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饲料类型和放养密度对体质量(136.62±5.34)g的乌鳢Channa argus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围隔养殖试验法,研究了3种放养密度(15 000、30 000、45 000 ind./hm2)和2种饲料类型(冰鲜鱼和配合饲料)对乌鳢生长性能、生物学性状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冰鲜鱼投喂组乌鳢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放养密度对乌鳢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投喂组乌鳢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冰鲜鱼投喂组(P0.05),放养密度对其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饵料类型与放养密度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脏体指数影响显著(P0.05),对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类型、放养密度对乌鳢肌肉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试验组乌鳢肌肉中的18种氨基酸含量除脯氨酸外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评价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肌肉蛋白质品质优于投喂冰鲜鱼的乌鳢,且以低密度养殖时最佳;脂肪酸分析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投喂冰鲜鱼(P0.05),但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低于投喂冰鲜鱼组(P0.05);投喂冰鲜鱼相对于投喂配合饲料,可提高养殖乌鳢生长性能,改善生物学性状,降低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和肥满度,对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3种放养密度对乌鳢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表明,配制饲料时可参考冰鲜鱼的营养成分,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添加量,以提升养殖乌鳢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饵料对室内立体养殖(蟹公寓)拟穴青蟹生长性能和摄食环境的影响,通过投喂不同饵料(缢蛏、鲜鱼肉、青蟹配合饲料和鳗鱼配合饲料),采用标准方法对青蟹摄食过程中的生长和环境水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特定生长率方面,缢蛏组最高(1.15%·d-1),鳗鱼饲料组(0.56%·d-1)次之,同时除缢蛏组外,其他饵料组特定生长率与pH值、溶解氧、氨氮等显著相关。存活率方面,缢蛏组与水质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鱼肉组仅与活性磷酸盐、亚硝氮显著相关,两种人工配合饲料组与活性磷酸盐、悬浮颗粒物、溶解氧、pH值、亚硝氮等指标显著相关。除水温度和盐度外,水质指标主要受饵料投喂的影响。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显示,摄食过程中4种饵料组均处于污染状态,同时环境富营养化(NQI≥8.5),但缢蛏组富营养化程度最低。研究表明,缢蛏是最优的蟹公寓养殖饵料,其饲喂的青蟹具有较高生长性能,且养殖水体环境更优。综合考虑养殖成本,配合饲料也适于蟹公寓养殖青蟹,但需进一步改善摄食环境水质。研究结果为设施化拟穴青蟹养殖的饵料选择和管理措施优化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二、三倍体幼鱼的生长差异,定期测定了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两者体长、体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2个月的养殖,黄颡鱼二倍体幼鱼从初始值(体重(3.89±1.01)g,体长(7.35±0.50)cm)增长至体重(9.89±3.94)g、体长(9.71±1.42)cm,消耗饲料132.7g,饵料系数1.11;黄颡鱼三倍体幼鱼从初始值(体重(3.63±0.83)g,体长(7.21±0.38)cm)增长至体重(9.61±3.20)g、体长(9.80±1.23)cm,消耗饲料135.79g,饵料系数1.18。三倍体黄颡鱼比二倍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稍高,体长增长率及体长特定生长率偏高,饵料系数略高,但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设置2.0%、4.0%、6.0%和8.0%4种投饲率,研究不同投饲水平对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型试验水体养殖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WGR)和相对增长率(LGR)随着投饲率的升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效率(FE)则随投饲率的升高逐渐降低.模糊综合评价试验养殖水体水质结果显示,水质状态随投饲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变差.研究认为,养殖50 g左右的罗非鱼较适宜的投饲率为4.0%,该投饲水平能实现养殖对象较快生长和保持较好的水质.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 5 种投饲率黄颡鱼养殖塘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投饲率的黄颡鱼养殖塘水质动态变化,探索不同外源饲料输入量对黄颡鱼养殖 塘水质的影响,为黄颡鱼规模化养殖塘生境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 5 种投饲率(1.0%、1.5%、2.0%、 2.5% 和 3.0% )对黄颡鱼进行池塘养殖,定期监测各组塘主要环境因子,以主成分分析(PCA)结合灰色关联 分析法评价各塘水质健康状况。通过水质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提出基于良水质的黄颡鱼养殖塘饲料输入模式。 【结果】 CODMn、DO、TN、TP 及 NH3-N 是黄颡鱼养殖塘主要环境因子;pH 值与其他环境因子均存在极高相 关性,TN 与 TP、NH3-N 均呈显著相关性;5 个试验处理中,A 组塘(投饲率 1.0%)、B 组塘(投饲率 1.5%)、 C 组塘(投饲率 2.0%)、E 组塘(投饲率 3.0%)各阶段水质均达Ⅲ类,符合水产品养殖水质标准,而 D 组塘(投 饲率 2.5%)在养殖中期水质级别达到Ⅳ类水,且水体中的 TN、TP 等因子含量超标,水质污染较严重,同时 A、 B、C 组塘主成分综合得分较低,分别为 1.2704536、1.2704664、1.2704642,水质状况良好。【结论】投饲率 为 1.0% ~ 2.0% 的处理组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最好,过高的投饲率会降低养殖水体的水质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光倒刺鲃网箱高产养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光倒刺鲃网箱养殖。[方法]在广西昭平县桂江、龙州县左江和南宁市郁江分别设置网箱养光倒刺鲃商品鱼。[结果]平均单产为76.65 kg/m2,投喂配合饲料,饵料系数4.12,养殖的经济效益以昭平六养殖户为例,单位面积利润为500~661元/m2,瞬时生长率(gi)昭平为0.066 9,龙州为0.143 5,南宁为0.133 8,前者生长速度显著缓慢与水温有关。[结论]昭平商品鱼质量最好,可能与水质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探索乌鳢池塘养殖最佳容量,设置3个养殖密度(15 000尾/hm~2、30 000尾/hm~2和45 000尾/hm~2),采用冰鲜鱼和配合饲料2种饵料饲喂乌鳢,通过比较分析56 d养殖后的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品质指标、鱼类福利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提出池塘养殖乌鳢的最佳养殖容量。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水体中TN和TP显著增加(P0.05),COD_(Mn)有所下降,且配合饲料投喂组水质状况要优于冰鲜鱼投喂组;不同放养密度乌鳢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冰鲜鱼投喂组乌鳢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饲料投喂组(P0.05),各试验组乌鳢的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养殖密度和投喂不同饲料对乌鳢肌肉综合性营养无显著性作用(P0.05);不同试验组乌鳢肝脏的3种免疫相关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CP和AKP呈现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酶活下降的变化趋势;纯利润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冰鲜鱼组效益最高,且随着养殖密度增加利润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投入产出比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冰鲜鱼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乌鳢池塘最佳养殖容量为650 g/m~3(冰鲜鱼投喂)和545 g/m~3(饲料投喂)。  相似文献   

8.
正饲料系数又称饵料系数,是指投喂的饲料量与养殖对象总净增产量的比值,反应了养殖动物对饲料的利用能力。其比值越小,表示增加单位水产品产量所用的饲料越少,即饵料系数越低,也就是降低了饲料成本,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实际上,饵料系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饲料原料质量、饲料配方、加工工艺、放养模式、投喂方法和水环境条件等,降低饵料系数是—个系统工程,贯穿整个饲料生产和养殖的全过程。1饲料原料质量  相似文献   

9.
淡水养殖一方面力求精养高产,一方面又要尽量降低饲料系数.因此,准确把握投饲量直接关系到能否提高饲料效率和降低养殖成本.投饲量过低,鱼处于半饥饿状态,生长发育缓慢,高产量无从谈起,投饲量过大,不但饲料利用率低,造成浪费,而且病害增多,效益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0.
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对水质及罗非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絮团的原理,探讨了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对水质及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的影响。试验分A、B、C 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在室外水泥池中饲养体质量为(10.5±0.2)g的新吉富罗非鱼,各组投喂同种商品饲料,其中对照组投喂正常量(日投饲量为鱼体总质量的8%~10%),A组投喂正常量,B组投喂正常量的80%,C组投喂正常量的75%,且A、B、C组水体中同时泼洒饲料投喂量30%的小麦淀粉(用池水混匀泼洒),而对照组不泼洒小麦淀粉。试验共进行36 d,分6次检测养殖池水质,并分析罗非鱼的生长性能、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C组水体中总氨氮(NH4+-N)、亚硝酸盐(NO2--N)含量的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B、C组水体中硝酸盐(NO3--N)、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絮体体积、悬浮物和异养细菌总量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A组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B组和C组鱼的饲料系数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12.96%和17.04%,而蛋白质效率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14.91%和21.04%(P<0.05)。本研究表明,养殖水体中添加小麦淀粉作为碳源,可降低三态氮含量,改善水质,并生成鱼类可食用的絮团,降低饲料系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的保护海南长臀鮠这一海南淡水土著鱼类,对其进行了人工驯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池塘和网箱中,人工饲养条件下,野生的海南长臀鮠通过驯养可以主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海洋性动物水解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幼鱼(9.6 + 0.01g)生长、饲料利用的影响。以60%鱼粉组为正对照组(positive control,PC),40%鱼粉组为负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其余5组在NC组基础上分别添加CAA(晶体氨基酸)、10%鱼溶浆(fish soluble,FS)、10%酶解虾膏(shrimp paste,SP)、10%鱿鱼膏 (squid paste,SUP)和12%上述混合水解蛋白(mixture,MIX)(鱼溶浆:酶解虾膏:鱿鱼膏为1:1:1)。结果表明,NC组和CAA组的特定生长率相较PC组显著下降,而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性蛋白源明显提高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使其与PC组没有显著性差异。NC组的饲料效率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且其余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SP组最高。蛋白质效率和饲料效率与摄食率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综上,三种海洋性蛋白源在促摄食及生长上具有相当的效果, 在低鱼粉(40%)饲料中添加海洋性水解动物蛋白能显著促进鱼体生长且与正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这意味着海洋性动物水解蛋白的添加可明显提高石斑鱼低鱼粉饲料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10年5月于福建省连江县岗屿网箱养殖海区,采用2组不同干粉料原料添加小杂鱼配制而成的软颗粒饲料,与40%冰鲜小杂鱼进行了投喂真鲷对比试验,经过350~355 d的养殖,以小杂鱼投喂的对照组收获总重量372.00 kg,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减少2.62%和8.37%,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收获尾均重636.86 g,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增重7.10%(P<0.05)和2.75%(P>0.05);对照组增重率为236.00%,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降低3.75%(P>0.05)和10.84%(P<0.05);对照组特定生长率为0.492%,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增加2.50%(P>0.05)、0.08%(P>0.05);对照组成活率为58.53%,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降低了9.69%和11.91%,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饵料系数为7.32,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增加1.48倍和1.61倍,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真鲷每增重1 kg所需饲料成本为19.77元,比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分别增加15.68%和8.51%,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白甲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白甲鱼这一珍稀鱼类资源,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及人工驯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白甲鱼适应温度范围0~38℃,最适摄食生长温度20~28℃;在池养条件下,溶氧量为3 mg/L以上,PH值范围为6.5~8.5,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能够正常摄食生长,与鲤、鲫等鱼类相比其生长速度较快.在水温20~25℃条件下,鱼种的尾日增重为0.205 g/(尾·d).野生白甲鱼,可经过人工驯化成为淡水名优养殖鱼类.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汽爆系统中进料口阀门进料效率低,容易漏气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集进料、密封和开启为一体的进料密封阀门。根据阀门的材质和使用环境,对阀门中的阀芯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其进行强度分析,得到了阀芯的最大变形量发生位置以及能够满足其稳定进料和密封时螺旋轴的最佳直径和最佳转速,经理论计算和强度校核,阀门在正常工作环境下,其阀芯的强度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对不同进料时间和转速对阀门的进料稳定性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确定150 kg玉米秸秆完成进料时的最佳转速为200 r·min-1,最佳进料时间为5 min。  相似文献   

16.
利用音响驯化提高黑鲷对饵料的利用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作为试验对象,采用音响驯化技术,每天配合投饵定时放声集鱼。结果表明,驯化7d后,黑鲷对声音产生了反应,并呈正趋声性。试验初期,黑鲷的摄食时间为10~12min,驯化结束时其摄食时间缩短到2~3min。试验期间,定期测量鱼的体长和体重,得出鱼的体长、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曲线图及关系方程,从而确定在黑鲷的不同生长阶段(60~100g),其日摄食量为4.38~6.47g/尾。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为17~19℃条件下,分别以鲜杂鱼(x)和配合饲料(p)为饵料,采用一直投喂(对照组)和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3种投喂方式,研究投喂不同饵料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体质量为7.80 g±0.01 g)生长、生化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表明:投喂配合饲料时,S1F6p和S2F5p组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鲜杂鱼时,S1F6x组具完全补偿生长现象,S2F5x具部分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杂鱼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的大菱鲆幼鱼均通过饲料转化效率和摄食率共同提高来实现其补偿生长,且各试验组的鱼体成分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处理组幼鱼的生长能比例均有所增加,而代谢能比例均有所减少;无论是处理组还是对照组,鲜杂鱼的投喂效果均优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8.
卵形鲳鲹幼鱼的饥饿和补偿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在不同饥饿时间(1、2、5、7 d)处理后再恢复投喂的补偿生长。室外水泥池和近海网箱两次实验结果均显示,在前15 d、30 d内,饥饿1 d、2 d组卵形鲳鲹生长略快于对照组,出现完全补偿生长现象。第一次实验饥饿5 d、7 d组的鱼在相同的时间内,体重的增加量未能赶上对照组,为部分补偿生长。饥饿组饲料转化效率高于对照组,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增大趋势;摄食率也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饥饿1 d、2 d组摄食率低于对照组,各饥饿组总摄食量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的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来实现的。对鱼体进行生化组成的结果分析发现:饥饿使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下降,且脂肪损失率高于蛋白质损失率,实验结束时,各组鱼体生化组成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表明在饥饿期间,卵形鲳鲹幼鱼主要消耗的能量物质为脂肪。  相似文献   

19.
以初始平均体重(2.07±0.02)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70天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发酵和未发酵豆粕对大菱鲆摄食生长的影响.用米曲霉(Aspergillusoryzae)AS 3.951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经检测.与未发酵豆粕相比较,发酵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大豆皂甙、水苏糖和棉籽糖的含量分别下降了46.5%、26.6%、11.7%、30.1%和19.7%.实验共制作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其中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饲料;未发酵豆粕蛋白分别替代25%、40%和55%的鱼粉蛋白;发酵豆粕蛋白分别替代40%和55%的鱼粉蛋白.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豆粕对大菱鲆的成活率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饲料中未发酵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水平为25%时,对大菱鲆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替代水平为40%和55%时,以上指标显著降低(P<0.01).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水平为40%时,未降低大菱鲆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替代水平为55%时,显著降低大菱鲆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P<0.01).  相似文献   

20.
乳化剂对建鲤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体重为37 g左右的建鲤Cyprinus carpiovar.Jian 360尾,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记为对照、A、B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组放鱼30尾,投喂的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05%、0.1%的乳化剂。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B组建鲤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饲料蛋白质效率以及饲料蛋白质沉积率等生长性能指标显著提高(P〈0.05),其血糖、尿素氮、血脂、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也显著提高(P〈0.05),而A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建鲤饲料中添加乳化剂没有影响鱼体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水分、肥满度及内脏比等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