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疫霉菌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疫霉属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对产毒的疫霉属真菌的种类和毒素的化学类别、产毒的培养条件、毒素的提取纯化与检测方法、毒素的致病机理、毒素的分子遗传学以及毒素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2.
产毒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毒素污染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受污染的包括食品、谷物、饲料等。真菌毒素是丝状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如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伏马菌素、棒曲霉素等。人或动物摄取后,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对近年来应用在真菌种类检测和鉴定方面的常规PCR、多重PCR(Multiplex PCR)技术、PCR-DGGE技术、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技术、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在真菌毒素传统检测方法基础上,建立并完善4类真菌毒素免疫亲和净化与荧光法(或HPLC)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对杭州市粮油类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并作安全性评估。黄曲霉毒素总量和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样本数为28个,检出率为25%;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样本数为48个,检出率为22.9%;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样本数为49个,检出率为42.9%;呕吐毒素的检测样本数为39个,检出率为15.4%。4类真菌毒素的平均检出率约为30%左右。4类真菌毒素安全性评估结果为: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超标率最高,呕吐毒素安全性较好。检测结果表明,杭州市粮油类农产品真菌毒素污染广泛,部分真菌毒素超标比较严重,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谷物及油料类农产品真菌毒素安全性监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真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代谢产物,现已查明自然界存在的真菌毒素在300种以上,按真菌毒素的重要性及危害依次排列为: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真菌毒素具有两种毒性,一是致DNA损伤,有可致癌;二是细胞毒性,有破坏细胞酶的作用。对人和家畜、生活等健康具有损害特性的有毒物质,其引起的疾病为霉菌中毒症或真菌中毒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影响玉米质量安全的几种主要真菌毒素(包括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伏马毒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危害及当前的限量标准,指出了真菌毒素污染玉米的途径及原因,并提出了保障玉米质量安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玉米酒糟粕中多种真菌毒素类物质(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玉米赤霉烯酮)的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法。样品经乙腈超声提取,提取液经Qu ECh ERS吸附剂净化,以C18色谱柱(150 mm×4.6 mm,3.5μm)分离,乙腈和0.1%乙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正负模式同时扫描;以保留时间和化合物精确分子离子质量对真菌毒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0种化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8。定量限(S/N≥10)为3~20μg/kg。3种水平的加标平均回收率为51.6%~111.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1%~14.7%。该方法利用精确质量数匹配和自建标准谱库检索,实现快速筛查,并使用多级特征碎片离子进行确证,具有简便、快速、高效、准确等优点,适用于玉米酒糟粕中多种真菌毒素类物质的快速筛查和测定。  相似文献   

7.
玉米及玉米加工品中的真菌毒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人畜误食带有毒素的粮食或饲料,就会发生中毒现象或称为真菌中毒症(Mycotoxicoses)。介绍了美国玉米及玉米加工品中常见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和两种镰刀菌毒素(Fusarium toxins):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及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Tnchothecenes)。重点概述了黄曲霉毒素和镰刀菌毒素在玉米原粮及玉米加工品的不同组分中的分布情况;讨论了真菌毒素的检测和化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霉菌普遍存在于饲料原料或淀粉含量较高的饲料中,许多霉菌在谷物饲料的生长、收获、储藏以及饲料加工、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中都有可能代谢和产生霉菌毒素,如果养猪场(户)饲喂猪的饲料发生霉败变质,其霉败变质的饲料即会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如真菌和黄曲霉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和黄曲霉毒素、蛋白质分解并产生的霉菌毒素等多种毒素,猪采食霉败变质的饲料后即会引起急性中毒,如果猪群长期采食少量的霉败变质饲料,也会引发慢性中毒。  相似文献   

9.
由灰葡萄孢霉引起的蒜薹灰霉病是贮藏期蒜薹的重要病害之一。灰葡萄孢霉可以产生真菌毒素,为明确灰葡萄孢霉的最佳产毒培养基和培养时间,本研究从蒜薹主产区采集的蒜薹灰霉病病样上分离到灰葡萄孢霉强致病菌株BC-3,通过黄瓜种子萌发生长法、叶片圆盘法、蒜薹悬滴接种法及系统侵染法4种方法测定灰葡萄孢霉毒素对黄瓜和蒜薹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蒜薹灰葡萄孢霉毒素为非寄主选择性毒素,最适产毒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和淀粉酵母培养基,培养时间为12~18 d。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荆州周边地区3个猪场所使用的饲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吸水纸检测法对饲料中的真菌种类进行了调查,并采用真菌毒素ELISA试剂盒对饲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进行了检测,分析了饲料被污染的程度。结果表明,所检测的配合饲料、全价饲料、玉米和豆粕普遍受到了以上6种霉菌毒素的污染。饲料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的检出率高达100%,黄曲霉毒素B_1和T-2毒素的检出率平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植物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内 容涉及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鉴定、群体遗传、致病机理、发育调控及抗药性机制等方面,列举了代表性应用实例,并就植物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类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微生物类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已经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AM真菌的分类鉴定是菌根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经典的菌根真菌鉴定技术的局限性,本文围绕以PCR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RAPD、RFLP、SSCP、AFLP等在AM真菌分类鉴定、亲缘关系分析、多态性测定以及群落结构组成等方面的应用及其取得的成果,并对不同分子生物学技术之间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AM真菌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银杏内生真菌产黄酮情况,对从贵州大学校园银杏树叶中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GZUY201进行鉴定及产黄酮的研究。菌株鉴定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HPLC法测定其产黄酮的含量。鉴定菌株GZUY201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菌株发酵液和菌丝体产黄酮苷元槲皮素量可达40.8 mg.L-1和101.7 mg.g-1。银杏内生裂褶菌可产黄酮苷元槲皮素,可作为生产银杏黄酮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4.
rDNA分析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爱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079-18079,18081
介绍了rDNA的结构及其特点,阐述了rDNA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并对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在丝状真菌鉴定碳源同化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选取31株红树林丝状真菌接种于FF微孔板,记录其对19种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试验比较了31株真菌对碳源的利用,将它们大致分为曲霉属、青霉属及其他3个类群。[结论]碳源同化可为丝状真菌生理生化鉴定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玉米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及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的玉米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8个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内生真菌检出率为25%,不同玉米品种的种子内所含的内生真菌种类和数目都不同,最高的检出率为40%,最低的检出率为10%。从玉米种子中分离得到的92个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别属于14个属,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木霉属,为34.78%。从不同地区的玉米组织中一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168株,其中10株未产孢的没有鉴定,其他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别属于26个属,以青霉属、曲霉属、头孢霉属为主,占内生真菌分离物总数的41.07%。对形态学鉴定为白僵菌属的10个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均确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此外,球孢白僵菌作为玉米的内生真菌,在国内还是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rDNA-ITS在植物病原真菌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文章综述了rDNA序列结构特点及ITS序列在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分子检测、病害诊断及土壤中病原真菌的检测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通过组织分离方法对广东省化州市橘红种植园内所采的化橘红(Exocarpium citri Grandis)果、枝、叶组织内的内生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形态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菌株. 结果显示,从化橘红果、枝、叶600个组织块中,共分离得到404株内生真菌. 依据形态鉴定及ITS序列分子鉴定,初步鉴定379株内生真菌,并将其分为16个分类单元,经鉴定归于镰刀菌属(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色二孢菌属(Lasiodiplodia)、间座壳属(Diaporthe)、光黑壳属(Preussia)、稻黑孢菌属(Nigrospora)、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弯孢属(Curvularia)、隔孢伏革属(Peniophora)、叶点霉属(Phyllosticta)、枝孢属(Cladosporium)、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附球菌属(Epicoccum)、拟层孔菌(Fomitopsis)和毛霉属Mucor),其中炭疽菌属与间座壳属是化橘红的优势菌株,其相对频率分别为44.6% 和34.2%,远远高于其他类群. 内生真菌在枝组织中的分离率为91%. 研究结果表明化橘红内生真菌分布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为进一步从化橘红内生真菌中筛选活性中药成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建立在此之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体外扩增DNA,在生物学、医学及植物病理学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PCR技术应用于植物病害的诊断检测,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线虫的分类鉴定,克隆基因、鉴定抗病基因以及病原物的定量等方面,具有灵敏、特异、快速、简便等较好的效果,但PCR技术在植物病理学领域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其病害可能会对食用菌的生产造成重要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对我国食用菌栽培地区的重要食用菌病害进行了归纳,并简要介绍了其检疫鉴别特征,为指导食用菌病害检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