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利用从藏灵菇中筛选的产胞外多糖(EPS)的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研究提高多糖产量的环境因素;[方法]针对主要影响胞外多糖合成的四个因素,采用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高产胞外多糖的优化发酵条件;[结果]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12h;培养基起始pH为6.5;接种量为5%;[结论]在此优化条件下,胞外多糖的产量是优化前的1.39倍.  相似文献   

2.
蛹虫草产胞外多糖发酵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蛹虫草产胞外多糖发酵培养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响应面方法分析蔗糖、蛋白胨和KH2PO43个主要因素对蛹虫草产胞外多糖得率的影响,以获得比较适宜的培养基组成。另外,对发酵培养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蛹虫草胞外多糖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蔗糖2.00%,蛋白胨1.50%,KH2PO40.05%,酵母粉0.20%,硫酸镁0.01% 发酵培养的适宜条件为:pH值6.8,温度28℃。在上述条件下蛹虫草胞外多糖得率为19.4 g/L。[结论]得到蛹虫草产胞外多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上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金针菇胞外多糖、生物量和还原糖为参数,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金针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培养基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金针菇多糖的最佳培养基为:麸皮1.5%,蔗糖2%、硝酸铵0.5%、MgSO4·7H2O0.05%,KH2PO40.2%,VB10.005%、VB20.005%。试验表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金针菇胞外多糖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戊糖乳杆菌YY112 胞外多糖的产量,本研究结合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对该菌株产多糖的营养条件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本次研究的范围内,MRS培养基为适宜的基础培养基;蔗糖为适宜碳源,添加量为质量体积比3%;大豆蛋白胨为适宜氮源,添加量为质量体积比1%;酵母粉能够提高菌株的多糖产量,适宜添加量为质量体积比2%;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菌株接种量为体积比4%,适宜培养温度29.5 ℃,此时培养24.5 h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在此优化培养条件下,YY112胞外多糖产量达到(380.97±0.45)mg·L-1,与响应面分析预测值基本吻合,较优化前增加了46.52%。  相似文献   

5.
以马铃薯汁(PDA)培养基为筛选培养基,从自然界枯枝腐木中筛选产多糖真菌,经平板初筛、摇瓶复筛获得最优菌株TL-8,胞外多糖产量达1.1 g/L。经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TL-8菌株鉴定为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在发酵基本培养基初始条件下,分别以培养条件(如温度、摇床转速、pH值、发酵时间等)和培养基成分(如氮源、碳源)作单因素优化,并根据单因素优化结果筛选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以确定白囊耙齿菌TL-8产胞外多糖的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发酵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采用乳糖(12 g/L)和葡萄糖(28 g/L)作复合碳源,采用酵母膏(6.0 g/L)和豆渣粉(9.0 g/L)作复合氮源,pH值6.0,摇床转速160 r/min,装液量为100 mL/250 mL,培养温度30℃的条件下培养8 d,白囊耙齿菌TL-8的生物量达15.78 g/L,胞外多糖产量达5.49 g/L。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海洋源性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XJ-2(简称XJ-2菌株)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并探究其抗氧化性。【方法】采用单因素法研究XJ-2菌株产胞外多糖培养基中碳源、氮源、pH及发酵时间等因素对胞外多糖产率的影响,采用经典的Fenton法及NADH-PMS-NBT系统研究该多糖的抗氧化性。【结果】优化后发酵条件为:蔗糖8%、硝酸钾2%、pH 7.5、发酵时间84h;胞外多糖产量高达17.752mg/mL;其对·OH和O-2·有较强的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2.0mg/mL(·OH)、0.06mg/mL(O-2·)。【结论】优化后发酵培养基明显提高了XJ-2菌株胞外多糖产量,且该多糖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性,为胞外多糖的规模化生产以及开发新多糖类免疫调节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乳脂链球菌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 单因素实验研究了碳源、接种量、起始pH、发酵温度、镁元素和发酵时间对乳脂链球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三个重要因素乳糖添加量、pH和接种量对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最佳发酵条件: 乳糖添加量为20g/L, 发酵培养基初始pH5.5, 接种量5.0%, 发酵温度为37℃, 发酵时间24h, 胞外多糖最高产量可达499.81mg/L。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提高胞外多糖的产量,优化柱状田头菇液体发酵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方法】 以胞外多糖产量为主要测定指标,通过对培养基的碳源、氮源种类及其浓度、起始 pH、摇床转速、培养时间等 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以获得柱状田头菇液体深层发酵的优化条件,提高柱状田头菇菌丝产胞外多糖的产量, 其中胞外多糖产量通过苯酚 - 硫酸法测得。【结果】柱状田头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优化条件为:采用可溶 性淀粉作为碳源,浓度控制在 20~40 g/L;采用 L- 谷氨酰胺作为氮源,浓度控制在 2 g/L;起始 pH 控制在 7.0, 转速控制在 180 r/min,并在 26 ℃下培养 12 d。【结论】在此发酵条件下,柱状田头菇液体发酵的胞外多糖产量 可达到 1.08 g/L,其中多糖含量为 71.73%、蛋白质含量为 8.62%,可为柱状田头菇多糖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 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柳小皮伞(Marasmiussalicicola)AS5.166发酵胞外多糖培养基的组成成分进行了筛选,所选取的10个相关因素为:葡萄糖、蔗糖、酵母膏、蛋白胨、K2HPO4、KH2PO4、CaCl2、FeSO4、MgSO4、VB1。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响应曲面法(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RSM)对影响柳小皮伞发酵胞外多糖培养基的关键影响因素蔗糖、酵母膏和FeSO4的最佳水平范围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上述自变量分别为蔗糖23.28g/L、酵母膏12.21g/L和FeSO447.80mg/L时,胞外多糖产量的最大预测值为94.74mg/100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新疆伊犁牧民自制酸马奶中筛选出一株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并对该菌产胞外多糖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从而得到更多的胞外多糖,为乳酸菌产胞外多糖的培养条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苯酚硫酸法筛选出产胞外多糖量高的乳酸菌,通过生理生化和糖发酵实验对产糖量高的乳酸菌进行鉴定;在培养条件的优化试验中,采用单次单因子法,探索初始pH值、培养时间、碳源及氮源等对乳酸菌产胞外多糖量的影响.[结论]鉴定出产胞外多糖量高的乳酸菌为干酪乳杆菌,并且确定干酪乳杆菌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合成条件为葡萄糖2;,蛋白胨1.5;,发酵时间28 h,初始pH值6.5,此条件下所合成胞外多糖量为121.6 mg/L.  相似文献   

11.
碳氮源对杏鲍菇菌丝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杏鲍菇产胞外多糖的最适碳源和氮源。[方法]利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不同碳氮源及碳氮源含量对杏鲍菇菌丝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在供试的5种碳源中,杏鲍菇胞外多糖在以淀粉为碳源时产量最大,其最佳浓度为6%,其次是麦芽糖。葡萄糖对菌丝生物量影响最大,高于淀粉和麦芽糖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在供试的6种氮源中,有机氮源更适合杏鲍菇菌丝的生长和胞外多糖的生产。其中酵母膏对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影响最大,为最佳氮源,其最佳浓度为0.4%。其次是蛋白胨。[结论]不同碳源对胞外多糖产量与菌丝生物量的影响不成正相关,不同氮源对胞外多糖产量及菌丝生物量的影响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金针菇不同菌株、pH值、淀粉原料、微量元素、多糖的组成单糖、表面活性剂等几个重要因素对金针菇胞外多糖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以F-19产胞外多糖的能力最强;产多糖培养基的最适pH值为6.5左右;以马铃薯淀粉和甘薯淀粉作碳源,胞外多糖的产量比其他淀粉的高;在培养基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00×10-6-160×10-6的Mn2+能显著提高胞外多糖的产量,而添加同等浓度的Cu2+反而降低胞外多糖产量.发酵过程中添加胞外多糖的组成单糖中的D-木糖、D-甘露糖和D-阿拉伯糖能显著提高胞外多糖的产量,并以D-木糖的效果最佳.此外,发酵过程中添加质量比值为500×10-6的表面活性剂吐温80能显著提高胞外多糖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药用植物绞股蓝内生真菌JY25胞外多糖具有抗癌、抗氧化等多种活性作用,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期达到高产胞外多糖的效果。以胞外多糖产量为检验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培养时间、接种量、碳源、氮源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绞股蓝内生真菌JY25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周期为8 d,最佳接种量为7%,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正交试验优化后发现,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8 d、接种量5%、葡萄糖添加量40 g/L、酵母粉添加量5 g/L,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的产量达到271.40 mg/L。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PHRC1.001为发酵对象,优化该菌产胞外多糖的培养基组分,并初步评价了该多糖的乳化性质.[方法]以多糖粗产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法进行了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并通过发酵罐培养验证了优化培养基下的粗多糖产量.[结果] Klebsiella sp.PHRC1.001产胞外多糖的最优培养基为:蔗糖40 g/L,CaCl2 0.8 g/L,KNO32.5 g/L,MgSO4·7H2O9.0 g/L,NaH2PO43.5 g/L,起始pH 7.O,在此培养基条件下发酵罐最高粗糖产量达到21 g/L,约是初始培养基条件下的2.1倍.此外,以中链甘油三酸酯(MCT)为油相(20%),1%胞外多糖为乳化剂制备O/W乳液,通过激光粒度仪、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表征乳液的粒径分布和颗粒形态,通过加速试验表征乳液储藏物理稳定性,结果发现,PHRC1.001多糖具有较好的乳化活性,该O/W乳液储藏物理稳定性高.[结论] Klebsiella sp.PHRC1.001为一株高产胞外多糖菌株,且该多糖具有良好的乳化活性,工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5.
兰蓉  杨国伟  吴志明  苑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179-7181
[目的]对鸡腿菇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及优化。[方法]以鸡腿菇为供试材料,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鸡腿菇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筛选及优化。[结果]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0%,酵母膏0.75%,CaCl0.2%;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菌丝体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酵母膏0.75%,KH2PO4 0.2%;鸡腿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和菌丝体的最佳发酵条件均为:起始pH值7.0,接种量20.0%,装液量120ml,培养天数6d;[结论]该研究为鸡腿菇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金针菇不同菌株、pH值、淀粉原料、微量元素、多糖的组成单糖、表面活性剂等几个重要因素对金针菇胞外多糖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中以F-19产胞外多糖的能力最强;产多糖培养基的最适pH值为6.5左右;以马铃薯淀粉和甘薯淀粉作碳源,胞外多糖的产量比其他淀粉的高;在培养基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00×10-6-160×10-6的Mn2 能显著提高胞外多糖的产量。而添加同等浓度的Cu2+反而降低胞外多糖  相似文献   

17.
在嗜盐古菌通用的MGM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碳氮源对Halorubrum sp.CY产胞外淀粉酶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以产胞外淀粉酶活性的大小确定产酶的最优碳氮源以及最适碳氮源浓度,从而确定CY菌株产胞外淀粉酶的最优培养基成分及最佳浓度.结果显示,其产酶最优碳氮源及浓度分别为1.5 g/L麦芽糖、4.0 g/L色氨酸....  相似文献   

18.
鸡腿菇胞外多糖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胞外多糖产量为指标对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3.0%,酵母粉1.0%,葡萄糖 2.0%,KH2PO4 0.20% ,MgSO4·7H2O 0.15%,VB1 15 mg·L-1;培养温度22℃,pH6.1,发酵时间为96 h.  相似文献   

19.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得到产微生物絮凝剂的菌株G1-3。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基于16S rDNA系统进化分析,该菌株鉴定为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该菌株能在特定培养基中产生一种白色絮状沉淀,其产率为2.4 g/L,且该絮状胞外产物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可达93.06%。经呈色反应分析,该产物主要成分为多糖和蛋白质,其中多糖含量为31.38%,蛋白质含量为16.5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该胞外产物主要由天冬氨酸、亮氨酸、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以及葡萄糖、核糖、半乳糖等10种单糖组成。  相似文献   

20.
李慧  兰时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100-8102
[目的]研究黑木耳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条件。[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碳源、氮源、无机盐、培养温度、初始pH、接种量、发酵时间等对黑木耳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适宜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4%、豆饼粉0.7%、KH2PO40.4%、MgSO4·7H2O 0.5%、CaCO30.3%、棉籽壳粉1%;适宜的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6.0、温度28℃、接种量10%(V/V)、装液量90 ml(250 ml三角瓶)、发酵时间6 d,在此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可达4.835 g/L。[结论]该研究为黑木耳胞外多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