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21年3~8月对永州市4个地区黄鳝体内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黄鳝胃瘤线虫新田县感染率最高(45.61%),冷水滩区次之(36.74%),东安县第3(36.11%),宁远县最低(21.43%);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以冷水滩区最高(3.74),东安县次之(1.75),新田县第3(1.69),宁远县最低(1.00)。黄鳝新棘衣棘头虫冷水滩区感染率最高(1.96%),东安县次之(1.67%),新田县和宁远县未发现感染;平均感染强度(条/尾)东安县最高(2.00),冷水滩区次之(1.44)。根据统计可以得出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率为36.99%,感染强度为3.02条/尾;单尾黄鳝感染胃瘤线虫最多为5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胃瘤线虫感染较严重。而永州黄鳝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为1.69%,感染强度为1.58条/尾;单尾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最多也只有4条,结果表明永州黄鳝感染新棘衣棘头虫的数目较少,感染不太严重。  相似文献   

2.
比较5种不同驱虫药物对黄鳝体内寄生的隐藏新棘虫的驱虫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将自然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随机分为5种不同药物治疗的试验组和不给药物的对照组,根据试验前和试验后7d黄鳝体内寄生的隐藏新棘虫数量变化判断疗效。结果显示,阿苯达唑驱虫效果最好,该试验组中隐藏新棘虫感染率下降比值和平均丰度下降比值最大,且与其他试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2007年2月对衡阳市黄鳝感染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18.4%,感染强度为5.53(2~18),平均丰度为1.02±2.76;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42.7%,感染强度为3.57(1~15),平均丰度为1.52±2.49;两种蠕虫均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9%,都不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3.7%。黄鳝的感染与其体长有一定关系,对新棘衣虫,体长45cm以下86尾中仅1尾发现有感染,以上则有较高的感染率(最高为76.5%);对胃瘤线虫,体长35cm以上其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上升,感染强度则降低,以上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下降,感染强度则变化不大。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的种群在黄鳝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其中二项参数k值分别为0.16和0.49,表明棘头虫比线虫的聚集度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4.
<正>│病原或病因│隐藏新棘衣虫。│临床症状│该虫寄生于黄鳝、鲶、黄颡鱼等前肠,严重时导致病鱼摄食下降、鱼体消瘦,生长缓慢,严重时可引起鱼的死亡。│流行情况│主要感染黄鳝,鲶、黄颡鱼也可感染。没有特定的感染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感染。  相似文献   

5.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中国唯一的原鮡属鱼类, 在中国仅分布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在 2019 年 5—8 月对 383 尾黑斑原鮡消化道寄生蠕虫种类调查鉴定的基础上, 对其感染数量的频率分布进行了统计, 并分别用方差均值比和 X2 检验、共感染频率统计等方法对各寄生蠕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及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和判定。结果显示, 深槽绦虫未定种(Bathybothrium sp.)、原头绦虫未定种(Proteocephalus sp.)和杆咽线虫未定种(Rhabdochona sp.)的分布模式为均匀分布; 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 (Neoechinorhynchus sp.)、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 Contracaecum eudyptulae 呈聚集分布。异肉吸虫未定种与裸鲤棘头虫、新棘吻虫未定种与深槽绦虫未定种、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原头绦虫未定种、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 以及新棘吻虫未定种与杆咽线虫未定种间均为正关联; 裸鲤棘头虫与异肉吸虫未定种间为负关联; 其他寄生蠕虫物种两两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共感染频率分布显示被感染的宿主多数只感染 1 种寄生虫, 同时感染 2 种以上寄生虫的宿主约占被感染宿主群体的 1/3, 其中, 共感染的最大物种数为 4 种, 但频率只为 1, 以 2 种物种共同感染的情况居多。  相似文献   

6.
隐藏新棘虫种群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剖检了128尾黄鳝,新棘虫的感染率高达65.6%,感染强度为9.1,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黄鳝的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该种寄生虫的性比符合1∶1的比例,但32cm以下的黄鳝体内的雄性棘头虫明显地较多。94%的虫体分布在黄鳝小肠前段3cm以内。寄生虫数超过30以上的宿主生殖腺有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7.
董小英  李海云  唐胜球 《水利渔业》2006,26(1):86-88,91
采用扫描电镜、组织切片和血液检测方法对感染隐藏新棘虫(Neosentis celatus)的黄鳝(Monopterusalbus)肠道和血液进行病理研究,结果发现隐藏新棘虫的吻钩在肠道内壁形成大小不一的洞,肠绒毛脱落,组织纤维化;受损伤的肠道皱褶比较凌乱,柱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损伤深入到固有层,使黏膜层与固有层分离,固有层被水肿液填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肾脏和肝脏功能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8.
隐藏新棘虫在黄鳝体内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方建平  唐为萍 《水利渔业》1998,(4):20-21,52
个体较大的黄鳝感染隐藏新棘虫的情况与体长在40cm以下的黄鳝不同,前者是一个随机过程。寄生虫在宿主的小肠内多集丛固着,虫数的86%集中分布在小肠前面。隐藏新棘虫在黄鳝种群中为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分布参数k=0.1964,60条以上的新棘虫寄生会明显影响宿主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
在黄鳝的养殖过程中,隐藏新棘虫病的发生影响了黄鳝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建平等研究发现,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食欲严重减退,或不进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pH值对大眼鳜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及在最适pH条件下与翘嘴鳜消化道蛋白酶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眼鳜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的活性强弱顺序为:幽门盲囊>胃>前肠>后肠,其最适pH分别是:10.4、2.8、9.5、10.1。翘嘴鳜的胃和幽门盲囊蛋白酶活力明显高于大眼鳜(P<0.01),而肠的蛋白酶活力略低,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驱除黄鳝消化道寄生虫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驱除黄鳝消化道寄生虫试验池塘养殖黄鳝所需苗种多系野鳝。经对野鳝的解剖观察,其消化道内毛细线虫、隐藏新棘虫等寄生虫的感染率高达80%以上,感染强度3~72条,我们认为这是制约鳝鱼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必须驱虫。以往的报导仅限于用敌百虫驱虫,但因敌百虫异味...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理生化方法,对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棘头梅童鱼相比,养殖棘头梅童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较低,水分含量较高,且差异显著(P<0.05),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氨基酸方面,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肌肉中均检出18种氨基酸,其中养殖组的酪...  相似文献   

13.
23种植物提取物对棘头虫杀灭活性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体外杀虫实验观察了槟榔、博落回、肉桂等23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寄生于黄鳝肠道内棘头虫的体外杀灭活性。结果表明:皂荚、篦麻子、仙鹤草、陈皮等5种植物提取物均可在4h内杀灭棘头虫,常山、鸦胆子等13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可在10h内杀灭棘头虫;毛茛、枫杨、对叶百部和诃子对棘头虫无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相同环境条件下饲养2个月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试验对象,以酶学方法研究3种规格[(143.81±36.27)g、(76.63 ±14.43)g、(31.35 ±5.82)g]黄鳝的肝脏、前肠、后肠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以及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在肝脏、前肠、后肠中的活性分布.结果表明,黄鳝蛋白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前肠>后肠>肝脏;淀粉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后肠>前肠>肝脏;脂肪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后肠>前肠>肝脏;随着黄鳝体重的增加,肠道蛋白酶活性逐渐升高,而肝脏蛋白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后肠、肝脏淀粉酶活性随着黄鳝体重的增加而升高,而前肠淀粉酶活性降低;黄鳝脂肪酶活性有随着规格变大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中规格黄鳝消化组织的脂肪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2种寄生虫感染黄鳝引起的血细胞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研究了感染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的黄鳝血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被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感染的黄鳝红细胞数减少,白细胞数增多。白细胞血式也发生变化:其中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减少,而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增多。没有观察到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6.
一、隐藏新棘虫病的危害隐藏新棘虫是黄鳝体内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不仅影响黄鳝的生长,而且影响其营养价值,给黄鳝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黄鳝隐藏新棘虫病对黄鳝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黄鳝两种寄生虫病防治一、棘头虫病患病的黄鳝食欲严重减退,或不进食.体色变青发黑,肛门红肿.经解剖后肉眼可见肠内有白色条状蠕虫,能收缩,体长8.4—28毫米,吻部牢固地钻进肠粘膜内,吸取其营养,以致弓愧肠道充血发炎,阻塞肠管,使部分组织增生或硬化,严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蛋白酶、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斜带髭鲷胃内pH值范围为4.9~5.4;肝胰脏pH值为5.8~6.2;肠道pH值为6.5~6.9。蛋白酶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40℃达最大,40℃以上酶活性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在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胃〉前肠〉幽门盲囊〉后肠〉肝胰脏。在15~50℃范围内,斜带髭鲷消化道不同部位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均为35℃,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胰脏〉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胃。在pH值为2.2~7.6范围内,胃蛋白酶活性的最适pH值为2.8;在pH值为4.8~8.0范围内,其他消化器官蛋白酶的最适pH值均为7.2;在最适pH值下,各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前肠〉幽门盲囊〉后肠〉肝胰脏。在pH值为4.8~8.0范围内,胃淀粉酶活性的最适pH值为6.0,肠、肝胰脏与幽门盲囊淀粉酶的最适pH值均为6.8,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胰脏〉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胃。在最适温度和pH值下,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胃〉前肠〉幽门盲囊〉后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顺序为:肝胰脏〉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胃。  相似文献   

19.
野生和养殖鲻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野生鲻(Mugil cephalus)和养殖鲻的消化道指数及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温度和pH对离体状态下消化道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鲻和养殖鲻的比内脏重、比肝重、比胃重、比肠长分别为0.043±0.001和0.0480±0.004,0.009±0.001和0.007±0.000,0.008±0.002和0.007±0.000,2.886±0.301和3.158±0.141.野生鲻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各消化器官中的分布与养殖鲻间存在差异.野生鲻和养殖鲻比较,野生鲻各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力均极显著高于养殖鲻(P<0.01);蛋白酶活力在肝胰脏和胃中差异不显著(P>0.05),在中肠差异显著(P<0.05),在前肠和后肠差异极显著(P<0.01).在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和幽门盲囊6部位,野生鲻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是40℃、45℃、45℃、45℃、40℃、45℃;养殖鲻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是40℃、40℃、40℃、45℃、40℃、40℃.野生鲻淀粉酶最适pH在肝胰脏为6.2,在其余各部分均是7.2;养殖鲻淀粉酶最适pH在胃和前肠为2.2和8.0,在其余各部分均为7.2.野生鲻蛋白酶最适温度在肝胰脏、胃、前肠和后肠均为45℃,在中肠为50℃;养殖鲻蛋白酶最适温度在肝胰脏、胃和中肠为40℃,前肠和后肠为45℃.野生和养殖鲻蛋白酶的最适pH胃部为3.2,其余各部分的最适pH均是7.2.  相似文献   

20.
王永波  张杰  李向民 《海洋渔业》2016,38(5):478-486
应用AB-PAS染色法对工厂化养殖条件下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豹纹鳃棘鲈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的粘液细胞密度和类型均有差异,豹纹鳃棘鲈消化道粘液细胞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其中,食道粘液细胞以Ⅲ型为主,胃以Ⅰ型为主,幽门盲囊和肠以Ⅲ型为主,直肠以Ⅲ型和Ⅳ型为主;胃部粘液细胞分布密度最大,达(111.37±21.74)cell·mm~(-2),极显著高于消化道其它部分,直肠、幽门盲囊、肠的粘液细胞分布密度分别为(35.09±8.74)、(30.23±5.37)、(28.00±4.67)cell·mm~(-2),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食道的粘液细胞分布密度最低,为(10.83±1.94)cell·mm~(-2),与消化道其它部分相比差异极显著。另外,消化道各段单位面积内粘液细胞的分泌能力顺序为食道直肠肠幽门盲囊胃。通过对消化道各部位粘液细胞的分类对比可以发现,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与其所在部位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