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评价伯乐树迁地保护林的遗传完整性,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南岭山地伯乐树2个人工种群和4个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7条引物共检测出86个条带,其中62条为多态条带;各种群多态条带百分比(PPB)和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HPOP)分别为36.05%~53.49%和0.2040~0.3079;天然种群PPB和HPOP分别为70.93%和0.3882,高于人工种群(PPB=53.49%,HPOP=0.2941)。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天然种群的遗传分化(ΦST=0.3407)明显高于人工种群(ΦST=0.2248)。研究结果认为,伯乐树在物种水平和种群水平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已建立的迁地保护种群不能有效地保护南岭地区天然种群的遗传完整性,建议营建人工迁地保护种群尽可能地从多个不同种群中收集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2.
珙桐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来自11个天然珙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5条引物能扩增出稳定、清晰且具多态性的条带,共扩增出77个条带。其中74个为多态,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96.10%;各种群PPB值为37.66%~63.64%,平均为54.07%。种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HSP)为0.4849,种群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HPOP)为0.1886~0.3274,平均为0.2774。这表明珙桐在物种和种群水平上均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显示,种群间与种群内遗传变异分别占总遗传变异的46.22%,53.78%,种群间呈高度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对应的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r=0.546,P<0.01)。UPGMA法聚类分析将11个珙桐种群分为3组。研究结果为珙桐遗传资源保护策略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种群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地涌金莲野生与栽培种群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滇川两省的12个地涌金莲野生和栽培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10条随机引物在12个种群中共扩增出8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85条,整个种的多态性位点百分比PPB为96.59%,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89 0以及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41 6.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68 2,即43.18%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内,56.8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间,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略高于种群内.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变化范围为在0.66~0.95之间.聚类结果显示:野生种群之间遗传距离较近,与地理分布基本相一致;栽培种群遗传距离较远,与地理分布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岛屿地理隔离对山茶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对分布于我国浙江和山东的8个山茶种群共24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0条引物扩增得到210条清晰条带,其中184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7.62%。经POPGENE1.32软件分析,山茶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8.9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56 9,Shannon信息指数(H)为0.377 9,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基因分化系数Gst=0.182 9,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个体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r=0.856 7,P<0.05),岛屿地理隔离对山茶种群的遗传分化具有重要影响。UPGMA聚类表明:浙江5个山茶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较高,山东青岛的植物园种群和五四广场种群可能移植自长门岩岛。我国野生山茶资源受人为破坏严重,建议在加强现有岛屿自然种群就地保护力度的同时,建立山茶种质资源库,促进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5.
仙茅属13个种群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我国仙茅属植物种质资源分布情况及其亲缘关系,利用ISSR技术对来自湖南、广西、四川、云南、江西的13个种群的134份野生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利用筛选出的15条引物共扩增出256条清晰、重复性好的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比达到91.79%;在种内水平上,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4.69%~29.30%,Shannon信息指数为0.028 3~0.160 5。13个种群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为四川宜宾种群,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29.30%,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60 5;云南9号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低,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4.69%,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028 3。13个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87 1~0.513 1。根据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13个种群共聚为2大类,四川宜宾与江西武功山种群最先聚在一起,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广西雅长与四川盐边的种群聚在一起,说明二者亲缘关系较云南的较近。  相似文献   

6.
七子花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胸径将浙江省天台山天然七子花划分为大树、中树、小树和幼树 4个大小级种群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 4个大小级种群共 4 5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通过 12种随机引物扩增共检测到 6 4个可重复的位点 ,4个大小级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高低为大树 >中树 >小树 >幼树。Shannon信息指数估计七子花 4个大小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低为大树 >中树 >小树 >幼树 ,大小级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 5 4 4 1% ,大小级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 4 5 5 9% ,表明不同大小级种群内、大小级种群间个体均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但大小级种群内的遗传分化比大小级种群间高。Nei指数估计的七子花不同大小级种群的基因多样性的高低与Shannon指数估计的一致 ,大小级种群内的遗传分化高于大小级种群间 ,大小级种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 0 3939。不同大小级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以大树与中树最高 ,大树与幼树最低。聚类分析显示大树与中树先聚成一组 ,小树与幼树再聚成一组 ,最后 2组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种群演化历史,加深对该物种进化过程的理解,为其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15对能获得高多态性扩增产物的SSR引物,采用TP-M13-SSR技术检测长柄双花木全分布区12个自然种群261株个体的遗传多态性,应用Gene Marker软件进行基因分型,FSTAT估算遗传参数,ARLEQUIN进行分子方差分析,STRUCTURE对所有个体进行Bayesian聚类分析,Bottleneck检测种群遗传瓶颈效应。【结果】15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2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8.6和3.5,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7和0.67;种群水平上,平均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4和2.1,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5和0.43;私有基因丰富度和种群内近交系数分别为0.15和0.19。除道县种群外,其他种群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表现出杂合子缺失。种群间遗传差异极显著(P0.001)。12个种群可归类为2个类群,大多数个体谱系清晰。在近期的进化过程中,种群遗传结构稳定,未经历遗传瓶颈事件。【结论】长柄双花木在物种和种群水平上,维持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较高的进化潜力。近期生境碎片化和遗传漂移对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多样性影响较小。种群间的自然屏障、气候变迁和人类干扰导致的种群生境碎片化,是其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和种群遗传结构的主要成因,这可为该物种遗传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RAPD标记研究马褂木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利用RAPD标记对马褂木全分布区 1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马褂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但东部种群因现有种群小 ,其遗传多样性明显地低于西部种群。种群遗传学研究揭示 ,由于小种群效应 ,以及缺乏有效的基因流和特有的致濒机制 ,马褂木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巨大 ,30 %以上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但在不同的地理区域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在西部分布区 ,地域上相距不远的种群其遗传距离较小 ,而在东部即使两个相邻的种群 ,其遗传距离也非常大。使用Nei’s遗传距离进行算术平均数的非加权成组配对法分析 (UPGMA) ,其聚类结果可以很好地将马褂木划分为西部和东部两个种源区 ,而西部种源又可再划分为西南亚区和华中亚区  相似文献   

9.
利用RAPD标记对珙桐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RAPD标记对珙桐全分布区5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珙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由于小种群效应,以及缺乏有效的基因流,种群间遗传分化巨大,2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使用Nei’s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以很好地将珙桐划分为东南部和西北部两个种源区,为今后珙桐的种质资源保存和开发利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RAPD技术,对现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个不同海拔光皮桦天然种群共91个基因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18个10碱基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99条清晰的条带,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PPL)为60.0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24 2,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18 1;不同种群遗传变异水平随海拔差异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沿海拔升高而呈由高到低的分布;在物种水平上光皮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PPL=87.44%,h=0.344 2,I=0.489 9),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348 6.利用AMOVA软件对遗传变异的等级剖分结果表明,种群问有显著的遗传分化,约1/3的遗传变异存在种群间,种群内占2/3.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光皮桦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与海拔、气候因子(年均温和年降水)、土壤养分(全氮、碳氮比、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关系.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光皮桦种群间遗传距离与海拔差距、土壤养分因子的分异相关显著.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区域的生态因子、低基因流等对光皮桦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四川桤木不同群体间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从四川省采集的12个桤木种源为试验材料,利用RAPD标记,对桤木不同群体遗传变异进行研究.21个引物共扩增出186条带,其中多态性带有108条,占58.1%,研究还发现这些引物对扩增所得的平均非偏差杂合度处于较低水平,仅为0.108±0.043.结果表明桤木群体遗传分化程度较低,仅10.16%变异存在于群体间,群体内变异远丰富于群体间,因此桤木育种的优良单株选择更重要.利用UPMGA根据Nei聚类,桤木12个种群基本可以划分为川西南区、川中西北区、川北区和鄂西、渝东产区4个产区.  相似文献   

12.
大花黄牡丹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SRAP标记对西藏特有植物大花黄牡丹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用16对引物从5个自然居群79个单株中共检测到396个有效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57个。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0.15%,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Ηsp)平均为0.2521;居群水平上的Ppl为31.82%,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Ho)为0.0694~0.3428,平均值(Ηpop)为0.1307。上述遗传参数表明,大花黄牡丹具有丰富的物种遗传多样性,5个居群中自然居群C的遗传多样性最高(Ppl=82.32%,Ho=0.3428)。据AMOVA分析结果,总的变异中有41.58%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58.42%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居群分化较显著(ΦST=0.4158,P<0.001),由POPGENE1.32得到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4309)和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计算的居群间遗传多样性所占比例(0.4816)也表明了类似的遗传结构。Mantel检测表明地理距离和Nei’s遗传距离间相关不显著(P>0.05)。利用NTSYSPC(2.1)软件构建大花黄牡丹5个居群79个个体的UPGMA聚类图,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在0.47~0.99,大多数居群内的个体表现出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如居群B,D,E),但也有一些居群的个体未聚在一起(如居群C)。依据大花黄牡丹居群遗传变异特点,初步探讨其保护和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遗传资源抽样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标准下,抽取的样本能覆盖要研究的目标种或特定地域内群体现有的遗传变异.它是植物基因资源保护研究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对于一个有效的遗传抽样,必须要同时考虑群体间及群体内的抽样.从样本容量、群体数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云南红豆杉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红豆杉Taxusyunnanensis种子的单倍体胚乳,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分布于金沙江流域的云南红豆杉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进行了研究.对8个酶系统15个酶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云南红豆杉天然群体遗传变异水平较高,多态位点比率P=0.933,等位基因平均数A=2.90.平均期望杂合度He=0.290;4个小群体间遗传分化很小.基因分化系数GST=0.071.云南红豆杉天然群体具有明显丰富的遗传变异和较小的群体间分化,其原因是云南红豆杉寿命长、风媒异花授粉、种子传播、基因交流频繁.  相似文献   

15.
巨桉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20个l0bp随机引物对巨桉11个种源80个个体进行了群体遗传变异的比较分析。共检测到149个位点,其中89个为多态性标记位点,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9.73%。其种源内多态位点百分率(P)、香农信息指数(SI)及遗传分化指数(DC)值均较高,巨桉各种源内遗传变异性丰富;种源间遗传分化指数百分比(PDC)显示,PDC值介于1.52%~10.42%之间,说明巨桉种源间遗传变异较小,即种源群体的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8号、10号种源内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3号和6号种源内的变异水平较低。这些为巨桉种源的选择提供了有利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6.
撑篙竹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对6个群体30丛撑篙竹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的研究。28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173个位点,其中85个是多态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提供6.18个RAPD信息量,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小一般在200~2000bp范围之间;用POPGENE1.31版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为0.2114,Shannon’s信息指数为0.3277,基因分化系数0.1853,表明群体间有一定的分化;各群体平均遗传距离0.0350,表明群体亲缘关系较近;试用UPGMA方法对不同产地的撑篙竹群体作聚类分析,初步可将6个群体聚为3类。  相似文献   

17.
在大、小兴安岭地区12个红皮云杉种源分布区内,分别选取调查样方,进行红皮云杉种群更新研究,同时以12个种源的144个样本为材料,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在种群更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最终为谷地红皮云杉衰退机制研究提供种群水平及分子水平的相关证据。结果表明:红皮云杉在DNA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多态位点百分率达到98.81%;红皮云杉种源总的Nei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363 2,Shannon指数(I)为0.540 5;种源间和种源内遗传分化分别为27.72%和72.28%,12个红皮云杉种源间的基因分化指数Gst=0.277 2,基因流系数Nm为1.304 0;各种源间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一致度,变化范围为0.751 10.948 1。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12个种源可聚为3大类:新青、乌伊岭、红星种源为第1类;五营、友好、美溪、乌马河、带岭、南岔、双丰种源为第2类;蒙克山、塔林为第3类。种群更新数据表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新青、乌伊岭、红星种源为进展种群,小兴安岭五营、友好、美溪、乌马河、带岭、南岔、双丰种源为衰退种群,与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这一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寻找谷地云冷杉林衰退机制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也可为红皮云杉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以及种群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Spatial structure of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populations of forest tre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 K. Epperson 《New Forests》1992,6(1-4):257-278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structure of genetic variation ar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of forest stands. Combined with limits to seed and pollen dispersal, spatial structure affects the level of inbreeding and the action of natural selection. The genetic constitution of stand regeneration, following different forestry practices, is also influenced by spatial structure. For example, natural regeneration with seed trees involves sampling seed trees from a stand that may be genetically nonhomogeneous. This paper review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ults on spatial patterns of genetic variation, produced under limited gene flow and selection, in terms of recently developed spatial statistics (e.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Genetic correlations in samples from spatially structured populations are also described, as well as how spatial samples can b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of genetic variation, and how inferences can be made about (spatially distributed) components of fitness and yield.  相似文献   

19.
乐昌含笑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方法分析了珍稀木兰科植物乐昌含笑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程度。19条随机引物扩增出111个可分析位点,多态位点百分比为81.98%,经POPGENE分析发现,乐昌含笑的Nei’s基因多样度(Hc)为0.3255,Shannon表型指数(I)为0.4751,与其它植物比较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6个乐昌含笑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Gst)值为0.2226。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群体问的遗传变异。按照遗传距离将乐昌含笑6个群体划分为两类:第1类有广西三江、湖南宜章、湖南双牌和湖南资兴的群体,第2类包括江西官山和湖南醴陵的群体;研究表明:第2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第1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