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温是影响大鲵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在大鲵受精卵孵化及稚鲵卵黄营养阶段,水温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大鲵对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造成了不同地区大鲵受精卵孵化、稚鲵培育适宜温度的不同。本文就不同水温卵黄囊吸收变化情况的对照试验,得出了天水海拔高度1430m以上地区,人工孵化受精卵、稚鲵胚后卵黄营养期的适宜水温为14℃~16℃。  相似文献   

2.
<正>11月17日,桑植县畜牧局举办了以"抓好大鲵质量安全,防范质量安全事故"为主题的大鲵质量安全及养殖技术培训,县局主要负责人和注册驯养繁殖的大鲵养殖户参加培训。畜牧局专家从养殖档案的规范填写、饵料鱼采购注意的事项、大鲵及饵料鱼的检测程序、标准化健康示范养殖场创建标准、大鲵仿生态繁殖技术等方面做了详细解说。最后大鲵养殖户就一些疑难问题当场提问,渔政站工作人员现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大鲵的繁育模式及初步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刚 《经济动物学报》2007,11(4):234-237
将陕西省目前形式各异的大鲵繁育场归纳并命名为3种基本模式:全人工繁育模式、原生态繁育模式和仿生态繁育模式,同时对此3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给予了初步评价,并指出了今后大鲵饲养繁育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大鲵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近年来,由于大量捕捉野生资源以及生态恶化,已致大鲵濒危。人工养殖是保护野生资源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城固县畜牧兽医工作站1998年做了人工驯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大鲵:捕捉野生。食饵:市售鲜小鱼、泥鳅、黄鳝。鲵池:3×2×1.5 m水泥池一个。2方法选健壮大鲵100尾,入池3 d后投饵任其自由捕食,保持池内有足量活饵。鲵池遮荫,水深50 cm,高温期4~7 d换水,低温期10~15 d换水,定期消毒。(1)试验4月份开始,7月份患病死亡两尾,11月5日捕捞称重。结果见表1。表1试验结果试验组(尾)重量(kg)平均…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天水市麦积区党川乡新庄村郑根拜大鲵养殖场引进同一批大鲵卵,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利用原产地长江流域静置溪流水、天水市秦州区金海湾虹鳟渔场"回"形环道微流水及秦州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验室曝气充氧自来水进行孵化试验,大鲵卵在不同水源条件下均能孵化,且孵化率均达到78%以上,适宜且基本恒定的水体温度以及良好的水质条件是决定鲵卵在不同水源地孵化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1试验材料和方法1.1供试鲵、饵、设施:①大鲵:捕捉野生大鲵。②食饵:市售鲜小鱼、泥鳅、黄鳝。③鲵池:3×2×1.5 m水泥池3个。2试验方法选健壮大鲵60尾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各20尾分养。入池3 d后投饵任其自由捕食,保持池内有足量活饵。鲵池遮荫,水深50 cm,高温期间隔4~7d换水,  相似文献   

7.
前期研究提取了大鲵皮明胶,将其酶解后制备生物活性肽,为了进一步拓展其在工业中的应用,试验以木瓜蛋白酶为工具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大鲵皮明胶水解工艺,并考察酶解肽分子质量分布、氨基酸组成和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对大鲵皮明胶水解最佳工艺为加酶量3 000 U/g、温度55℃、pH值7.5、酶解时间4 h,在此条件下,水解度可达26.79%。大鲵皮明胶肽中甘氨酸、脯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含量相对较高,占总氨基酸的49.64%,分子质量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500~5 000 u,占总酶解产物的79.89%。大鲵皮明胶肽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清除能力,其清除率达到50%,所对应的样品浓度(IC50)为6.99 mg/mL。说明该条件下制备的大鲵皮明胶肽可作为潜在的抗氧化肽。  相似文献   

8.
发展大鲵的人工养殖来保护大鲵野生资源迫在眉睫。我们于2000年做了人工强制投食促进大鲵生长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3):156-159
为了探索人工养殖大鲵适宜生存的水环境中浮游生物的构成,对大鲵仿生态养殖方式下的水环境进行浮游生物组成分析,共检测到浮游植物6个门,36个属(种),其中以舟形藻、栅列藻、小球藻、桥弯藻、微囊藻等种类最为常见。藻类的比例及排列顺序为硅藻(42.91%)﹥绿藻(40.30%)﹥蓝藻(8.81%)﹥黄藻(6.54%)﹥甲藻(1.03%)﹥裸藻(0.4%)。池塘中浮游动物4类: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共21属(种),池塘中浮游动物平均个体密度为46.1个/L,其中原生动物28.2个/L,轮虫7.7个/L,枝角类8.9个/L,桡足类1.3个/L。综合评价样品所代表大鲵仿生态池塘为寡污型水体,处于中营养状态,水体水质良好,水质清澈无污染,可以满足大鲵对水质的要求,在该水质条件下,亲鲵的参繁率达到12.7%。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大鲵患病情况进行确诊,试验采用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的方法。结果表明:大鲵为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的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大鲵养殖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试验选取20尾同一大鲵母本所产且孵出日龄相近的大鲵幼体,并同时刚进入开口阶段且处于混合营养期,利用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红线虫)分组投喂,开展其分别摄食天然饵料与人工饲料的对比试验,研究不同饵料对幼体在饵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等指标上的差异。经过47 d的试验,综合饵料转化率与各项生长指标,摄食红线虫的大鲵幼体组生长发育明显好于摄食人工饲料组。试验表明大鲵幼体可摄食人工饲料,还需加强对幼体摄食机制、生长规律及饲料适口性等方面的研究来降低人工饲料的饵料转化率,提高摄食人工饲料的大鲵幼体的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等参数。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大鲵患病情况进行确诊,试验采用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的方法。结果表明:大鲵为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的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大鲵养殖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该试验旨在研究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皮肤水溶性蛋白成分及其活性,揭示大鲵皮肤黏液的蛋白组分,鉴定具有潜在功能活性的蛋白质。通过物理和化学刺激的方法收集大鲵皮肤黏液,制备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样品,并通过SDS-PAGE垂直电泳、细菌凝集试验、氧化物清除效率试验以及蛋白质谱Label-free分析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的成分以及活性。结果表明:大鲵皮肤黏液中含有多种水溶性蛋白,分子量介于10~300 kDa之间,其中50 kDa分子量以上蛋白条带较为丰富,在100 kDa分子量以上含有较多蛋白,14 kDa以下蛋白含量较少。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ST)2种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对大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2种细菌具有较强的凝集作用,暗示大鲵皮肤水溶性蛋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蛋白质谱Label-free分析表明这些蛋白是由66种蛋白质组成;通过分子注释有20种蛋白与免疫抗病功能相关,2种蛋白与抗氧化活性相关。研究揭示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含有66种蛋白,分子量介于10~300 kDa,活性鉴定结果显示大鲵黏液水溶性蛋白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大鲵自然生境特点和人工繁殖特征,结合环境温度和光照条件等非生物类环境因子对大鲵摄食、生长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影响分析,为大鲵物种保护与人工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大鲵脾脏结节的致病菌及其组织病理,筛选出相应的中药进行有效防治。于重庆开县某大鲵养殖场进行为期40 d的大鲵结节病的样品采集,共采集100余个样品,经过试验分析,分离了3株致病菌,分属于肠菌科和弧菌科;对80尾患病大鲵采取中西结合的防治措施,大鲵的体质有所增强,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治愈率达82. 8%。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了不同饵料(冰鲜杂鱼、活鱼饵)对大鲵血清生化指标、免疫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冰鲜组大鲵血清甘油三脂(TG)和谷草转氨酶(ALT)均显著高于活鱼组(P0.05),血清总蛋白(TP)显著低于活鱼组;冰鲜组肝脏超氧化歧化酶(SOD)显著高于活鱼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低于活鱼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冰鲜组大鲵肠道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活鱼组(P0.05),两组大鲵肠道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冰鲜杂鱼会影响大鲵的肝脏代谢,从而间接影响大鲵的免疫力,但冰鲜杂鱼投喂大鲵消化酶活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7.
养殖大鲵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重庆某大鲵养殖基地大鲵死亡的原因,对从死亡大鲵的肾脏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物学特性分析,鲫鱼致病性试验,16S r DNA PCR鉴定,药敏试验和中药试验。结果显示,一株命名为KN-4株基因序列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同源性为98.9%,对鲫鱼有较强致病性。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KN-4菌株对头孢他啶、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头孢曲松、多黏菌素B均敏感。中药试验结果表明,连翘、苦参、甘草、鱼腥草、黄连、黄芩、老鹤草对分离株KN-4有较强抑菌活性,而板蓝根、蒲公英等7种中药对其无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重庆地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脾脏结节症的病因及防控措施,本研究对发病大鲵进行了临床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并采用微生物学方法从其肝脏、脾脏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并对菌株的基本形态、理化特性、分子特征及药物敏感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患病大鲵脾脏有大量白色结节,质脆,病理切片发现脾组织有出血及丝网状纤维素分布,淋巴细胞部分消失;肝细胞肿胀、变性。从肝脏中分离到1 株病原菌,命名为KNL-1。人工感染试验发现,该菌对试验鲫鱼和大鲵均有较强的致病力,试验动物死亡率高达100%,大鲵发病症状与临床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为该病的致病菌。综合分离菌的16SrDNA 序列测定、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及BIOFOSUN-GN 系统鉴定结果,确定KNL-1 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sp. masoucid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氨苄、卡那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先锋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麦迪霉素和羧苄西林耐药。  相似文献   

19.
大鲵腐皮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鲵(giant salamander),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eanus,也称娃娃鱼(鸣叫如婴儿啼哭),为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2008年4月份,四川省某大鲵养殖场发生腐皮病,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病大鲵体表黏液部分脱落,体表有绿豆大小的白色小点和白斑,特别在四肢分布最多.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进一步腐烂成溃疡状直至暴露红色的肌肉.患病大鲵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现将大鲵腐皮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鲵子二代规模化人工孵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研究了影响大鲵子二代孵化率的环境因子(包括水质、水温、孵化密度)、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技术。从理论上阐明孵化水质的离子比例平衡直接影响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广州华宝珍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调节水和水库水适合孵化,孵化率分别为53.3%和46.7%;过高、过低孵化水温都可导致大鲵胚胎发育停止,适宜孵化水温为16~22℃,最适水温为(20±1)℃;孵化密度以每筛(25 cm×35 cm×6 cm)放150颗受精卵为宜(孵化率为48%)。在本试验设定的条件下,大鲵孵化率逐年提高,由1998年的平均3%,提高到2003年的平均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