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病原锚头蚤。危害较多的种类有多态锚头蚤、鲤锚头蚤等。临床症状病鱼食欲减退,烦躁不安。严重寄生时,浑身布满红色小点,高温季节易继发感染形成出血病。肉眼观察到鱼体表、口腔、鳍条等处有针状虫体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2.
锚头蚤和锚头蚤的危害提到锚头蚤对水产工作者说来是大家所熟知的,它属于甲壳动物的桡足类,雌虫寄生在鱼的体表(有时也寄生在口腔和鳃弓上),由于它头部的形状很象轮船上的铁锚,因此得名,又因它寄生到鱼体以后,它的分枝的头部深藏在鱼的肌肉组织里,细长的  相似文献   

3.
锚头鳋属于寄生桡足类,对鱼类危害很大,是鱼类主要病害之一。常见且危害较大的有四种: 1.多态锚头鳋。寄生于鲢、鳙鱼的体表或口腔。 2.鲤钻头组。寄生于鲤、鲫、鳃、鳙、乌鳢、泥鳅、金鱼等的体表、鳍和眼。 3.草鱼锚头鳋。寄生于革鱼的体表鳞下面。 4.四球锚头经。寄生于草鱼鳃弓上。 锚头组在当年幼鱼和成鱼体上都能寄生,锚头经以头胸部插入寄主的肌肉里或鳞片下,而胸脏部则深鹰于鱼体之外,在寄生的部位,肉眼可看到针状的病原体。“老虫”阶段,虫体表面常有原生动物及藻类附生、肉眼观察好象一束束灰色的棉絮。发病初期…  相似文献   

4.
锚头鳋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病原体为多态锚头鳋、鲤锚头鳋、鲩锚头鳋等,感染鲫、鲤、鲢、草等鱼类。若寄生在口腔中,则鱼嘴一直开着,称“开口病”;若寄生在鳞片和肌肉中,造成鱼体的出血和发炎;老虫阶段寄生部位的鳞片往往有“缺口”,  相似文献   

5.
<正> 本试验用含粗蛋白27.39%的配合饲料对三种杂交鲤子一代(散鳞镜鲤♀×鲤鲫移核鱼(?),鲤鲫移核鱼♀×散鳞镜鲤(?),荷元鲤♀×散鳞镜鲤(?);以下分别简称杂交鲤Ⅰ、Ⅱ、Ⅲ)夏花鱼种进行90天的喂养,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池。为三个水泥池,编号1*、2*、3*,面积分别为50、50、25平方米,水深0.8~1米,分别放养杂交鲤Ⅰ、Ⅱ、  相似文献   

6.
鱼类锚头蚤病,是淡水鱼类养殖中流行较广、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锚头蚤有十种之多,我县最常见的是鲤锚头蚤病,它通常寄生于草、鲢、鳙、鲤、鲫鱼等的体表和口腔中,能引起这些鱼类大批死亡。七十年代初期,我所每年因该病损失鱼种达29余万尾,当时曾摸索一些中草药,进行防治,虽有一定疗效,但很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王声瑜 《齐鲁渔业》1999,16(5):21-21
锚头蚤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虫病,是由甲壳动物桡足类锚头蚤侵入鱼体而引起的体外疾病。一般雌虫寄生鱼体,雄虫基本不寄生。病鱼大量寄生锚头蚤时会焦躁不安,食欲不振。每年4~10月为该病流行季节。急性感染时每尾鱼种可侵入数十条,短期内会大量死鱼;慢性感染时,鱼体消瘦,慢慢死亡。  相似文献   

8.
锚头蚤病     
│病原│ 锚头蚤。危害较多的种类有多态锚头蚤、鲤锚头蚤等。  相似文献   

9.
刘克山 《内陆水产》2001,26(4):28-28
锚头鳋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病,也是精养塘内最主要的鱼病病害。病原有寄生于草鱼的鲩锚头鳋,寄生于鲤、鲫鱼的鲤锚头鳋,寄生于鲢、鳙鱼的多态锚头鳋。在发病的高峰季节,鱼塘内 90%以上的鱼种可染上此病。病鱼发病初期,因痛痒烦躁不安,离群单游,常与水下物体相擦,食量锐减,继而体质消瘦最后死亡。由此,了解锚头鳋病病原的生物学特征,掌握该病的流行规律,是防治此病的关键。 1特征与习性 锚头鳋长为 6~ 12毫米,分头、胸、腹三部分,其界限不明显。头部有背角、腹角两对,略呈铁锚状。雌虫寄生于鱼体,生育季节常见一对卵囊;寄生…  相似文献   

10.
锚头鳋属于寄生桡足类,对鱼类的危害性很大。常见的锚头鳋有多态锚头鳋、鲤鱼锚头鳋、草鱼锚头鳋和四球锚头鳋四种。锚头鳋在当年幼鱼或成鱼体上都能寄生,它是以头部钻入寄主的肌肉或鳞片下,胸腹则裸露于寄主体外,在锚头鳋寄生的部位,肉眼可见针状的病原体。如果锚头在鱼体长时间寄生后,虫体表面常有原生动物及藻类附生,肉眼观察好像一束灰色的棉絮。被锚头鳋寄生的鱼,发病期表现为急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逐渐消瘦,游动迟缓,直至死亡。鱼体上被  相似文献   

11.
“四大家鱼”对暴发性鱼病的抗病力的种间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嗜水气单胞菌所引起的暴发性鱼病,是近年来危害我国淡水养殖业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报导草鱼、青鱼、鳙、鲢对该病的抗病力的差异及机理的研究结果。在菌液浓度为6.0×10 ̄8CFU/ml(10°,10 ̄(-1),10 ̄(-2),10 ̄(-3)四个稀释度),注射剂量为0.3ml/尾时,半数致死生(LD_(50))分别是草鱼10 ̄(-0.48),青鱼10 ̄(1.25),鳙10 ̄(-1.37),鲢10 ̄(-2.19),差异显著(P<P_(0.05))。四种鱼的白细胞吞噬百分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P_(0.01)),其中草鱼极显著地(P<P_(0.01))强于其他三种鱼。四种鱼的补体替代途径(C_3旁路)杀菌力12小时测定结果的大小顺序是草鱼>青鱼>鳙>鲢,差异显著(P<P_(0.05))。草鱼的补体总量极显著地(P<P_(0.01))低于鲢、鳙。四种鱼的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存在显著差异(P<P_(0.05)),顺序为鳙>鲢>草鱼>青鱼。“四大家鱼”对暴发性鱼病的抗病力的种间差异,不仅同它们的免疫力的大小有关,也同它们对特定病原的易感性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2.
鳜鱼、青鱼、草鱼、鲤、鲫、鲢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94,自引:6,他引:94  
鳜鱼、青鱼、草鱼、鲤、鲫、鲢肝脏蛋白酶活性低于肠蛋白酶。肠蛋白酶活性,鳜鱼最高,其余依次为青鱼、鲤、鲢、草鱼、鲫。鳜鱼、鲢的肠蛋白酶活性由前肠向后肠递减;而青鱼、鲤、草鱼的则由前肠向后肠递增;鲫则中肠活性最低。六种鱼不同组织的脂肪酶活性因鱼而异。青鱼、鳜鱼、鲤、鲢肝脏中脂肪酶活性低于肠脂肪酶活性(P<0.01);而草鱼和鲫肝脏中脂肪酶活性与肠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明显(P>0.05)。六种鱼肝脏中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鳜鱼>鲢>鲫>草鱼>青鱼>鲤;肠脂肪酶活性顺序为鳜鱼>鲢>青鱼>鲤>草鱼>鲫。脂肪酶活性与鱼类食性无明显相关性。不同组织间淀粉酶活性存在差异。鳜鱼的肝脏和肠均有较高淀粉酶活性,青鱼和鲫肝脏中淀粉酶活性低于肠中的;草鱼、鲤和鲢肝脏中淀粉酶活性高于肠中的,但差异不显著。六种鱼中鳜鱼的肝脏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其它五种无胃鱼,它们的淀粉酶活性顺序依次为鳜鱼>鲢>鲤>草鱼>青鱼>鲫;肠淀粉酶活性顺序为鳜鱼>鲫>鲤>青鱼>鲢>草鱼。  相似文献   

13.
建鲤与兴国红鲤RAPD分子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 技术对鲤鱼的两个品系, 即建鲤和兴国红鲤进行了遗传分析。在所用20 个10 碱基随机引物扩增产物中, 找到了建鲤与兴国红鲤品系间的RAPD分子遗传标记, 为鲤鱼主要品系的保存和保护以及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鲤、荷包红鲤及其杂种血液学指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黑龙江鲤、荷包红鲤及其杂交鲤幼鲤的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比溶及血糖、血清总蛋白、胆固醇和总脂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二个亲本和杂交种在上述指标的差异。黑龙江鲤的血液各项指标均高于荷包红鲤。杂交鲤的血液指标红细胞数低于双亲,但胆固醇和总脂二项高于双亲而其它指标均低于黑龙江鲤而高于荷包红鲤,从脂类代谢方面反映了杂交鲤适应低温能力。这可能受黑龙江鲤的影响,表现出偏母本效应。  相似文献   

15.
高寒鲤的形态学特征及主要经济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寒鲤体色为青灰色,全鳞,体纺缍形、二龄鱼的体长/体高比值为2.55,体长/头长比值为3.3,尾柄长/尾柄高比值为0.91,空壳重/体重的指数为87.3%,食肉率为66.2%.生长快,产量比黑龙江野鲤高50%以上。抗寒能力较强,自然越冬成活率:一、二龄鱼都在95%以上,是三北地区养殖的优良鲤鱼品种。  相似文献   

16.
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在三个池塘中进行了源于长江的鲢,草鱼原种与封闭人繁群体子三代1龄鱼种阶段的生长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原种鲢,草鱼的体长绝对增长高出封闭人繁子三代群体17-21%,相对增长快13-18%;体重绝对增重高出25-26%,相对增重快15-20%。但这些差异均未达数理统计上差异显著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日本锦鲤业简史及上品鱼育成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锦鲤业于1804年发端于新县山古志村。历经百数十年的科学研究与养殖实践确立了初产亲鱼筛选、稚鱼选育和体色强化为要点的配套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8.
鲤和草鱼杂交中雄核发育子代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鱼类远缘杂交中,有可能自发产生雄核发育子代,但机率很小。stanley等(1976)对以色列镜鲤♀×草鱼♂杂交中雄核发育草鱼的研究,是至今为止通过杂交获得存活的雄核发育子代的唯一报道,国内未见同类报道,只有刘汉勤等(1987)用移核手段获得过泥鳅雄核发育纯合二倍体幼鱼。吴维新等在1978年开始进行的兴国红鲤与草鱼杂交试验中,曾发现过具有草鱼形态的“草鱼型杂种”,但都在  相似文献   

19.
鲤鱼血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关于鱼类血液学方面的研究虽已有文献报道,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研究。例如鲤鱼血液中有无嗜碱粒细胞,白细胞内的颗粒类型,血栓细胞内有无颗粒等。上述这些问题至今在以往的文献和教材中仍有争议。因此,我们为了澄清鲤鱼血液学的这些问题,作了血细胞显微结构(fine structure)观察。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又进行电镜观察,以利对鲤鱼血细胞正确的分类。  相似文献   

20.
采用同日龄幼鲤在同一饲养条件下,连续测得38、76、114日龄时肝胰脏、肠道蛋白酶、脂肪酸和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肝胰脏、肠道蛋白酶活性,肝胰脏淀粉酶活性随日龄增加而增加;38至76日龄时肠道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明显增加,76至114日龄变化不明显,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显著增加;38至76日龄时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高于肝胰脏,114日龄时肝胰脏蛋白酶、脂肪酶活性高于肠道,淀粉酶活性与肠道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