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水温对刺参幼参生长、呼吸及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设计不同温度梯度(10~25℃),对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幼参的生长、耗氧率和体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刺参幼参生长有显著性影响,生长曲线呈"钟形",在水温10~15℃,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在水温15~25℃,特定生长率逐渐降低。根据温度与特定生长率关系式计算得出,刺参最适生长温度为15 5℃。不同温度对刺参幼参耗氧率有显著性影响,在10~25℃,随着温度升高,刺参幼参耗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20~25℃的温度系数(Q10)高于10~15℃和15~20℃的Q10,表明高温时温度变化对刺参幼参影响较大。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温度对刺参幼参体组成和能值有显著影响(P<0 05)。在10℃处理组,刺参体内粗蛋白、粗脂肪与能值均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粗脂肪含量和能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红刺参和青刺参耗氧率与排氨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包杰  姜宏波  董双林  田相利 《水产学报》2013,37(11):1689-1696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比较研究了两种体色刺参(红刺参和青刺参)幼体在不同温度、盐度、光照下耗氧率(OCR)和排氨率(AER)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温度7~27 ℃范围内,红刺参和青刺参OCR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二者OCR变化范围分别为7.58~25.94和13.12~25.61 μg/(g·h);红刺参OCR在7和12 ℃下显著低于青刺参,而在22 ℃下则显著高于青刺参。2)红刺参AER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青刺参AER随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在温度17 ℃达到最高值,而后下降。二者AER变化范围分别为0.62~2.57和0.90~2.22 μg/(g·h)。红刺参AER在7 ℃下显著低于青刺参,而在27 ℃下显著高于青刺参。3)在盐度26~38范围内,红刺参和青刺参OCR和AER均随盐度的增加呈M形变化。红刺参和青刺参OCR变化范围分别为15.72~21.32和14.83~21.80 μg/(g·h);AER变化范围分别为1.47~2.83和1.40~2.00 μg/(g·h)。红刺参OCR在盐度23~32条件下显著低于青刺参;红刺参的AER在盐度29下显著高于青刺参,而在盐度32下则显著低于青刺参。4)在不同光色下,红刺参与青刺参OCR变化范围分别为14.33~21.37和15.73~21.59 μg/(g·h),AER变化范围分别为4.00~8.86和6.38~8.22 μg/(g·h)。红刺参和青刺参的OCR和AER仅在白光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红刺参对低温较敏感,而青刺参对高温敏感;红刺参和青刺参最适盐度范围均为29~32;青刺参可能对光谱的适应范围较红刺参广,这与两者所栖息的天然环境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刺参地下井水工厂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参地下井水工厂化健康养殖,是利用工厂化养殖大棚和地下深井海水养殖刺参的新模式。养殖过程中以使用地下深井海水为主,无任何污染,真正实现了无公害健康养殖。地下深井海水夏季水温18~20℃,冬季水温维持在12℃以上,正在刺参生长适宜温度范围内,可以解除或缩短刺参的夏眠,加快冬季生长速度,缩短刺参的养殖周期,拓展了刺参养殖的地域范围。  相似文献   

4.
刺参休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刺参休眠的临界温度及其休眠期间体特征的变化情况.试验在室内育苗车间和室外刺参养殖池塘同时进行,室内水温人工调控,池塘水温为自然水温,试验选择体质量为<0.5 g、0.5~1.0 g、2~3 g、5~10g、30~50 g和100~200 g等6种规格的刺参苗种作为试验对象;室内试验,通过人工控制水温,观察体质量为<0.5 g和0.5~1.0 g两种规格刺参的摄食情况;室外试验主要根据自然水温的变化,观察不同水温阶段体质量为2~3 g、5~10 g、30~50 g、100~200 g等4种规格刺参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变化.结果显示:体质量<10 g的刺参未进入夏眠,体质量>30 g的刺参当水温升到>22℃时,逐渐进入夏眠,冬季当水温降到<1℃时,刺参逐渐停止摄食,进入冬眠状态.  相似文献   

5.
林庆状 《齐鲁渔业》2007,24(10):27-29
1刺参的生物学特性及工厂化大棚养殖的可行性刺参属狭盐性生物,自然生活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澈,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岩礁底或沙底海区,对盐度的要求为18~33,水温在零下3℃和零上34℃都能生存,最适宜温度12~18℃,超过20℃则进入夏眠状态,低于5℃则停止生长。在温度超过30℃或盐度低于18短时期内不会有很大影响。水温和盐度是刺参养殖的关键性指标。对  相似文献   

6.
水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影响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各项免疫指标的重要环境因素。为了探讨其对于仿刺参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首先对仿刺参进行了两组温度突变试验,分别为A组(11℃→4℃→11℃→4℃→11℃→4℃)和B组(18℃→11℃→4℃),取体壁、触手、体腔液、内脏四个不同组织,测定抗菌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四个免疫指标。随后取B组温度突变的条件,进行攻毒感染试验,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表明:(1)在A组温度突变试验中,各项免疫酶指标一般在前两轮的温度突变中,差异不显著(P0.05),而到了第三轮的温度突变时,体壁和触手中免疫相关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2)在B组温度突变试验中,刺参机体的免疫及其相关酶在最适生长温度18℃下的活性较高,温度突降至11℃其活性下降,再降至4℃后有所回升,但仍低于18℃下的免疫活性;触手和体壁中免疫酶活性变化显著(P0.05),而体腔液和内脏中免疫酶的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3)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温度突变各组刺参发病(吐肠及化皮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由此表明,温度突变作为一种环境胁迫,对于仿刺参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产生重要的影响。体壁和触手作为刺参免疫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对于环境变化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对刺参(Appostichopus japonicus)苗种越冬期室内正常池和发病池的水环境因子变化进行了跟踪监测和比较.结果表明:正常池和发病池水环境中总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发病池明显高于正常池.并进行了水环境因子变化对刺参急性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1.0±1.0)℃、pH 8.0±0.2条件下,氨氮(NH3-N)对刺参幼参(3 cm左右)48 h、72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09 mg/L、3.29 mg/L和1.75 mg/L;水温为(13.0±0.5)℃,刺参幼参96 h能够耐受的pH范围为7~9,能耐受的盐度范围为16~42.  相似文献   

8.
刺参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是典型的沉积食性动物。由于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刺参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刺参价格一路上扬,市场供不应求,刺参养殖前景良好。水体是水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水生动物的摄食、生长、繁殖以及胚胎发育等无不受水体物理、化学环境因子的影响,尤其对于用鳃呼吸的变温卵生水生动物来说,其对水环境的依赖性更强。因此水体环境因子的变动对于水生动物生理状态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几种环境因子对刺参养殖生产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进行简要分析探讨。1光线刺参对光线强度变化的反应较为灵敏,喜好弱光,如果光线太强,刺参呈回避反应,往往隐藏在阴暗处,以避强光;光线过强,直射池底,容易使喜光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而且在强光照射下刺参往往呈收缩状态。在夜间或弱光条件下,刺参活动和摄食活跃。因此在养殖池内设置足够的隐蔽物,如石头、瓦块、大型海草和海藻等是非常必要的。2盐度刺参属狭盐性海洋动物,对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弱,盐度降低幅度过大会造成刺参的死亡,也许是由于外界渗透压变化过大,刺参体内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失衡。刺参的适盐范围在24~35,一般认为最适盐度范围为28~32。夏季雨量集中,雨后容易造成...  相似文献   

9.
刺参属棘皮动物,产于山东、辽宁、河北等地沿海,是我国海参中最主要的经济种类,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药用价值广泛。近几年来,北方地区刺参养殖发展较为迅速,已成为北方沿海地区养殖热点。刺参生存的水温范围15~30℃,最适宜生长水温12~18℃。  相似文献   

10.
方水美 《水产学报》2000,24(4):370-375
研究结果表明:①鱼类对水温具有一定的选择范围,随水温的变化,鱼类对温度的选择保持与水温变化方向相同的定向变化。暖水种的选择温度比暖温种更偏向高温方向。如果水温上升较快或鱼原来所适应的水温较低,鱼种对温度的选择就会偏向低温方向。②本海域灯围主要捕捞对象在不同月份所选择的水温,大多数比该月水温的中间值高1-3℃,较多集中在偏高1-2℃。③主要捕捞对象在冬、春季的选择水温为20-24℃,在夏、秋季的选择水温则为26-29℃。主要鱼种在不同月份中的选择温度变化幅度为2-6℃,多数为3-5℃。  相似文献   

11.
温度变化对斑点鳟鲑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温度变化对斑点鳟鲑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斑点鳟鲑20日龄仔鱼存活与生长有明显的影响,20日龄仔鱼在水温10~26℃范围内均能存活、生长。最适水温为14~22℃,在适温范围内幼鱼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对其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在(18±0.5)℃时生长率达到峰值,为0.93mm/d。  相似文献   

12.
孙振兴 《齐鲁渔业》2004,21(5):54-55
刺参是寒温带动物,它能生存的水温范围是-1.5~27℃。幼参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15~23℃,水温19℃时,幼参的摄食率为18%.35%。水温不超过20℃时,日摄食量越大,生长越快;超过20℃时,尽管日摄食量仍然较大,但吸收量下降。生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3.
鳗鲡(Anguila,japonica)是广温性温水鱼类,属变温动物,其体温是随外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的。鳗鲡的生存温度范围为2~38℃,生长发育的适温为25~30℃。一般水温12℃时开始摄食,24~30℃摄食旺盛。据日本养鳗专家的最新研究报道,鳗鲡白仔鳗生长最佳水温是26℃,而幼、成鳗生长最适温度为28℃。总之,温度对鳗鲡的摄食、生长及其它生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鳗鲡对温度的适应幅度和最适温度表现了其种的特性,适宜的水温能促进鳗鱼的生长发育,提高摄食量,防止冬眠现象。而感染各种鳗病的病原菌和寄生虫,也同样受水温的影响,水温过高和过低,将直接影响这些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和致病能  相似文献   

14.
不同温度下刺参对有机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常规实验生态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刺参对有机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在水温为13 2~22 3℃时,大、中、小3种规格刺参对有机沉积物平均摄食率[g/(g·h)]依次为0 00324,0 00648,0 00959,对有机沉积物平均吸收率依次为7 32%,13 49%,17 61%。温度为15 13℃时,大规格刺参的吸收率最高(15 32%);当温度上升到23 2℃,中、小两种规格刺参吸收率达最高(依次为23 56%、26 49%)。刺参对沉积物中有机物的吸收与利用,降低了水底有机物的含量,可有效抑制水体有害物质的积累及产生。  相似文献   

15.
2013—2015年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进行水质监测,结合生态学、组织学观察和消化酶测定,研究了高温期"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的抗逆特性与生理变化。结果显示,"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进入夏眠的温度分别为29.13℃、30.47℃、29.68℃,结束夏眠温度分别为24.55℃、24.94℃、24.16℃。非选育刺参进入夏眠的温度分别为27.08℃、28.61℃、27.93℃,结束夏眠温度分别为21.33℃、21.83℃、22.06℃。"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比非选育刺参的进入夏眠临界温度平均提高了1.89℃,结束夏眠的临界温度提高了2.81℃,每年夏眠期平均缩短了26.7 d。夏眠期间,刺参的消化道萎缩、变短、变细,颜色变深,肠道内无食物,其肠长、肠重和肠壁比均变小,肠道绒毛膜丰度降低,肠脊高度减小至140μm左右;呼吸树萎缩、体积变小。夏眠过后,刺参消化道恢复正常,肠长、肠重和肠壁比变大,肠道绒毛膜丰度升高,肠脊高度增至640–660μm。另外,随着水温升高,"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和非选育刺参的淀粉酶活力、胰蛋白酶活力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而夏眠过后,2种酶活力又显著上升。在同等温度条件下,新品系刺参的淀粉酶活力和胰蛋白酶活力均高于非选育刺参。研究表明,"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与非选育刺参相比,对高温的耐受力表现出较大的提升,每年刺参生长期增加近30 d。这种优良性状为刺参抵御高温、提高养殖成活率、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亦对开展刺参健康养殖、良种推广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13-2015年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进行水质监测,结合生态学、组织学观察和消化酶测定,研究了高温期“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的抗逆特性与生理变化.结果显示,“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进入夏眠的温度分别为29.13℃、30.47℃、29.68℃,结束夏眠温度分别为24.55℃、24.94℃、24.16℃.非选育刺参进入夏眠的温度分别为27.08℃、28.61℃、27.93℃,结束夏眠温度分别为21.33℃、21.83℃、22.06℃.“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比非选育刺参的进入夏眠临界温度平均提高了1.89℃,结束夏眠的临界温度提高了2.81℃,每年夏眠期平均缩短了26.7 d.夏眠期间,刺参的消化道萎缩、变短、变细,颜色变深,肠道内无食物,其肠长、肠重和肠壁比均变小,肠道绒毛膜丰度降低,肠脊高度减小至140μm左右;呼吸树萎缩、体积变小.夏眠过后,刺参消化道恢复正常,肠长、肠重和肠壁比变大,肠道绒毛膜丰度升高,肠脊高度增至640-660 μm.另外,随着水温升高,“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和非选育刺参的淀粉酶活力、胰蛋白酶活力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而夏眠过后,2种酶活力又显著上升.在同等温度条件下,新品系刺参的淀粉酶活力和胰蛋白酶活力均高于非选育刺参.研究表明,“高抗1号”新品系刺参与非选育刺参相比,对高温的耐受力表现出较大的提升,每年刺参生长期增加近30 d.这种优良性状为刺参抵御高温、提高养殖成活率、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亦对开展刺参健康养殖、良种推广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7、12、17、22、27℃)、盐度(23、26、29、32、35、38)对两种体重S组(1.68–3.48 g)和L组(15.78–20.79 g)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耗氧率(OCR)和排氨率(AER)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对红刺参OCR和AER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体重对红刺参OCR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AER有极显著影响(P<0.01)。温度和体重交互作用对红刺参OCR和AER有极显著影响(P<0.01)。S组红刺参的OCR和AER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L组红刺参OCR和AER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在22℃有所降低后又升高。盐度、体重对红刺参OCR和AER均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和体重交互作用对红刺参OCR和AER均无显著影响(P>0.05)。S组和L组红刺参的OCR和AER均随盐度的升高而呈M形变化,在盐度为29和32时较低,而在盐度为26和35时较高。红刺参OCR和AER与体重呈负相关的幂函数方程R = aW b。不同温度下S组和L组红刺参O : N范围分别为4.75–11.74和10.71–15.52;不同盐度S组和L组红刺参O : N范围分别为6.37–12.29和8.24–12.10。综上所述,L组红刺参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S组弱;S组和L组红刺参对低盐和高盐的耐受性较差,其最适盐度范围为29–32。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鲤鱼耗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温是影响鲤鱼耗氧量的重要因素,本试验的结果表明,体长22~25厘米、体重100~150克的鲤鱼在封闭静水式试验中的耗氧量为0.1083~0.1601毫克/克/小时(水温范围21~32℃);在开放流水式试验中耗氧量为0.1577~0.3639毫克/克/小时(水温20~32℃);左开放静水式试验中耗氧量为0.1073~0.1411毫克/克/小时(水温20~32℃);鲤鱼对温度变化适应性较强,随着水温上升,耗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刺参市场需求量持续上升,刺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产业链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单一种类产值最高的经济动物之一(姜森颢等,2022;李晓等,2022)。地下深井海水冬季水温维持在12℃以上,为刺参生长适宜温度范围,可缩短刺参冬眠时间、提高冬季生长率、缩短养殖周期。为此,笔者近几年于10-12月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蔡家滩村养殖园区进行了刺参地下井水工厂化中间培育试验,效益显著。现将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水温对黑脊倒刺鲃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其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水温对黑脊倒刺鲃胚胎发育的影响,并对其胚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水温22~32℃时,胚胎均能孵化出膜,孵化时间为70.33~35.83 h,水温与孵化速率成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孵化率与水温存在极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以孵化率70%和80%分别作为胚胎发育的合适水温范围和最适水温范围的上下限标准,由孵化率与水温的回归曲线方程可以推算出,合适水温范围和最适水温范围分别为24.3~29.0℃和25.6~27.8℃;以孵化率50%作为判断胚胎发育适宜温度范围的标准,由回归曲线可以推算出,黑脊倒刺钯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2.8~30.5℃,通过曲线求导数计算极值的方法求得水温26.7℃时,孵化率达最大值.在水温24.2~33.0℃时,5日龄仔鱼进入混合营养期,8日龄进入晚期仔鱼,21日龄进入稚鱼期;从初孵仔鱼到28日龄,全长与日龄成直线相关,日平均生长0.6 mm.人工催产应选择连续晴天和水温保持在24.3~29.0℃时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