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主要天敌对栗绛蚧的控制作用及其利用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查明栗绛蚧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有十余种 ,其中黑缘红瓢虫、中国花角跳小蜂、绛蚧跳小蜂、胶虫红眼啮小蜂是栗绛蚧的天敌优势种群。黑缘红瓢虫对栗绛蚧的捕食率可达 30 %以上 ,最高单株捕食率达 98%。 1998~ 2 0 0 0年寄生性天敌对雌绛蚧的总寄生率分别为 80 %、2 0 .38%、11.0 1% ;对雄绛蚧的寄生率分别为 11.11%、43.6 5 %、17.33%。表明主要天敌种群对栗绛蚧害虫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 ,但是随着化学农药用量逐年增加 ,天敌种群数量及其控制作用呈逐年下降趋势。探明了雄绛蚧 2种寄生蜂羽化高峰期于 3月 30日至 4月 7日 ;雌绛蚧 6种寄生蜂羽化高峰期于 4月 2 5日至 5月 10日 ;并分别与雄成蚧羽化高峰期和雌蚧卵孵化高峰期相吻合。为制定施药防治适期和保护利用天敌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白生盘蚧Crescoccus candidus Wang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盘蚧属Crescoccus白生盘蚧Crescoccus candidus系王子清1977年采自云南大理,并于1982年建立生盘蚧属(新属),白生盘蚧(新种)。其副模系作者于1979年采自云南丽江。1983年至1986年以昆明温泉羊角村为基点,对其生物学习性及综合治理进行研究。该虫主要为害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青冈Cyclobalanpsis glauc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亦可为害苹果;是板栗树的主要害虫。在昆明地区一年一代,以雌成虫在被害枝条上越冬。雌虫产卵高峰期为6月中旬,初孵若虫涌散峰期为6月中旬,1龄若虫峰期为7月中旬,2龄若虫峰期为9月中下旬,雄虫羽化峰期为10月中旬,6月中旬,10月中旬是化学药剂防治初孵若虫及雄虫的有利时机。生命表资料表明各种自然因子致死率达97.8%,因此加强抚育管理,保护利用天敌,适期使用化学农药是治理白生盘蚧的主要措施。雨水冲刷,二种跳小蜂,长尾小蜂,瓢虫等是控制白生盘蚧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每10cm~2有虫19头可定为防治阈值。  相似文献   

3.
对苏铁甲盾蚧(Genaperlatoriapseudaspidiotus)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甲盾蚧在四川攀枝花地区1年发生一代,以雌成虫在苏铁叶片上越冬。研究制定了甲盾蚧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甲盾蚧种群消长与制约因素关系示意图,甲盾蚧关键致死因子为高温、瓢虫补食和小蜂寄生,关键虫期是一龄若虫期。4月中旬至下旬是一龄若虫涌散峰期,5~7月是瓢虫和小蜂活动的最盛时期;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瓢虫和小蜂再次出现峰期。防治指标为,苏铁叶片虫口达16头时即需防治。4月中旬用氧化乐果1500倍液防治,盾蚧死亡率达92.2%。成功的保护了天敌,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苏铁甲盾蚧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甲盾蚧在四川攀枝花地区1年发生一代,以雌成虫在苏铁叶片上越冬。研究制定了甲盾蚧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甲盾蚧种群消长与制约因素关系示意图,甲盾蚧关键致死因子为高温、瓢虫补食和小蜂寄生,关键虫期是一龄若虫期。4月中旬至下旬是一龄若虫涌散峰期,5 ̄7月是瓢虫和小蜂活动的最盛时期;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瓢虫和小蜂再次出现峰期。防治指标为,苏铁叶片虫口达16头时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泰山红蚧各发育虫期作了详细的外形和显微形态描述,研究了该蚧的生活史和习性,该蚧1年1代,12月上旬以二龄若虫雌雄分群在芽革或枝干裂缝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为害,雌若虫在芽基不动,脱皮2次进入成虫期,雄若虫则转移到枝干或地面杂物上作茧,经预蛹和蛹期,5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交尾后雄虫死亡,雌虫则继续为害至6月中下旬产卵于体下腹腔内,平均卵量3114粒,孵化后若虫在枝干为为害并越夏,当秋季寄主叶片变时,一部分奖来发育为雌虫的若虫爬到芽基,然后脱皮,表现出性分化并越冬,该蚧不能孤雌生殖。  相似文献   

6.
日本龟蜡蚧在红栀子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龟蜡蚧在孝南区每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1~2年生枝条上越冬。翌年5月中旬至6月间产卵,若虫于6月下旬到7月上旬孵化,8月中、下旬雄虫化蛹,9月上、中旬羽化。药剂防治以40%速扑杀乳油1500倍液、20%施扑赛乳油1000倍液杀成虫、卵、若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朝鲜球蜡蚧在杭州一年发生一代,以二龄若虫在梅树枝干上越冬,翌年3月越冬若虫开始活动,4月上旬雌雄若虫分别变为成虫或化蛹.4月中、下旬雌虫虫体增大、雄虫羽化.5月上中旬产卵.若由于5月中下旬孵出,5月下旬绝大多数若虫巳固着不动,直至9月下旬10月上旬方进入二龄,11月开始越冬。 每雌平均产卵594.3粒.平均卵期7.25天.一龄若虫期一般在110天以上,二龄若虫期长达7个月之久.雌成虫寿命约45天.雄蛹期14天左右,雄成虫寿命短,仅1—2天即死亡. 5月下旬初孵若虫出壳盛未期,50%杀螟松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800倍液和25%喹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的杀虫效果分别达90~99%、91.6%和97~98%.7月上旬一龄若虫覆蜡期,渗透性较强的25%喹硫磷乳油500~1000倍液的杀虫效果达94%以上.12月至翌年2月二龄若虫越冬期,机油乳剂20~30倍的杀虫效果也达80%左右。  相似文献   

8.
测试了几种不同浓度的农药对蚧壳虫的防治效果,并分析了蚧壳虫防治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成虫期喷药是防治蚧壳虫很有效的防治途径,选用氧化乐果1000倍,敌杀死2000倍,多磷威1000倍,或使用氧化乐果1000倍加敌杀死2000倍混合进行喷雾,均可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防治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中华松梢蚧的危害症状,描述了中华松梢蚧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弄清了中华松梢蚧在三门峡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初龄或2龄无肢若虫在当年生的针叶上越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为害,4月下旬成虫出现,卵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上旬末为若虫孵化盛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若虫进入滞育期,8月下旬1龄固定若虫脱皮进入2龄期,为害至10月中旬逐渐进入越冬期。该虫的雄成虫羽化后短时间内即可交尾后即死亡;其幼虫只为害当年新针叶,以3龄雄若虫出壳后在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杂草、松针下及石块下结茧化蛹,中华松针蚧种群数量依次为中层下层上层,中层与上层、下层与上层间的虫量差异达十分显著和显著水平;在水平方向上,东、西、南、北4个方位间的虫量分布无明显变化规律,其差异不显著;对糖醋液无趋性,对黄色趋性较强。采用40%杀扑磷1 000-2 000倍超低容量弥雾对中华松梢蚧有较好防治。  相似文献   

10.
异色瓢虫对康氏粉蚧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异色瓢虫对康氏粉蚧的捕食作用,采用Holling-Ⅱ型方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对异色瓢虫捕食康氏粉蚧的作用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异色瓢虫的各龄幼虫及成虫的功能反应均属符合Holling-Ⅱ型。1头异色瓢虫3龄幼虫、4龄幼虫、雄虫、雌虫对康氏粉蚧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19,1∶20,1∶19,1∶19,其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据1983—1986年在甘肃武威地区调查,朝鲜球蚧对苹果、梨树的为害较为普遍,被害株率在85%以上。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若虫在枝条上越冬,雄成虫出现与梨树盛花期相吻合,雌雄性比为1.3:1。提出防治该虫应抓住两个关键时期,即苹果树发芽前喷5%柴汕乳剂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以及在夏季若虫活动盛期,乐月j40呖水肢硫磺10cc—1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达86%以上。1986年从甘肃农业大学校园,引进黑缘红瓢虫成虫和幼虫,释放在试验树上进行观察,对朝鲜球蚧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福建明溪桃蛀螟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桃蛀螟为福建省桐棉马尾松(PinusmassonianaVar.tongmiangensis)的重要害虫.该虫在福建明溪一年发生3代或4代,以3~4龄幼虫在虫苞内越冬,幼虫共5龄,翌年3月上旬开始活动为害,以幼虫吐丝将嫩梢针叶缀合成虫苞,取食针叶,为害期长(从上/3~上/11),常致嫩梢枯死.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80%敌敌畏乳油1000倍;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和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混合防治幼虫,均获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菜蚜是蔬菜栽培中发生量最大、危害期最长的重要害虫.对不同配比的尿洗合剂对菜蚜的拒食活性、触杀毒力和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洗衣粉:水按4:1:100配比的尿洗合剂效果最好,对菜蚜24 h拒食率为75.08%,96 h校正死亡率为86.7%,7天的虫口减退率为55%.  相似文献   

14.
木兰突细蛾[Gibbovalva urbana(Meyrick)]是木兰科植物叶部的害虫,在福建省南平地区一年发生6代,以蛹越冬。翌年2月上、中旬正值木兰科植物盛花期,开始羽化。成虫上树补充营养、交配产卵。卵散生在嫩叶表面,经2~4天孵化为幼虫。幼虫期18~19天,蛹期8~20天,越冬蛹36~49天,成虫寿命2~5天。试验表明:50%甲胺磷乳剂、50%辛硫磷乳剂、40%氧化乐果乳剂、40%水胺硫磷乳剂、2.5%溴氰菊脂乳剂,以1000~3000倍液防治中龄幼虫,均有良好效果。该虫主要天敌有多胚跳小蜂(Ageniaspis sp.)绒茧蜂(Apanteles sp.)姬小蜂科(Eulophidae)以及陆马蜂[Polistes(Megapostes)rothneyi grahami van der vecht]广腹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等。  相似文献   

15.
珊毒蛾在福建一年3代,以卵越冬,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幼虫6龄、幼虫期38~54天,蛹期11~24天.每雌可产卵196~918粒,成虫寿命5~9天.试验表明,90%敌百虫1000倍液,20%氰戊菊酯3000倍液对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松突圆蚧自然种群生命表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Berryman法组建松突圆蚧自然种群生命表,采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进行关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死亡是该虫种群的关键死亡因子,一龄若虫为关键死亡阶段;其他因子控制作用指数大小依次是未知死亡、捕食、昆虫寄生和病原寄生,说明天敌控制作用中,捕食是最重要的控制因子,然而,当地寄生性与捕食性天敌较少,不足以对松突圆蚧自...  相似文献   

17.
叶面阻隔联合土壤钝化对水稻镉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叶面阻隔联合钝化对水稻镉吸收转运的影响,实现重金属污染农田稻米安全生产,采用大田试验的方式,选用氨基酸螯合硒营养液肥和活性硅肥作为叶面阻隔剂,硅钙肥和贝壳粉作为土壤钝化剂,在田间共设置7个处理:水稻常规种植(CK),叶面喷施氨基酸螯合硒营养液肥(Se400),叶面喷施活性硅肥(Si1000),叶面喷施氨基酸螯合硒营养液肥的同时分别基施硅钙肥(Se400GG)和贝壳粉(Se400BK),叶面喷施活性硅肥的同时分别基施硅钙肥(Si1000GG)和贝壳粉(Si1000BK)。水稻成熟后对水稻籽粒、颖壳、秸秆、根四部分的镉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各处理水稻籽粒中镉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且叶面阻隔联合土壤钝化处理的效果更好。Se400GG处理水稻籽粒镉含量下降最明显,降幅为88.13%,水稻籽粒镉含量为(0.18±0.01)mg·kg-1,低于大米镉限量值0.2 mg·kg-1(GB 2762—2017);其次是Si1000GG处理,水稻籽粒镉含量下降了56.77%;单独叶面阻隔的两个处理Si1000和Se400效果较差,水稻籽粒镉含量仅下降了18.28%和9.03%。水稻籽粒镉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水稻各部位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减小,Se400GG和Si1000GG处理水稻根到秸秆的转运系数下降了84.93%和72.60%,水稻籽粒的富集系数下降了87.88%和56.06%,而Se400和Si1000处理水稻根到秸秆的转运系数仅下降46.58%和38.36%,水稻籽粒的富集系数仅下降12.12%和15.91%。可见,叶面阻隔联合钝化技术,尤其是叶面喷施氨基酸螯合硒营养液肥的同时基施硅钙肥能更有效地阻隔水稻对镉的吸收和转运,降低水稻籽粒镉的含量,是值得在镉低污染稻田推广应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黄缘阿扁叶蜂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黄缘阿扁叶蜂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黄缘阿扁叶蜂的存活率达14.94%,种群趋势指数为1.152 2。在各虫态中,危害期幼虫期死亡率最高,达到45.97%,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素和被捕食。其中捕食性天敌影响很大,黄缘阿扁叶蜂的防治关键时期也在危害期幼虫期。最后,根据这一结果,编制了黄缘阿扁叶蜂防治历。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哒螨灵对茶橙瘿螨种群的亚致死效应,采用室内叶碟饲养,利用生命表技术分析哒螨灵亚致死剂量对茶橙瘿螨F0和F1代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哒螨灵LC50、LC20和LC10剂量处理茶橙瘿螨雌成螨后,可刺激F0代雌成螨产卵,使其产卵量分别增加了56.35%、48.74%、38.61%,但对其寿命、产卵期和后代性比没有影响;F1代的卵期、幼螨期、若螨期和成螨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但雌虫成螨寿命均比对照短;F1代产卵期和产卵量明显低于对照,而雌雄比高于对照,均差异显著(P<0.05);F1代种群内禀增长率(rm)、净生殖率(R0)和世代平均历期(T)均明显低于对照,种群倍增时间(Dt)高于对照,周限增长率(λ)与对照差异不大。说明哒螨灵亚致死剂量对茶橙瘿螨无刺激增殖作用,可降低茶橙瘿螨种群繁殖速率。  相似文献   

20.
以蓝圆碜为对象,研究普通肉、暗色肉和混合肉在盐水漂洗和碱盐水漂洗两种方法下,对鱼糜的pH、持水性、自度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确定3种鱼肉最适的漂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3种鱼肉在最佳漂洗方法下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普通肉适合用0.2%盐水漂洗,暗色肉适合用0.4%碱盐水漂洗,混合肉适合用0.3%碱盐水漂洗;与盐水漂洗对比,碱盐水漂洗能显著提高蓝圆碜鱼糜的自度,改善pH,降低鱼糜的持水性和质构特性(P〈0.05).流变特性测试结果表明,普通肉鱼糜的品质要好于混合肉鱼糜,暗色肉鱼糜的品质最差.温度扫描结果显示,蓝圆修鱼糜形成过程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46℃之前;第2阶段出现在46—52℃,为凝胶劣化阶段;第3阶段出现在52℃后,为凝胶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