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3个时期(1995、2000和2007年)Landsat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于ArcGIS对DEM派生的地形因子和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不同地形因子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情况,进而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耕地和林地面积之和所占的比例最大,3个时期分别为81.63%、82.07%和79.35%;1995—2007年间,未利用地和草地面积持续减少,居民工矿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在平坡、第一高程带和无坡向区域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平坡和无坡向是其优势区域,面积百分比均大于60%,且2000年的面积比例最大,2007年的最小;林地在不同海拔和坡度都有分布,半阳坡和半阴坡为其优势区域,2007年的面积比例最大,1995年的最小;水域、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受坡向的影响较小,但随着高程和坡度的增加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2.
利用空间数据云平台下载分辨率为30m的重庆市DEM数据,在Arc GIS10.2中进行地面分析,获取坡度、坡向、地表粗糙度、剖面曲率和高程变异系数5个地面形态参数。结果表明:重庆市坡度15°的较平缓区域占53.91%;阴坡面积占总面积的33.49%,阳坡面积占总面积的39.49%;地表粗糙度主要集中在1~1.657,占总比例的99.66%;剖面曲率主要集中在0~15,占总面积比例的96.61%;高程变异系数最主要集中在0.0412~0.039,占总面积比例的97.79%。通过对地形因子的分析,为该区的水土流失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利于重庆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ASTER-GDEM V2数字高程模型,选择云南省元阳、绿春、红河、金平4县为代表的红河哈尼梯田为研究区域,结合野外调查,应用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依据梯田斑块图和数字高程模型,对红河哈尼梯田的空间分布与海拔、坡向、坡度等地形指数的关系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梯田总面积是68 927 hm~2,面积≥10 hm~2的梯田斑块数量较少,但面积占梯田总面积的59.15%,说明梯田以连续大面积斑块分布为主;梯田多分布在海拔800~1 800 m,坡度6°~35°的南坡、东南坡和西南坡坡向上,而连续大片梯田则集中分布在海拔1 200~1 400 m,坡度15°~25°的南坡上;红河哈尼梯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哈尼族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哀牢山地貌和环境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哈尔滨市宾县东山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流域土壤侵蚀进行估算,并分析其在坡度、高程、坡向地貌因子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山沟小流域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且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速率呈现上游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的特征;研究流域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为1.5°~8°的地区,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为8°~15°的地区,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15°的地区;各坡向土壤侵蚀均以轻Ι型侵蚀为主;160~170 m和210~220 m高程上主要是微度侵蚀,170~180、180~190和190~200 m主要是轻Ι型侵蚀;土壤侵蚀综合指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高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最大值分布在高程为190~200 m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在GIS、Sim-DTA以及SPSS的技术支持下,以重庆市綦江区数字高程模型以及水稻产量数据为基础数据,提取坡位、高程、坡度以及地形湿度指数4种地形因子,并分别与水稻产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地形因子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坡区域对水稻总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是目前研究区内水稻种植的优选区域,所占比例达到57.49%;在高程250~500 m范围内,水稻种植效果最佳,水稻产量集中分布在6 000~10 000kg/hm2范围内;在坡度10°~15°范围内水稻产量分布最为集中,主要为6 000~9 000kg/hm2;在地形湿度指数5.75~6.50范围内,水稻产量集中分布在6 000~9 000kg/hm2;高程与水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7,坡度与水稻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21,而地形湿度指数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5。  相似文献   

6.
以郑州市域为研究范围,通过Arc GIS 10.2和ENVI 5.0等遥感软件,对1992、2000、2004、2009和2013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DEM高程影像进行解译,获取郑州市域城乡景观空间分布和地形高程数字化信息,并通过GIS空间分析和Fragstats 4.2软件,分析过去20年间郑州市域城乡景观格局在不同地形区位上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平原黄泛沙区(海拔6.0~135.2 m)和丘陵黄土沟壑区(海拔135.2~315.4 m)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50%和24%,是城市、农田和水体空间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人类活动的主要集聚区;浅山区(海拔315.4~495.6 m)和深山区(海拔495.6~1 459 m)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9%和7%,是绿地空间的主要分布区,也是风景名胜区集聚区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7.
在GIS、Sim-DTA以及SPSS的技术支持下,以重庆市綦江区数字高程模型以及水稻产量数据为基础数据,提取坡位、高程、坡度以及地形湿度指数4种地形因子,并分别与水稻产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地形因子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坡区域对水稻总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是目前研究区内水稻种植的优选区域,所占比例达到57.49%;在高程250~500 m范围内,水稻种植效果最佳,水稻产量集中分布在6 000~10 000kg/hm2范围内;在坡度10°~15°范围内水稻产量分布最为集中,主要为6 000~9 000kg/hm2;在地形湿度指数5.75~6.50范围内,水稻产量集中分布在6 000~9 000kg/hm2;高程与水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7,坡度与水稻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21,而地形湿度指数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5。  相似文献   

8.
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对提取崩岗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0.6 m Quick Bird、2.5 m ALOS、10.0 m ALOS遥感影像中分别提取崩岗的特征数据,分析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对崩岗数据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从0.6 m Quick Bird能容易地提取崩岗数据,且重现性较好,从2.5 m ALOS能提取崩岗数据,但重现性不强,从10.0 m ALOS无法提取崩岗。从0.6 m Quick Bird和2.5 m ALOS提取的崩岗,数量基本一致,但位置不一致、边界不重合、形状差别很大,从2.5m ALOS提取的崩岗周长平均减少20.83%,占58.33%的崩岗面积减少了,平均减少19.78%。因此,可断定0.6 m Quick Bird能反映崩岗的实际情况,2.5 m ALOS能较好地反映崩岗的实际情况,10.0 m ALOS完全不能提取崩岗数据。但高精度遥感影像的获取比较困难,且价格较贵。  相似文献   

9.
崩岗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崩岗的形成、危害、分布范围、分布区域,分析了崩岗侵蚀综合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提出崩岗综合治理及进行生态恢复的途径和方式,为崩岗侵蚀综合治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长蕊木兰Alcimandra cathcartii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探究长蕊木兰天然更新的状况,更好地对长蕊木兰进行保护。  方法  通过设置样圆对长蕊木兰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长蕊木兰空间格局和更新。  结果  ①长蕊木兰种群内分布型的指标方差(S2)和平均数的比率(m)为4.14,显著大于1.00,表明长蕊木兰种群个体分布不均匀,在调查样圆内幼树的分布是集群型的。②长蕊木兰在8个样圆内的更新数量为67株,更新数量较少。从所更新的长蕊木兰幼苗径级分布来看,幼苗幼树、小树和中树更新比例分别为46.27%、32.83%和20.90%,其更新数量呈金字塔结构,说明长蕊木兰更新数量虽少,但结构相对较为稳定。③长蕊木兰在0°~90°、90°~180°、180°~270°和270°~360°方位角更新株数比例分别为26.86%、19.40%、20.90%和32.84%。各个角度范围内的更新株数有一定差异,但从不同方位角分布株数方差分析来看,在不同方位角上长蕊木兰更新分布株数差异不显著。④长蕊木兰的更新与母树距离具有一定的关系,在0~5、5~10、10~15、15~20、20~25、25~30 m距离范围内,所占的株数比例分别为11.94%、34.33%、23.88%、22.39%、5.97%、1.49%,其更新主要分布在距离母树5~20 m的范围,更新株数比例达80.60%。从离长蕊木兰母树不同距离范围的更新株数方差分析来看,离母树的不同距离范围与长蕊木兰更新分布株数差异显著。  结论  长蕊木兰更新数量较少,范围较窄,种群难以扩大,其种群扩大需要人工促进更新或人工更新。表7参17  相似文献   

11.
以坝上高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90年和2015年Landsat TM影像的解译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形分布指数,通过GIS等工具从高程、坡度和坡向角度,分析了生态用地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生态用地的分布指数随高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不同坡向间起伏程度较小;与1990年相比,2015年林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优势有了明显提高,草地在高程900~1300 m区间的分布比例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湿地在半阳坡和阳坡的分布比例有了显著提高。总之,坝上高原地区生态用地的分布受地形因子影响显著,生态用地的优势分布区为高程900~1300 m或1500~2206 m、坡度5°、坡向为半阳坡和阳坡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拟锥齿鲨是热带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较为常见的兼捕物种,处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顶端,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金枪鱼渔业国家观察员2010—2015年在热带大西洋海域调查时收集的1 561尾拟锥齿鲨数据,对其资源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海域内(6.33°S~17.43°N,18.25°W~42.03°W),拟锥齿鲨CPUE高的区域为5°N~10°N,20°W~30°W;2010—2015年CPUE呈现波动,整体有上升的趋势,但不显著;软骨鱼类占总渔获物的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拟锥齿鲨兼捕数量占总渔获的5.8%,占兼捕软骨鱼类的22.5%;拟锥齿鲨在12月—3月的平均CPUE较高。拟锥齿鲨最大叉长组(叉长范围在85~90 cm)的个体多分布在5°N~7.5°N,27.5°W~37.5°W和5°N~0°,25°W~30°W这两个区域。拟锥齿鲨理论钩获深度范围为140~313 m,平均深度为221 m。1、2、3钩位(140~212 m)的上钩频率最大,占总上钩率的55.59%。10月至次年4月不同月份拟锥齿鲨的钩位分布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妊娠期拟锥齿鲨明显分布于较浅的水层。不同钩位拟锥齿鲨的摄食等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对福建省14个调查地开展台湾独蒜兰(Pleione formosana Hayata)分布与居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中12个调查地均有台湾独蒜兰的分布,共记录分布点51个.其垂直和水平分布格局的特征为:以北纬27°5'-28°、海拔500-800 m分布最多;其次为北纬27°-27°5'、海拔1000-1400 m;在北纬25°4'、海拔1000-1600 m呈连续分布状态.台湾独蒜兰居群分布于南向坡坡地、溪涧旁的石壁及溪涧中间的单体石块上,10-100株的居群最多(23个),占调查记录总居群数的45.1%.台湾独蒜兰野外生境中开花、结果数量所占比例小,且母株周围小苗也较少;在自然状态下结实率、种子萌发率极低,通过种子繁殖困难.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合川区的高程数字模型(DEM数据),利用ArcGIS进行水文分析提取沟壑密度、分析坡度、高程。分析结果表明:合川区沟壑密度为0.28km/km~2,沟壑密度较小,但汇流累积量大;境内坡度以2°~15°为主,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的丘陵盆地区,15°的地区主要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区内主要为丘陵盆地(200~500m),500m的范围主要在川东平行岭谷区,呈东北西南走向。对合川区地形的研究为水土流失的分析、监测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用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有机质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和空间插值研究,并通过空间叠置分析,探讨了高程、坡度对红壤侵蚀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低的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高程的变化不明显,有机质较高的区域在海拔255~300 m、300~400 m、400~771 m范围内,均占各自总面积的26%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加,有机质较高的区域在坡度0~8°、8~25°、25°范围内,分别占各自总面积的24.05%、26.11%、34.53%。  相似文献   

16.
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林林隙形成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线调查法研究安徽查湾自然保护区甜槠(Castanopsis eyrei)林林隙的形成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形成的林隙形状近于椭圆形,其长短轴比率约为1.60,与林隙大小无关;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分别占整个林分面积的27.64%和7.58%,每年干扰频率分别为0.567%.a-1和0.155%.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645 a;林扩展林隙的面积以<200 m2的居多,以100~200 m2所占的面积比例和数量比例均最大;冠空隙的面积以<100 m2的居多,以50~100 m2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5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风倒是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与风倒有关而形成的林隙占94.44%;林隙形成木为1~4株,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67株。  相似文献   

17.
刚竹毒蛾是竹的最主要食叶性害虫,严重影响竹林健康与竹业生产,掌握其空间分异规律对开展该虫害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延平区为研究区,基于刚竹毒蛾危害分布与地形数据,采用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统计不同地形条件下虫害分布占比,依此探究地形因子对该虫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坡度的升高,虫害分布占比呈现先升后降特征,海拔500~800 m、坡度10°~24°为主要危害区域;东、东北、东南3个坡向的虫害分布占比最高,合计达57.09%;虫害与坡位的关系表现为“高集中”特征,主要分布于山脊,占比高达71.63%;其次为山谷,占比21.94%。该文证实地形因子对刚竹毒蛾危害具有重要影响,据此建议对海拔500~800 m,坡度10°~24°,东向、东北向、东南向及山脊、山谷区域的虫害予以重点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8.
耕地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土地资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凯里市2003年和2013年的遥感影像,基于Erdas和Arc GIS平台,经过图像分类、数字化以及空间数据叠加分析与统计,研究耕地损失在高程和坡度影响下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凯里市海拔普遍较高,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700~1000 m高程范围内;而地形约束使其土地利用方式在5°~25°的坡度范围内变化最大;2总体上耕地损失量占对应高程范围总面积的比例随着高程增加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3随着坡度增加耕地损失量呈现出先急剧增加而后急剧减少的态势,在5°~15°坡度范围内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盘县位于贵州西部,东经104°17′46″~104°57′46″,北纬25°19′36″~26°17′31″。地处云南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的斜坡部位和南、北盘江支流的分水岭地带,地势高,起伏大,坡度陡,总的地势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中南部降起。北部和西部一般海拔1900~2400 m,局部山脉在2700 m以上。地貌类型从高原山地为主,其中山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2.40%,山地丘陵占全县面积的9.22%,坝地占34.00%,山原面积占5.95%,原于亚热带春干夏湿温和气候区,年均日常数为1593.8 h,太阳总辐射境内多数地区在41.87~46.1万焦/平方厘米年。年均温14℃,历年最小相对温度在12月-5月期间。平均年降水量为1390.8 mm。土壤以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中等,但速效养分含量低。该山区气候条件特别适宜种植马铃薯。  相似文献   

20.
崩壁不同土层水分运动特征的染色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方花岗岩崩岗崩壁不同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染色示踪和Photoshop CS5图像提取技术,记录水平方向上土壤剖面的染色面积和最大染色深度,以分析崩岗崩壁不同土层的水分运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红土层持水性能高于砂土层和碎屑层,但水分的侧向运移速率低于其他2个土层;在水平方向上10~30 cm内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均随深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经过24 h染色入渗试验后,砂土层水平方向上0~9 cm和碎屑层0~13 cm内的染色面积均超过80%;红土层优先流现象明显,剖面染色比例小,亮蓝染色剖面呈条带状分布,其染色面积随深度的增加而缓慢下降;砂土层和碎屑层平均染色比例较大,亮蓝染色剖面呈块状均匀分布,并随深度的增加表现出先缓慢下降后迅速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