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小麦沟播是指深播种,浅覆土,播后留下播种沟。采用沟播方式,配合施用种肥和冬春培土,有明显增产作用。这是因为沟播小麦,种子距地面深,但覆土较浅,所以能早出苗,早分蘖,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通过冬春培土,可使茎秆健壮,增强抗倒伏能力;配合集中施用种肥,增产效果显著。在缺墒时能耠干种湿,土壤过湿可冲沟散墒,在轻度盐碱地上能引碱上垄,躲碱巧种,误期晚播时能促早发。  相似文献   

2.
采用裂区设计,观测不同处理小麦生长发育、土壤水分利用以及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小麦基本苗随之减少,单株分蘖、次生根、干物质、成穗数、穗粒数也有同一趋势;从春季最干旱时期的土壤水分测定结果看,培土处理土壤水分含量高于镇压而小于镇压加培土处理;6 cm处理平均产量为191.7 kg·667m-2,比平播处理增产25.2 kg·667m-2,达到显著标准。试验结果表明,渭北旱原东部可以进行小麦留沟播种,适宜留沟深度为6 cm,超过10 cm则减产。在土壤墒情合适的情况下,采用镇压结合培土保墒效果比单纯镇压或培土明显。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膜侧沟播栽培技术是旱农地区普遍采用的旱作农业耕作技术,该技术在渭北干旱山区已由小麦、胡麻等高密度栽培作物逐渐向谷子、高粱等稀植作物扩展.为了给渭北山旱地油葵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我们于2000年在典型半干旱山区进行了油葵膜侧沟播栽培的试验、示范,总结出了适宜该区的膜侧沟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 我县麦垄套种玉米,常年保持20万亩左右,占夏玉米的75%.麦垄套种玉米,由于与小麦有一段共生期,幼苗阶段的水、肥、气、热均处劣势,虽然争取了时间,满足了积温的要求,但不利于苗匀苗壮,常表现大小不整齐,壮弱不一致.如按照原来麦后深锄、一炮轰施肥和高培土的管理方法,往往造成减产.如何充分发挥早播的优势,我们从1979年试验、示范,推广了浅锄早管不培土的管理技术,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郑州地区小麦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2016年以冬春性不同的4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适播期在10月14—21日,半冬性品种小麦适播期时间长于弱春性品种。播期对小麦产量、生育进程和收获指数的影响显著,播期后移,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早播或者晚播的产量均低于适播期;有效积温显著影响小麦的生育进程和株高,弱春性品种晚播可降低倒伏概率,但对半冬性品种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是小麦地膜覆盖栽培的另一种形式;小麦侧沟播与平膜穴播的各个物候期完全一样,二者均可加快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改善小麦经济性状,达到保水增产的效果。小麦膜侧沟播与平膜穴播的保水增产效果基本相当。但膜侧沟播省工省时。操作简便,地膜可重复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3):335-339
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垄盖沟播技术、露地条播技术3种播种方式及空闲地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任何田间处理在相同生育期,土壤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均是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递减的趋势;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垄盖沟播有利于提升土壤蔗糖酶活性,但在各生育期蔗糖酶活性的变化没有规律性,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种植土壤蔗糖酶活性不及传统的露地条播;碱性磷酸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小麦抽穗期,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仅在抽穗期各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大于露地,露地条播仅成熟期40~60 cm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空地,垄盖沟播在相同生育期及相同土层碱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播种方式,且该播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高峰期出现在小麦成熟期,除空闲地外,其他3种播种方式,生育期内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差异较小,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和垄盖沟播2种播种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土壤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正>小麦探墒沟播是一种现代化的栽培技术,将传统的小麦栽培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一种抗逆栽培技术。小麦探墒沟播可以保护耕地,还可以对小麦播种、施肥等多到工序集为一体,小麦探墒沟播的优点特别的多。例如,节省水资源、节省人力、节省化肥资源等,小麦探墒沟播的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进行探墒沟播小麦种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探墒沟播的适宜量,因为探墒沟播不同会对小麦的产量产生影响。一、小麦探墒沟播技术的优势探墒沟播技术在小麦种植中的应用主要是以机械联合进行工作的,将小麦的种植中的耕作、施肥、播种等多到工序相互之间结合,将小麦的种植简单化。避免出现了机械反复的进入小麦  相似文献   

9.
旱地小麦机械沟播增产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地小麦机械沟播,已是陕西省旱塬区小麦增产的成功经验。为了探讨该技术在三门峡市旱地小麦栽培中的增产效果,分析其增产原因,1990~1992年我们对此进行了试验示范。1材料与方法试验在渑池县西阳旱农基点进行。采取人工开沟播种模拟机械沟播。大区面积2.5...  相似文献   

10.
(一)沟播谷,既能增产,又能高产沟播谷是我省群众创造的一项高产种谷法,它是以培育壮根为中心,采取深种、浅盖、高培土的管理措施,能有效的防止水肥地谷子的根倒,从而保证谷子的高产、稳收。早在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五年温县马庄张图书劳模就以此法,配合其他措施,创造了亩产1022斤和1058斤的高产纪录。由于那时沟播谷是人开沟,手撒籽,手间苗,需要投工  相似文献   

11.
豫西旱地小麦农艺农机融合节本增效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多年试验示范,总结了旱地小麦宽窄行条播、宽幅匀播、秸秆周年覆盖简耕栽培、免耕沟播4种农艺农机融合节本增效技术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区滴灌小麦复播大豆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新疆地区进行滴灌小麦复播大豆栽培技术试验研究,试验年限为3年,2009年主要进行滴灌小麦复播大豆灌溉制度研究,得出最佳灌水量为3600m3·hm-2,全生育期灌水7次。2010年在此基础上进行滴灌小麦复播大豆施肥制度研究,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生育期生长情况调查、大豆植株性状及产量调查、复播大豆成本及效益分析,总结出滴灌小麦复播大豆的施肥处理为尿素150kg+三料磷肥375kg+磷酸二氢钾225kg·hm-2时,大豆的产量最高。通过试验证明了在新疆地区进行滴灌小麦复播大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正>22团地处焉耆盆地中心、开都河下游,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以及无霜期短等特点,使22团具有利于高效经济作物生长的良好自然条件。为增加职工收入,在2013年小麦收获后,试验复播了4公顷甘蓝。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一、小麦栽培技术要点为确保麦、菜一年两熟产量不减,效益增加,小麦品种选永良15号。1.适期早播3月5日前播种小麦。2.合理施肥永良15号667米2产量400~450千克,总投肥  相似文献   

14.
正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田概况。试验田设在卢氏县东明镇江渠村神耕农机专业合作社田块。试验田土地平整,具备灌溉条件。(二)供试材料。供试小麦品种为众麦1号。(三)?试验设计。试验采取大田对比,设3个处理。处理1:小麦宽幅匀播;处理2:小麦防缠绕机械施肥沟播;处理3:常规播种(对照)。小麦宽幅匀播为机械深耕播种,播幅8?cm,行距26?cm;小麦防缠绕机械施肥沟播沟宽33?cm,深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适合盐碱地小麦的播种方式,试验以青麦6号为材料,以平播为对照(CK),研究不同沟播处理[沟播2行(T1)、沟播3行(T2)]对盐碱地小麦生育时期间不同土壤层全盐动态、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麦田0~20cm土层的全盐含量均大于20~40cm土层,不同处理的土壤全盐含量均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越冬期过后不同处理的土壤全盐含量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呈现上升的趋势,且不同土层的全盐含量均在小麦返青期达到最大值,沟播处理沟内土壤的全盐含量显著低于CK与垄上的土壤全盐含量,尤其是在返青期之后。沟播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旗叶的MDA含量,表明了在盐碱地中沟播小麦的膜系统受损伤程度较低,此外还显著提高了旗叶的SOD和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含量,较优的渗透调节物质提高了植物耐胁迫能力,有利于小麦灌浆的进行,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处理间穗数差异显著,穗粒数与千粒重差异则不显著,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沟播3行处理的产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表明了沟播小麦产量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影响小麦穗数来实现的。因此,沟内3行种植可作为盐碱地小麦的合理的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小麦探墒沟播是一项传统农艺与现代农机紧密结合的节水抗逆实用栽培技术,本文对此项技术在河津市三年来的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总结分析,包括小麦探墒沟播技术的推广概况、发展原因分析、存在问题及建议等。  相似文献   

17.
宝鸡市陈仓区小麦宽幅沟播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探索小麦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模式,在宝鸡市陈仓区开展了小麦宽幅沟播机械与目前大田生产中条播机械的播种栽培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宽幅机械沟播技术实现了农艺与农机的有机融合,机械化作业,便于大面积实施,小麦出苗整齐,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健壮,抗逆性增强,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为小麦机械沟播技术在陈仓区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示范窗口。  相似文献   

18.
<正>2015-2016年沛县种子管理站承担了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模式与栽培技术"[SXGC(2015)049],通过项目的实施,总结出沛县"中粳机插—半冬性中强筋小麦少耕机条(匀)播"栽培模式和选用适宜品种组合—适期早播育壮苗,确定合理的基本苗—科学肥水管理—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高产栽培技术沛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主体种植模式为粳稻—小麦两熟。近年来,沛县小麦、水稻小面积高产屡有突破,小麦  相似文献   

19.
半湿润区旱作起垄覆膜沟播小麦的水分及生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关中平原西部杨凌550~600 mm降雨量气候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冬小麦田间水分动态变化及叶绿素、丙二醛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冬小麦越冬初期、拔节期0~50 cm土壤贮水量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比传统平作处理分别高6.1 mm、5.2 mm,比起垄沟播处理分别高2.3 mm、2.9 mm;小麦收获后0~2 m土壤贮水量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比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分别高27.9 mm和12.2 mm.小麦开花后,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旗叶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且降解缓慢,丙二醛含量则较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低,增加也比较缓慢.最终产量测定,起垄覆膜沟播冬小麦极显著的高于传统平作,比传统平作栽培高1 472.10 kg/hm2, 增产幅度19.3%;比起垄沟播冬小麦最终产量高1 844.79 kg/hm2,增产25.4%,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相比,起垄覆膜沟播具有较好的聚水保墒效果,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小麦的衰老进程,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而且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传统平作小麦和起垄沟播.  相似文献   

20.
春小麦膜侧沟播栽培试验表明,蓄水保墒效果明显,0-6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提高1.77、3.92、2.79个百分点:覆膜膜侧沟播使土壤耕层温度明显提高,生育阶段日平均温度提高0.5-3.1℃。膜侧沟播比露地增产24.6%。并总结出了小麦膜侧沟播选地、整地、施肥、品种选择、起垄覆膜、种植规格以及田间管理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