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病虫害全程无害化治理技术,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以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和控制农药残留为目标,在水稻生长的全生育期内,以优化农田生态环境为重心,综合考虑有益生物、有害生物、中性生物与环境等多种因子的相互关系,协调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种治理措施,对以天敌为主的非靶标生物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将病虫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阀值之下,把稻米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规定允许的范围以内,以获取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谭斌 《农技服务》2015,32(5):71-72
为确定14%氟环唑井冈霉素悬浮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最佳使用剂量,测试其对水稻和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为该药剂在我县水稻生产上大面积使用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强化栽培稻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强化栽培单季稻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规律及使用农药防治靶标病虫时对非靶标病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方式下褐飞虱种群数量较常规栽培方式增加了21.47%,白背飞虱增加了27.19%,稻纵卷叶螟增加了57.95%,二化螟增加了200.0%,纹枯病病情指数增加了29.10%。防治病虫靶标对非靶标病虫种群发展的影响以稻飞虱最为突出,用杀虫双、茚虫威、井冈霉素和苯甲·丙环唑等药剂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等靶标病虫时,均会刺激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增殖,其增殖幅度较常规栽培方式提高了26%~60%。  相似文献   

4.
进行18%苯甲·丙环唑WG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使用18%苯甲.丙环唑WG 30、40、50 g第2次药后15 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78.68%、80.08%和84.36%;每667 m2使用18%苯甲.丙环唑WG 50 g及40 g的防效较高,且对作物生长无不良的影响,药后较安全,对其他生物、其他病虫害及其他非靶标生物均无影响。生产上建议每667 m2使用18%苯甲.丙环唑WG 40~50 g(制剂量)防治水稻纹枯病,于水稻分蘖盛期施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提高农药对水稻上靶标生物的活性,延缓抗药性,降低其生态风险性,研究了 14 种高效低风险农药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毒性大小及使用后稻米中的残留水平。【方法】参照《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开展 14 种农药田间残留试验,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开展田间药效试验,采用 HPLC-MS/MS、GC 等仪器检测残留试验中稻谷、糙米等样品中的农药残留水平。【结果】2% 阿维菌素水乳剂、70% 噻嗪酮水分散粒剂、0.4% 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悬浮剂、25% 噻虫嗪可湿性粉剂、10%烯啶虫胺水剂、25%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 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5% 杀虫单·毒死蜱可湿性粉剂等 9 种杀虫剂和 50% 苯醚甲环唑水乳剂、5% 稻瘟灵展膜油剂、40% 嘧菌酯可湿性粉剂、75% 肟菌酯可湿性粉剂、20% 噻森酮悬浮剂等 5 种杀菌剂在水稻上使用后,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良好,大米、稻谷和糙米中上述 14 种农药的残留水平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针对水稻生产结构特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 14 种高效低风险农药的作用方式、持效期等关键因素,构建了水稻安全生产中高效低风险农药准入谱。【结论】上述 14 种农药均可作为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推荐药剂。高效低风险农药是今后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技术支撑,对促进水稻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延缓农药抗性产生、提高农药利用率、保障稻米质量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丙娜  张桂玲  李文文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3):167-167,118
水稻病虫草害的无害化防治是水稻无公害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文章指出了实现水稻无公害农业生产必须开展以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有机结合的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并配套开展统防统治、推广应用高效低毒新农药、推广应用先进施药技术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2%阿维菌素乳油防治水稻二化螟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阿维菌素乳油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阿维菌素乳油对水稻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目前的水稻生产中,为避免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而导致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的上升,2%阿维菌素乳油防治水稻二化螟理想药剂之一,建议在二化螟卵孵盛期以喷雾的方式使用,每667 m2用量为20~25 mL.  相似文献   

8.
为配合国家禁用高毒农药政策的开展,积极推进新型高效低毒药剂的使用,进行了3种高毒农药替代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种高毒农药替代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10%阿维.氟酰胺SC、40%氯虫.噻虫嗪WG在试验条件、剂量下,对水稻二化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作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用于水稻二化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对水稻二化螟进行了5种农药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丁虫腈乳油、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和1万PIB.μL-1.2 000 IU.μL-1茶核.苏云菌悬浮剂对水稻二化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长。在目前水稻生产中,为避免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而导致二化螟抗药性增强,以上4种常规农药交替使用防治水稻二化螟为理想途径之一,建议在二化螟低龄幼虫高峰期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水稻直播田病虫草害防治、化肥施用技术,采取拌种、杂草减量施药、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全量还田及全生育期一次性施肥等技术的示范试验,探索直播水稻田农药与化肥减量使用技术示范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区农药总减量37.35%~56.59%、化肥减量21.14%的情况下,水稻增产率为2.29%~8.70%。农药减量的空间较大,尤其是在当前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情况下,病虫害可以采取多种绿色防控措施来减少农药使用量,而草害防治仍依靠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水稻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的日渐增长,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持续破坏,粮食生产安全成为重中之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就是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植物检疫、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综合治理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全方位地提升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力,确保水稻稳产增产、质量安全和农业生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水稻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的日渐增长,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持续破坏,粮食生产安全成为重中之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就是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做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植物检疫、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综合治理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全方位地提升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力,确保水稻稳产增产、质量安全和农业生  相似文献   

13.
"六六六"、杀虫脒等防治水稻螟虫的农药因其高残留、高毒被禁用后,取代农药杀虫双残效期仅为7d,而当地螟虫发蛾期在40d左右,农药有效期短与螟虫发蛾时间长形成矛盾,水稻螟虫防治难以达到防治指标,而且成本高.为解决这一矛盾,设置载体漂浮法防治水稻螟虫试验.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2006,(2):28-33
一、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该技术通过采取农业(如抗性品种、健身栽培、水肥科学管理、减少初感染源等)、物理、生物技术,协调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防治,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确保水稻优质、稳产、高产。增产增效情况:通过准确测报,选择高效、低毒、专用化农药,适时精准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每季稻减少施药次数1~3次,每亩省工0.5~1个、少用农药35%~50%、节省农药费4~5元、每亩增产稻谷30~35千克;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减轻了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技术要点:1.水稻害虫技术防治。充分利用农业、物理和生物等措施,增强…  相似文献   

15.
西园 《今日农村》2006,(6):22-23
目前我国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20%~30%,其余的农药都散落到农田、水域、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或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而且农药在作物上的分布也极不均匀.据研究,真正直接击中靶标的仅占0.02%~0.03%.生产中,许多农户虽然是按照农药标签推荐的用量防治病虫草害,但常常出现除草不彻底、害虫打不下去、病害控制不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生物药肥(含有微量元素)和化学农药在水稻生产上使用,并做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药肥防治次数比普通农药的防治次数减少,单产明显提高,每667 m~2可节约农药和劳动力成本共计80元/667 m~2,田间增效150元以上,共计节本增效230元以上。用生物药肥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安全。通过试验,金稻佳生物药肥在水稻生产中,可以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进行1%申嗪霉素SC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第2次施药后15 d每667 m2使用1%申嗪霉素SC 30 g、50 g、70 g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75.12%、79.69%和86.25%,且较安全,药后对作物生长无不良影响,对其他生物、病虫害及非靶标生物均无影响.生产上建议每667 m2使用1%申嗪霉素SC 30~50 g防治水稻纹枯病,于水稻分蘖盛期施药.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水稻二化螟的生物学特征,介绍了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具体包括加强预测预报、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农药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促进水稻种植业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病虫害严重威胁了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但长期滥用不仅加速了病虫害的抗药性,也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合理用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农药联合复配是提升现有农药对靶标病虫害防治效率的最直接方式,同时通过复配可以减少药用量,也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延缓病虫害抗药性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农药联合复配是农药合理优化利用研究的热点。本文按化学-化学农药复配、生物-生物农药复配和生物-化学农药复配3种常规形式进行汇总归类,系统梳理近年国内外有关这3种形式的农药联合复配在常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的研究状况及典型应用实例;并就复配形式及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特别对农药联合复配未来如何迈向更高效、更安全、更绿色的发展道路以及在探索过程中潜在的技术瓶颈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应对策略,同时也对农药复配在应用过程中所暴露的可能叠加危害生态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等问题表达关注;旨在为推进农药创新利用提供最新参考资料和潜在启发思路。  相似文献   

20.
稻瘟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Oryza sativa)是全球重要粮食作物,其高产和安全稳产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稻瘟病是最具毁灭性的水稻病害,严重威胁水稻的安全生产。控制稻瘟病,提高稻瘟病综合防控能力一直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十三五”以来,国家在粮食生产上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在过去10年间,国内外科学家在稻瘟病的防控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水稻病害的绿色安全防控技术铺平了道路。本文回顾了稻瘟病田间监测技术的智能化、预测预报数据建模系统优化、低毒高效化学农药、生物源农药及诱抗剂研发以及品种与栽培多生态因子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基于这些技术的稻瘟病绿色防控新策略,讨论了稻瘟病防治面临的药价偏高、农药残留的问题,低毒经济型生物源农药开发缓慢的挑战,展望了基于分子靶标、小干扰RNA(siRNA)以及CRISPR/Cas9技术,多因子综合控制技术的绿色防控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