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分析了河南省农业面临的水土资源、森林与草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指出实施”科教兴豫“战略,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起结构和功能不断优化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是实现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良性徨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依据PSR框架模型,结合河南省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特点,构建了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研究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7个时段的农业生态安全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生态安全呈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测算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与农业经济之间脱钩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增减的影响及时空格局演化,为该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与农业经济之间的脱钩关系,利用LMDI分解模型对影响农业化学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运用K-means方法对河南省农业化学效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993—2016年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总体呈"先升后降"态势,农膜、农药和化肥投入分别于2012,2014和2016年出现下降趋势;23 a来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态势出现了从相对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并存到相对脱钩再到开始出现绝对脱钩趋势的转变;耕地效应是农业化学投入增加的主要推动力量,效率效应对农业化学投入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规模效应的影响不明显;从空间格局上看,豫东南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化学生产资料依赖程度较高,豫中和豫西北地区农业化学参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程度较低。[结论]整体上看,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出了脱钩状态,但在区域内部还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未来河南省应采取差异化的农业化学控制政策。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态经济学能值分析方法,基于2011—2016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河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动态评价。鉴于河南省农业化程度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的特点,在常规环境负载率、净能值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三个农业生态系统能值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农业面源污染的负产出,提出内部损耗率指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污染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状态保持良好,但系统发展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内部损耗率指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超过0.40。因此,河南省应继续实行化肥农药的减施增效措施,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稳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态经济(agriculturaJ ecological economics):农业再生产中生态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及相互结合的统称。农业生产首先是自然再生产。又通过人类有目的的农业技术操作和各种农事活动,把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输入农业生态系统,并通过经济技术的主导作用,使生态与经济结合,促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产业链延伸型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探索相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本文论证了河南省产业链延伸型循环农业选择的必要性,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剖析,结合鹤壁市发展循环农业的经验,提出了明确政府和市场责任边界、开发推广有效技术和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循环农业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合理的农业景观规划方法是新农村建设体系中的一项核心技术。该研究以北京远郊生态涵养发展区峪口镇为例,在农业景观主导功能分类基础上,基于适宜性评价与实地勘踏访谈等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农业服务设施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专项规划设计,然后按照"农业生态优先、农业生产次之、农业服务设施再次和农业旅游休闲景观最后"的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组合原理和分区权衡的方法,优化农业景观空间组合,形成研究区农业景观总体布局。研究表明,在峪口镇农业景观规划布局中,农业景观基质为粮菜生产区、经济林果生产区、农业生态保护区等,斑块为农业旅游休闲和农村聚落景观等,廊道为道路、河流、生态缓冲廊道等。该研究结果为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可持续生态建设试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确立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因素,预测了区域内典型流域未来5~15 a的人均经济收入以及未来30~40 a的人口、人均基本农田、人均果园和人均羊单位.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适合于黄土丘陵区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3个大类,20个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9.
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对于保障食物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功能的量化和分析是研究土地利用系统的有效途径。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为研究区,1 km网格为研究尺度,融合多源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2020年农业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功能的分类、评价、空间可视化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包括了生产、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生产功能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生态功能的整体格局与生产功能相反,经济功能总体较高且表现为东南高、中北部低的特征,社会功能均值较高且中部和西部高值明显,文化功能的均值偏低且在空间上西高东低。多功能组合中有6组为协同关系,4组主要表现为权衡关系,且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的权衡作用比较明显。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河南省农业土地利用系统的情况以及可持续利用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年河北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为了深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定量测度,采用修正的"和度"与"合度"两个指标进行测度,研究河北省的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依据农业生态价值服务理论,引入农业生态价值损失验证修正后测度指标的科学性,得出在2011年后相关保护耕地的政策法规切实得到落实后,河北省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协调度较好。  相似文献   

11.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6,自引:32,他引:24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影响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土、种、肥、药、水。精准耕整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药技术和精准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几项关键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介绍了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机械化精准作业关键技术与机具。为了进一步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该文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相关机械与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Following a thorough review of “field, farmer and village” problem, a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succession trend, agricultural systems structures are grouped into five components, viz: farmers, farmlands, agro-materials, agro-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agro-society management. The ordinal superposition of the five components could change into more advanced production modes which enhances succession of agro-system productivity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 This paper advan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des of regional agro-systems, and societal needs for innovative agro-systems in North China. Such socio-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should be driven by supply and demand to optimiz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3.
农业工程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农业工程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农业工程技术进步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关度越来越高。在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下,农业现代化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巨系统,其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异质性不断增加。农业工程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已不能仅靠本系统的力量孤立发展,而需在农业现代化这一更高层次系统的剧变中发现自身与系统中其他构成因素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从而更好发挥自身作用,实现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共赢。该文以"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路径研究"为基础,综合利用有组织系统和先进生产力构建的理论、工具、方法,通过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系统目标、系统构成以及农业工程在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与其他要素、结构、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农业工程发展的数量、质量、运动量、结构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工程受现代农业发展环境、要素影响较大,而农业工程则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土地、产品的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并表现出许多同向性,因此农业工程可以通过主动发展、协同发展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为农业工程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分等成果的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分析了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阐述了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的理论体系,对不同层次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东北地区为例,测算了区域农用地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并划定生产潜力区,为实现区域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信息化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装备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网络化、全程化、综合化、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特征。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创新领域。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现代农业园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费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缺乏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脱离实际等突出问题,能够使现代农业园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攀西地区农业自然资源评价及农业发展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评价攀西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从作物生产潜力、畜牧业发展潜力、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农业产业化及生态农业发展潜力4个方面全面分析了该区的农业发展潜力。通过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该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是该区农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一步明确农业工程在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作用和任务,以促使农业工程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该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形式、特点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及内涵,农业工程的任务、特点及研究领域,农业工程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介绍了农业工程科技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状况,提出了加快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农用风险评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了解江西省主要农业废弃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评估其再利用产物农用的安全性,在江西省内采集了水稻秸秆、蔬菜废弃物、猪粪和牛粪等样品,对样品中铬、镍、铜、锌、砷、镉、汞和铅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与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动物性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和超标率明显高于植物性废弃物,其中猪粪属于重度污染,牛粪为轻度污染,植物性废弃物尚处于安全水平。若以江西省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制成有机肥,并长期施用于设施菜地,猪粪有机肥施用8.4、15.3和23.9 a后土壤中Cu、Cd和Zn将陆续超标,牛粪有机肥施用23.3 a后土壤中Cu将超标,水稻秸秆、蔬菜废弃物有机肥施用约29a后土壤中Cd将超标,故农业废弃物有机肥须严格控制原料中重金属含量,其农用的长期安全性有待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griculture caused by intensification is growing as large amounts of nutrients and contaminants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environment.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dentify the geogenic and agricultural controls on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European, grazing and agricultural soils.

Materials and methods

Robust factor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data series for Al, B, Ca, Cd, Co, Cu, Fe, K, Mg, Mn, Na, Ni, P, S, Se, Sr, U, Zn (ICP-MS) and SiO2, K2O, Na2O, Fe2O3, Al2O3 (XRF) based on the European GEMAS dataset. In addition, the following general soil properties were included: clay content, pH,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CIA), loss on ignition (LOI),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total carbon and total sulfur. Furthermore, this dataset was coupled to a dataset containing information of historic P2O5 fertilization across Europe. Also, a mass balance was carried out for Cd, Cu and Zn to determine if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elements found in the soils have their origin in historic P2O5 fertilization.

Results and discussion

Seven geogenic factors and one agricultural factor were found of which four prominent ones (all geogenic): chemical weathering, reactive iron-aluminum oxide minerals, clay minerals and carbonate minerals. Results for grazing and agricultural soils were near identical, which further proofs the prominence of geogenic controls on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When the cumulative amount of P2O5 fertilization was considered, no extra agriculture-related factors became visible. The mass balance confirms these observations.

Conclusions

Overall, the geological controls are more important for the soil chemistry in agricultural and grazing land soils than the anthropogenic controls.  相似文献   

20.
农艺措施对降低污染土壤重金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蒋玉根 《土壤》2002,34(3):145-148
本文利用小冶炼厂重金属污染的农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重金属活性及植物累积的差异,并对不同农艺措施改良效果作了评价,为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选择相应的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