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选用二元长大(L×Y)、三元杜长大(D×LY)、四元皮杜长大(PD×LY)3个杂交组合猪群为试验动物,分别就各自肉质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D×LY肉色评分、嫩度测定结果最佳;PD×LY失水率、熟肉率、嫩度最差,其中熟肉率、嫩度与其他组间差异显著(P<0.05);D×LY肌肉剪切力值最小,与L×Y剪切力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者与PD×LY差异极显著(P<0.01)。肌纤维直径PD×LY>L×Y>D×LY,D×LY与L×Y肌纤维直径比较接近,差异不显著(P>0.05),而PD×LY与其他2个组合差异极显著(P<0.01)。粗蛋白含量PD×LY>D×LY>L×Y,其中PD×LY达23.49%,PD×LY与其余2组合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其余2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肌内脂肪含量PD×LY最低,与其余2组合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D×LY最高,为2.92%,与L×Y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选用二元大长(Y×L)、三元杜长大(D×LY)、杜大长(D×YL)、三元皮大长(P×YL)4个杂交仔猪100头作为试验动物,每组25头,进行生长发育性能、胴体品质性状测定,旨在为优质高效配套杂交组合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D×LY,D×YL日增重、料重比及屠宰率最优,日增重、屠宰率与L×Y差异显著(P<0.05),D×YL屠宰率、眼肌面积分别为76.2%、47.62 cm~2,为4组合中最高,并与Y×L差异显著(P<0.05),与D×LY、P×YL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用二元长大(L×Y)、三元杜长大(D×LY)、四元皮杜长大(PD×LY)三个杂交组合猪群为实验动物,进行生长发育性能、胴体品质性状测定,旨在为优质肉高效配套杂交组合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PD×LY日增重、料肉比及屠宰率最优,日增重、屠宰率与L×Y差异显著(P〈0.05);PD×LY眼肌面积、后腿比例分别为48.09cm2、34.23%,为三组合中最高,并与L×Y差异显著(P〈0.05),与D×LY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用二元长大(L×Y)、三元杜长大(D×LY)、四元皮杜长大(PD×LY)3个杂交组合猪群为实验动物,分别就各自肉质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D×LY肉色评分、嫩度测定结果最佳;PD×LY失水率、熟肉率、嫩度最差,其中熟肉率、嫩度与其它组间差异显著(P〈0.05);D×LY肌肉剪切力值最小,与L×Y剪切力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者与PD×LIY差异极显著(P〈0.01)。肌纤维直径PD×LY〉L×Y〉D×LY,D×LY与L×Y肌纤维直径比较接近,差异不显著(P〉0.05),而PD×LY与其它两个组合差异极显著(P〈0.01)。粗蛋白含量PD×LY〉D×LY〉L×Y,其中PD×LY达23.49%,PD×LY与其余两组合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其余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肌内脂肪含量PD×LY最低,与其余两组合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D×LY最高,为2.92%,与L×Y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西藏林芝地区筛选出生长繁殖性能优良的三元杂交猪种组合。试验采用引进的D(杜洛克)、L(长白猪)、Y(大白猪)种猪和LY二元母猪分别进行D×D、L×L、Y×Y、L×Y、D×LY 5个组合的繁殖性能试验,记录窝产仔猪数、初生重、断奶仔猪数、断奶仔猪重、断奶仔猪育成率等繁殖性能指标,测定日增重、料肉比、达到90 kg的日龄、屠宰率、背膘厚及瘦肉率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以四川省内江种猪场生产记录为对照(低海拔,600 m),引进猪种组合的繁殖性能(高海拔3000 m)与在低海拔饲养的同类种猪差异不显著(P>0.05),在高海拔条件下数L×Y组合产仔头数、断奶头数显著高于其他组合猪种(P<0.05),极显著高于D产仔头数(P<0.01)|育成率L组显著低于其他组合(P<0.05),且其余猪种组合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在试验中,三元杂交猪日增重显著高于二元猪(P<0.05),达到90 kg日龄显著提前于二元猪(P<0.05),料肉比显著低于二元猪(P<0.05)|三元杂交猪屠宰率显著高于二元猪(P<0.05),背膘厚显著低于二元猪(P<0.05),瘦肉率极显著高于二元猪(P<0.01)。从经济和市场需求方面考虑,三元杂交猪生产性能指标最佳。结论:林芝地区能为生猪养殖提供适宜场所,引进猪种能较好的释放生产性能,在林芝地区发展D×LY三元杂交生猪养殖是较为理想的组合。 [关键词]三元杂交|繁殖性能|高海拔|料肉比  相似文献   

6.
郭志明 《猪业科学》2010,27(2):88-89
本试验选用二元大长(YXL)、三元杜长大(DXLY)、杜大长(DXYL)、三元皮大长(PXYL)四个杂交组合作为试验动物,进行生长发育性能、胴体品质性状测定,旨在为优质肉高效配套杂交组合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DXLY、DXYL日增重、料重肉比及屠宰率最优,日增重、屠宰率与LXY差异显著(P〈0.05),DXYL屠宰率、眼肌面积分别为76.2%、47.62cm^2,为四组合中最高,并与YXL差异显著(P〈0.05),与DXLY、PXYL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前期对杜泊羊引入河西走廊地区适应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杂交组合羔羊育肥试验,为利用杜泊羊大范围开展杂交改良以及肉用绵羊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杜陶寒杂交羊平均日增重达275.33 g±5.32 g,陶寒杂交羊达197.22 g±3.28 g,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杜陶寒杂交羊在胴体重、背膘厚、眼肌面积等方面显著高于陶寒杂交羊(P〈0.05),在肋肉厚、脂肪上差异极显著(P〈0.01),但在屠宰率、净肉率以及肉骨比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杜陶寒杂交羊在肉色、脂肪色泽、大理石评分以及熟肉率等肉质性状方面有高于陶寒杂交羊的趋势;杜陶寒杂交羊羊肉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陶寒杂交羊(P〈0.05),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陶寒杂交羊(P〈0.05),钙、磷差异均不显著(P〉0.05);杜陶寒杂交羊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心脏、胆囊等内脏器官重量与陶寒杂交羊差异均不显著(P 〉0.05),但胰腺重量显著高于陶寒杂交羊(P〈0.05);杜陶寒杂交羊皱胃、直肠、结肠容积显著高于陶寒杂交羊(P〈0.05),但瘤网胃、瓣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的容积两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 〉0.05);杜陶寒杂交羊每只日均增重收入8.26元,纯利润3.88元,陶寒杂交羊每只日均增重收入5.92元,纯利润1.54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了绿洲灌区规模养猪D×LY三元杂交和PD×LY四元杂交商品猪的生长发育性能、胴体特性、肉质性状及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在60-160日龄生长发育阶段,PD×LY猪的平均日增重比D×LY猪高7.39%(P0.01),料肉比低7.42%(P0.01),屠宰率高2.68%(P0.05),眼肌面积、后腿比例和瘦肉率分别高22.7%、11.02%、8.03%(P0.05),背膘厚低6.50%(P0.05)。D×LY猪的肌肉大理石纹评分,肌内脂肪含量和熟肉率分别较PD×LY猪高14.15%、21.50%、5.77%(P0.05),失水率、肌纤维直径、剪切力分别低17.62%、10.04%、12.04%(P0.05)。两组合猪背最长肌所含17种氨基酸中,同一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D×LY猪棕榈酸、硬脂酸、油酸、蛋白质、干物质的含量较高,其中油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它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亚油酸含量PD×LY猪显著高于D×LY猪(P0.05)。  相似文献   

9.
杜洛克、大白、长白猪的生长和肉用性状杂交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优化杂交组合,进行了杜洛克(杜)、大白(大)、长白(长)品种间杂交试验,测定了不同品种组合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胴体和肉质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率。结果表明,杜洛克、父系大白猪作终端父本与长大杂母猪杂交,其后代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屠宰率、胴体长、眼肌面积、后腿比例、瘦肉率及肉质等主要性状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择24只辽宁绒山羊羔羊,年龄90±3.5日龄,体重15±0.62 kg,公母各半。试验动物分成3组,1组为高能低蛋白组,饲喂1号日粮;2组为高能高蛋白组,饲喂2号日粮;3组为对照组,饲喂3号日粮。连续试验5个月,每月测量体重1次、屠宰1次,研究体增重、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试验1组和2组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其最高峰分别在第4月龄和第5月龄出现,而对照组则在第3月龄出现。各组育肥后羊绒细度均无显著变化。试验1、2组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均高于对照组,其中2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1组和2组肾周脂肪重均高于对照组,其肾周脂肪占胴体重比例高于对照组。试验1、2组GR值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2组的嫩度值高于对照组;各组的肉色、失水率和熟肉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失水率低于试验1、2组;对照组熟肉率低于试验1、2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试验共设6个组,包括杜、长、大三个纯种组和长×大、大×长、杜×长大三个杂交组,每组选取健康的、体重约25 kg的试验猪12头,公母各半,经过预饲调整后每组选取10头开始正式试验。饲养至组平均体重达100 kg左右时,每组选取4头(2♂2♀)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分析,并计算了三个杂交组猪的各主要经济指标的杂优率(H)。结果表明,目前选育群各品种猪的日增重830 g以上,料肉比2.53以下,瘦肉率67%以上,肉质优良。三个纯种组中生长速度以杜洛克为最快,平均日增重达912 g;料肉比以大白猪的最低,为2.35;长白猪的屠宰率、胴体斜长、眼肌面积、瘦肉率最高,背膘厚最薄;6个组中杜×长大商品猪生长最快,平均日增重达977 g,料肉比为2.34,并有较理想的杂优率,而相对于长×大和大×长组合而言,许多重要经济性状,如背膘厚、眼肌面积、后腿比例、脂率、贮存损失等,大×长的杂优率均优于长×大,表明大×长组合也是非常有效的杂交组合,可为筛选新的杂优组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邵伯鸡屠宰性能测定及肌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90日龄的邵伯鸡商品代肉鸡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和肌肉品质分析.结果显示,90日龄公母平均活重分别为1552.5克和1230.9克;屠宰率分别为89.71%和88.70%;半净膛率分别为83.31%和79.95%;全净膛率分别为71.36%和68.99%.邵伯鸡的胸肌和腿肌的pH值在宰后45分钟时,接近7,呈弱酸性.腿肌的肉色都较胸肌深(P<0.05).胸肌嫩度显著地优于腿肌(P<0.01),而在性别间胸腿肌的嫩度差异不显著(P>0.05).在肌肉品质的化学性状方面,胸腿肌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胸腿肌的粗脂肪平均含量分别为1.95%和2.49%,胸肌显著低于腿肌(P<0.01)并且在不同性别间表现为母鸡显著地高于公鸡(P<0.01).胸腿肌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5.6%和24.2%,差异都不显著(P>0.05).腿肌干物质含量低于胸肌,灰份含量胸肌高于腿肌,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西门塔尔牛肉原料肉的理化品质,评价烤制加工后的食用品质和感官品质。[方法]选取体重为550 kg左右的西门塔尔肉牛10头,屠宰分割后取不同部位牛肉(里脊、外脊、前腿、后腿、眼肉、米龙)。4 ℃排酸72 h后,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不同部位牛肉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水分含量、pH值以及色泽指标,并对大理石花纹等级进行评分;220 ℃烤制10 min后,对不同部位牛肉进行剪切力和加工损失率测定,并对感官品质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不同部位牛肉的脂肪含量、大理石花纹评分、L*值、a*值、剪切力、色泽评分、嫩度评分、多汁性评分、香气评分和总体可接受性评分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不同部位牛肉中的蛋白质含量、水分含量、pH值、b*值、加工损失率、滋味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眼肉中脂肪含量最高(P<0.01),前腿、后腿脂肪含量相同,均为最低(P<0.01);眼肉、外脊的大理石花纹评分显著(P<0.01)高于其他部位;眼肉、外脊的L*值显著(P<0.05)高于其他部位,里脊、后腿的L*值显著(P<0.05)低于其他部位;外脊和眼肉的a*值显著(P<0.01)低于其他部位;眼肉、外脊的剪切力显著(P<0.01)低于其他部位;眼肉的总体可接受性评分显著(P<0.05)高于其他部位,前腿、后腿和米龙的总体可接受性评分相同,均为最低(P<0.05)。[结论]外脊、眼肉的肌内脂肪含量高于其他部位,烤制后产品的嫩度、滋味及总体可接受性较好。眼肉和外脊是西门塔尔牛肉中最适宜加工烤制产品的部位。  相似文献   

14.
以112日龄京海黄鸡(J×J)、70日龄京海黄鸡杂交配套组合(B×J)、70日龄B×B 3个鸡群体为试验素材,测定其屠宰性能、常规肉品质和化学指标。结果表明:3个鸡群体中,屠宰率为88.39%~92.31%,全净膛率为65.63%~70.01%;肌肉肉色(OD值)为0.43~2.46,且胸肌肉色均较腿肌浅;嫩度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但胸肌的嫩度均比腿肌好;胸肌中的校正肌苷酸(IMPc)含量均极显著高于腿肌(P<0.01),B×B群体公鸡胸肌中校正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J×J及B×J群体(P<0.05)。B×B公母鸡混合群体胸肌中水分含量极显著高于B×J群体(P<0.01),J×J公母鸡混合群体胸肌中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B×J群体(P<0.05);3个公母鸡混合群体肌肉中粗脂肪、粗蛋白和校正肌苷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通过在湖羊全混合颗粒料中添加凹凸棒石抗菌材料,探究其对湖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48只平均体重(15~20)kg、日龄(60~70日龄)的健康湖羊,公母各半,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对照组饲喂全混合配方颗粒料,试验组在此基础颗粒料中添加凹凸棒石抗菌材料,饲喂80 d,试验最后一天进行屠宰,检测湖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结果:试验组总增重和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屠宰性能指标两组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屠宰24 h所测pH值和肉色红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滴水损失率、熟肉率和剪切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饲粮中添加凹凸棒石抗菌材料有提高湖羊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趋势,可以改善肉品质。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通过对64头皮杜×长大和18头皮杜×长蓝四元杂交配套系商品猪进行屠宰测定,以比较胴体和肉质性状的优劣,旨在为进一步从事优质猪肉的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在活体性状方面,皮杜×长蓝的活体肌内脂肪含量(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IMF)肩部最厚处背膘厚和最后肋背膘厚均极显著高于皮杜×长大(P<0.01),而屠体重和日增重极显著低于皮杜×长大(P<0.01);②在胴体性状方面,皮杜×长蓝的肩部最厚处背膘厚极显著高于皮杜×长大(P<0.01),胴体长和眼肌面积极显著低于皮杜×长大(P<0.01);③在肉质性状方面,皮杜×长蓝的IMF、pH1和大理石纹等指标均极显著高于皮杜×长大(P<0.01),肉色b指标极显著低于皮杜×长大(P<0.01),pH24 h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皮杜×长大(P<0.05),同时皮杜×长蓝的嫩度比皮杜×长大更好;④2种配套商品猪的肉色评分均在3~4之间,属于正常肉色;pH1大于5.9,pH24 h小于6.0,表明肉质正常;皮杜×长大的IMF在1.5%~2.0%之间,皮杜×长蓝的IMF高于2.0%;2个品种的剪切力均小于4 kg,属于消费者喜欢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海东鸡屠宰性能与肌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对青藏高原海东鸡的屠宰性能、肉质特性及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东鸡活重、屠体率、全半净膛率、半净膛率、胸肌率在两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腿肌率公鸡显著高于母鸡(P〈0.05);腹脂率母鸡极显著高于公鸡(P〈0.01)。失水率、胸肌嫩度、熟肉率、屠宰后45min内72-24h后的pH值在公、母鸡不同部位的肌肉间差异不显著(P〉0.05)。鸡肉中初水分、蛋白质含量在两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脂肪含量公鸡明显低于母鸡,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饲用油菜混合青贮对湖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用油菜与其他粗饲料混合青贮对湖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200只湖羊公羔(3月龄)随机等分为两组,分别饲喂玉米青贮全混合日粮(对照组)和油菜混合青贮日粮(试验组),试验期90 d。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挑选10只湖羊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湖羊胴体重、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等屠宰性能无显著变化(P>0.05);肝脏重极显著增高(P<0.01),肾脏重显著增高(P<0.05);宰后45 min、24 h背最长肌的红度值(a45 min24 h*)极显著降低(P<0.01);背最长肌中山嵛酸(C22:0)含量显著增高(P<0.05),花生四烯酸(C20:4n6)、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及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他肉质性状指标及脂肪酸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以饲用油菜混合青贮为粗饲料饲喂湖羊,可以达到与传统全株玉米青贮相近的效果,对湖羊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没有不利影响,为饲用油菜在养羊业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用不同比例小麦替代日粮玉米的营养水平对淮南麻黄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55日龄淮南麻黄鸡3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前期(后期),试验1、2和3组日粮为用小麦替代对照组日粮中的10%(20%)、20%(30%)和30%(40%)玉米。结果表明:(1)试验全期各组鸡增重、料增重比和屠宰性能差异均不显著(P>0.05)。(2)试验3组鸡胸肌pH1和 pH24都比对照组低(P<0.01),试验3组肉色L比对照组高(P<0.01)。(3)试验1组鸡肉中精氨酸含量比对照组高12.50%(P<0.01);试验2组鸡肉中钙、组氨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50.00%(P<0.05)和9.66%(P<0.01);3组鸡肉中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9.09%(P<0.05)、6.54%(P<0.01)、6.70%(P<0.01)、5.75%(P<0.01)和13.10%(P<0.01)。(4)试验各组鸡血清T3、T4、血糖、尿酸和尿素氮差异均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表明用小麦替代部分玉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