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养殖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比较广东、广西、海南的3个罗氏沼虾养殖群体的全长/体长、剑额长/体长、头胸甲长/体长等15个性状比例参数。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5.000%以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5个性状比例中,仅第二步足指节长/第二步足长在3个养殖群体中均无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广东与海南养殖群体形态差异最小,广西与海南养殖群体形态差异最大,其次是广东与广西养殖群体;经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5.563%,3个养殖群体的形态学分化主要集中在头胸腹部、体长、第二步足、尾柄的特征上;判别分析得到9个性状比例的判别函数系数,可构建区分3个养殖群体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75.900%。以上结果表明,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基本一致,3个养殖群体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张铷  吴昊  黄俊涛  曾宪凯 《现代农业科技》2023,(10):176-178+183
2021年,在上海市某合作社开展了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池塘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温棚标粗,投放经标粗培育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幼虾(放养密度53.7万尾/hm2,平均体长3.0 cm/尾),全程投喂粗蛋白含量35%以上的罗氏沼虾专用配合饲料,采用“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方法,收获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成虾7 266 kg,平均上市规格为75尾/kg,实现销售收入290 230元,扣除生产成本189 489元,获得经济效益100 741元。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池塘养殖成功,对于水产新品种推广、提高养殖效益、调优养殖结构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日本沼虾养殖群体主要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封闭养殖5代的6月龄日本沼虾群体中随机选取200尾雌虾和70尾雄虾,测定体质量以及全长、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腹部长、第二腹节宽和第二腹节高等表型形态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表型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体质量仍具有最大的选择潜力,雌虾的全长、体长、腹部长等性状和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和决定程度最大;雄虾的全长、头胸甲高和体质量的通径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和决定程度略大于头胸甲高;雌、雄虾所选性状对体质量回归方程的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所选性状与体质量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 933和0. 930,可见这些性状经过5代封闭养殖后,在雌雄虾中仍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自变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罗氏沼虾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机选取391尾5月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测定体重、体长、全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尾节长、额剑上齿数、额剑下齿数以及第1腹节至第6腹节的长、宽、高共27个性状指标.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计算各性状指标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并进行各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分析,剔除偏回归系数不显著(P<0.05)的性状,建立了以罗氏沼虾体长、全长、头胸甲长、头胸甲高、第1腹节宽、第1腹节高、第2腹节宽、第6腹节宽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主成分回归分析和岭回归分析,并建立了其对体重的回归方程.最后计算其对体重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结果表明:除额剑上齿数和额剑下齿数外,罗氏沼虾其他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简单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只有体长、头胸甲高、第1腹节宽、第1腹节高和第6腹节宽对体重的偏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与决定系数一致,最大值分别为0.387和0.150.本研究为罗氏沼虾选择育种提供了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SNP标记位点与罗氏沼虾生长性状间的关联性,为罗氏沼虾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寻找、生长性状调控机理及后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技术对25个SNP标记位点在罗氏沼虾生长性状极端群体中进行多态性检测。采用卡方检验(χ2)筛选出2个极端(体长极大和极小)罗氏沼虾群体中与生长状况存在潜在相关性的SNP标记位点,进一步对罗氏沼虾浙江群体60个个体进行SNP基因型与生长性状(体长、头胸甲宽、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高和体重)的关联分析。运用一般线性模型对SNP标记位点与罗氏沼虾5个生长性状的关联性进行检测。【结果】卡方检验结果显示,SNP6、SNP7、SNP16、SNP20和SNP24等5个标记位点在罗氏沼虾极端群体中与生长性状存在潜在相关。5个潜在相关SNP标记位点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NP6、SNP7、SNP16和SNP24等4个位点与生长性状呈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相关,其中位点SNP6与体长和体重关联极显著,与头胸甲宽关联显著;SNP7与体长、头胸甲宽、第一腹节宽和体重关联极显著,与第一腹节高关联显著;SNP16与头胸甲宽、第一腹节宽、第一腹节高和体重关联极显著,与体长关联显著;SNP24仅与第一腹节高关联显著。对浙江群体中60尾个体体长50%小个体和体长50%大个体2个群体中4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SNP6和SNP24 2个标记与生长的关联性显著,SNP7和SNP16与生长的关联性极显著。【结论】HSP90和HGS基因可能是与罗氏沼虾生长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更多的标记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颜色荧光标记方法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选育新品种──"南太湖2号"与非选育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共进行103 d。结果表明:"南太湖2号"两个选育群体间的生长性能及相对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南太湖2号"选育群体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肌肉中RNA/DNA值(3.86%/d、3.08、2.98)均显著高于非选育群体(3.55%/d、2.51、1.58)(P〈0.05);选育群体的相对增重率比非选育群体快36.87%;选育群体的相对成活率比非选育群提高7.76%。研究表明,应用数量遗传学方法选育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的生长性能要明显优于非选育群体。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颜色荧光标记方法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选育新品种——“南太湖2号”与非选育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共进行103 d.结果表明:“南太湖2号”两个选育群体间的生长性能及相对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南太湖2号”选育群体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肌肉中RNA/DNA...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水温和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能量代谢和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与解决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能量收支方程[摄食能(Ce)=生长能(Ge)+排粪能(Fe)+排泄能(Ue)+蜕壳能(Ee)+呼吸能(Re)]及凯式定氮法,分别计算罗氏沼虾各部分的代谢能值,分析4种水温(20、22、26和30℃)及3种雌雄配比(1:1、1:2和1:3)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和生长的影响.[结果]雌、雄罗氏沼虾的绝对摄食能均随水温上升而升高,其中雌虾在各水温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雄虾则表现为非相邻水温处理组间差异显著;雄虾在26℃下的绝对生长能显著高于其他3个水温处理组,雌虾在26℃下的绝对生长能显著高于20和22℃水温处理组;雌、雄罗氏沼虾在20℃下均未蜕壳,在22~30℃下其绝对蜕壳能随水温上升而升高,在30℃时达最大值(雌虾1371±272 J/g,雄虾1035±598 J/g);雌、雄罗氏沼虾的特定生长率在26℃下显著高于其他3个水温处理组;罗氏沼虾的绝对呼吸能表现为高温处理组(26和30℃)高于低温处理组(20和22℃).单性饲养下,性成熟雄虾的绝对摄食能、绝对生长能和特定生长率随数量上升而降低,且每个水槽放养1尾雄虾显著高于每个水槽放养2~3尾雄虾;性成熟雄虾绝对呼吸能则随数量上升而显著升高.不同雌雄配比下,性成熟罗氏沼虾的绝对生长能随雄虾数量上升而显著降低,雌雄配比1:1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雌雄配比1:2和1:3;雌雄配比1:1的绝对排泄能显著低于雌雄配比1:2和1:3,其占摄食能的百分比随雄虾数量上升而上升.[结论]高温更适合罗氏沼虾的生长发育,且以26℃最适宜,在此水温条件下罗氏沼虾新陈代谢更旺盛.在性成熟罗氏沼虾生长过程中,其能量积累可能受打斗、占区和交配等生物学行为影响,且相同密度下雄虾比例增加有可能加剧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克氏原螯虾太湖群体为基础群体,采用1雄对5雌进行定向交配,研究克氏原螯虾家系建立技术。共配48组,获得105尾抱卵虾,抱卵率(30 d)为44.2%,单个配组最高抱卵率为100%,孵化率为72.74%,幼虾培育成活率为96.25%±2.58%,建立了77个全同胞家系,其中父系半同胞家系有66个。以构建的家系为基础,进行雌雄亲本体长、体重和头胸甲长与幼虾数的相关性分析,分析虾苗2月龄养殖成活率与放养密度的相关性,选取23个家系在温室内进行标准化养殖和幼虾生长情况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雌雄亲本的体长、体重和头胸甲长与幼虾数的相关性不显著;2月龄养殖成活率与放养密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温室内幼虾培育成活率为39%±8%,多数家系间幼虾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家系内的体长差异系数较体重差异系数小。本研究积累了克氏原螯虾家系构建的相关技术,为进行克氏原螯虾家系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雌虾体质量对其生殖性能和胚胎质量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种规格(A组:16~20 g/尾、B组:24~28 g/尾、C组:32~36 g/尾、D组:40~44 g/尾)的雌虾亲本的生殖性能、胚胎质量和胚胎色泽,以及分析了体质量和生殖性能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随着雌虾体质量的增加,雌虾抱卵量呈显著上升趋势,D组的抱卵量显著高于A、B、C组的抱卵量,C组显著高于A组(P<0.05),生殖力和生殖指数也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呈上升,D组显著高于A组(P<0.05),但是A、B、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B、C、D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组之间的单卵湿质量、单卵干质量和卵径均无显著性差异;各组之间的胚胎色泽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体质量与抱卵量(r=0.847, P=0.000)、生殖力(r=0.508, P=0.004)和生殖指数(r=0.551, 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 结果表明,大规格罗氏沼虾的生殖性能优于小规格,但是规格对胚胎质量无明显的影响,该研究为罗氏沼虾亲本选择、生殖性能评价和人工育苗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分析池养罗氏沼虾的生长状况、主要病原感染情况、遗传多样性、水质以及感染WSSV罗氏沼虾生长存活试验,探讨池养罗氏沼虾生长缓慢原因。结果表明:2016年生长正常与生长欠佳两类池塘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介于0.632 2~0.687 2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583 1~0.635 4之间,属于高度多态性,两种生长类型池塘罗氏沼虾各遗传参数指标和水质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长正常池塘罗氏沼虾在养殖50、100和150 d,体长、体质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生长欠佳池塘罗氏沼虾(P0.05),EHP、WSSV和IHHNV阳性检出率均显著低于生长欠佳池塘(P0.05),养殖220 d,两类池塘各生长状况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类池塘沼虾携带上述病原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前3次检疫结果(P0.05),同时生长正常池塘阳性检出率更高,雄虾数量更少,与2014、2015年调查塘干塘起捕前结果类似;人工感染WSSV罗氏沼虾,感染15、30和45 d,各浓度组生长状况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生长状况指标均随着感染浓度的上升逐步降低。据此结合养殖中后期每隔10 d左右捕大留小的生产工艺,认为水质、种质差异或退化引起池塘罗氏沼虾生长缓慢可能性很小,而感染特定病原引起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的可能性较大,且感染特定病原对雄虾生长的影响可能大于雌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探讨了盐度对罗氏沼虾生长、性别分化及性腺发育的影响,旨在丰富罗氏沼虾生长繁殖理论。【方法】采用5种盐度水体饲养同一家系罗氏沼虾幼虾80 d,比较分析不同盐度下罗氏沼虾的生长性能、存活率、卵巢发育状况,以及性别分化与时间的关系。【结果】养殖前50 d,随着盐度升高和养殖周期延长,罗氏沼虾的生长速度变缓。50 d后,盐度3.0组的体长日均增加值最大,为0.076 cm/d,盐度0.3与盐度12.0条件下的体长日均增加值基本一致,分别为0.058与0.053 cm/d;盐度显著影响罗氏沼虾的存活、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但对性别比无影响,淡水水体中,幼虾成活率最高约为89.2%,同时盐度越高,已性别分化雌雄虾最小个体体长及平均体长越小,而盐度3.0时雌雄虾最小个体体长及平均体长最大,盐度0.3与盐度3.0组幼虾完成性别分化时间早于盐度9.0及盐度12.0组,抱卵虾平均体长及最小个体体长随着盐度升高而增大,性未成熟雌虾平均体长及最小个体体长则减小,盐度12.0组抱卵虾平均体长最大为8.08 cm。已性成熟型雌虾百分率随着盐度升高而降低,盐度0.3组最高为50.7%,而性腺未发育型雌虾百分率呈现与已成熟型雌虾相反的规律,盐度12.0组约71.4%。【结论】淡水最适宜罗氏沼虾幼虾早期生长存活,体长大于6 cm后,盐度对罗氏沼虾的生长影响已不明显,性别分化和性成熟个体小型化是罗氏沼虾性早熟现象的表现,日龄的持续增加可能是实验条件下沼虾生长缓慢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花[鱼骨]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输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测定了花(鱼骨)成体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输出.结果表明,两性成体的体长差异不显著.特定体长的怀卵雌性个体的体高显著大于产后雌体和成年雄体,产后雌体的头宽、头高、尾柄长、尾柄高大于怀卵雌性和成年雄性,产后雌体的尾鳍长、腹鳍臀鳍间距则相对较小,其它局部形态特征不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前三个主成分共解释57.7%的变异.头长、腹鳍基前距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头宽、尾柄长、尾柄高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眼间距在第三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分值的组间差异显著,第三主成分分值组间差异不显著.花(鱼骨)雌体通过个体大小的增加和腹部形态的改变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14.
花(鱼骨)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输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花成体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输出。结果表明,两性成体的体长差异不显著。特定体长的怀卵雌性个体的体高显著大于产后雌体和成年雄体,产后雌体的头宽、头高、尾柄长、尾柄高大于怀卵雌性和成年雄性,产后雌体的尾鳍长、腹鳍臀鳍间距则相对较小,其它局部形态特征不存在显著的两性差异。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前三个主成分共解释57.7%的变异。头长、腹鳍基前距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头宽、尾柄长、尾柄高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眼间距在第三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分值的组间差异显著,第三主成分分值组间差异不显著。花雌体通过个体大小的增加和腹部形态的改变增加繁殖输出。  相似文献   

15.
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饵料(5种饵料)和不同盐度(9个盐度梯度)对罗氏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和存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和鱼肉组的幼虾各项生长参数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中,卤虫无节幼体对幼虾生长和存活的效应尤为突出,体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和存活率分别达(108.00±6.928)%,(445.45±74.828)%和92.67%。在盐度为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终末体长和终末体质量最大,分别达(1.29±0.025)cm和(0.090±0.003)g。但在盐度为0~2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的体长生长指标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罗氏沼虾幼虾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当盐度超过35时,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会变慢,成活率也会下降,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虾养殖品种,在生长性能方面表现出性别两态性:同龄雌、雄虾个体的大小、生长速度相差悬殊,导致大规模生产罗氏沼虾受到限制,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性别控制技术开展罗氏沼虾单性化育苗,培育全雌/全雄罗氏沼虾以提高养殖产量,而实现罗氏沼虾单性化养殖的前提必须明确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及其关键基因.文章就罗氏沼虾性别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单性化养殖发展现状进行综述,认为全雄/全雌罗氏沼虾育种的关键技术是伪雌或超雌虾制备.鉴于罗非鱼三系[原系(XX♀)、雄性纯合系(YY♂)和雄性纯合转化系(YY♀)]配套方案的启发,今后可对罗氏沼虾遗传型WW超雌个体进行性逆转,获得伪雄个体(遗传型WW,生理型ZZ),经回交所得后代用于构建超雌虾种质库,即通过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机制解析及超雌种质库构建,研发自主的单性化罗氏沼虾制种技术,培育全雄/全雌罗氏沼虾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罗氏沼虾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出现生长缓慢,表现为虾体长到5厘米以后,蜕壳间隔时间长,生长明显变慢,很多塘口雌虾5厘米、雄虾6厘米就性成熟,虾壳变硬,雌虾抱卵、雄虾长出大而长的蓝色大爪.一般情况下摄食量有所下降,但也会出现不少吃而不长大的现象,严重影响养殖的产量与效益.广大养虾户应对此加以重视,要引进优质苗种、提倡生态养殖、降低放养密度、优化养殖模式等,最大可能地减少罗氏沼虾这一症状的发生.现将该病症的综合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1.虾池干塘后,特别要注意冬季塘底的翻耕与暴晒,尤其对淤泥过多的塘口和当年发生过生长缓慢的塘口须彻底清塘,每亩用150公斤左右的生石灰.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温棚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不同放养密度池塘的水质及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确定最适放养密度, 将暂养后规格为 (0. 61±0. 05) g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苗种随机分配到3个不同放养密度的池塘, 分别为低密度组 ( LSD, 37. 5 in...  相似文献   

19.
不同螯色罗氏沼虾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2种螯色、不同性别的6月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深蓝螯色雌虾、深蓝螯色雄虾、浅黄螯色雌虾、浅黄螯色雄虾)的22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效应,得到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蓝雌组6个性状、蓝雄组8个性状、黄雌组7个性状、黄雄组6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考虑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大小和可操作性后认为,深蓝螯色雌虾的育种目标性状首选指标是第1腹节宽,深蓝螯色雄虾、浅黄螯色雌虾和雄虾的首选指标均为全长。  相似文献   

20.
池塘精养条件下,比较了杂交日本沼虾太湖1号F1、F2、F3和普通日本沼虾的生长特征差异.结果显示:经90d的养殖,太湖1号各世代体长和体重均高于普通日本沼虾,太湖1号F1和F2增重与普通日本沼虾差异显著(P<0.05);同时,太湖1号各世代肥满度、捕捞产量、产值和效益均高于普通日本沼虾,表明太湖1号具有优良的生长性状,在生产实践中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此外,太湖1号各世代均在养殖70 d时体重和体长等生长指标达到最大值,随后出现回落;太湖1号在自繁自育过程中,随着传代数的增加,优良性状则逐步衰减.因此建议在太湖1号养殖过程中,养殖70 d上下时需要进行清塘起捕,同时注意亲本的及时更新,确保生产实践中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