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山西省大同市是我国饲用燕麦的主产区之一,叶部真菌病害已成为限制其生产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病害种类及病原。此外,早播燕麦罹患病害产生的侵染源可能增加复种植物病害流行风险,阻碍燕麦可持续生产,迫切需要明确影响早播燕麦病害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鉴于此,利用形态学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对大同市天镇县的早播饲用燕麦种植田发现的叶部真菌病害进行鉴定,并且分析了收获期病情指数和病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早播饲用燕麦共发现3种由真菌引致的叶部病害,分别为禾谷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ereale)引致的叶枯病,燕麦内脐孺孢(Drechslera avenacea)引致的条斑病和禾柄锈菌燕麦转化型(Puccinia graminis f. sp. avenae)引致的秆锈病。不同种植和管理方式下,饲用燕麦叶枯病、条斑病和秆锈病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病情指数均值分别在1.9~5.6,1.0~6.2和0~0.9。相关性分析表明:喷灌是导致条斑病发病严重的主要因素,豆禾混播能降低饲用燕麦叶枯病的发生程度。此外,土壤速效N和速效K含量也能影响叶枯病和秆锈病的发生。建议牧草种植者在生产饲用燕麦时,采用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模式,推广牧草混播等种植技术,使用低毒高效杀菌剂对早播饲用燕麦进行病害防治,保证饲用燕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导致的燕麦(Avena sativa)红叶病,是我国燕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材料对蚜虫和大麦黄矮病毒的抗性水平,本研究于2015–2017年,用模糊识别法和目测法调查了33份燕麦资源在灌浆期自然感染蚜虫和BYDV的情况。通过计算蚜量比值和病害平均严重度,对其进行了抗蚜性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铃铛麦、青永久420、青永久119、白燕1号、农大360、MN10253、宁莜1号和重穗莜麦8份材料在3年间均对蚜虫表现抗性,占供试材料的24.24%。而Jim、MN11213和花晚6号3年间均一致表现感蚜,占供试材料的9.09%;参试材料中有10份均对BYDV表现抗性,包括铃铛麦、堵吉、农大360、青永久119、青永久260、青永久420、科燕1号、青永久31、宁莜1号和青永久9,占供试材料的30.3%。而定莜4号和Jim在3年间均一致表现感病,占供试材料的6.06%。33份供试材料中在3年间既抗蚜虫又抗BYDV的有铃铛麦、青永久119、青永久420、农大360和宁莜1号5份,是优异的病虫兼抗燕麦种质;Jim既感蚜又感BYDV。田间蚜量比值与BYDV病害严重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白燕15号作为离群材料,易被BYDV感染。本研究对燕麦种质资源抗蚜性和BYDV抗性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抗性较强的燕麦种质,对燕麦的抗病虫育种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冀西北坝上地区饲用燕麦病害种类、主要害虫和天敌昆虫种类、主要杂草种类、发生频率、危害程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燕麦田黑穗病最常见,炭疽病、秆锈病等受环境条件影响偶有发生,从危害程度看黑穗病中度危害,炭疽病、秆锈病轻度危害。饲用燕麦主要害虫种类有12种,蚜虫在8月中下旬受降雨影响,中度发生,危害部位主要集中叶片,叶鞘和穗子。以取食蚜虫为主的天敌种类有12种,有抑制蚜虫发生的趋势。田间杂草主要以狗尾草和灰绿藜为主。通过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冀西北坝上地区饲用燕麦的病虫草害发生情况,为建立高标准燕麦干草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燕麦品种生物抗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26个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的抗病性和抗蚜性,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矮病是天祝地区燕麦的主要病害,其中青永久18、青永久81、青永久15、青永久139、青永久136、丹麦444及青永久316抗性综合表现优异;表现良好的有青永久877、CNC、青引1号;表现一般的有青永久94、青永久118、青永久343、青永久440以及初岛燕麦,其余品种表现较差;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出对燕麦品种生物抗性影响显著的指标,分别为黄矮病病情指数、植株矮化率、褐枯病发病率及蚜害指数,并以此为据建立了天祝高寒地区燕麦生物抗性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鉴定燕麦叶斑病菌、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对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燕麦叶斑病菌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不同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情况;进一步地,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分离得到的43株燕麦叶斑病菌为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比较7种碳源和8种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发现供试碳源果糖和氮源酵母提取物对燕麦内脐蠕孢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对燕麦叶斑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894 mg·L-1和3.656 mg·L-1;而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代森联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在9.145 mg·L-1~12.850 mg·L-1之间。研究结果可为燕麦生产过程中使用杀菌剂防治燕麦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叶斑病(Drechslera avenacea)是燕麦(Avena sativa)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燕麦的品质和产量。天祝藏族自治县是甘肃省燕麦的主要种植区,为明确这一地区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种类,本研究对天祝县5个村镇的燕麦田进行了叶斑病发生情况调查和病样采集,对病原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个调查区域中松山镇黑马圈河村和东大滩乡上泉村发病最严重,病叶率高达92%以上,病情指数60以上;安远镇柳树村、抓喜秀龙乡南泥沟村和东大滩乡酸茨沟村发病也较重,发病率在64%左右,病情指数23左右。经分离鉴定,发现引起天祝县燕麦叶斑病的病原菌共有4属5种,其中德氏霉属(Drechslera)2种,链格孢属(Alternaria)、附球菌属(Epicoccum)和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各1种。天祝县燕麦叶斑病发病较严重,共分离筛选出的5种病原菌,除德氏霉属的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外,其它病原菌在国内燕麦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7.
景芳  南铭  刘彦明  陈富  边芳  任生兰  张成君 《草地学报》2023,(10):3174-3184
为探讨品种和种植密度对燕麦(Avena sativa)饲草产量、品质、倒伏及病害的影响,本研究以国外引进改良品种‘定引1号’、自育品种‘定燕2号’、国内引进品种‘白燕7号’为试验材料,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了3个种植密度的田间比对试验。结果表明:燕麦干草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相同密度下‘定引1号’的干草产量最大;不同品种间株高差异显著,而密度对株高的影响较小;分蘖数和茎叶比随密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其中‘白燕7号’的分蘖数和茎叶比最大;燕麦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而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呈升高趋势;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燕麦的倒伏和病害发生程度逐级增大;3个燕麦品种中,‘白燕7号’抗倒伏性好,‘定燕2号’抗病性强。基于主成分分析筛选出适宜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种植的品种为‘定燕2号’,其最适种植密度为450株·m-2。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适合巍山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燕麦品种,试验选用燕王、领袖、贝勒、青海白燕麦、挑战者和甘肃花燕麦6个饲用燕麦品种,对其进行了品比试验。通过物候期观察,对6个品种的茎叶比、鲜干比、主要农艺性状、生长速度、再生速度和干物质产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甘肃花燕麦株高1.09 m±0.02 m,分蘖数9.7个±2.08个,生长速度0.78 cm/d,无病害发生,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分别达37.56 t/hm~2±1.45 t/hm~2和9.85 t/hm~2±0.68 t/hm~2,鲜草产量极显著高于挑战者(P0.01),干草产量显著高于挑战者(P0.05)。综合分析认为,甘肃花燕麦具有生产性能好、适应性强等优点,可作为巍山县饲用燕麦优选推广种植品种。  相似文献   

9.
倒伏是影响燕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目前燕麦育种和生产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加强燕麦抗倒伏生理和分子机制的系统研究,对促进燕麦抗倒伏种质创新和丰产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燕麦倒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梳理了燕麦倒伏发生的影响因素和抗倒伏性鉴定评价现状,综述了燕麦抗倒伏形态学、生理学及解剖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了植株形态、理化物质、栽培措施等与燕麦倒伏的关系。并针对燕麦茎秆力学性能与内源物质合成,抗倒伏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分析及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定位,功能基因挖掘与分子机制解析等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燕麦遗传改良和抗倒品种选育提供参考,进而推动燕麦抗逆性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燕麦(Avena sativa L.)是反刍家畜主要的粗饲料来源之一,其富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有益于改善奶牛瘤胃健康、提升生产性能。青贮是燕麦安全贮藏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等优点。关于燕麦青贮,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燕麦青贮的含水量、收获期、添加剂、混贮、饲喂等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对燕麦青贮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综述了影响燕麦青贮发酵品质、营养品质的受制因素和燕麦青贮的利用价值,进而推动优质燕麦青贮的调制和利用,促进燕麦青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定西市通渭县、张掖市山丹县和民乐县、武威市天祝县和甘南州合作市大面积种植的燕麦田间叶斑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的培养、分离、致病性测定及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燕麦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定西市通渭县最严重,平均病叶率为96.15%,平均病情指数为70.26;武威市天祝县的叶斑病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5.07%和69.16;张掖市民乐县叶斑病较轻,平均病叶率为8.78%,病情指数为2.45。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经致病性测定后发现发病症状与田间病害症状一致,经再次分离可得到相同的病菌。进一步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引起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病原菌有10种,分别为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燕麦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ae)、德氏霉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细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苹果链格孢(Alternaria mali)、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多主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优势菌为燕麦内脐蠕孢和细交链孢,在各调查样地均能分离出。明确了燕麦叶斑病在甘肃省主要种植区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除燕麦内脐蠕孢和燕麦核腔菌外,其他均为国内燕麦叶斑病新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2.
冷季牧草不足及营养品质下降是制约藏绵羊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提高高寒牧区草地及藏绵羊的生产力势在必行。作者查阅了藏绵羊冷季燕麦青干草补饲方面的文献,综述了藏绵羊冷季补饲的迫切性、燕麦青干草生产研究现状、燕麦青干草补饲对藏绵羊消化性能、繁殖性能、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并针对今后燕麦青干草作为补饲草料在饲喂价值、补饲机制及冷季补饲技术的普及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对燕麦青干草在藏绵羊补饲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藏绵羊生产中冷季补饲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Lack of forage and lower nutrient level are limiting factors for Tibetan sheep production in cold season.It is imperative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both alpine grassland and Tibetan sheep.In the light of research progress on oat hay supplementary feeding on Tibetan sheep in cold season,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urgency of supplementary feeding,oat hay production and the research status,the effect of oat hay supplementary feeding on digestibility,reproduction,productive and meat quality in Tibetan sheep.Furthermore,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oat hay supplementary feeding on feeding value,supplementary feeding regime and the popularity of cold season supplementary feeding technology,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兔病毒性出血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对易感兔致病率可达90%,病死率可高达100%。文章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制研究进展作了系统深入综述,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我国燕麦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我国是裸燕麦Avena sative 的起源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对燕麦种质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目前我国已经编入目录的燕麦种质资源共计2 978份其中裸燕麦1 699份,皮燕麦1 278份,野燕麦1份,还有1400佘份资源未编入目录.在已编入目录的燕麦种质资源中.已有1 142份被我国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长期库保存,504份被我国地方的一些研究单位中期库保存.对已收录的2 977份燕麦种质资源的评价情况进行了综述,包插对燕麦农艺学性状、抗性、籽实品质性状和遗传学性状的评价,这些信息可为今后我国燕麦种质资源的研究与燕麦育种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甘肃省燕麦(Avena sativa)产区白粉病的发生及其危害情况,本研究对张掖、甘南、武威和定西等市(州)主要燕麦产区进行了白粉病调查,同时采集病样对白粉病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除甘南州的合作市和碌曲县未发现白粉病外,其余调查县(市)均有发生,其中天祝县种植的‘甜燕麦’病情指数最高可达50.10,山丹县种植的‘牧乐思’和‘加燕2号’病情指数较低,分别为0.28和0.34;同一燕麦品种在不同调查区发病程度差异较大,其中‘甜燕麦’病情指数变化最大(3.40~50.10),‘白燕7号’在永登县病情指数高达43.29,在通渭县仅为1.22;不同品种在同一种植区的发病程度也有差异。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调查过程中采集的白粉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发现甘肃省燕麦白粉病可能存在禾本科布氏白粉菌黑麦专化型Blumeria.graminis(DC.)f.sp.secalis和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燕麦专化型B.graminis(DC.)f.sp.avenae共2种。  相似文献   

17.
口蹄疫合成肽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蹄疫(FMD)是一种严重威胁世界畜牧业发展和国际进出口贸易的重大传染病。尽管FMD传统疫苗在免疫效力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自身仍存在诸多弊端及隐患。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兽医领域不断取得的创新性应用,FMD合成肽疫苗作为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一种,以其具有更为广谱的特异性、更加安全稳定、经济实用等特点,现已成为FMD研究领域的主要热点及方向。论文从抗原位点的选择、空间构象的研究、疫苗载体的探索以及免疫佐剂的优化等多方面对FMD合成肽疫苗的发展过程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为FMD合成肽疫苗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合成肽疫苗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Light microscope observations on oat cells in the ovine pneumonia-pleurisy complex are presented.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production of the disease by viruses and Pasteurella haemolytica. Oat cells appeared only in necrotic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large numbers of P. haemolytica in the pneumonic lung. It is suggested that oat cells originate from blood monocytes, which transform into the oat shape when developing in the necrotic, hypoxic environment created by P. haemolytica. They were not, however, observed to be phagocytic. Oat cells are characteristic of pneumonic pasteurellosis but are not pathognomonic because they can also be found in extrapulmonary locations and in other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lu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