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夏秋用蚕品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远 《四川蚕业》2001,29(2):12-14
<正> 中国是蚕丝业的发祥地,五千年的养蚕历史,从自然采集、家养驯化到养蚕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组成部分并延续发展数千年的过程中,对家蚕的生理、遗传育种有了极其深刻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古至今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回顾中国近代家蚕育种的进步史,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从利用地方土种发展到杂交种;2、从饲养有色茧种发展到白色品种;3、从一化性品种发展到二化性品种,乃至具有多化性种血缘的强健性品种;  相似文献   

2.
一、绵羊品种的形成早为人所知,家养是由野生羱羊驯化来的。我国养羊的历史较悠久。这可从夏商时代的文字记载中可考,更可从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资料得到佐证。动物在野生状态下只有种和变种,没有品种。被人类驯化后,在人类的选择下,才形成了品种。所以说,家畜(包括  相似文献   

3.
浅议辽宁省柞蚕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业是辽宁的优势产业、创汇产业。多年来,为本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人称“生物学世纪”,用现代生物技术武装的柞蚕业也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提出要抓住机遇,使柞蚕业跟上时代步伐,趋利避害,因势力导,增加投入,从建设柞蚕茧商品基地;提高蚕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加强柞蚕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拓宽柞蚕应用新领域;提高柞蚕生产科技含量;加强蚕业产业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柞蚕业健康快速发展,使柞蚕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庆忠 《北方蚕业》2006,27(2):38-39
在柞蚕制种过程中,雌雄蛾交配往往会出现羽化时间不同步的情况,在生产上常常容易出现雌蛾提前大批出蛾而无雄蛾交配,对此一般种场只能将先出的雌蛾淘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产卵量,浪费了资源。针对这一情况,我所2005年春季主要对柞蚕雌蛾在冷藏中温度、时间、产卵量作了调查,结果表明柞蚕雌蛾完全可以在7℃的温度中保存72h,并且在产卵上比正常雌蛾交配产卵要高,卵质要好。  相似文献   

5.
柞蚕种在销售时主要以种卵和种茧为主,因其具有呼吸本性,所以对气体交换、热量交换、承重能力、环境质量等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柞蚕种在"优中选优"、"拔蚕筋留种"的自繁自育时期,蚕种的地区间流通量受到局限,柞蚕种的运输基本上靠肩挑和手提,包装就无从谈起了。这一时期也占据了从野柞蚕的初始驯化到20世纪初的相当长的时间。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日渐发达,蚕种区域间交流不断扩大,蚕种包装材料不断改进,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柞蚕种的包装和运输,实现了从落后到进步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6.
柞蚕品种资源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有利于柞蚕新品种选育过程的优良亲本选配及性状改良。在对辽宁蚕区保存的39份二化性柞蚕品种资源的7项数量性状连续5年进行统一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明确其遗传多样性。除实用孵化率和克卵粒数2项性状的变异系数较低外,产卵数量、产卵量、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5项性状均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其中产卵数量、产卵量和茧层量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了11.29%、13.87%和11.86%,并且各项性状的分布频率表现出一定的集中性。除实用孵化率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较低外,产卵数量、产卵量、克卵粒数、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表明这些性状蕴含丰富的遗传变异。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以最短距离法对距阵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39份柞蚕品种资源分成6个类群,其中4个从国外引进的改良品种聚为一大类群,印证了柞蚕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有关。上述结果显示供试39份二化性柞蚕品种资源7项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尤其是产卵数量、产卵量和茧层量等性状有较大的遗传潜力,可应用于品种改良;而实用孵化率的遗传潜力小,育种过程不易进行性状改良。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76年成立以来在丹顶鹤种源鹤的选择、交尾、营巢、产卵、孵化到育雏等人工驯养繁育方面开展了大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实现了人工散养丹顶鹤在野生环境下的自然繁殖,也成功完成了丹顶鹤户外散养越冬和人工繁殖驯化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柞蚕繁育制种的产量,将常规柞蚕制种过程中母蛾的产卵时间由24 h延长至3 d,调查对产卵量及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柞蚕母蛾3 d内产卵的数量较常规的24 h产卵增加约15%,且蚕卵的孵化率没有受到影响,由此使得制种量明显提高。初步的试验结果提示:在柞蚕大批量制种的生产中,每只母蛾的产卵时间可以延长至3 d左右。  相似文献   

9.
天蚕(AntheraeaYamamai)每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柞叶为主要饲料,是和柞蚕同属的大型野生绢丝昆虫。天蚕丝为绿色,质地优良,价格昂贵,许多国家,都在竞相研究开发。我国早在1933年开始驯养天蚕,由于野生性强,继代困难,至今还不能象柞蚕那样进行大面积生产。我们从1987年开始,以当地野生天蚕为材料,进一步从事驯化研究,历经十年,确立了在吉林省农村条件下的综合饲养技术。现简要报告如下。I天蚕的饲养林地饲养天蚕,是把自然柞林更新后,再利用养蚕。吉林省的柞树有3个品种,即辽东柞(Quercusl。aotungens。sKoldz)、蒙占…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古代人民对柞蚕的放养和利用,是继发明桑蚕技术之后,对世界人民的又一贡献。古代柞蚕业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发现、提倡和发展三个时期。 柞树,《诗经》中已有记述。柞蚕究竟什么年代被发现,尚缺乏史料考证。柞蚕原是生活在柞树上的野生昆虫,由于柞树大都散生在山野,加以柞蚕的敌害很多,生存不易,可以推想,人类对柞蚕的发现以至引起重视,比起桑蚕要晚着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目前所发现最  相似文献   

11.
刘彦群  鲁成 《蚕业科学》2018,44(3):353-358
家蚕(Bombyx mori)的驯化是农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国的养蚕业已有近7 000年的历史。关于家蚕的起源与进化不仅是蚕丝文化和蚕业发展历史溯源研究的焦点,也一直是蚕学界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核心是家蚕的直接野生祖先来源和起源地(驯化事件的发生地)。家蚕的野生祖先是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为学界早期的共识。近20多年又从染色体水平和DNA序列水平进一步证实了家蚕的野生祖先是中国野桑蚕,而不是日本野桑蚕,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观点在学界也达成了共识。但是,家蚕的起源地仍存在单起源中心(在中国北方的某个地区驯化而来)和多起源中心(在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印度和越南等不同地区独立驯化而来)的争论,澄源正本尚缺乏遗传学证据。本文综述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家蚕起源与进化的重要进展,根据动物起源与进化研究的最新方法,提出了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扫描和大样本策略的家蚕起源与进化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2.
探索柞蚕产卵量的遗传规律,对柞蚕产卵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柞蚕新品种582和宽青为对交亲本分别配制F1和F2,用主基因-多基因分离分析法研究其产卵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柞蚕杂交组合582×宽青的产卵量由2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多基因修饰,其中,主基因遗传率占43.84%,多基因遗传率占5.81%。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因素对柞蚕产卵量的影响较大,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率达50.35%,因此,环境因素对产卵量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结果提示,在排除环境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通过固定有利于提高产卵量的主基因,完全可以对柞蚕品种的产卵性状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放养柞蚕的起源和传播考略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正> 柞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吐丝昆虫,它自古以来就在我国山林中一个世代、一个世代的延续繁衍。可以想象,早在渔猎时代,我国先民在山林中摘食树上果子充饥的时候,也一定采收树上所结的蚕茧加以利用,包括桑蚕所结的蚕茧和柞蚕所结的蚕茧。关于桑蚕,我国先民很早就取回家来,在室内人工饲养,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可是人工放养柞蚕却晚得多。  相似文献   

14.
郭军  李慧芳 《中国畜牧兽医》2011,38(10):199-202
随着全基因组扫描技术的突破及学科交叉互动,近年来家禽起源、驯化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家禽为人类提供肉、蛋及羽绒,也用于宗教礼仪及文化生活。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驯养家禽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分子生物学技术及考古学研究表明,家禽驯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过程,家禽适应人类改变了形态、行为及生理,人类因家禽出现改变了饮食结构及行为方式。家禽来源于野生物种,不同的家禽在不同地点由不同族群独立驯化而成,驯化过程伴随其他物种基因渗入。揭示家禽起源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对保护家禽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育种都有重要意义,未来全基因组扫描及花粉考古有望成为家禽驯化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孔杰 《北方蚕业》2007,28(1):42-43
海林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属山区和丘陵浅山区,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条件使海林市成为发展柞蚕的新产区。建国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柞蚕生产出现了多次起伏,放养把数及产茧量始终落后不前,一直处于低谷状态。从1998年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柞蚕生产发展迅猛。我市柞蚕从1998年6~7把发展到2006年410把,八年时间里我市柞蚕放养把数翻了近6番,平均单产由50kg提高到750kg,每把平均收入由几十元提高到7500-10000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根据春秋两季的气候状况和柞树生长特点,提出应按照"春密秋稀"和以叶质定量的原则确定柞蚕收蚁量,并以2年生蒙古栎为例,简述了春柞蚕单蛾袋产卵、秋柞蚕纸面混产卵以及散卵等的收蚁量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央“大力发展,飞速跃进”的方针鼓舞下,经过大跃进的1958年,我国柞蚕生产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分布地区来看,已由原来的四个省(辽宁、山东、河南、贵州)发展到1958年的16个省(增加了陕西、甘肃、四川、山西、江苏、安徽、河北、湖北、黑龙江、吉林、广东及内蒙)和1个直辖市(北京市)。由于柞蚕放养面积的日益扩大,柞蚕种茧的生产就必须相应的跟上去,才能保证柞蚕生产的继续跃进。  相似文献   

18.
在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利用野生柞树发展柞蚕生产.从六八年试养成功,到今年二十一个生产队中有柞树的十三个生产队都放养了柞蚕,共放蚕种八十九斤,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四十一点八,总产蚕茧二万二千五百斤,平均每斤蚕种产蚕茧二百五十五斤,比七六年增产百分之十八.  相似文献   

19.
周开锋  王海霞 《猪业科学》2015,(12):118-119
<正>1种猪的驯化选育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猪的国度,始于公元前8 000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家猪的饲养历史至少有8 500年历史。将野猪变成家猪,一般经过拘系圈禁、野生放养、放牧再到圈养几个阶段。由于生活方式和饲养管理的改变,以及人工选择的参与,使野猪习性、体态结构及生理机能等方面逐渐发生变化:下颌骨、头箍和泪骨变短、鼻部上移,颜面凹陷,面部加宽,后躯加长,体重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犬这种动物由野生状态经过人类逐步驯化培育的过程,最长也不过万年的时间,这与形成一个物种所需的几百万年、上千万年的历史相比可以说是极其短暂的,在这样一个短暂的时间段里,犬在自然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物学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