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普查与数字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听起来是枯燥的,然而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现实将展示给我们一个有声有色、真真切切、绚丽多彩的世界。本文浅谈一点对土壤普查、土壤分类和数字土壤的联想。1 土壤普查回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党和政府对土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早在1958年我国就作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的指示”。在农业部的组织下,从1958年至1960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经过3年的群众性普查,于1961年进行汇总整理,首次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土壤图》,《中国农业土壤肥力概图》,《中国农业土壤改良概…  相似文献   

2.
专家推介     
《天津农学院学报》2004,11(4):F002-F002
左克成,研究员,男,1926年生,山东济南人。195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支援青海省建设,曾在青海省农牧厅、青海农牧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工作,1986年调入天津农学院任教。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及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科学技术顾问、《高原生物学集刊》编委。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1):F0002-F000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目前下设四室一办一公司,即土壤与水资源研究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土壤微生物与草业研究室、综合检测检验中心、所办公室和哈尔滨科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土壤定位监测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定位监测较好地反映了天津市目前的土壤养分状况,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第二次土普查(1980年)和从1984年开始的土壤长期这位监测调查数据分析,我市的土壤养分的变化是: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从1980-1986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从1986年之后呈上升趋势;全钾含量从1980-1997年基本上是下降的。1998年以后出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土壤调理剂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药和化肥在农业上的使用存在亩均施用量偏高、施药施肥不科学等现象,这不仅造成粮食及经济作物生产成本增加,同时导致农产品残留超标、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促进农业科学可持续发展,2015年农业部制定并发布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及《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法》正式出台,为应对我国土地存在的土壤酸化、土壤板结、部分地区耕地盐渍化等问题,很多企业开始登记和推广土壤调理剂,土壤调理剂在中国农业部登记备案的产品从2014年的40多个,增加到了现在的197个(截止2021年4月28日),另外还有38个土壤修复菌剂的登记,看上去土壤调理剂的春天即将到来。但是土壤调理剂的推广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早在2013年左右,土壤调理剂就曾在中国农资市场火热了一把,当时土壤调理剂的热度甚至超过了生物刺激素这个品规,后来土壤调理剂虽然没有在中国市场销声匿迹,但是市场明显冷淡了很多,一度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本文在文献与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国当前土壤调理剂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做了阐述,希望可以给土壤调理剂的研究及从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设施农业与土壤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土高原设施农业与土壤环境效应的系统分析,从土壤pH、EC及NO3^--N含量的变化方面阐述了土壤环境质量的退化过程,提出了保持设施农业中土壤质量、维持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中部旱作农区机械化土壤耕作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传统机械化耕作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培肥地力为核心,结合秸秆根茬粉碎还田,实行秋翻、灭茬、深松3年轮换的机械化土壤耕作制度。这种耕作制度能打破多年秋翻形成的坚硬犁底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减少土壤耕作环节的物质和能源消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米刚 《河北农业》2023,(7):41-43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中各种问题,还能较好地维护我国经济和谐稳定发展,而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土壤肥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出发,结合现阶段农业生产中土壤肥料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效利用土壤肥料的策略,以期对农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山东农业科学》2005,(5):i0003-i0003
刘兆辉,男,1963年9月生,山东省郓城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1986年于山东农业大学土化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于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0.
土壤杀虫剂的降解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罗益镇土壤杀虫剂是二战后有机氯合成杀虫剂的发展及其对土壤害虫所特有的防治功效,1956年由Lilly提出的农药分类概念,它具有广谱性和持效期长的特点,农药降解是在自然条件多种因素的作用下,...  相似文献   

11.
《山东农业科学》2006,(3):F0002-F0002
山东省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挂靠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实验室研究人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学历层次高,从事的专业以植物营养、肥料、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农业微生物,农业环境、信息系统、植物分类、化学分析等。  相似文献   

12.
西昌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评价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西昌市近郊农业环境中的土壤进行了监测,初步分析评价了7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重金属元素已造成土壤不同程度的污染,Cd(镉)是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Zn(锌)在土壤中含量变幅较大,Pb(铅),Hg(汞)在土壤中也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就目前污染情况,提出了改善农业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壤螨研究现状现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土壤螨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土壤螨的3个特点,阐述了土壤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土壤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养分的丰缺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自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30年以来,全国各地大多以此次普查结果为基础指导农业生产,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施肥、耕作管理水平的变化,耕地土壤营养元素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发展离不开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灌溉,而土壤墒情信息的采集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数量比较少,造成了土壤墒情信息的缺乏,因此在土壤墒情信息采集和远程监测上有迫切的需求,如何有效采集土壤墒情信息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本文主要基于甘肃省土壤墒情现状,分析了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与远程监测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提出了该系统在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衢县白水畈科技示范园区51水田耕层土壤样品有机质、碱解氮(N)、速效磷(P)、速效钾(K)和土壤pH进行测定,用聚类分析判断园区内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比较该地区1980年和1999年的土壤肥力状况后,提出土壤改良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土地利用差异对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吉林省中部黑土区农田、居民点园地和"三北"防护林等典型农业土地利用生境作为研究样地,于2003年7月和9月分别进行大型土壤节肢动物调查,研究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与生态分布。【结果】研究区共捕获大型土壤节肢动物2 357只,分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5纲9目70科。【结论】不同农业土地利用生境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差异显著;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大型土壤节肢动物向土壤下层移动,其中7月下移最为明显;此外,不同类群大型土壤节肢动物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王应君(WANG Ying-jun),1955年生,河南省临颍县人。1979年毕业于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河南农业大学耕作与栽培研究生进修班结业。现任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植物科学系教授。河南省土壤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会员。从事土壤肥料、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地资源管理和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先后在《华北农学报》、《中国农学通报》、《中国土壤肥料》、《中国农业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相似文献   

19.
《吉林农业科学》2005,30(5):F0002-F0002
闫晓艳(YAN Xiao-yan),女,1960年生,中共党员。1983年8月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吉林省四平市农业科学院综合所从事土壤肥料与作物栽培研究工作。1998年调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从事大豆栽培研究:现任大豆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学科专家、研究员。  相似文献   

20.
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作物生长状况的好坏。近几年,由于农业的过度开发,尤其是长期偏施单质化肥,没有适当给土壤有机质补充,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和土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功能减弱,导致土壤质地严重退化,影响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