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确定河南省某猪场导致保育仔猪死亡的病原菌,从病死猪的肺脏、肝脏和脾脏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结果显示,经16S rDNA测序确定该优势菌为杀鲑气单胞菌;动物致病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对小鼠具有致病性;药敏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磺胺异噁唑、四环素、土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卡那霉素、氨苄西林等耐药;毒力基因PCR检测显示,act、ast、fla、lipase毒力基因为阳性,alt、elastase为阴性。本研究首次从发病猪体内分离到杀鲑气单胞菌,并为该条件致病菌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导致重庆某大鲵人工养殖基地突发疾病的病原菌,试验从患病大鲵的肝脏分离出优势菌株(KN6-L211),通过人工感染鲫鱼进行致病性试验,采用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等方法鉴定该分离菌及其耐药状况,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KN6-L211为浅黄金黄单胞菌,该菌对鲫鱼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多西环素、氯霉素、吡哌酸、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等8种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吉林省某渔场细鳞鱼发病死亡的病因,本研究由濒死的细鳞鱼体内分离出一株优势菌,经动物回归试验,该菌株对细鳞鱼具有致病性,将其命名为BRL-15。经菌体、菌落形态,理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BRL-15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所选抗菌药物中绝大多数高度敏感。试验结果为细鳞鱼杀鲑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查明2016年3月份河南省洛阳市某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养殖厂发生大规模疫病的原因,试验采用平板划线法从患病大鲵中分离细菌,结合革兰氏染色镜检、透射电镜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树构建对其进行鉴定,并对代表株进行生长曲线的测定及人工感染试验以鉴定其致病性,最后进行药敏试验测定水产常用药物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从大鲵组织中共分离出5株细菌,编号为HN1~HN5,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且有一根鞭毛;5株细菌与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序列的相似度高达99%,为同种菌株,鉴定其均为杀鲑气单胞菌;代表株HN3菌株与杀鲑气单胞菌LMG 22214株(NR_115351.1)同源性最高; HN3菌株在培养6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42 h后进入稳定期;HN3菌株为大鲵的病原菌,且对甲砜霉素和恩诺沙星极度敏感,对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高度敏感,对磺胺二甲氧嘧啶钠等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等3种药物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西伯利亚鲟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离鉴定引起四川省绵阳市水箱养殖的西伯利亚鲟患病及死亡的病原菌,本研究从患病西伯利亚鲟脾脏组织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病原菌,命名为XYCY-1。对其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生物学表型检验、感染回归试验、16S rRNA基因进化分析、病理观察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属于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西伯利亚鲟鱼具有致病性,实验鱼发病和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鱼基本相同。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是此次鲟鱼发病的病原;分离菌株对头孢西丁、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强力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新霉素7种药物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四环素、洛美沙星等13种药物耐药。本研究对四川绵阳地区鲟鱼发病流行的病因作出了准确诊断,为该地区鱼病预防和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青海省大通县城关镇某羊场病死羊肺脏、脾脏、肝脏等病料中分离得到1株细菌,经对分离菌的形态、培养特性和菌株革兰氏染色观察以及生化试验鉴定,结合发病羊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判定该分离菌为链球菌。通过K-B药敏纸片法进行病原菌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头孢噻吩、头孢他定、阿奇霉素以及磺胺间甲氧嘧啶高度敏感,对其他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从患病大鲵肝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SX01,通过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16S rDNA序列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方法对纯培养的细菌进行鉴定,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对大鲵具有致病性。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等10种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8.
为初探虹鳟鱼源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是否具有感染性及人工感染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本研究使用虹鳟鱼源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进行人工感染,通过对半数致死量的测定、临床症状观察、发病杂交鲟解剖学变化观察及组织病理切片观察(HE染色)来确定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是否具有致病性及致死性。结果显示:虹鳟鱼源杀鲑气单胞菌对杂交鲟具有感染性且存在致死性,臀鳍注射半数致死量为7.9×106CFU/mL;杂交鲟体表黏液分泌量增多,腹壁有大量出血点及溃疡灶,体内多器官伴随有出血点,严重者有溃疡灶形成,病理切片观察发现,感染后杂交鲟的鳃、肌肉、脂肪、肠道和心脏等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其中病理变化较明显的为鳃丝的扭曲脱落,肠绒毛的脱落及肝脏细胞的空泡化变性。结果表明,杀鲑气单胞菌能引起杂交鲟发病,且具有致死性,其主要临床症状与疖疮病相同。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捕捞转场后造成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Taiwan)死亡的病原,本试验对台湾泥鳅进行病理解剖、病原分离。对分离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 rDNA基因测序鉴定,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泥鳅肝脏、脾脏、肾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到形态一致的优势菌株,经纯化保存,命名为XJC。菌株XJC葡萄糖发酵、D-葡萄糖、鸟氨酸、苯丙氨酸及尿素利用阳性,其他所测生化指标均为阴性,与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一致;16S rDNA基因序列与摩氏摩根菌相似性达99.6%,被鉴定为摩氏摩根菌。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JC对台湾泥鳅具有致病性,被感染的泥鳅出现了肠道充血典型病理变化。从发病泥鳅体内分离到与菌株XJC一致的菌株,可以判定菌株XJC是泥鳅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JC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表现出敏感,对四环素、青霉素、红霉素、多肽类、呋喃唑酮、洁霉素及第一、第二代头孢类药物均等表现耐药,生产中可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摩氏摩根菌疾病的防治。本试验结果可为台湾泥鳅摩氏摩根菌病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6,(7):1145-1150
2015年6月,河北省秦皇岛市某养殖场半滑舌鳎发生以腹水、烂尾、内脏器官肿大、出血与坏死为特征的疾病。从自然发病的半滑舌鳎肝脏与肾脏中分离到1株细菌,通过细菌形态观察、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分析、动物试验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显示:致病菌株为革兰阴性杆菌,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分析与荧光假单胞菌较接近,以16SrRNA基因为遗传标记构建系统发育树,致病菌菌株与荧光假单胞菌菌株相似性为99%。结果表明:本次引起半滑舌鳎腹水烂尾病的病原菌为荧光假单胞菌。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了常用抗药物的药敏试验,该菌对氧氟沙星、氨曲南、红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利福平、妥布霉素等药物中度敏感,对卡那霉素、新霉素不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荧光假单胞菌感染半滑舌鳎对多个组织器官都造成明显的病理损伤,尤其是肝脏、肾脏、脾脏、肠及脑的损伤较为严重,表现为明显的淤血、出血,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LHR基因在小尾寒羊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HPOA)中的表达规律、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关系,深入了解其对小尾寒羊产羔性状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6只小尾寒羊(FecB++型单、多羔母羊各3只)的生殖及脑组织中LHR基因的表达谱进行分析,同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380只小尾寒羊和380只其他品种绵羊(小尾寒羊、滩羊、苏尼特羊、策勒黑羊、湖羊和草原型藏羊)LHR基因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LHR基因在小尾寒羊大脑、下丘脑和卵巢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卵巢高表达。LHR基因在小尾寒羊多羔群体卵巢、大脑和下丘脑的表达均极显著高于单羔群体(P<0.01)。分型发现LHR基因中,4个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多羔和单羔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7个SNPs在大多数绵羊品种中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0.05);关联分析表明,LHR基因有1个SNP多态性与小尾寒羊各胎产羔数显著相关(P<0.05),2个SNPs多态性与小尾寒羊各胎产羔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本研究发现,LHR基因的3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小尾寒羊产羔性状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暗示其可能参与小尾寒羊多羔性状调控。  相似文献   

12.
长链脂肪酸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营养素,其吸收、转运和代谢对动物的健康、生长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脂肪酸转运蛋白介导长链脂肪酸的跨膜转运。脂肪酸移位酶CD36/SR-B2是一种整合膜蛋白,能特异性介导脂肪酸在多种细胞中的跨膜转运。本文对CD36/SR-B2的由来、亚细胞定位、功能调控及其介导的长链脂肪酸跨膜转运进行概述,探讨其对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花生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花生秸秆产量巨大而且营养价值丰富,合理有效的利用花生秸秆不仅能提高农业附产值而且可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14个花生品种秸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秸秆中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等营养指标,利用SPSS软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营养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4个品种秸秆的营养品质存在差异,远杂6号、远杂9102、冀甜4号的营养价值较高,而豫花9326和周花5号的营养品质较差。同时对主成分综合分值进行聚类分析,初步构建能有效评价花生秸秆饲用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为花生种植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旨在初步分析新鲜及玻璃化冷冻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囊胚全基因组甲基化模式。本研究采用单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技术(scWGMS)检测新鲜、玻璃化冷冻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囊胚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和差异甲基化区域(DMR),探讨两者之间DNA甲基化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新鲜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囊胚的整体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囊胚的整体甲基化水平(P<0.05)。采用基因本体分析(GO)和相关信号通路(KEGG)对143个DMRs分析,发现生物学过程主要显著富集在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细胞定位、细胞刺激反应等,通路主要富集在生长发育、核酸结合及组蛋白乙酰化上,并筛选出几个与之相关的候选基因(FARP2、PI4KA、FAM3D、NCOR2、ZNF827等)。本研究初步发现,玻璃化冷冻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囊胚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且DMR区域主要集中在ATP结合、生长发育及组蛋白乙酰化,为提高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囊胚质量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载体疫苗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本实验应用无缝克隆技术将HP的两个候选抗原基因lpp20和cagA直接连接后克隆于表达载体pNZ8149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NZ8149-lpp20-cagA。将重组质粒电转化乳酸球菌(L.lactis)NZ3900,构建了不含任何抗生素筛选标记的食品级原核表达系统pNZ8149-lpp20-cagA/NZ3900,经nisin诱导表达,得到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50.3ku。将以上得到的重组L.lactis灌胃免疫BALB/c小鼠,利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gG、IgG1、IgG2a及细胞因子IL-4、IFN-γ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gG、IgG1、IL-4水平显著升高,表明重组蛋白Lpp20-CagA可以诱导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利用HP攻毒经重组菌灌胃免疫的小鼠,检测小鼠胃组织中HP的定植密度及脲酶活性,结果显示重组蛋白Lpp20-Cag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HP在小鼠胃组织中的定植。本实验构建的载体疫苗在预防HP感染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青贮用黄曲霉毒素降解菌N-1a的降解特性及在全株玉米青贮中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首先对菌株N-1a的发酵上清液进行不同处理后分别与毒素作用,初步研究降解活性物质的性质;然后研究N-1a发酵上清液在不同pH、不同温度下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最后通过发酵黄曲霉污染的全株玉米来验证N-1a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初步判定枯草芽孢杆菌N-1a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活性物质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在pH7.0和温度37℃时降解率最高;在全株玉米青贮试验中,N-1a明显降低了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中的黄曲霉毒素,添加N-1a的处理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8.56±1.68)μg/L,添加市售菌剂的处理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15.26±2.53)μg/L;N-1a还有效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含量,加入N-1a处理组NDF含量较加入市售菌剂的处理组降低7.98%;加入N-1a处理组乳酸含量比加入市售菌剂的处理提高1.66%,由此可见,N-1a处理组效果显著优于市售菌剂组。  相似文献   

17.
对1例鸡鼻炎样病例进行细菌学诊断,从病鸡鼻腔中分离到1株革兰阴性杆菌,编号为ZY17105,对其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其致病性和耐药性进行分析,同时探讨gyrB基因在气单胞菌鉴定中的意义。16S rDNA进化分析显示ZY17105与圣雷利气单胞菌模式菌株LMG24682同源性为99.4%;gyrB基因进化分析显示ZY17105与各圣雷利气单胞菌株形成同一进化支,与圣雷利气单胞菌模式菌株LMG24682和A2-67之间的同源性为分别为97.8%和98.2%。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和gyrB基因进化分析,将分离株ZY17105鉴定为圣雷利气单胞菌,分离株ZY17105对小鼠和鸡有较强致病性;另外,进化分析表明gyrB基因在气单胞菌属各种间的区分能力高于16S rDNA。本研究首次从中国大陆分离到圣雷利气单胞菌,并证实gyrB基因可替代16S rDNA用于气单胞菌属各菌种间的进化分析鉴别。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同时检测PCV3和PCV2的二重PCR方法,分别以PCV3和PCV2基因组的保守区域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片段大小分别为649,295 bp。将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构建PCV3和PCV2的二重PCR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特异性扩增PCV3和PCV2,且无法扩增其他猪常见病毒;PCV3和PCV2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508,412 copies/μL。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PCV3和PCV2阳性率分别为2.1%(3/145),62.1%(90/145),PCR产物经测序证实为PCV3。本研究建立的二重PCR方法具有速度快、特异性强和灵敏度等优点,可以用于PCV3和PCV2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舍饲散栏奶牛舍卧床垫料中牛粪与稻壳比例对奶牛趴卧行为、消化性能和泌乳性能的影响。选择体重、泌乳天数、产奶量相近的健康奶牛200头,随机分为4组,即全牛粪组(TM组,卧床垫料为全牛粪)、6牛粪∶4稻壳组(6M∶4RH组,卧床垫料中牛粪与稻壳比例为6∶4)、4牛粪∶6稻壳组(4M∶6RH组,卧床垫料中牛粪与稻壳比例为4∶6)和全稻壳组(TRH组,卧床垫料为全稻壳),每组50头,各组奶牛采食相同的全混合日粮(TMR),饲养期为42 d。结果显示:1) TRH组的奶牛趴卧比率、卧床垫料中细菌数量和乳体细胞数均高于其他各组,其中卧床垫料中细菌数量与TM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乳体细胞数(第42天)与TM组和6M∶4RH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第42天时,6M∶4RH组的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各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磷表观消化率以及乳蛋白率、乳脂率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综合所测的各项指标,建议奶牛场选择牛粪与稻壳比例为6∶4的卧床垫料。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葡萄糖酸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食糜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28日龄断奶的三元杂交仔猪100头,饲喂基础饲粮7 d后随机分为4组,各组仔猪体重接近,性别比例一致。试验1、2、3组分别在对照组饲粮中添加0.4%、0.8%、1.2%的葡萄糖酸,处理42 d。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2组仔猪平均末重分别显著增加6.7%、7.7%(P <0.05),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10.1%、11.9%(P <0.05),料肉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6.3%、7.1%(P <0.05);试验1、2、3组仔猪空肠食糜中乙酸浓度显著增加99.2%、125.6%、45.7%(P <0.05),丙酸浓度显著增加44.4%、38.9%、25.4%(P <0.05),总短链脂肪酸显著增加33.1%、21.6%、14.7%(P <0.05),此外,试验1、2、3组仔猪盲肠食糜中丙酸浓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33.5%、45.3%、26.9%(P <0.05),丁酸浓度增加38.2%、59.3%、64.0%(P <0.05),总短链脂肪酸浓度增加10.6%、17.7%、14.2%(P <0.05)。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葡萄糖酸显著提高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食糜中短链脂肪酸浓度,添加量为0.8%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