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PCR、脂扩散试验和限制性酶分析(REA)三种方法,对澳大利亚一鸡场2002年6月暴发的禽霍乱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这次暴发系由血清4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与1994年在该鸡场分离到的1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导致这次暴发的病原菌与导致1994年暴发的病原菌在分子水平上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种类及其病原基因型,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技术对病原菌进行实验室分离培养,应用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并应用PCR扩增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细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典型培养特征,菌落形态和菌体染色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均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符;PCR扩增到457 bp的基因片段。采用5对分型引物对分离菌进行基因分型显示,仅有A型引物扩增到大小1 05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也显示分离菌荚膜基因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菌株荚膜特异性基因同源性高达97.6%~100.0%,系统进化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结果表明,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研究结果将为禽霍乱的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定型鉴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流行的猪肺疫病原,主要是多杀性巴氏杆菌(B型)。自1982年我区大渡河畔某库存肥猪饲养场和相邻乡村暴发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病之后,我们在全区的半数县开展了抽样调查,分离和收集多杀性巴氏  相似文献   

4.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抗性及毒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从禽霍乱得到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毒力决定因素的研究进展甚微。很久以前就已知道了荚膜是导致禽霍乱的毒力因素 ,但其他因素 (象血清抵抗力在毒力方面似乎也很重要 )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巴氏杆菌菌株和其他革兰氏阴性菌 (如大肠杆菌和鲁氏耶尔森氏菌等 )已被证实其血清抵抗力与对动物的毒力有关。本研究对 87个巴氏杆菌野外分离株和 9个参考毒株在鸡、火鸡、鸭和猪血清中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 ,并筛选出血清敏感株和血清抵抗株接种 18周龄蛋鸡。此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多种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及相关种类对鸡、火鸡、鸭和猪血清的抵抗…  相似文献   

5.
禽霍乱(Fowl cholera),即禽巴氏杆菌病(Avian pasteurellosis),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家禽常见病之一,给养禽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禽霍乱又名禽出血性败血症(hemorrhagic septicaemia),其病原为巴斯德菌属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在1994年出版的《伯吉氏细菌鉴定手册》(第9版)中,巴斯德菌属内共记载了产气巴斯德菌(P.aero-genes)、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等19个种,其  相似文献   

7.
一、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对免疫的指导意义由动物体分离到的多杀性巴氏杆菌(PM)具有复杂的抗原结构,根据其荚膜抗原和菌体抗原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荚膜型和组.禽PM的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荚膜,但菌体抗原在免疫学的重要地位也不可忽视,现已知禽PM的荚膜型为A型,这种具有抗原活性的荚膜性质在新分离的、毒力强的菌种中可得到充分发育,经人工培养继代后易于丧失。  相似文献   

8.
禽霍乱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家禽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对养禽业危害严重.为了探讨本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本文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从本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进行介绍.重点阐述本病的防治措施,希望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播的烈性传染病,鸡、鸭、鹅和野食野马都可以感染.预防灾霍乱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这是因为:一、禽霍乱的发病和流行表现突然性禽霍乱是由禽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这种细菌很容易发生变异.在自然界经常出现弱毒菌株。它们可在家禽体内与宿生长期共存而不致病,但有时却因客观条件的改变使毒力迅速增强,造成为霍乱在某一地区的爆发流行.所以本病为内源性感染的疾病,平时应防止克类遭受逆境,如禽舍潮湿、禽群拥挤、饲料突变、寄生虫病、长途运输、感冒、搬迁、并群以及日粮中蛋白质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0.
禽巴氏杆菌病,也称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鸡、鸭、鹅均可共患,其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1.
禽霍乱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疫苗免疫接种是防制该病的重要措施,传统疫苗因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众多且无交叉保护能力而不能有效控制该病。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因子的发现为研制适合各种血清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感染的广谱疫苗展现了诱人的前景。本文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因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急性败血,对多种家禽、野禽都有危害,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其最急性病例迅速死亡,低毒感染或急性发病之后,可出现慢性、局部性疾病,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曹素芳  黄青云 《中国兽医科技》2007,37(12):1058-1061
为了探索鸡IL-18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中的免疫佐剂作用,分别用共表达鸡IL-18基因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鸡IL-18真核表达质粒pcDNA3/c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混合物、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肌肉注射5周龄鸡,首免后每周采取外周血及外周抗凝血,应用ELISA和MTT法分别检测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二免后第2周用10 LD50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C48-1进行攻击。结果鸡IL-18能够明显增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的免疫原性,显著提高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并且鸡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共表达时的免疫佐剂作用最强,能强有力地抵抗强毒菌株C48-1的致死性攻击。结果表明,鸡IL-18可作为DNA疫苗的一种理想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14.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或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鸡、鸭、鹅等家禽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其病理特征为全身浆膜和黏膜有广泛的出血斑点,肝脏有大量坏死病灶。从该病病原、流行病学、诊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鸭巴氏杆菌病多称禽霍乱,又名摇头瘟,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禽和野禽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下面介绍一该病病例的诊治情况。  相似文献   

16.
禽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或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鸡、鸭、鹅等家禽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其病理特征为全身浆膜和黏膜有广泛的出血斑点,肝脏有大量坏死病灶。从该病病原、流行病学、诊治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蜂胶是一种具有广谱生物学活性的天然物质,本文就蜂胶对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与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0.05%-5%(g/ml)的蜂胶乙醇浸出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完全抑杀作用,0.1%-5%(g/ml)的蜂胶乙醇浸出物对大肠杆菌具有安全抑杀作用;0.01%(g/ml)的蜂胶乙醇浸出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和大杆菌具有部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ELISA三种抗原比较研究刘云同郑星道金仁哲顾万钧黄伟(吉林省通化县家畜繁改站·134100)(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关于检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抗体的研究,国外学者是应用凝集反应、间接血凝、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免...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河南某兔场发生呼吸道感染病死兔的组织样本进行病原核酸检测、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病原核酸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多杀性巴氏杆菌呈现阳性;细菌分离获得多杀性巴氏杆菌,命名为HN0604株;特异性和荚膜血清型PCR鉴定结果显示,该细菌为荚膜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将分离株HN0604人工感染兔后,复制出纤维素性化脓...  相似文献   

20.
通过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及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扩增对18株不同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并采用PCR及其产物测序检测上述菌株中一类整合酶携带率。结果表明,18株不同源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氯霉素的耐药率为83.33%,对四环素、强力霉素与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50%~61.11%,对氧氟沙星、卡那霉素、恩诺沙星与氟苯尼考的耐药率为27.78%~38.89%。18株菌株均未检测到tet A耐药基因,22.22%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携带tet B耐药基因,5.56%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携带tet O耐药基因,tet K与tet Q两种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均为27.28%,而对于tet G的携带率为100%,Ⅰ型整合酶携带率为22.22%。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耐药机制及跨物种传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