产生明显影响,ρ(Ca2+)能够影响鱼体和耳石元素的累积。  相似文献   

10.
锶元素对黑鲷幼鱼耳石的标记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开展不同锶浓度养殖水体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耳石浸泡标记实验,验证利用该方法开展黑鲷幼鱼耳石指纹标记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经7 d的浸泡标记,4个处理组幼鱼在特定耳石区位的Sr/Ca值均显著增加,形成了明显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记;各标记处理组的标记成功率均为100%。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和对照组黑鲷幼鱼在标记实验期间的生长率和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该标记方法不会对受试黑鲷幼鱼产生显著负影响。浸泡标记处理可使受试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明显提升;标记结束17 d后,各处理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大幅下降,18 mg·L~(-1)标记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可降至对照个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