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京杭运河苏北段秋冬两季开展水环境监测和浮游植物调查,为京杭运河苏北段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2020 年 10 月(秋季)和 2021 年 1 月(冬季),对京杭运河苏北段布设的 16 个采样点开展了系统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调查,根据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 Pielou 均匀度指数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进行了水质及水体营养状态的评价,利用 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明确了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京杭运河苏北段秋冬季共采集到浮游植物 8 门 101 种,其中秋季 7 门 52 种、冬季 5 门 63 种,秋冬季均是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2个门类的种类数在秋冬季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的占比分别达到了 73% 和 82%;秋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均值为 49.1×104 个/L,生物量均值为 0.344 mg/L,冬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均值为 15.0×104 个/L,生物量均值为 0.193 mg/L;秋冬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为主;秋季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评价结果优于冬季,秋冬季水体营养状态均为中营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氮对京杭运河苏北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磷;另外,行船引起的水体扰动也是造成浮游植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2011—2012年对漳卫南运河流域19个采样位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95种(变种),隶属于8门131属。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最多(159种),硅藻门次之(110种),再次为裸藻门(56种)和蓝藻门(49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年平均值为2 167.2×104cells/L,夏季最高为3350×104cells/L,秋季最低为1221×104cells/L,其中绿藻门最多,为1167×104cells/L;浮游植物生物量年平均值为25.96 mg/L,夏季最高为54.43 mg/L,秋季最少为6.33 mg/L,其中绿藻门最多,为11.09 mg/L。浮游植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3.05~3.93,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14~3.4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0~0.62。结果表明,该流域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在夏季最高,春季次之。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淮河流域西淝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2016年和2017年冬季(2月)、春季(4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淮河流域西淝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36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8门、103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最多,有37属、83种,占浮游植物物种总数的35.17%;其次为硅藻门(Bacillariophyta)28属、78种,占33.05%;蓝藻门(Cyanophyta)20属、40种,占16.95%。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变化显示,蓝藻门物种的细胞密度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绿藻门,分别占总细胞密度的57.04%、17.66%。硅藻门物种的相对生物量最大,其次为绿藻门,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5.69%和28.81%,且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生物量均在夏季达到最大值。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7.24±1.13)×10~7个/L,生物量年均值为(34.08±3.20)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为3.27~4.66、2.75~6.10和0.73~0.94。Pearson相关性与RDA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有溶解氧、水温、水生植被盖度、电导率、营养盐和透明度。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淮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4年9月(秋季)、2014年12月(冬季)、2015年3月(春季)以及2015年7月(夏季)对抚仙湖进行采样,在全湖共设置12个样点,通过野外调查及实验室研究的方法,对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抚仙湖共有浮游植物8门、66属、101种,种类构成比例中,绿藻占54.46%、硅藻占21.78%、蓝藻占9.90%、其他13.86%;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差异极显著(P0.01),夏季种类最多,有79种,冬季最少,仅有61种。优势度分析显示,抚仙湖共有优势种4门、13种,其中绿藻门最多,有8种,且在全年均形成优势种,蓝藻在夏季、秋季和冬季成为优势种,硅藻和金藻在春季和夏季形成优势种。抚仙湖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9.9×104~193.2×104个/L,平均为61.51×104个/L;生物量为0.242~0.567 mg/L,平均为0.455 mg/L。浮游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31~3.18,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为3.14~3.65,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9~0.95,综合评价抚仙湖水体为无污染至轻污染。聚类分析表明,抚仙湖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四季变化明显,不同区域浮游植物的种类和密度差异较大。将抚仙湖浮游植物与国内外典型的贫营养湖泊进行相似性比较,Jaccard相似性指数表明,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与其他湖泊均为极不相似,说明其物种及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环鄱阳湖区典型养殖水体夏季富营养化状况,于2014年7月和8月对环鄱阳湖区48个标准化精养池塘水体的物理化学指标及浮游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随机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气温较高的夏季,总氮污染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养殖水体最为严重,总磷污染最严重的水体主要养殖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高锰酸盐指数与Chl-a含量均以泥鳅养殖水体最高;所调查的精养池塘水体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0纲16目40科61属95种,各养殖水体中均以蓝藻门(Cyanophyta)为最优势种群,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为次优势种群;不同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与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53~63.98)×10~6 cells/L和9.24~55.04 mg/L,其中中华鳖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最大,而泥鳅养殖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不同养殖类型水体浮游植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1.12~2.78,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普遍偏低,且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单一优势种,其中中华鳖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最为简单、不均匀;评价结果表明环鄱阳湖典型养殖水体已经达到严重富营养化程度,且处于重度污染水平;除此之外,随着水体中各类污染物质浓度升高,浮游植物群落丰富度随之下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将趋于简单和不均匀,从而出现单优物种。  相似文献   

6.
2015年1月到12月,通过对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动态,运用细胞密度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浮游植物6门17目1亚目32科45属101种,其中硅藻门最多,共42种,占总数的41.58%;绿藻门次之,共32种,占总数的31.68%,该保护区为硅藻-绿藻型河流;在夏季浮游植物密度达到2.59×106cells/L,为全年最大值,冬季密度最低,仅为1.82×105cells/L;Margalef指数(Dm)、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夏季、秋季、春季到冬季依次减小。利用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评价,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体为贫营养水体;从多样性指数分析来看,水体介于β-中污染带到寡污染带之间。通过综合分析,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整体上说为β-中污染或贫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7.
宁夏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08年4月-2009年1月对宁夏沙湖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依据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多维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结果表明,沙湖浮游植物共有8门94属117种,种类构成比例为绿藻49.6%、硅藻21.6%、蓝藻16.0%和其它12.8%。春季优势种的种类较多,蓝、硅、绿藻均有,夏、秋季蓝藻占绝对优势,冬季以绿藻为主。浮游植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分布依季节而异,高峰期出现在7月,低谷期出现于1月。Margalef指数2.872~4.652,Shannon指数2.058~3.057,均匀度指数0.521~0.759,综合评价沙湖水体为中富营养水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春、夏、冬季聚为3类,秋季聚为2类,除春季外,MDS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支持和证实了聚类分析的结果,很好地揭示了沙湖各季节、各样点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b  相似文献   

8.
于2008年4月-2009年1月对宁夏沙湖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依据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多维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结果表明,沙湖浮游植物共有8门94属117种,种类构成比例为绿藻49.6%、硅藻21.6%、蓝藻16.0%和其它12.8%。春季优势种的种类较多,蓝、硅、绿藻均有,夏、秋季蓝藻占绝对优势,冬季以绿藻为主。浮游植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分布依季节而异,高峰期出现在7月,低谷期出现于1月。Margalef指数2.872~4.652,Shannon指数2.058~3.057,均匀度指数0.521~0.759,综合评价沙湖水体为中富营养水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春、夏、冬季聚为3类,秋季聚为2类,除春季外,MDS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支持和证实了聚类分析的结果,很好地揭示了沙湖各季节、各样点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b  相似文献   

9.
对大渡河河口春秋季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门、53属、157种;其中,硅藻种类最多,共109种,占总数的69.43%,其次是绿藻和蓝藻.左侧汊河和青衣江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优势度分析显示,大渡河河口浮游植物优势种季节演替明显.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69 040个/L和0.9051mg/L,均以硅藻最高.浮游植物密度春季高于秋季,生物量则春季低于秋季,青衣江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较干流低.大渡河河口多样性指数春季平均为3.1728,秋季平均为3.3547;均匀度指数春季平均为0.5300,秋季平均为0.5749.秋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均高于春季,青衣江两指标均较干流低.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了解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资源现状,本研究对比了2012 ~ 2016年长江和澜沧江源区干支流浮游植物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RDA)揭示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9种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源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44种(属),其中蓝藻门5种(属),绿藻门9种(属),硅藻门29种(属),隐藻门1种(属),当曲和直门达2014年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最多,为18种,五道梁2012年种类数最少,为6种。长江源区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2.53×104 ~ 94.00×104 ind/L,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的当曲样点,最大值为2016年的唐古拉山样点。长江源区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86 ~ 3.34、0.34 ~ 0.96、0.33 ~ 0.83,最小值为2012年的五道梁样点。澜沧江源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2种(属),其中蓝藻门5种(属),绿藻门6种(属),硅藻门20种(属),隐藻门1种(属),扎曲2014年鉴定出种类数最多,为14种。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2.23×104 ~ 38.64×104 ind/L,最小值为扎那曲(2015年),最大值为囊谦(2012年)。澜沧江源区Shannon、Margalef、Pielou三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86 ~ 3.21、0.36 ~ 0.78、0.25 ~ 0.91。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总体上浮游植物密度较低,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较高,种类分布较为均匀,群落结构较稳定。温度、浊度、流速和含沙量是影响长江和澜沧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江苏吴江市长漾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于2011年7月-2012年6月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299种,其中绿藻门132种(占44.15%),硅藻门次之为66种(22.07%),蓝藻门48种(16.05%),优势种共30种,均为污染指示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数量分别为6.87~13.56 mg/L和1.46×106~23.15×106cells/L,生物量硅藻最高,而绿藻数量最多;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而夏季数量最多,受滤食性鱼类影响,浮游植物变化规律与PEG模型有所差异。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依其进行水质评价并参照污染指示种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显示长漾水质在寡污和中污染间变化。  相似文献   

12.
淀山湖是黄浦江上游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为评估淀山湖水生态健康状况,本文依据2013年、2016年、2019年和2022年的6月和9月生态调查资料,研究了淀山湖夏初、秋初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点。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80属169种,其中绿藻门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硅藻门、蓝藻门和裸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金藻门种类数较少。在数量上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的优势最明显,其中铜绿微囊藻是引起淀山湖水华的主要物种,且易在9月湖区的西南方引起蓝藻水华。6月和9月浮游植物密度变动范围分别为1.69~3.08×106 cells/L和1.31~128.67×106 cells/L,6月在湖区东北方的平均密度最高,9月在湖区西南方的平均密度最高。水华暴发年份(2016年和2019年)9月平均密度明显高于同年6月,水华未暴发年份(2013年和2022年)9月平均密度则低于同年6月。采用冗余分析(RDA)法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水温、溶解氧、透明度、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等是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且水华暴发年份与水华未暴发年份水温、溶解氧、透明度、总磷和总氮等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浮游植物群落主要受磷营养限制,其物种数量、密度及优势种主要受水温影响。采用不同指数法评价水质,发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对淀山湖蓝藻水华的指示比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更灵敏。根据湖区出现的主要优势种均为富营养水体指示物种,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可以判断淀山湖夏秋季水体总体上处于轻-中度富营养化水平,且呈轻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三峡库区龙滩河段生态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于2013年3-12月对该河段4个代表性断面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理化因子的监测。结果表明,龙滩河段浮游植物共计7门、99属种;其中,绿藻门39种(占39.39%),硅藻门次之,为28种(占28.28%),蓝藻门12种(占12.12%);浮游植物的年均丰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4.845×106个/L和4.469 mg/L;水体年均透明度为1.38 m,叶绿素a、总磷、总氮含量分别为5.891μg/L、0.138 mg/L、2.04 mg/L;香农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年均值分别为3.22和0.91,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年均值为56.05,变幅38.57~68.52;由此推断,龙滩河水质为中污染至轻污染状态,属中-富营养型,龙滩河段养殖区与非养殖区的水质相近。  相似文献   

14.
研究金华地区不同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为金华江流域的水生态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6月(夏季)、9月(秋季)和2019年1月(冬季)、4月(春季),对调查水域20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分析。计算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进行聚类与非线性多维标序(NMDS)排序,并基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金华地区不同水系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浮游植物调查有7门184种,其中硅藻(74种)和绿藻(63种)为主要成分,分别占总物种数的40.22%和34.24%,表现出硅藻+绿藻类型;时空差异明显,秋季种类较为丰富,各采样点种类丰富度不一;优势种组成存在季节性差异变化,以硅藻门居多,其中常见优势种有脆杆藻(Fragilaria sp.)、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和小球藻(Chlorella sp.);(2)浮游植物的年均细胞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9.37±12.70)×104 个/L和(0.30±0.19) mg/L;(3)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28~5.54、0.71~0.89、2.38~3.69和0.78~0.97。金华地区不同水系浮游植物群落受轻度干扰且处于稳定状态,且在时间变化上无显著差异(P>0.05);水质清洁至中度污染状态,水生态状况整体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生物絮团技术在净化池塘水质的同时对池塘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干2015年9月10月对陕西团头鲂良种场鲤鱼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生物絮团池塘共出现浮游植物6门28种,其中绿藻门有17种,占总种类数的65.4%,硅藻门有5种,占总种类数的19.2%,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类型属绿藻硅藻型。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化范围为1 372.82×10~4~3 093.71×10~4 ind./L,平均值为2 217.07×10~4 ind./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3.5 3~12.87 mg/L,平均值为7.88 mg/L。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在9月15日出现峰值,峰值期以后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对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随着絮团的逐渐形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池塘藻相演替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6.
2006-2007年分4次对余姚四明湖水库水质理化指标、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多样性指数分析及渔产潜力估算。结果表明,四明湖水库浮游植物种类共计8门、47种(属),其中以绿藻为最优势类群,占总密度的36.2%;浮游动物共计3大类、30种,其中原生动占40%;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为10.20mg/L,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2.36mg/L。从水体理化指标数据来看,四明湖水库水质属于II~IV类;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来看,水库属于富营养水平;根据相关公式估算四明湖水库的鱼产潜力为20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澜沧江干流(中国境内)浮游植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探究其种类组成、现存量、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指数与生态分布特点,根据其流域特点,2011年5月28日至7月14日在干流从上游至下游共布设21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有104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其中,硅藻门72种,占检出种类的69.23%;绿藻门15种,占14.43%;蓝藻门11种,占10.58%;甲藻门和金藻门各2种,分别占1.92%;裸藻门和红藻门各1种,分别占0.96%。澜沧江干流夏季浮游植物密度为20.280×104~95.064×104个/L,平均密度为41.5171×104个/L个/L,小湾库区的浮游植物密度最高,旧州最低;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33~0.87 mg/L,平均生物量为0.59 mg/L,漫湾库区的生物量最高,橄榄坝最低;硅藻门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占总密度的90.77%和总生物量的68.86%。澜沧江干流夏季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59~3.31,糯扎渡最高,小湾最低;均匀度指数为0.12~0.65,糯扎渡最高,小湾最低;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48~3.18,旧州最高,糯扎渡最低。  相似文献   

18.
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2015年4月(春季)、7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22科33属54种(含变种)。以硅藻门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6.30%;其次是蓝藻门和绿藻门,分别占24.07%和22.22%;黄藻门和甲藻门的种类相对较少,占5.56%和1.85%。优势种为蓝藻门的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湖沼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集星藻(Actinastrum hantzschii)以及硅藻门的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浮游植物密度为1.228×10~4~33.002×10~4ind./L,均值为9.453×10~4ind./L;生物量为0.005~0.512 mg/L,均值为0.157 mg/L。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值均出现在皖河口采样断面(7月)、最低值均出现在杨家套采样断面(4月)。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均不显著,季节变化上则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为0.918~3.147,均值为2.539;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796~1.000,均值为0.893。Shannon-Wiener指数在空间分布和季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空间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季节间变化上则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安庆段水质状况介于清洁型/β-中污型。  相似文献   

19.
海河干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3年选取春末、夏中、秋初3个季节对海河干流浮游植物进行连续5年的调查与监测,系统分析了海河干流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优势度、群落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组成,探讨其变化趋势和主要原因,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ANOVA)分别对各年度间密度和生物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利用马加利夫(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对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河干流浮游植物隶属8门92属181种。绿藻门在细胞密度和种类组成上都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蓝藻门和硅藻门。主要优势种为:绿藻门的四尾栅藻、小球藻、卵囊藻、月牙藻和卡德藻;蓝藻门的微囊藻、胶鞘藻、螺旋藻、颤藻和蓝纤维藻;硅藻门的小环藻、菱形藻和舟形藻;隐藻门的啮蚀隐藻和卵形隐藻。海河干流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整体变化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密度以2009年5月最高,为14 936.63×104cells/L,而在2013年5月最低,为493.6×104cells/L;生物量峰值为206.82 mg/L,最低值为4.74 mg/L。经ANOVA检验,这两者在各年份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五年间,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基本持平,丰富度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均匀度呈逐年上升态势。海河干流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低,群落稳定性较差。丰富度指数分析表明,海河干流的水质处于α中污—重污型阶段。  相似文献   

20.
2010年6-10月对江西省南昌市蒋巷镇太子河养殖水域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太子河有浮游植物5门、74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占藻类总种数的48.64%),其次是蓝藻门(29.72%)和硅藻门(14.86%).10月的浮游植物种类最多,其次为9月和8月,7月最少.浮游植物密度7月最高,为313×105个/L,其余月份浮游植物密度相差不大,变化范围为(79 ~ 101)×105个/L,蓝藻门微囊藻属是绝对优势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7月最低,分别为0.10、0.03,其余月份Shannon-Wiener指数范围为0.37 ~0.69,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10 ~0.18.综合分析浮游植物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太子河水体存在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对鲢鳙的鱼产力估算为12.67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