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资源动态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2007年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的生长、死亡参数,比较了两海域小黄鱼资源变动的空间特征差异,并利用动态综合模型分析了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种群渔获年龄主要为0~1+a,以当龄鱼(0 a)为主;平均极限体长(L∞)分别为226.47、257.25 mm,平均生长速度(K)分别为0.39/a、0.43/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分别为-0.80 a、-0.31 a;总死亡系数(Z)分别为1.81/a、3.05/a,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1.42/a、2.62/a,东海种群的捕捞强度大于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分析显示: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为25%、50%和75%的选择体长分别为103.6、112.4、121.2 mm,东海种群分别为110.5、122.4、130.5 mm,东海种群的开捕体长稍大于黄海南部种群。动态综合模式分析表明,黄海南部种群资源利用参考点E0.1(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曲线初始斜率为10%时的开发率)、E50%(资源量为初始资源量50%时的对应开发率)、E max(最大产量时的对应开发率)分别为0.560、0.386和0.649,东海种群分别为0.563、0.356和0.669,当前开发率已经超过了目标参考点E0.1,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5年(1—12月)伯利兹船队在帕劳群岛共和国生产作业的渔捞日志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ANOVA)比较了月光天(农历初八至二十二)与月黑天(初一至初七、初二十三至三十)、不同投绳时间之间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渔获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渔获率在月光天和月黑天均无显著性差异;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在不同投绳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黄鳍金枪鱼的渔获率则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月相对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渔获率无显著影响。为了获得较高的大眼金枪鱼渔获率,实际作业中应选择02:00—08:00(当地时间)作为投绳时间。  相似文献   

3.
太湖麦穗鱼生长、死亡和利用状况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太湖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的种群结构、生长特征、死亡特征和资源利用状况,于2014年1—12月使用虾笼网在太湖水域逐月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采集的1207尾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麦穗鱼样本标准体长为27.03~107.36 mm,平均为(60.03±13.29)mm,体质量为0.4~21.2 g,平均为(4.51±3.16)g;其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相关,拟合关系式为W=2.1606×10-5L2.9537(R2=0.9323,n=1207);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为L∞=112.88 mm、K=0.46、t0=-0.51 a,体质量生长拐点为1.84a;应用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估算总死亡系数(Z)为1.87,利用Pauly经验公式估算自然死亡系数(M)为1.07,捕捞死亡系数(F)为0.80,开发率(E)为0.43。研究表明,太湖水域麦穗鱼面临的捕捞压力较轻,处于适度利用状态,这与太湖水域无针对性捕捞且设有禁渔期有关,同时开捕期内肉食性鱼类面临的捕捞压力也有利于小型鱼类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量2008—2009和2018—2019年在北部湾海域沿岸北海和东方渔港采集的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品,所得的生物学数据,利用FiSAT Ⅱ软件体长频率分析(ELEFAN)技术,分析斑鳍白姑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和开发率等的变化,以评估2个时段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的开发利用状况。结果显示:2008—2009和2018—2019年2个时段北部湾斑鳍白姑鱼优势体长分别为11~17 cm和10~15 cm,平均体长由14.83 cm减小到12.59 cm;优势体质量分别为30~100 g和10~80 g,平均体质量由85.88 g降低至52.91 g;2018—2019年的平均体长、平均体质量分别下降了15.1%和38.4%。2个时段异速生长因子b分别为2.84和3.00,表明斑鳍白姑鱼趋向匀速生长。估算的渐进体长由24.15 cm下降为22.05 cm,下降了8.7%,开捕体长由12.56 cm下降至10.29 cm,下降了18.1%。生长参数K分别为0.39和0.32;总死亡系数分别为1.39和1.17,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98和0.90,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0.41和0.28;估算的开发率分别为0.29和0.24。综上,北部湾斑鳍白姑鱼趋于小型化,目前该资源呈轻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5.
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垂直分布与水温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由于近海资源的衰退,国内有关渔业企业都把大洋性金枪鱼渔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大眼金枪鱼因其市场价值高,一直是我国金枪鱼船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国外学者已经对大眼金枪鱼的分布和生理、生态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和探索。Mohri和Takeda[1]在印度洋通过常规和深水延绳钓探捕试验,研究大眼金枪鱼的垂直分布以及最适水温范围。Mohri[2]利用金枪鱼延绳钓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推测大眼金枪鱼分布的最适水温范围。但目前国内对金枪鱼渔业的研究尚处于初期,大多局限于对金枪鱼渔业生产技术的分析探讨或渔获产量的描述统计,有关大眼金枪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近海资源的衰退,国内有关渔业企业都把大洋性金枪鱼渔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大眼金枪鱼因其市场价值高,一直是我国金枪鱼船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国外学者已经对大眼金枪鱼的分布和生理、生态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和探索。Mohri和Takeda[1]在印度洋通过常规和深水延绳钓探捕试验,研究大眼金枪鱼的垂直分布以及最适水温范围。Mohri[2]利用金枪鱼延绳钓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推测大眼金枪鱼分布的最适水温范围。但目前国内对金枪鱼渔业的研究尚处于初期,大多局限于对金枪鱼渔业生产技术的分析探讨或渔获产量的描述统计,有关大眼金枪鱼…  相似文献   

7.
两种延绳钓钓具大眼金枪鱼捕捞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延绳钓钓具的有效捕捞努力量和捕捞效率,有助于提高CPUE标准化的精度、减少非目标鱼种的兼捕。2009年10月-12月,在基里巴斯吉尔伯特群岛海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使用传统钓具和试验钓具。根据各深度段内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渔获率(CPUE)估计其栖息地偏好指数,利用“确定性栖息地模型”估计捕捞大眼金枪鱼的有效努力量,应用T检验分析该海域延绳钓试验钓具和传统钓具的捕捞效率,对钓具的改进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试验钓具的名义CPUE大于传统钓具的名义CPUE,两种钓具的有效捕捞努力量明显小于各自对应的名义捕捞努力量,且存在显著差异;(2)试验钓具大眼金枪鱼的捕捞效率高于传统钓具;(3)当以大眼金枪鱼为目标鱼种时,建议使用试验钓具,以提高捕捞效率;(4)不同的钓具对同一鱼种的捕捞效率不同,大眼金枪鱼在不同深度段的分布可以估计其环境偏好和钓具的捕捞效率,“确定性栖息地模型”可用于CPUE的标准化以提高有关鱼种资源评估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1-2015年南海海域灯光罩网渔船捕获的鸢乌贼样品,利用Fisat II软件对南海鸢乌贼群体的生长死亡系数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南海没有大型群鸢乌贼个体,且雌性个体(12.05cm)比雄性个体(10.91cm)大;南海北部和南部的鸢乌贼均呈正异速生长,胴长和体质量关系b值分别为3.470~3.605和3.379~3.773;生长参数K反映了南海北部更适合于雄性鸢乌贼生长;南海南部海域鸢乌贼雌性(1.84)和雄性(1.76)总死亡系数相差不大,开发较为均衡;南海北部海域鸢乌贼雌性(0.60)总死亡系数远小于雄性(4.83),显示该海域鸢乌贼未能充分开发。从渔业资源开发的角度,渔业政策偏向于开发南海南部鸢乌贼资源,使得北部鸢乌贼资源未能充分开发,不利于南海鸢乌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夏季、冬季和2007年春季、秋季在福建沿岸近海作业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结果,对其中1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运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和开发率.结果表明:大部分鱼类已呈现个体小型化.16种鱼的开发率过高,处于超额开发状态,其中,5种为中度超额开发,开发率介于0.7~0.8之间;11种为轻度超额开发,开发率为0.5~0.7.建议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利于鱼类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保护和开发辽河口鮻资源,于2014—2015年4个季节对辽河口开展了渔业资源调查,对其中1135尾鮻Liza haematocheila的群体结构、体长、体质量、生长、死亡和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鮻平均体长为193.8 mm,优势体长组为180~190 mm,平均体质量为103.7 g,优势体质量组为80~100 g,说明鮻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鮻体长-体质量关系为W=2×10~(-5)L~(2.9545)(R~2=0.9161,n=1135),采用ELEFAN方法,计算得到鮻极限体长L_∞=404.3 mm,生长参数k=0.31,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_0=-0.44 a,拐点年龄为1.81 a;对照20世纪80年代对渤海鮻群体调查结果发现,L_∞值从620.0 mm下降到现在的404.3 mm,拐点年龄由3~4 a下降到1.83 a,说明当今鮻群体小型化、低龄化严重;通过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求得年瞬时总死亡系数Z=2.20,根据Pauly经验公式计算得到年自然死亡系数M=0.42,换算得到年捕捞死亡系数F=1.78,开发率E=0.809,表明鮻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研究表明,根据鮻单位补充量等渔获量模型分析,综合考虑其拐点年龄、生长、死亡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建议辽河口鮻最适开捕年龄为1.81 a,对应开捕体长为203 mm。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蔗茅无性系气体交换特性,筛选高光效种质资源,为开展高光效品种培育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自然条件下,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36份蔗茅种质资源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如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蒸腾效率、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36份蔗茅种质资源平均净光合速率为17.61μmol·m~(-2)·s~(-1),倍数变化为2.28;平均气孔导度为0.15 mol·m~(-2)·s~(-1),倍数变化为2.88;平均胞间CO_2浓度为163.49μmol·mol~(-1),倍数变化为2.29;平均蒸腾速率为2.17 mmol·m~(-2)·s~(-1),倍数变化为1.96;平均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为1.38 MPa,倍数变化为1.60;平均蒸腾效率为124.43μmol CO_2·mol~(-1)H_2O,倍数变化为1.93;平均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为8.12μmol CO_2·mmol~(-1)H_2O,倍数变化为1.75。36份蔗茅无性系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变异系数范围为11.79%—26.79%,其中,气孔导度变异系数最高(26.79%),净光合速率次之(21.48%),叶片瞬时利用效率最低(11.79%),36份蔗茅无性系光合气体交换参数间存在较大差异。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呈显著负相关;气孔导度与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蒸腾效率呈显著负相关。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叶片饱和水汽压亏缺与经度呈正相关,与海拔、纬度呈负相关,依据海拔划分为高海拔和低海拔,高海拔拥有相对较高的光合速率。进一步利用主成分分析选出2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9.79%,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即光合效率作为第一主成分的主导因子;胞间CO_2浓度、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蒸腾效率即水分利用效率因子作为第二主成分的主要因子。36份蔗茅无性系材料可划分为五类,分别划分为光合效率高、较高、中、低、较低和水分利用效率高、较高、中、低、较低类5个类群。在聚类基础上进行逐步判别分析,7个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有5个进入判别函数,建立了5个判别能力较高的判别模型,回判的准确率达97.22%。【结论】第Ⅳ大类群具有较高光合效率和较高水分利用效率,材料丰富,拥有较好的育种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导数光谱在棉花农学参数测定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大田和室内试验,测定了2个品种的棉花冠层、完全展开倒3叶在不同时期的高光谱反射率及对应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并证实了棉花导数光谱对消除土壤背景影响及寻找特征波长方面的作用.将导数光谱用于棉花农学参数的测定,发现棉花冠层和叶片光谱都存在红边位移现象,并且红边参数(红边位置、红边幅值、红边面积)与叶面积指数、鲜叶质量、干叶质量和叶绿素含量有显著相关,从而证明用棉花导数光谱测定它的某些农学参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以百日草3~4叶期的穴盘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高温胁迫下不同浓度(10,20,30,40 mg/L)烯效唑(S3307)对百日草幼苗的同化产物分配、光合作用、水分利用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S3307处理的百日草幼苗的株高降低,茎粗增加,地上部冠干重、地下部根干重及其根冠比均大于对照,并且S3307处理还提高了百日草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叶片水分利用率,显著减缓了高温胁迫对百日草幼苗光合系统Ⅱ(PSⅡ)的抑制作用,使百日草幼苗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下降缓慢,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升高幅度增大,从而使光合机构免受高温胁迫的伤害。以30 mg/L的S3307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A new method for modifying the structure dynamic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is paper.By taking the modal test results as the criterion,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modify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to get better agreement between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铣削加工中铣削切削参数的非线性优化,研究了铣削参数优化求解问题。【方法】以最大生产率为目标建立了铣削切削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将试验优化设计中均匀设计的思路引入优化过程,根据均匀设计原理,在优化模型的设计变量空间内均匀分布一系列点,然后将可行域内的上述系列布点作为优化计算的系列初始点,并运用MATLAB工具箱函数分别开始进行优化计算。【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均匀设计变量的铣削用量优化方法,得到了优化模型的一系列局部最优点,比较所有局部最优点的最优值,即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该优化问题的全局最优解。实例计算表明,单工序切削时间减少了5.72s,表明该方法对铣削用量的优化是可行的。【结论】采用均匀布点的铣削用量优化求解方法可求取非线性多峰值函数的全局最优解。  相似文献   

16.
有机肥对土壤脲酶活性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采用氮流动连续分析仪对长期定闰试验地土壤脲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脲酶总量、动力学参数和热力学参数均证明,施有机肥对土壤脲酶活性特征的影响远大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土壤,在各处理中脲酶的Vmax、Vmax/Km,k,F0值均最大,Ea,ΔH和ΔG则最小。  相似文献   

17.
目前水产下脚料不能得到合理利用,被大量废弃。本研究筛选几株能高效发酵水产下脚料的菌株,分解下脚料产生游离态氮、磷、钾等植物所需营养素。从市售微生物肥料、土壤、腐败鱼体中的微生物分离出44株菌,分别进行单一发酵水产下脚料实验、解磷解钾固氮实验、协同拮抗实验以确定能较好共同发酵水产下脚料的菌株;并通过建立聚类树,结合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点,推断菌株的生物属性。最终筛选得到的4株菌分别为,GP2食酸菌、GS4假单胞菌、ZP1黑曲霉和ZP3酵母菌。筛选确定的4株菌,具有较好的发酵水产下脚料产生氮、磷、钾等植物所需营养素的能力,且4株菌作用的发酵液中氮、磷、有机质含量均超过国家微生物肥料标准,这4株菌可以用于水产下脚料发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明确中国小麦主要后备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黄矮病的抗性程度和水平,为培育抗病新品种、品种审定与推广、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降低品种抗性“丧失”风险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条中33号(CYR33)等、叶锈菌PHT、THT等、秆锈菌21C3、34C2等、对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具有毒性的白粉菌混合菌系、赤霉病菌、纹枯病菌强毒力菌株和BYDV-GAV株系对1999-2014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1 815份次试验材料进行成株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重要材料连续进行两年试验,以确保结果的重复和可靠。【结果】在所鉴定的品系中,具有3种抗病性以上的品种(系)共250个,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共310个;中抗和高抗条锈病品种占参试品种的(39.8±21.7)%、中感和高感品种占(39.7±27.9)%;赤霉病、纹枯病、秆锈病和白粉病抗病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1.5±27.5)%、(31.1±35.6)%、(48.2±25.6)%和(25.0±14.6)%、感病品种分别占(68.5±27.5)%、(62.2±38.6)%、(31.3±20.7)%和(70.7±14.6)%;抗叶锈病品种比例仅为(9.9±3.8)%,感病品种高达(70.4±15.1)%;除河农831表现中抗外,所有品种对黄矮病均表现感病,未出现高抗品种。【结论】抗源缺乏的病害未鉴定出抗性强的品种,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品种主要出现在甘肃、四川等地,抗叶锈小麦品种(系)较少。  相似文献   

19.
在结构方程恰好被识别时,研究了外生变量设计矩阵X复共线时联立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问题,提出了参数的一种修正间接岭估计方法,并证明了这种参数估计的良好统计性质,最后给出了在修正间接岭估计均方误差最小意义下岭参数的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WRKY转录因子与植物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答密切相关。通过对大豆WRKY转录因子基因GmWRKY148的克隆及在大豆发状根中过表达后对疫霉根腐病抗性的分析,探究大豆与大豆疫霉菌互作的作用机理。【方法】以拟南芥的AtWRKY44序列为探针,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在大豆Williams 82的根部组织中得到其同源基因Glyma.14G199800,命名为GmWRKY148。对GmWRKY148蛋白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利用qRT-PCR方法分析该基因在大豆的根、茎、叶、子叶和接种大豆疫霉菌不同时间点的转录水平;利用双酶切的方法将GmWRKY148完整的CDS序列连接到植物过表达载体p Bin GFP2中,利用基因枪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到洋葱表皮细胞中,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利用发根农杆菌K599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经过GFP荧光筛选和qRT-PCR检测,获得大豆过表达GmWRKY148的阳性发状根(OE-GmWRKY148)和转入p Bin GFP2空载体(EV)的阴性对照发状根。对过表达GmWRKY148发状根和阴性对照发状根接种大豆疫霉菌,统计病斑长度、疫霉积累量和卵孢子萌发情况。【结果】GmWRKY148的CDS序列全长为999 bp,编码332个氨基酸,等电点为7.61。系统进化分析发现,GmWRKY148与菜豆(Phaseolus vulgaris)、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的WRKY转录因子亲缘关系十分相近,且与菜豆的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GmWRKY148定位在细胞核中。组织表达分析显示,GmWRKY148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茎和叶中次之,在子叶中最低。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接种大豆疫霉菌P6497后,在感病品种Williams和抗病品种Williams 82(含有Rps1k)中,GmWRKY148受诱导逐渐上调表达,在侵染24 h后表达水平均达到最高,但在Williams 82中的上调倍数更高。对过表达GmWRKY148和转空载体的大豆阳性发状根分别接种大豆疫霉菌P6497的菌丝块,比较接种24 h后的病斑长度和疫霉积累量,结果显示,与对照EV相比,过表达GmWRKY148大豆阳性发状根的病斑长度显著变短,疫霉积累量显著降低。对过表达GmWRKY148和EV的大豆阳性发状根分别接种疫霉菌P6497的游动孢子,并在接种后24、36和48 h用显微镜观察菌丝的侵染及卵孢子萌发数量,统计结果显示,过表达GmWRKY148的大豆阳性发状根与对照EV相比,菌丝的侵染率及卵孢子萌发率均显著降低。【结论】GmWRKY148参与调控大豆与大豆疫霉的互作,能够增强大豆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