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试验林场3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林木碳储量研究中非破坏性取样方法进行探究,通过对比树干1.3 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与树干平均含碳率数据,发现二者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利用回归分析计算出直线方程y=0.908 2x+4.379 4,R2=0.842 5,方程拟合程度达到理想水平,利用1.3 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推算树干平均含碳率方法可行。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的生长、材性、含碳率、干材生物量、碳储量等性状进行测定,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最终筛选出生长优良,固碳能力强的种源。结果显示:干材生物量与碳储量存在较丰富的变异,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1.33%和21.3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碳储量与生长性状、干材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综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相关不显著。通过方差分析与Duncan法多重比较,最终选择出小北湖与白刀山两个种源为高固碳能力种源。小北湖与白刀山种源单株干材碳储量分别为74.38 kg和69.27 kg,二者平均值高出总平均值27.83%,比对照CK高出54.45%。以现有试验林为标准,若选择小北湖种源,则每公顷固碳27 297.46 kg,比利用碳储量最小的露水河种源造林每公顷固碳量高47.85%。  相似文献   

2.
16年生白桦种源变异及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16年生白桦种源试验林的调查,研究其地理变异规律,进行种源区划分,为各种源区选用生产力高、适应性强的优良种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定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实验林场、辽宁省本溪市山城实验林场与内蒙古金河林业局的16年生白桦种源试验林为对象,调查18个种源在每个试验点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等性状,进行单点、多点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然后对各种源生长性状与其产地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依据分析结果进行优良种源选择及种源区划。【结果】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性状在各试验点的种源间以及种源与地点的交互作用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以各地点参试种源单株材积均值排序分别选择出各自的优良种源,在帽儿山试验点选出清源、草河口、帽儿山、辉南、小北湖和东方红6个优良种源,其单株材积均值较参试种源均值高23.23%;在草河口试验点选出草河口、清源和天水3个优良种源,其单株材积均值较参试种源均值高22.14%;在金河试验点选出莫尔道嘎、乌伊岭和绰尔3个优良种源,其单株材积均值较参试种源均值高105.00%。地理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在帽儿山和草河口2个试验点,参试种源的生长性状均与纬度呈负相关,并且与年均温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说明位于低纬度并且年均温较高地区的种源在这2个地点生长较好;而在金河试验点参试的种源生长性状与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说明位于高纬度且年均温较低地区的种源在金河试验点会生长较好,而来自较低纬度、年均温较高产地的种源因适应性差其生长表现较差。从总体来看,参试白桦种源的生长量与产地纬度、年均温等参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参试白桦生长量主要受温度与纬度调控,属于"冷-暖"型地理变异趋势,符合北方树种的以温度为主、水热因子相结合作用、随纬度渐变型的地理变异模式。依据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结果将18个种源分为5个种源区,其中3个分布在东北地区,2个分布在西北地区。【结论】分别在3个试验点进行优良种源选择,其中帽儿山试验点选出优良种源6个,草河口试验点3个,金河试验点3个。相关分析表明参试的18个种源属于"冷-暖"型地理变异趋势,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将其划为5个种源区。  相似文献   

3.
火炬松纸浆材化学成分及其在树干高度上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8年生人工林火炬松纸浆材的化学成分含量进行了系统地测试,分析和讨论了火炬松化学成分含量在树干高度方向上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火炬松纸浆材的灰分、冷水、热水、苯醇和1%N aOH抽提物含量,纤维素、戊聚糖和木质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33%、1.59%、3.21%、2.32%和13.66%、47.98%、15.10%、29.66%;2、沿树干高度方向,火炬松木材灰分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变化不明显;热水和苯醇抽提物含量逐渐减小;冷水抽提物和木质素含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或者逐渐减小的趋势;1%N aOH抽提物含量则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戊聚糖含量表现出逐渐增加或减小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火炬松木材各化学成分含量在沿树干高度方向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对辽宁省清源和黑龙江省塔河两个种源地5年生白桦子代测定林40个家系的树高、胸径、材积性状进行子代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的结果表明:两个种源地不同家系间树高、胸径、材积性状差异极显著,其中清源种源的Q3号为最优家系,其树高大于群体平均值7.467%,胸径大于群体平均值10.87%,材积大于群体平均值21.317%;塔河种源的T19为最优家系,其树高、胸径和材积较平均值增加27.88%、51.89%和85.18%。  相似文献   

5.
对贵州省21个种源的棕榈的表型与化学组分研究分析表明,贵州省棕榈种质资源变异丰富:不同种源棕榈树高、胸径、冠幅、花果柄距顶高、棕片面积、棕板重量、棕丝重量、脂蜡质含量、水溶物含量、果胶含量、半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和灰分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14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1.09%-58.39%之间,平均值为27.38%,以脂蜡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大,果胶含量次之,以半纤维素含量变异系数最小,胸径变异系数次之;不同种源棕榈资源表型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在15.58%-26.96%之间,以岑巩地区最大,水城地区较小;通过聚类分析可知贵州省棕榈的遗传分化与地理位置、年降雨量、年均温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油松和巴山松种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和巴山松是用材树种,林木生长量的大小是选择优良树种1个重要指标。根据2次21a油松和巴山松种源试验和种源选择的结果,第1批陕西宁陕和黄陵及四川广元种源,7a生树高比其它种源平均值提高15.9%。第2批陕西商县和黄龙官庄、河南栾川2#,湖北巴东1#和四川广元种源17a生长量比其它种源平均值材积提高22.8%。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簸箕柳木材材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我们以簸箕柳F1杂交群体为材料,对107个子代的地径、苗高、生物量大小进行了野外调查,测定了其木材基本密度,木材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含量,统计结果表明:木材纤维素平均含量为53.32%,变异范围为47.91%~56.69%;木质素平均含量为14.25%,变异范围为12.28%~16.43%;半纤维素平均含量为19.71%,变异范围为16.52%~23.10%;木材基本密度为0.391 5 g·cm~(-3),变异范围为0.241 6 g·cm~(-3)~0.504 4 g·cm~(-3)。此外,杂交群体的平均地径为11.43 mm,变异范围为7.64 mm~15.88 mm;平均苗高227.05 cm,变异范围为136 cm~292 cm;平均生物量155.56 g,变异范围为39.16 g~310.34 g。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簸箕柳杂交F_1代个体生长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但木材材性与生长性状间无明显相关性,在良种选育时可进行单独选择;簸箕柳木材基本密度与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选育密度与纤维素含量都很高的优质植株。  相似文献   

8.
欧洲白桦14个种源、51个个体苗期生长观测结果表明:生长高峰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平均累计生长律为50.7%;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苗期无冻害和病虫害发生。对不同种源和个体的苗高、地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个体间的苗高、地径差异均极显著,经LSR检验,初步选择出欧试9、欧试5、欧试8为欧洲白桦优良种源,O-57、O-19、O-31、O-61、O-35、O-78、O-44为欧洲白桦优良个体,O-83为最佳个体。欧洲白桦的生长表现优于白桦。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白桦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测定分析结果,选出生长与材质性状兼优的杂交优势亲本及组合,为种子园的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桦测交系交配设计获得的40个杂交组合10年生杂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杂交组合的生长、材性和保存率等性状,利用SPSS22.0、WinNCⅡ等软件对各性状进行方差、配合力及效应值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各性状,选择杂交优势亲本及组合。【结果】1)不同亲本杂交组合间的生长、材性和保存率等性状方差分析显示(除木材密度和保存率性状外),7个性状的组合间方差、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7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6.34%~55.29%之间,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在38.83%~73.72%和22.23%~68.48%之间,其中部分性状家系间变异较大、遗传能力较强。2)树高、胸径、材积、木质素含量和纤维长宽比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以及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双亲的加性效应对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以及纤维素、半纤维素、纤维长宽比等材质性状具有明显影响,母本的加性效应远大于父本,且占主...  相似文献   

10.
以带岭试验点15年生大青杨种源林的生长性状为材料,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大青杨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评选优良种源并进行优良种源区的划分。结果显示:8个种源11个个体15年生胸径的变异幅度为8.60~30.5 cm,平均值是15.97 cm,超过平均值的有5个种源、6个无性系,占参试种源的62.5%,其中加格达奇种源的C7为最优种源中的优良个体,15年生胸径20.10 cm,大于群体平均值26%,年平均生长量达1.34 cm;从大青杨种源间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得出:胸径、材积在种源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结果看出,不同种源生长量存在着很大差异;综合胸径、材积生长指标评选优良种源,加格达奇、延边、苇河3个种源入选,其中加格达奇为最优种源,胸径、材积、指标均排在第一位;依据种源划分原则,划定为两个种源区,即长白山种源区和小兴安岭种源区。依据种源林15年的试验结果,确定长白山种源区最佳种源是延边;小兴安岭种源区最佳种源为加格达奇。  相似文献   

11.
紫竹因其竹竿色泽能永久保存、竹材工艺性能优良而广泛用于制作竹制品.对一年紫,二年紫和三年紫3种变异类型的紫竹分别截取1年生、3年生和5年生竹龄的竹杆分梢部、中部和基部3处部位进行综纤维素、多戊糖、木质素、苯醇抽出物、1%NaOH抽出物和热水抽出物的化学成分分析,探求紫竹材加工利用及化学利用的合理采伐类型.结果表明:紫竹杆综纤维素、多戊糖、木质素、苯醇抽出物、1%NaOH抽出物和热水抽出物含量范围分别为73.22%~77.85%、14.05%~15.99%、20.31%~24.72%、1.50%~5.73%、23.85%~32.29%和3.63%~8.02%;其平均含量分别为75.24%、15.02%,22.75%、3.22%、27.11%和5.61%.紫竹不同变异类型间综纤维素和木质素平均含量差异极显著;不同竹龄间综纤维素、木质素和苯醇抽出物平均含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及早期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24年生49个产地马尾松种源试验林,采集植株胸高处木芯,分析种源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年龄效应。结果表明:除近髓部1~5轮年轮段的木材基本密度外,其他年龄段的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进一步说明通过种源选择可实现木材生产力和木材基本密度的遗传改良。不同年轮段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相对稳定,而年轮宽度的种源变异则易受环境的影响,幼龄材年轮宽度的种源变异较小,仅为成熟材的63.29%。来自不同种源区的种源年轮宽度的径向变异规律相似,皆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6~10轮达到最大值;年轮木材基本密度径向变化规律则与年轮宽度不同,表现为随年龄增长先增加后逐渐稳定的S型变化趋势,并据此筛选出广西横县、恭城、忻城,广东乳源和福建南靖5个木材基本密度径向均匀性高的纸浆材优良种源。不同年轮段年轮宽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相关分析显示,约在8年生选择径向生长快的种源会明显地降低其木材基本密度。基于性状早晚相关分析,认为可在7年生时先淘汰生长较差的种源,在12年生再开展种源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联合选择。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半同胞子代材性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省都匀种子园子代测定林的28个半同胞家系的木材样品为材料进行子代测定,研究其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和宽等材质性状以及灰分、1%Na OH抽提物、纤维素、综纤维、木质素等5种木材化学组分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化学组分中除木质素含量外,其他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灰分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化学组分中除木质素和灰分外,1%Na OH抽提物、纤维素、综纤维的遗传力均在0.1801~0.2931之间,均小于0.5,说明其均受中等强度以下的遗传控制。通过对半同胞家系主要材性性状聚类分析,选择出8个优良的纸浆材家系。  相似文献   

14.
SSR标记与欧洲黑杨材性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引进的92个1年生和65个4年生欧洲黑杨无性系进行材性测定,并结合171个SSR标记进行材性数量性状位点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和4年生欧洲黑杨的木材基本密度分别为0.308 8 g·cm-3和0.355 2 g·cm-3,纤维长分别为601.3 μm和649.4 μm,纤维宽分别为21.81 μm和23.11 μm,微纤丝角分别为26.5°和26.1°.4年生欧洲黑杨苯醇抽提物、综纤维素、α纤维素以及木质素含量分别为2.32%、78.62%、41.48%和20.93%.通过SSR标记位点与性状间的关联分析,共获得与1年生材性性状关联的SSR标记位点10个,其中基本密度3个,微纤丝角5个,纤维长2个,纤维宽4个,贡献率6.43%~23.18%;与4年生欧洲黑杨材性性状关联的SSR标记位点8个,其中基本密度、纤维长、木质素各1个,微纤丝角、综纤维素含量和α纤维素含量各2个,贡献率7.41%~28.56%.  相似文献   

15.
相思良种‘中研10号’是从越南引种经区域化试验后选出的优良无性系,其母本为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父本为大叶相思(A.auriculiformis)。‘中研10号’速生性突出,其4年生平均单株材积超过对照母本马占相思84.5%。‘中研10号’干形通直,尖削度小,冠幅紧凑。‘中研10号’马大相思可采用组培和扦插方式繁殖,造林成活率高。其木材基本密度0.427 g/m~3,木质素含量21.11%,综纤维素含量70.35%,α-纤维素含量39.89%,适用于建筑材、板材、纸浆材等工业用原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择生长快、材质优良 ,利用率高的种源 ,为红松建筑用材林的早期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以 17a生红松的不同区组、不同种源为试验木材 ,参照国家标准木材物理力学试验方法进行了管胞长度、管胞外径、管胞内径和长宽比等参数的测试 ,并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草河口种源为优良的建筑材种源 ,其次为汪清种源 ,大海林、小北湖为最差种源。各种源材质性状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25年生马尾松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家系变异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福建省华安县西陂林场的25年生来自省内不同产地的46个马尾松自由授粉家系试验林为试材,研究了达主伐年龄时马尾松生长、干形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家系差异以及性状间的相关性,并依据不同培育目标选择优良家系。结果表明,马尾松生长、树干圆满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皆存在显著的家系差异,其中生长和树干通直度变异相对较大,而树干圆满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在10%以下。生长和干形性状受到弱至中度的家系遗传控制,家系遗传力为0.23 0.46;木材密度受到的遗传控制相对较强,家系遗传力为0.46。性状遗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选择速生种源可同时改良树干圆满度,但对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影响不大。根据不同用材对材质材性要求,选出24个纸浆纤维材优良家系和6个锯材优良家系,平均木材干物质量和胸径生长皆为对照的1.16倍。  相似文献   

18.
福建南屿15年生火炬松31个种源间木材抗弯弹性模量(MOE)的群体平均值为6 702.6 MPa,变化范围为5 042.5~8 610.2 MPa;抗弯强度(MOR)群体平均数为99.11MPa,变化幅度为77.32~119.79 MPa.种源间木材抗弯弹性模量(MOE)、抗弯强度(MOR)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广义遗传力大于0.441、0.422,方差分析中遗传方差分量在43.07%~60.79%范围内,环境方差分量范围为39.21%~56.93%,说明MOE、MOR除在遗传上受中等程度控制外,还显著受到环境条件影响.种源内MOE、MOR变异系数远大于种源间变异,说明火炬松材质改良在种源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个体改良效果较好.树龄、晚材率和木材密度与MOE、MOR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木材基本密度估测MOE、MOR优于晚材率.火炬松种源木材MOE、MOR值与引种栽培地点有关.南屿靠近海岸线,并且纬度低于所有种源原产地纬度.火炬松种源原产地地理气象因子中,纬度对木材抗弯性能没有影响,经度与MOE、MOR呈较大的负相关,经度对抗弯性能的影响最大,6-9月降水/年降水次之,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鹅掌楸主要木材性状早期选择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邻近江西分宜种源试验林 ,选择一片完整的鹅掌楸 (Liriodendronchinense)近成熟人工林 (1981年栽植 ) ,抽取 33棵样本株 ,分年轮测定了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度。鹅掌楸木材基本密度径向变异模式呈“V”曲线 ,纤维长度径向变异遵从指数曲线模式 ,研究结果与Harold和Taylor等人关于北美鹅掌楸木材性状径向变异的描述基本一致。幼成龄年 -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当大于等于 5个胸高处年轮时 (约相当于树龄 7a生 ) ,两性状幼成龄材相关均显著。利用鹅掌楸 15个 7a生种源材性数据平均值与 17a生人工林材性数据的前 5个年轮段数据 ,进行比较与拟合 ,2组数据在共有时段内成线性关系 ,且回归系数B1 均接近于 1,变化趋势基本平行 ,分析结果表明鹅掌楸幼成龄变异规律从整体上来说存在可比性 ,其材性早期选择是可行的。探讨了平均龄龄相关系数 (MACC)随年龄间隔 (AI)的变异趋势 :两性状MACC与年龄间隔成反比 ,即年龄间隔越大MACC越小 ,这可能源于基因表达的时间控制理论 ,这种变化关系在其他的树种研究中也被提到过。该分析结果从另一侧面阐明了鹅掌楸主要木材性状的早期选择是可行的 ,但选择年龄不宜小于 7a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的杉木地理种源生长状况的差异,筛选适宜于试验区发展的杉木优良种源,促进杉木种源水平的长期遗传改良。[方法]利用1981年营造的杉木种源试验林在5、10、31年生时的测定材料,分析不同种源主要生长性状在不同林龄的遗传参数变异规律,利用早晚相关和聚类分析对优良种源长期选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不同林龄的杉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31年生时最大种源的各性状值较最小种源的各性状分别高75.86%,48.55%,263.76%;杉木在种源间的变异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以纬向变异为主,由南向北,杉木的生长量先增大后减小,即我国西南和东南部种源生长较好。参试杉木种源不同林龄时各性状的遗传力为0.750~0.875,说明各性状受较高水平的遗传控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在不同林龄间表型相关和秩相关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认为杉木早期选择宜在10年生左右;从169个参试种源中筛选出29个生长较快速的种源,大部分种源来自福建省,还包含贵州、广西和湖南等地的种源,其中,生长最好的是福建崇安、顺昌、尤溪等福建北部种源,其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达到23.21%~31.45%、15.60%~20.19%、59.94%~89.97%。[结论]早期选择的年龄对缩短杉木育种周期影响明显,在10年生选择更有利于提高杉木遗传改良的效率,从31年生杉木成熟林中选择出的29个优良种源较当地种源有较大增幅,适宜在江西省及周边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