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2~2015年,在海河平原区以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设置2种刈割制度,每种刈割制度下设置3种刈割次数,从苜蓿各茬次产草量、饲用品质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研究适宜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的合理刈割制度。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刈割时间确定情况下年刈割5次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年刈割5次处理时产草量和年刈割4次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年刈割6次处理,而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年刈割4次和年刈割6次处理。两个品种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值)均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饲用品质更优,表现趋势一致。综合考虑苜蓿产草量、粗蛋白产量和饲用品质,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以年刈割5次为宜,建议第1茬草刈割在现蕾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第2茬草刈割间隔为30d,而第3茬、第4茬和第5茬草刈割间隔为40d,此种刈割方式为该地区苜蓿优质高产的合理刈割制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合理刈割时期及技术,于2016—2017年在哈尔滨地区对农菁8号紫花苜蓿的适宜刈割方式(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刈割时期、留茬高度对紫花苜蓿产量、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终的优化组合为第1,2,3次刈割时期为孕蕾末期,留茬高度为5 cm;孕蕾期粗蛋白含量达20%以上,若想获得最大总蛋白量可选择在孕蕾期刈割,孕蕾末期粗蛋白含可达到18%以上,如若作为青饲料使用选择在孕蕾末期刈割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刈割茬次与制粒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颗粒的营养品质、维生素含量与大肠杆菌数量间差异,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试验基地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选择3个刈割茬次(第1茬、第2茬、第3茬)紫花苜蓿现蕾期刈割,制作草颗粒,取样测定其维生素含量、化学成分及大肠杆菌数量.结果表明:刈割茬次对紫花苜蓿维生素B2、B3、B5、B6和Vc含量影响显著(P<0.05),其中,第2茬紫花苜蓿维生素B2、B3、B5含量显著高于第1茬和3茬(P<0.05),第1茬和第2茬维生素B6、Vc显著高于第3茬(P<0.05).刈割茬次对紫花苜蓿干物质(dry matter,DM)、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粗蛋白(crude protein,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影响显著,第2茬紫花苜蓿品质优于第1茬和第3茬.制粒对紫花苜蓿维生素B3、B5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制粒显著降低了维生素B2、B6、Vc、VK1含量(P<0.05).两个因素的互作效应对紫花苜蓿B1、B6、OM、DM含量影响显著(P<0.05).大肠杆菌数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为第1茬<第3茬<第2茬,制粒显著抑制了大肠杆菌的活性(P<0.05).第1茬紫花苜蓿草颗粒大肠杆菌数量最低.  相似文献   

4.
刈割时间对黄土高原紫花苜蓿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刈割时间是影响紫花苜蓿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于2009年和2010年,开展了不同的第1次刈割时间和第2次刈割时间的田间试验,分析刈割时间对紫花苜蓿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产草量与粗蛋白产量均以初花期最高,此后随第1次刈割时间的推迟逐渐下降(P<0.001),第1次刈割提前会导致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下降(P=0.003)。随着第1次刈割与第2次刈割间隔时间的延长,紫花苜蓿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纤维含量逐渐增加(P<0.001),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P<0.001);初花期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间隔时间分别为72 d(2009年)和68 d(2010年)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为2275.2和180.2 kg/hm2、2063.6和263.1 kg/hm2。研究区紫花苜蓿适宜刈割时间为初花期(6月中旬)第1次刈割、70 d左右(8月下旬)第2次刈割。  相似文献   

5.
紫花苜蓿适宜刈割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陇东早塬地,对早作三年生紫花苜蓿,于第一茬苜蓿现蕾期至进入生花期期间,隔日分7次刈割;同年对第二茬苜蓿在进入花期前开始,每隔两日刈割一次。将样品分别进行人工快速烘干和自然风干处理,再分别测定其主要营养指标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快速烘干的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在12.0%~22.9%,自然风干的则降为17.1%~10.0%。由此,生产紫花苜蓿草制品。风干处理的应在蕾期刈割,有烘干条件的也应在初花前期尽早刈割;要实现优质优价目标,均应在蕾期刈割。青刈利用的。宜在初花期刈割。  相似文献   

6.
灌溉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灌溉时期和灌溉量对紫花苜蓿产量、质量、耗水量和蒸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2茬紫花苜蓿的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第1茬灌溉返青水+分枝期灌水、第2茬刈割后5 d灌水产量较高;第3茬紫花苜蓿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3茬紫花苜蓿的叶茎比随灌水量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建议北京地区种植紫花苜蓿应在第1茬返青期+分枝期和第2茬刈割初期灌水,第3茬应少灌水或不灌水。紫花苜蓿各茬的耗水量随水分供应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适当水分条件下紫花苜蓿蒸散率最小,表现为第1茬紫花苜蓿在返青6 d灌水的蒸散率最低,为278.53,第2茬刈割后5 d灌水的最低,为360.58,第3茬不灌水处理最低,为420.56,3茬紫花苜蓿刈割后5 d+分枝期灌水的蒸散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刈割茬次与制粒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颗粒的营养品质、维生素含量与大肠杆菌数量间差异,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试验基地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选择3个刈割茬次(第1茬、第2茬、第3茬)紫花苜蓿现蕾期刈割,制作草颗粒,取样测定其维生素含量、化学成分及大肠杆菌数量。结果表明:刈割茬次对紫花苜蓿维生素B2、B3、B5、B6和Vc含量影响显著(P < 0.05),其中,第2茬紫花苜蓿维生素B2、B3、B5含量显著高于第1茬和3茬(P < 0.05),第1茬和第2茬维生素B6、Vc显著高于第3茬(P < 0.05)。刈割茬次对紫花苜蓿干物质(dry matter, DM)、有机质(organic matter, OM)、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影响显著,第2茬紫花苜蓿品质优于第1茬和第3茬。制粒对紫花苜蓿维生素B3、B5含量无显著影响(P > 0.05),而制粒显著降低了维生素B2、B6、Vc、VK1含量(P < 0.05)。两个因素的互作效应对紫花苜蓿B1、B6、OM、DM含量影响显著(P < 0.05)。大肠杆菌数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为第1茬 < 第3茬 < 第2茬,制粒显著抑制了大肠杆菌的活性(P < 0.05)。第1茬紫花苜蓿草颗粒大肠杆菌数量最低。  相似文献   

8.
紫花苜蓿生产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2--2005年进行紫花苜蓿生产力动态研究,发现紫花苜蓿种植不宜沿用传统轮作周期。结果表明,农田灌溉条件下草产量高峰出现在播种后的第2年,株丛密度和1级分枝数大幅下降是草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以初花期作为刈割期,历年各茬平均草产量及其日均增长量均以第2茬最高;随生长年限的增加,紫花苜蓿返青期后延,根颈、根重和根体积增幅逐年减小。试验结果证明,农田灌溉条件下,特别是在较大的刈割强度下,粮草轮作中紫花苜蓿的种植年限不宜太长,应以3—5年为宜。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刈割高度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合刈割茬次对3个生长高度的苜蓿干草进行产量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在相同高度,第1茬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最高,品质最优;随着生长高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在每一茬次和全年的产量明显增加;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在酒泉玉门地区,以生长高度为刈割标准,株高在75 cm左右进行刈割可获得高产量和好品质的苜蓿干草。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种植技术优化和精益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种植第二年的‘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o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一年收割三茬,利用自主研制的紫花苜蓿专用叶面肥(专利申请号:201810124670.2)分别在每茬紫花苜蓿刈割前第30天、第25天、第20天、第15天、第10天、第5天进行喷施,以不喷施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时期喷施叶面肥对紫花苜蓿生长、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茬紫花苜蓿叶面肥最佳喷施时期为刈割前第15天,第二茬和第三茬紫花苜蓿叶面肥最佳喷施时期均为刈割前第20天。对三茬紫花苜蓿生长性状、产草量、营养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综合分析,叶面肥最佳喷施时期为刈割前第20天。  相似文献   

11.
12.
13.
用关键年法分析家蚕原种微粒子病发病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 195 7~ 1997年原种微粒子病的发病率和相应年份的年均气温 ,利用统计假设检验法初步分析了原种微粒子病发生的关键年 (峰谷年 )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结果发现年平均气温对原种微粒子病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峰年前年的年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而低谷年前年的年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微粒子病发病率偏高 ,平均气温亦显著偏高 ,可见气温是造成 10多年来原种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之一。关键年法分析微粒子病发生的结果与生产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4.
Observations on the Pathology of the Spleen of the Ca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Lesions were found in the spleen of four of sixty-three cats examined post mortem in the department, and comprised two examples of lymphosarcoma, one of chronic fibrinous peritonitis and one of subcapsular haematoma. Abnormalities were found in two cat spleens received from veterinary surgeons in general practice. In one cat the abnormalities were an haemangiosarcoma with secondary deposits in the liver and in the other extensive mast cell infiltration. In addition lesions were detected in the spleen of three of eighty-seven cats examined post mortem in general practice. The lesions were: multiple secondary deposits of adenocarcinoma from a primary tumour of the mammary gland, a ruptured spleen and a foreign body below the splenic capsule. Résumé— L'examen microscopique de soixante-trois chats pratiqué dans le service a permis de rencontrer quatre fois des lésions de la rate, dont deux lymphosarcomes, une péritonite capsulaire fibrineuse et un hématome sous-capsulaire. D'autre part des lésions ont été trouvées dans deux rates de chat expédiées par des vétérinaires exerçant en pratiaue générale. Chez un chat il s'agissait d'un htmangiosarcome avec métastases hépatiques et chex l'autre d'une infilt ation diffuse par des mastocyta. De plus, on a rencontré des llésions dnas la rate de trois chats parmi quatre-vingt sept autopsies effectuées dans le cadre d'une clientèle génárale. Ces iésions étaient dés métastases multiples d'un adénocarcinome dont la tumeur primitive siègeait dam la glande mammaire, une rupture de la rate et un corps érangers sou capsulaire. Zusammenfassung— Läsionen der Milz wurden bei vier von dreiuiidsechzig in dieser hbteilung sezierten Katzen gefunden, und zwar in zwei Fällen ein Lymphosarkom, in einem Falle eine chron-ische fibrinöse Peritonitis und in einem ein subkapsuläres Hématom. Anomalien fanden sich auch in der Milz von zwei Katzen, die aus der tierxrztlichen Praxis eingesandt wurden. Bei der einen Katze war dies ein Hämangiosarkom mit Metastasen in der Leber, bei der anderen eine weitläufige Infiltration der Mastzellen. Außerdem wurden bei drei von siebenundachtzig in der Praxis sezierten Katzen Milzläsionen gefunden. Diese bestanden am multiplen Metastasen eines Adenokarzinoms der Brustdrüse, einer Milzzerreissung und einem Fremdkörper unterhalb der Milzkapsel.  相似文献   

15.
16.
选用健康成年来航鸡9只,以20~30%HRP溶液作标记物,观察了视顶盖后背侧部的神经纤维联系。结果:在光镜下明视野视察,标记细胞出现在古纹状体后腹部、外侧螺旋核、视上交叉腹侧核、顶盖前核、峡核大细胞部和深中脑外侧核,在内侧螺旋核和视顶盖中央灰层偶见标记细胞;在腹外侧膝状体核、圆核、顶盖前顶盖下间置核、背外侧膝状体核、前顶盖下核、丘脑背外侧核、视顶盖室周纤维层以及中脑和延髓的网状结构等部位观察到标记终枝;同时观察到顶盖丘脑束中有标记纤维的横断像以及视上腹侧交叉和顶盖连合中有标记纤维。结果表明,视顶盖的纤维比较广泛,与端脑、间脑、中脑以及延髓都有联系,视上腹交叉是两眼间视觉信息交流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试验选择陕北白绒山羊繁育中心羊场的成年健康母羊(怀孕前期)16只,育成母羊13只,育成公羊13只,空腹称重。测定每只羊1d的采食量,计算其摄入的营养成分含量,并与原苏联绒用山羊饲养标准比较,进行饲养水平评价。结果显示,与饲养标准比较,陕北白绒山羊繁育中心羊场的育成母羊代谢能高2.68MJ,粗蛋白低59.29g,钙低3.00g,磷低1.52g;育成公羊代谢能高3.47MJ,粗蛋白低81.92g,钙低4.42g,磷低2.62g;成年母羊代谢能高2.51MJ,粗蛋白低91.33g,钙低3.09g,磷低1.93g。结合羊的体况综合评价饲养水平基本合理,但尚需要按饲养标准增加粗蛋白、钙、磷等营养物质的供给量。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