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袁庆华  桂枝  张文淑 《草业学报》2002,11(2):100-104
利用离体叶接种技术分别将伊鲁瑰斯、沙河、萨兰斯和沙湾4个苜蓉品种内的植株分为抗病株和感病株,并分别接种苜蓿假盘菌,对抗、感病植物叶片中的SOD、POD及PPO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前抗、感株叶片中4种酶的活性基本相同,接种后17d内酶活性先升后降,而抗病株的酶活性增加高于感病株。最后抗、感病株3种酶活性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
采用活体整株接菌法研究苜蓿高抗褐斑病株系DR1111和高感株系DS10在假盘菌诱导不同时间(0d、1d、2d、3d、4d、5d、10d、15d、20d)后叶片多胺氧化酶(PAO)、二胺氧化酶(DA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假盘菌后高抗病株系和高感病株系的四种酶活性均有提高,接菌后20d内酶活性变化基本上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高抗株系的DAO活性显著高于高感株系(P<0.05),感病株系的SOD活性在第3~10d显著高于抗病株系(P<0.05);高抗株系的PAO和DAO活性峰值出现早于高感株系,而高抗株系的CAT活性峰值则晚于高感株系。  相似文献   

3.
苜蓿斑蚜对三个苜蓿品种幼苗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室内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HA-3(高抗)、甘农三号(中抗)和Hunter River(低抗)3种不同抗蚜苜蓿品种受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 Monell)为害幼苗初期植株叶片SOD、POD、PPO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苜蓿斑蚜为害后,3个苜蓿品种的SOD、POD、PPO的活性都显著上升,且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强;苜蓿品种之间的SOD、POD、PPO活性变化存在显著差异;虽然HA-3苜蓿正常植株的SOD活性较高,但由于甘农三号苜蓿受蚜虫胁迫后SOD活性增长量大,使蚜虫胁迫植株的SOD活性与HA-3苜蓿没有显著差异;POD和PPO的活性在3个苜蓿品种正常植株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受蚜虫胁迫后,HA-3苜蓿的POD和PPO活性较高,甘农三号苜蓿次之,Hunter River苜蓿较低;3个苜蓿品种SOD、POD、PPO活性变化的差异,基本反映了其田间抗蚜性的差异水平。此研究对苜蓿抗蚜品种的选育及对蚜虫的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柑橘褐斑病高抗品种Lw8,中抗品种L2,高感品种Lw14为实验材料,通过孢子喷雾法使柑橘褐斑病菌感染柑橘叶片,研究接菌0d、1d、2d、3d、6d、8d、10d时,柑橘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T)酶和β-1,3葡聚糖酶(GLU)含量及活性变化规律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前,两个抗病品种Lw8、L2中的POD、SOD、PAL、PPO 、GLU、CHT活性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CAT活性则与高感品种Lw14相近;接种后,3个不同抗性品种中SOD、POD、CAT、PAL、PPO 、GLU、CHT 7种防御酶活性较对照明显提高,但不同品种增加幅度不一致,除CAT外,其余6种防御酶活性均表现为抗病品种Lw8、L2增幅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且两个抗病品种一般在接菌3d内6种防御酶活性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而高感品种Lw14防御酶(除CAT外)活性或增幅较小或较两个抗病品种滞后。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褐斑病菌后7种防御酶的活性动态变化与柑橘品种抗病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间偃麦草、长穗偃麦草及其杂种F1代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谱的分析,探讨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Host)Nevski)、长穗偃麦草(E.intermedia(Host)Nevski)及其杂种F1代的酶谱特征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亲本同工酶酶带数目、迁移率、着色程度等差异不大,二者亲缘关系较近。与亲本相比,杂种F1代存在POD、SOD、PPO酶带丢失现象,但正、反交植株中均产生了一些亲本没有的新生带。杂种F1代EST酶谱与亲本基本相同,仅着色程度略有差异。杂种F1代植株的POD、PPO酶谱特征有偏向中间偃麦草的倾向,而SOD酶谱特征倾向于长穗偃麦草。杂种F1代同工酶具有多态性,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杂种鉴定和后代株系目标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接种后柱花草防御酶活性变化及PAL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病Mineriao和感病CIAT2312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叶片接种炭疽病病原菌后,测定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接种后两种柱花草种质3种酶活性均先升后降,其中抗病株高于感病株,酶活性与柱花草对炭疽病的抗性密切相关;从Mineirao柱花草中克隆出PAL基因,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其表达量高于CIAT2312柱花草,初步推测柱花草PAL基因对柱花草具有抗炭疽病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苜蓿的过氧化物(POD)同工酶的影响,试验采用聚丙酰胺凝胶方法,测定了聚乙二醇(PEG)干旱胁迫处理对12种不同品种的苜蓿幼苗POD同工酶酶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苜蓿的POD同工酶酶带数量和酶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苜蓿各品种间及干旱胁迫处理后的酶带数有所不同,POD同工酶谱带最多有10条,最少有4条。不同苜蓿品种的POD同工酶酶谱在A区的酶带变化较小,酶活性较强;B区出现新酶带,但酶活性较弱;C区酶带变化不同,酶活性最弱。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空间环境对苜蓿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的影响,试验采用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卫星搭载苜蓿种子地面种植后筛选的47株形态变异株系的叶片进行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空间诱变苜蓿株系与对照苜蓿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和带级不同,酶活性明显增强或减弱。说明空间环境能引起苜蓿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变化。聚类分析比较这47株变异株系的相似性系数差异,筛选出7株差异较大的卫星搭载株系。  相似文献   

9.
苜蓿抗褐斑病遗传资源离体叶筛选及田间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袁庆华  张文淑 《草地学报》2003,11(3):205-209
对5个苜蓿遗传材料各600株的离体叶,经过6次对苜蓿褐斑病的抗性循环筛选,在每个遗传材料内筛选出最抗病的5株,并用同样方法选出最感病和随机单株各5株以及亲本材料在田间进行抗病性和干物质产量的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抗病组后代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原始亲本及最感病株和随机组的后代,并且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原始亲本及感病和随机组后代,证明离体叶接种法是苜蓿抗褐斑病株系筛选的高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研究卫星搭载对苜蓿同工酶的影响,试验对卫星搭载和未搭载的苜蓿愈伤组织进行聚乙二醇(PEG)胁迫,测定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同工酶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卫星搭载和PEG胁迫均显著提高了苜蓿愈伤组织POD和SOD活性(P0.05)。卫星搭载的苜蓿愈伤组织POD和SOD同工酶比未搭载分别增加1,2条酶带;经PEG胁迫后,卫星搭载的苜蓿愈伤组织酶谱带均增加1条。说明卫星搭载和PEG胁迫可以提高苜蓿愈伤组织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甘农5号(G5)、甘农3号(G3)、金皇后(JH)和猎人河(Hu)4种不同抗蚜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受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胁迫后其叶片内丙二醛(MDA)和单宁含量及防御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动态变化研究,以期明确各项生理指标与抗虫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蚜虫刺吸诱导过程中,抗虫品种(G5)的MDA含量低于低抗品种(G3)和感虫品种(JH),抗虫品种和感虫品种的单宁含量高于低抗品种,感虫品种的SOD和POD活性低于抗虫品种和低抗品种,且所有品种的SOD和POD活性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MDA和单宁含量变化无规律。因此,MDA,SOD和POD活性的变化与苜蓿的抗蚜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苜蓿抗蚜性生理指标,而单宁与苜蓿抗蚜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测定豌豆蚜在取食“抗”“感”2个紫花苜蓿品种(高抗品种'甘农5号’和感虫品种'猎人河’)之后的存活率、体内酶活性等指标,分析2个苜蓿品种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存活率及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高抗苜蓿品种的豌豆蚜在24 h时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和细胞色素P450s (Cytochrome P450s,P450s)活性最高,其存活率从12 h的85.3%降到46.7%;取食感虫苜蓿品种的豌豆蚜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SOD和CarE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存活率从12 h的90.7%降到24 h的86.0%。从结果可以看出,抗虫品种对豌豆蚜的影响大于感虫品种,24 h为豌豆蚜通过酶活维持机体内代谢平衡的关键期,且CarE在豌豆蚜适应两苜蓿品种时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根系中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哈尔滨地区对当年种植的紫花苜蓿进行不同刈割次数处理,越冬期间取样测定其根系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刈割次数对越冬期间紫花苜蓿的POD和SOD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超过1次的刈割会显著降低紫花苜蓿的POD和SOD活性及抗寒能力,并且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紫花苜蓿的POD和SOD活性及抗寒能力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不同苜蓿材料(Medicago Sativa)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对来自国内外的30份苜蓿材料进行了苗期抗病性评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不同抗感病材料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苜蓿材料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各材料间病情指数(4.28~51.65)变化较大,其中抗病性最强的是来自内蒙的‘敖汉苜蓿’,感病性最强的是来自陕西的‘陕西苜蓿’,中抗材料有10份。接菌前,各材料间CAT,SOD活性差异显著(P<0.05),而PAL活性差异不显著;接菌后,3种酶活性均比接菌前有所升高,CAT和PAL呈先增后减的趋势,SOD活性呈依次递减趋势;同一材料在接菌后第4,8,12天3种酶活性也表现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苜蓿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8个对白粉病有不同抗性的苜蓿品种(Medicgo sativa L.)为材料,研究人工接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接菌的品种间PAL活性差异不显著,而POD活性则差异显著(P<0.05);感病品种POD活显著高于抗病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供试品种间叶片PAL活性和POD活性均升高,其中抗病品种间PAL活性升高幅度显著大于感病品种,其变化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而POD活性的变化则相反;POD活性和PAL活性与苜蓿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冷害胁迫下3个狗牙根品种抗寒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对冷害胁迫下3个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品种的抗寒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POD同工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低温下细胞膜的伤害程度,3个狗牙根品种抗寒能力的强弱顺序为新农一号狗牙根C.dactylon cv.Xinnong No.1>喀什狗牙根C.dactylon cv.Kashi>矮生天堂草C.dactylon×C.trasvaalensis,且在根茎上反映更加明显;POD,SOD的活性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植株抗寒能力的强弱可能与它们的活性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抗寒性越强的狗牙根品种POD同工酶条数也越多,且在冷害适应中未有新的同工酶谱带出现.  相似文献   

17.
不同苜蓿品种对豌豆蚜的生化抗性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锰酸钾法测定了不同抗蚜性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受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为害胁迫后叶片内叶绿素(Chl)、可溶性蛋白、总酚含量及防御性酶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动态变化,以期明确各项生理指标与抗虫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蚜虫刺吸诱导过程中,4个品种的PPO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接蚜前抗虫品种甘农5号(G5)PPO活性高于感虫品种猎人河(Hu)和低抗品种甘农3号(G3)、金皇后(JH),接蚜后迅速下降,其活性低于感虫品种;抗虫品种甘农5号CAT活性和总酚含量始终高于低抗品种和感虫品种;感虫品种(Hu)Chl含量高于低抗品种(G3,JH),但低于抗虫品种(G5);感虫品种和抗虫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低抗品种(除第3 d高于G3);4个品种的CAT活性、Chl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因此,苜蓿品种的Chl、可溶性蛋白、PPO与其对豌豆蚜抗性的相关性不明确,而总酚、CAT与抗蚜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