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佛手瓜种植方式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上海郊区农业生产的特点,1995 1999年在南汇、青浦、奉贤进行了佛手瓜立体栽培方式及栽培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6种栽培方式:庭院立体栽培、楼道垫土栽培、河沟上架栽培、大田棚架栽培、果园周围篱架栽培、温室大棚栽培均可进行佛手瓜生产;其中河沟上架栽培和庭院立体栽培可成为上海郊区发展佛手瓜生产的主要方式.经生产栽培研究.认为上海地区佛手瓜的主要育苗方式为扦插、整瓜育苗两种.育苗期注意控温整蘖;定植时防寒防冻.施足基肥;生长期保湿控涝、防病治虫、勤施肥料;结果期勤浇肥水.勤抹萌蘖;收获期适时摘果,及时贮藏等.  相似文献   

2.
瓜类蔬菜反季节栽培一种是早熟栽培,另一种是秋延后或冬季栽培.早熟栽培是在冬春季,利用塑料棚温室等保护设施或南方露地进行反季节栽培,由于棚室具有高温、高湿、封闭及连茬种植等特点,使病虫害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3.
苦荬莱又称鹅菜、苦麻菜、凉麻菜等,为菊科莴苣属1年生草本植物.经多年驯化选育而成的栽培种,适宜全国各地栽培.  相似文献   

4.
木豆原产于印度,其植株高大,类似灌木,豆荚结于树冠枝梢上,故称木豆或树豆.2002年我省引进印度木豆栽培种,分别在元谋、大姚、双柏等地进行栽培,具有生长快、长势好、适应性强等特点.现将木豆的特点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茄科蔬菜有茄子、辣椒、番茄等.栽培方式可分为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与保护地栽培.这几种蔬菜多采用育苗移栽的栽培方式,主要在移栽后和直播田采用化学除草.  相似文献   

6.
试验一种设施菜薹周年栽培模式,为最终实现菜薹在苏州地区周年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撑,助力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传统栽培模式为对照,通过产量、商品性、菜地利用率和经济等指标衡量栽培模式的优劣.结果发现,改良栽培模式菜薹年总产量123 767 kg/hm2,较传统栽培模式极显著增产29.7%;改良栽培模式菜薹商品性的主要指标总体好于传统栽培模式;改良栽培模式年复种指数达到9次,较传统栽培模式增加2次;改良栽培模式所有茬次菜田生产周期之和为267 d,较传统栽培模式减少70 d;改良栽培模式年经济效益114 926元/hm2,较传统栽培模式增加61.8%;改良栽培模式投入资金回报率38.6%,较传统栽培模式增加26.6%.结果表明,利用改良栽培模式生产菜薹具有产量高、商品优、土地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增加显著的特点,值得在苏州蔬菜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草莓的管道化栽培就是利用管道为草莓栽培的载体,利用微控制计算机来实现营养液及温光气热等环境因子的智能化调控,让草莓在管道上正常快速地生长、开花、结果.也是水培的一种模式,大大的减少了由于土壤带来的病虫害,更加干净卫生,可在大棚、家庭阳台及室内等等地方进行栽培,而且采用的是立体栽培,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还可以作为观光农业,是未来城市栽培的一种主要模式.通过2年的实验,一般667米2产量可达1 500~2000千克.现把主要技术环节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 园艺作物栽培离不开容器,在过去的几期中,本刊已相继介绍了几种各具特色的栽培容器.本期,再次着重介绍一种新型栽培容器.其次,还将就HANNA精量施肥灌溉系统、水温记录仪、复合式分配泵系统等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茶树无性系良种繁殖与栽培是一项新技术,它从扦插育苗、栽培及管理技术都与实生苗不尽相同.云南省茶科所在云南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1994年列题开始对该项技术进行系统地研究,经五年多的研究、试验示范,总结出了一套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繁殖、移栽、修剪、管理等实用栽培新技术,并于1999年9月通过云南省内同行专家的成果鉴定.其主要技术措施是:  相似文献   

10.
地膜加小拱棚双覆盖栽培薄皮甜瓜(俗称香瓜),这种形式是目前我地区主要推广的一种栽培模式,面积在逐年扩大.它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便于管理、容易搬迁倒茬等优点,是比较适于广大农村采用的一种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等一年四熟立体间套栽培模式是在单位时间内、在有限的土地上,利用马铃薯、玉米、花生、西芹四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巧间妙套,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生产潜能,达到一年四次收获、高产高效的目的的栽培模式.马铃薯等一年四熟立体间套栽培模式:春播马铃薯,套种春玉米,间作花生,种植秋西芹.一年中每亩地可以收获一茬马铃薯2200kg左右,一茬玉米450kg左右,一季花生150kg左右,一茬西芹4000kg以上,产值3500元左右,亩纯收人22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用锯末、豆秸和稻糠代替原木栽培木耳获得成功.2000年栽培木耳比1999年节省原木15万立方米,而木耳产量却达到3600吨,比上年增长30%以上.   按照传统栽培木耳的方法,牡丹江市每年需要几十万立方米碗口粗的原木,不仅成本高,而且破坏了森林资源,影响生态平衡.该市有关部门经反复攻关,用锯末、豆秸、玉米秸以及稻糠为原料,经粉碎、搅拌、加温、加湿发酵后再装袋,在袋子的周围插孔接菌栽培木耳,获得了成功.用这种袋装原料栽培木耳,可以倒种、挂种以及多层次养殖,通风透气程度大大好于原木栽培.  相似文献   

13.
金针菇又名冬菇、构菌、金钱菌等,是一种经济效益高、有很大发展潜力的食用菌. 金针菇适宜栽培期秋季.播种期的确定,以40多天后气温稳定在10~15℃为根据.陇东地区一般在9月中旬播种.目前多采用熟料栽培.栽培方法有瓶栽、袋栽和床栽.袋栽是当前的主要栽培方法,具有比瓶栽、床栽产量高,管理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杨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盖肥柄脆,气味香浓,不仅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食用真菌,而且是一种药用菌.在福建的闽西北地区,村民有用杨树菇干子实体治疗胃冷、肾炎水肿的习惯,疗效甚佳.据文献记载,在南欧公之前50年就开始进行杨树菇的人工栽培,1950年Kersten用大麦皮和碎稻草栽培过杨树菇,1974年法国巴黎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隐花植物研究所,R·Caillenr和A·Doip对杨树菇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1980年铃木敏雄等人对杨树菇的生育条件进行研究,1981年捷克的I·Jablonsky用玉米作培养基对杨树菇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变化进行研究,为杨树菇的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我国尚无有关杨树菇研究报告,但杨树菇资源丰富,福建、贵州、云南、江西、浙江等省虽已进行小面积栽培试验,但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尚未形成批量生产,我们于1993年列题进行人工栽培研究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墨西哥玉米草是我国北方和热带南方广泛种植的一种优良人工栽培牧草,但在我国亚热带地区引种和栽培较少,当前在亚热带长三角地区,农区急缺可作为青贮饲喂奶牛和肉牛用的优质人工栽培牧草.本研究以墨西哥玉米草等5种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引种栽培试验,对5种青贮玉米的生长特性及其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比较.经过半年多的种植试验研究,发现墨西哥玉米草的茎叶比、水分含量、饲用营养成分含量等明显优于其他3种普通青贮玉米,但墨西哥玉米草的出苗率要低于普通的青贮玉米.因此,在种植墨西哥玉米草时,要注意做好播种或育苗移栽的工作.在墨西哥玉米草的2个品种中,利达的营养成分含量略高于8493,但出苗率、生长状况以及水分含量等都明显低于8493,研究结果选取墨西哥玉米草8493在本地进行进一步的试种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裴泽莲 《新农业》2006,(4):55-55
一、牛蒡特征和特性 牛蒡,别名牛菜、大力子等,属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温带的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处.德、法、美、日栽培较多,我国的北京、上海、山东及台湾等省市也有栽培.食用部分为肉质根,具有香气,营养价值较高,是日本人喜欢吃的一种营养保健型蔬菜.栽培牛蒡经济效益可观,作为一种新的创汇蔬菜,亩产1500公斤,亩纯效益大多在4000元左右,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公主岭市引入栽培了荷兰布利塔长茄.该品种在当地表现出适应性强、抗病、高产、耐低温、耐贮藏、商品性好等优点,且栽培管理相对简单.本文着重叙述了其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8.
同安区是南方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常年生产量大,品种多.近年来在蔬菜设施栽培方面发展较快.为提高蔬菜设施栽培生产水平,我们从1998年开始,在蔬菜新品种引试的基础上,对蔬菜周年高效设施栽培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着重探讨保护地周年高效栽培中的品种优化组合、茬口安排模式及病虫综合防治等.3年来试验示范9种不同茬口安排模式,其中经济效益明显的有3种模式,每667 m2产值均达1万元以上,比常规生产提高50%以上,纯收益提高24%以上,推广应用前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立体栽培是在立体空间上栽植花卉、蔬菜、水果等,并用营养液自动循环浇灌、循环、迷雾来满足花卉、蔬菜、水果生长对水、气、肥的需求而进行的栽培方式,其集立体栽培、无土栽培、设施栽培于一身.下面简单的介绍其立体栽培的几种模式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20.
散尾南椰(Arenga engleri Becc)又名香桄榔、山棕,原产于我国福建、台湾及日本等地,至今在我县许多地方还有野生植株可见.本种在开花时香气袭人,所含花油或浸膏、净油香气幽雅,是一种较高级的调香香料,值得开发利用.叶羽状、丛生,树型美丽,是一种较理想的公园、庭院绿化观赏植物.本种耐寒性较强,可引种推广至长江流域作园林造景.为培育更具耐寒力的栽培种,合理利用野生种质资源.1996年,我们从野外采集部分种子,栽培后生长良好,目前已产生第2代植株.现将其特征、特性及驯化栽培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