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短期禁牧对天山北坡蒿类荒漠群落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天山北坡蒿类荒漠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的方法,探讨不同区域荒漠围栏内外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对禁牧的响应规律,分析禁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禁牧能改变荒漠植被功能群结构,禁牧后不同生态经济类群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分别上升40.2%~57.0%和44.4%~81.0%;2)荒漠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短期禁牧的响应较小,但从区域上看,玛纳斯荒漠放牧区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比博乐和奇台显著高16.7%~20.0%,而禁牧区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高了8.6%~17.7%;3)短期禁牧有利于荒漠群落稳定性的维持,且稳定性可能与禁牧年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短期禁牧能显著提高荒漠草地生产力,有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2.
以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自然放牧(3.5羊单位/hm2)、封育4 a、封育11 a样地,分析不同禁牧年限下研究区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随禁牧年限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封育4 a与自然放牧(对照)相比,植被高度、盖度显著升高(P<0.05),地上生物量增加45.95%,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别降低4.71%、9.00%(P<0.05)。封育11 a时,植被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较封育4 a呈下降趋势,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别增加13.88%、18.50%(P<0.05)。随禁牧封育年限的增加,植被群落物种数无明显变化,群落结构变化明显。与自然放牧(对照)相比,封育11 a样地植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11.01%(P<0.05),均匀度指数降低4.20%,优势度指数增加40.28%。短期禁牧封育(封育4 a)对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导水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0~3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温性荒漠草地群落对围栏封育及土壤环境的响应,采取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禁牧年限(未禁牧、禁牧5年和禁牧9年)对春秋牧场草地群落特征及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为合理利用与管理春秋牧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禁牧年限的增加,草地群落的平均高度、平均盖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未禁牧草地群落(P<0.05...  相似文献   

4.
放牧对内蒙古荒漠草原草地植被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一个生长季内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养分变化状况。试验设置禁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4个放牧梯度。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减少,且生长旺季(8月),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比禁牧分别降低了7.47%、41.96%和51.75%;草地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化不显著(P0.05);植被物种丰富度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下降;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无显著影响;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与表层土壤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禁牧对中度退化伊犁绢蒿荒漠植被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草地植物群落和植物生态经济类群对禁牧的响应,研究了不同禁牧年限(禁牧时间为0年、1年、4年、11年)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经济类群演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禁牧年限的增加,伊犁绢蒿种群的高度、盖度、生物量呈增加趋势,种群密度呈先升后降再升的波动变化;群落的高度、生物量呈增加趋势,密度呈先减后增再减的波动变化;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呈先降后增再降的波动变化,而Patrick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半灌木的优势度呈先增后降再升的波动变化。总之,适当的禁牧有利于中度退化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恢复。  相似文献   

6.
对荒漠草原区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氮、磷元素及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补播区土壤全磷含量较高,补水补播区土壤全氮含量较高,补水补播区土壤氮磷比最高,禁牧区土壤氮磷比最低;补水补播区植被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密度均要高于其他植被群落区,其中禁牧区最低,由此可以看出,土壤的氮磷比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植被的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7.
毛乌素荒漠草原植被特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绪梅  张翼  李建平 《草地学报》2022,30(1):178-187
荒漠草原植被特征对降水变化敏感,研究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植被特征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以宁夏盐池县典型荒漠草原(毛乌素沙区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利用遮雨棚技术模拟正常降水的33%,66%,100%,133% 和166%,在降水变化处理2年后,探讨荒漠草原植被特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增加降水使群落中...  相似文献   

8.
春季禁牧对内蒙古草原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钢  曹子龙  李青丰 《草地学报》2003,11(2):183-188
2002年春季进行禁牧与自由放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禁牧对草原植被的群落特征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在禁牧区,植被产草量、盖度、高度和密度等与自由放牧区之间差异显著(P<0.05)。春季禁牧有利于草原植被的可持续利用。同时,禁牧期的长短对草原植被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禁牧对巴林右旗天然草地生产力及植被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不同草地类型测定了未禁牧、禁牧当年以及禁牧4年后草地生产力和植被群落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禁牧能够明显提高天然草地的草地生产力;对天然草地的植被组成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轮牧方式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可为草地合理放牧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夏荒漠草原,以载畜率0.75只·hm-2为水平,以围封禁牧草地为对照(CK),对连续放牧(CG)、二区轮牧(TG)、四区轮牧(FG)和六区轮牧(SG)方式下草地物种植被组成、群落盖度、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轮牧使荒漠草原优良牧草重要值下降,但可增加植物物种种类;增加轮牧分区有利于优良牧草和多年生草本重要值的保持,但对半灌木的影响较小;2)植被盖度以封育和四区轮牧较高,地上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以四区轮牧和六区轮牧草地较高,地下生物量以封育和六区轮牧处理较高,草地凋落物量以封育较高;3)轮牧可增加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优势度,但群落均匀度指数下降;4)各处理下植物群落均不稳定,相比之下,围封禁牧群落稳定性最高,连续放牧最低。综合植被特征和生产中的便利性,研究认为四区轮牧是研究区最适宜的轮牧方式。  相似文献   

11.
研究轮牧方式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可为草地合理放牧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夏荒漠草原,以载畜率0.75只·hm~(-2)为水平,以围封禁牧草地为对照(CK),对连续放牧(CG)、二区轮牧(TG)、四区轮牧(FG)和六区轮牧(SG)方式下草地物种植被组成、群落盖度、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轮牧使荒漠草原优良牧草重要值下降,但可增加植物物种种类;增加轮牧分区有利于优良牧草和多年生草本重要值的保持,但对半灌木的影响较小;2)植被盖度以封育和四区轮牧较高,地上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以四区轮牧和六区轮牧草地较高,地下生物量以封育和六区轮牧处理较高,草地凋落物量以封育较高;3)轮牧可增加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优势度,但群落均匀度指数下降;4)各处理下植物群落均不稳定,相比之下,围封禁牧群落稳定性最高,连续放牧最低。综合植被特征和生产中的便利性,研究认为四区轮牧是研究区最适宜的轮牧方式。  相似文献   

12.
禁牧对巴林右旗天然草地生产力及植被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不同草地类型测定了未禁牧、禁牧当年以及禁牧4年后草地生产力和植被群落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禁牧能够明显提高天然草地的草地生产力;对天然草地的植被组成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乌鲁木齐市周边荒漠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封育前后年间草地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荒漠草地在实施禁牧措施后,草地植被状况有所好转,植被高度平均升高,植被盖度平均升高,地上生物量平均升高。植被的群落演替过程也有明显的变化。随着封育时间延长,植被在高度、地上生物量上增加更加明显,盖度在封育第1年和第2年与封育前无明显差别,在封育第3年明显增加。从试验数据可以得知,封育后,荒漠草地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与原来相比增加比较明显,并且随着封育期的延长,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也逐渐在增加。故封育使荒漠草地植物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荒漠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修复措施组合对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并对不同修复措施组合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围封、禁牧、施肥和补播的不同修复措施组合,设置5个荒漠草原修复区(T1区:围封+禁牧,T2区:围封+禁牧+施有机肥,T3区:围封+禁牧+施复合肥,T4区:围封+禁牧+施复合肥+施有机肥+补播,T5区:围封+禁牧+施复合肥+补播)。以自由放牧地(T6区)为对照,对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苏木退化荒漠草原实施修复。不同组合的修复措施在2020年6月同时实施,当年8月下旬对不同修复措施区及对照区的植被群落特征进行调查,计算、分析不同修复组合产生的经济效益。[结果]5个不同修复区的草原植被群落高度增长率、盖度增长率、密度增长率、地上生物量增长率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区;T5区的高度增长率最高,显著(P<0.05)高于T1、T2、T3、T4区;T5区的盖度增长率最高,显著(P<0.05)高于T1、T3区;T4区的密度增长率最高,显著(P<0.05)高于T1、T3区;T5区的地上生物量增长率最高,显著(P<0.05)高于T1区。以自由放牧地为对照(0元/hm2),T3区的当年纯收益最高,可达到9 944元/hm2;T4区最低,为6 601元/hm2。[结论]围封+禁牧+施复合肥+补播组合的生态修复效果最佳,围封+禁牧+施复合肥组合的当年经济效益最高。围封+禁牧是保障退化荒漠草原修复改良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特征和生物量对短期休牧的响应,为高寒草甸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于2017年9月上旬采用样方法对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的连续放牧、生长季休牧和禁牧1年的高寒草甸样地进行调查、取样和分析,研究了短期休牧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长季休牧和禁牧1年较连续放牧极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的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和样方物种丰富度(P0.01),极显著提高了异针茅、矮嵩草、异叶米口袋和青海苜蓿等代表性牧草高度(P0.01);2)生长季休牧和禁牧1年较连续放牧极显著提高了枯落物量和半腐殖质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禾本科、豆科和阔叶类植物生物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总地上生物量和优质牧草产量(P0.01);3)生长季休牧和禁牧1年较连续放牧极显著提高了表层地下生物量(0~10 cm)和总地下生物量(0~30 cm)(P0.01)。对于青海海北地区的未退化高寒草甸,可以采用短期休牧技术优化其群落结构,提高生物量和优质牧草产量,促进天然草地资源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新源县和呼图壁县典型的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测定封育区和放牧区伊犁绢蒿荒漠植被生态经济类群、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研究不同气候区荒漠群落特征对封育的响应规律,为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封育围栏内,草原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有大幅度提高,显著高于围栏外(P0.05);2)在封育围栏内,草地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增大,香浓指数和Patrick指数减小,伊犁绢蒿荒漠植被恢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放牧管理模式对高寒草甸鼢鼠鼠丘土壤种子库特征的影响,于2019年10月和2020年5月,分别采集禁牧、生长季休牧、传统放牧和连续放牧4种长期放牧管理模式下鼠丘土壤种子库,分析其密度、组成、多样性及与植被群落物种之间的相似性。结果发现:放牧显著影响鼢鼠鼠丘土壤种子库特征。与禁牧相比,连续放牧(5月)与生长季休牧(10月)模式下鼠丘的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增加(P<0.05);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连续放牧(5月)和生长季休牧(10月)管理模式下最高,禁牧模式下最低。优势度指数在传统放牧模式下最高,禁牧模式下最低,大小顺序为TG>RG>CG>NG。Sorensen相似性分析发现,5月和10月鼠丘土壤种子库与植被群落物种之间的相似性指数均在连续放牧管理模式下最大,分别为0.58(5月)和0.57(10月),大小次序为CG>RG>TG>NG(5月)和CG>TG>RG>NG(10月)。放牧会影响鼠丘土壤种子库特征,进而对鼠丘斑块的演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以乌鲁木齐市周边禁牧3年,4年和5年的平原荒漠、山地荒漠、平原荒漠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和低地草甸草地为对象,计算其合理载畜量和围栏后的经济效益,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一是山地荒漠和山地荒漠草原合理载畜量在禁牧4年出现最大值,而平原荒漠在禁牧5年出现最小值;随禁牧时间的延长,山地草原和低地草甸合理载畜量逐渐减小,平原荒漠草原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在禁牧5年合理载畜量达到顶峰。二是山地荒漠和低地草甸禁牧经济效益最高,且在禁牧4年经济效益达最大;山地草原经济效益随着禁牧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平原荒漠草原则与之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平原荒漠经济效益在禁牧4年达到最小值,仅为431.75元。  相似文献   

19.
持久种子库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荒漠草原11个植被群落持久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地理位置关系的研究,探讨了持久种子库在植被恢复重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荒漠草原持久种子库以草本植物为主,密度为31.5~482.3粒·m-2,群落类型和土壤分层对持久土壤种子库密度影响显著(P<0.05)。持久土壤种子库密度与纬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经度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经纬度对持久种子库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地上植被-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影响不显著;海拔对持久种子库密度影响不显著,但对持久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地上植被-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影响显著,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地上植被-土壤种子库的相似性降低。持久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较低,依靠持久种子库恢复灌木层植被的潜能很小。  相似文献   

20.
在家庭牧场尺度上,对禁牧、休牧等放牧方式下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土壤含水量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禁牧区地上现存量为134.56g/m2,与休牧区(129.73g/m2)差异不明显,但均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84.80g/m2)(P0.05);禁牧、休牧有利于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主要种群的地上现存量受10~30cm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群落地上现存量与0~40cm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回归关系(P0.05),回归方程为Y=2.7245X1+0.0556X2×X3×X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