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芸芥与芸薹属属间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选用 5个芸芥与 6个芸薹属种进行杂交 ,研究了芸芥与芸薹属属间杂交的亲和性 ,试验结果表明 :芸芥与芸薹属的远缘杂交属于高度不亲和 ,结角率为 2 .76 % ,结籽率为 1.35 %。影响其杂交亲和性的因素有杂交亲本基因型、杂交组合方式 ,其中以芸薹属作母本的杂交亲和性要高于以芸芥作母本的组合的杂交亲和性。  相似文献   

2.
以芸薹属作物甘蓝型油菜、红菜薹和小白菜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三者之间的杂交亲和性和远缘杂种优势。杂交亲和性的调查结果表明,3种作物之间远缘杂交均具有一定的杂交亲和性,各组合的母本结实率在52.34%~92.46%之间,杂交亲和指数在3.41~7.85之间,且母本结实率与杂交亲和指数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比较不同作物间的杂交亲和性,以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的组合平均亲和指数最高。而在父本相同的情况下,以不育系作母本的组合比以相应的保持系作母本的组合,其杂交亲和性要高。在参与品种比较试验的各材料中,有3个组合的地上营养体产量比对照增产,其中组合:608A×RH03B和608A×JH01B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结合杂交亲和性的调查结果,这两个组合可考虑作菜用或饲用。  相似文献   

3.
萝卜与甘蓝型油菜和黑芥的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大有  王爱云  李栒 《作物研究》2006,20(2):124-126
2004年利用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和1个黑芥品种与日本樱岛大根萝卜进行正反交,以研究远缘杂交的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萝卜与油菜的远缘杂交存在严重的生殖障碍,F1种子的产生与杂交的组配方式、杂交亲本的基因型有关;授粉子房离体培养能够提高属间杂交种产生的频率;F1植株的形态大多数偏向母本。  相似文献   

4.
芝麻菜属与芸薹属属间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芝麻菜具有抗旱、抗病、耐瘠等特性,是优异的油料作物资源。针对芝麻菜的利用现状,从芝麻菜属与芸薹属属间远缘杂交以及杂交不亲和性研究等方面,综述有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刘忠松 《作物研究》1994,8(3):27-30
为了转育芸薹属植物核、质基因组编码的有利性状到甘蓝型油菜中,用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作父本,与A、AB、Bc和C细胞群14个品种及4份新疆野生油菜杂交,研究远缘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杂交亲和性以甘蓝型油菜作父本与AB细胞群杂交最强,亲利指数平均达3.27,与C细胞群和新疆野油菜最弱,亲和指数分别为0和0.01杂交亲本尤其是母本品种对杂交亲和性有明显影响。杂交不亲和的原因有三:不结角、不受精和胚败育。还对克服油菜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减数分裂中的二倍体化是异源多倍体物种形成与进化的细胞学基础。本文综述了芸薹属异源多倍体中细胞学行为及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虽然芸薹属三个栽培二倍体种间的成对杂交进化形成了三个栽培异源四倍体种,但自然界没有发现包含三个基因组的芸薹属异源六倍体种。通过芸薹属六个栽培种间的几种杂交途径人工合成的芸薹属三基因组异源六倍体(2n=54,AABBCC)均同时表现二倍化与非二倍化的减数分裂行为、产生整倍体与非整倍体后代,显示不同的基因组稳定性(B>A>C)。芸薹属异源四倍体、六倍体所具有的细胞质背景、染色体组的组合及亲缘关系均可影响它们的减数分裂行为、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及组成,进而为遗传育种产生新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丰富种质资源,加强品种选育工作,我们对从美国引进的花生属的几个野生种在进行观察的同时,并与花生栽培种四大类型代表品种进行了杂交,以探索其杂交亲和性,杂种优势及后代遗传变异规律,为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一、材料与方法 1979年7月下旬在温室采用花生栽培种四大类型代表品种做母本,以A.mo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普通小麦与山羊草属的杂交F1代的育性、细胞遗传学表现及育种利用潜力,以普通小麦7182和丰优1718为母本,分别以卵穗山羊草SY163和离果山羊草SY119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F1代的生育特性、染色体构型、田间条锈病抗性、F1自交和回交结实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植株生长势较强,株型倾向母本,成熟期穗子易断,壳硬;杂交F1代高度不育,花粉可育率1.26%~3.54%,回交结实率2.08%~5.26%,仅普通小麦/卵穗山羊草自交结实,但结实率最高仅为0.25%。7182/SY163、7182/SY119、丰优1718/SY163、丰优1718/SY119杂交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构型平均分别为31.11I+1.90II+0.03III、20.04I+7.45II+0.02III、30.08I+2.40II+0.04III、22.37I+6.30II+0.01III,说明普通小麦与2种山羊草杂交亲和性差,且可交配性主要由山羊草基因决定。田间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F1代均对条锈菌混合小种高抗或免疫,这对于丰富小麦抗病基因资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韩国勇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7):1311-1317
为了解茶梅品种间杂交亲和性并为其亲本选择选配提供理论依据,以 12 个茶梅品种为材料,采用不规则配组法共配对 72 个组合,开展了花粉活力比较及杂交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有 66 个杂交组合能结实(91.7%),每个组合平均结实率为28.63%,其中 14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强(结实率在 50%以上),并以‘晚霞’ב银元’的杂交亲和性最好(结实率达 100%),43 对组合杂交亲和性较强(结实率在 10.0%~46.2%),9 对组合的杂交亲和性较差(结实率低于 10%);另有 6 对杂交组合无法获得杂交果实(8.3%);花粉活力对杂交亲和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杂交亲和性与花粉活力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供试茶梅品种中,‘有希’作为杂交父本或母本的亲和性均表现较强,‘乙女’、‘秋芍药’、‘昭和之荣’作为杂交母本的结实性较强,‘东红牡丹’、‘丹玉’、‘银元’、‘堪次郎’作杂交父本可增强母本结实性,‘晚霞’具有适合作杂交母本的单一偏向性。  相似文献   

10.
实验以10个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的正反杂交组合为材料,分别提取杂交组合果皮、种胚以及母本自交系植株叶片的DNA。每一个正反交组合选取10对多态性SSR引物,对正交组合的母本、正交组合果皮、反交组合母本、反交组合果皮和杂交种F1种胚的DNA进行扩增。数据分析显示,97.5%杂交组合果皮的SSR标记带型呈纯合单一带型,与其母本相同;有2.5%杂交组合果皮DNA扩增出双带型,与杂交种胚相同。根据重复分析结果推测,这可能与母本自交系在某些位点处于杂合状态有关。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SR标记分析玉米杂交组合F1果皮DNA,可以快速鉴定出母本自交系的DNA指纹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取样分析,比较了诸葛菜、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在石灰土上的无机营养状况。结果表明:诸葛菜有极强的耐低浓度的P、K、B、Zn、Mn等的能力。对Na和Cu有拒吸作用。这种能力是诸葛菜的喀斯特适生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油菜与诸葛菜属间远缘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远缘杂交双受精前雌雄不亲和性,本实验采用60ppm的赤霉素、100ppm的甘氨酸涂抹油菜柱头、10ppm的H_3BO_3 5%的蔗糖涂抹去掉柱头的油菜花柱和蒙导法。赤霉素效果最好,获10粒种子,甘氨酸有一定效果得到3粒种子。而截去柱头和蒙导法均未见效果。在获得的13粒发育不全种子中,7粒种子萌发成苗。幼苗形态介于油菜与诸葛菜之间。  相似文献   

13.
以甘蓝型油菜(AACC,2n=38)品种Oro与诸葛菜(OO,2n=24)属间杂交F4世代中出现的五倍体单株(AACCO,2n=50)为起始材料连续自交选育、鉴定,直至获得F12群体。各F12株系间表现一定的形态差异, 但株系内植株形态特征一致。细胞学观察表明85.3%的F12单株具有与甘蓝型油菜相同的染色体数目,花粉母细胞(PMCs) 减数分裂中正常配对和分离;其余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37、39和40;红紫色植株在减数分裂中有落后染色体,四分体时期会出现微核。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未检测出整条的诸葛菜染色体;但AFLP分析表明存在渗入的诸葛菜DNA片段。F12植株的脂肪酸组成及硫苷含量表现较大的变异, 有的植株油酸含量高于Oro而硫苷降低。  相似文献   

14.
十字花科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oceus)是我国有开发价值的优质油料作物种源。1.诸葛菜的种子油分品质优良.农艺性状较好.是潜在的优质油料新作物。2.诸葛莱的种子油分品质优异.棕榈酸、亚油酸的含量较高.亚麻酸、芥酸的含量较低.是油菜优质育种的优良种源。3.诸葛菜还可以作为蔬菜、观赏植物的种源和体细胞遗传学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5.
将诸葛菜作为油料作物进行引种栽培,并对诸葛菜栽培条件下各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和单株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诸葛菜单株产量的直接构成因素中,贡献最大的是全株角果数,其次是每角粒数,再次是千粒重。一次有效分校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全株角果数的间接作用超过了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直接作用。其余性状与单株产量无显著偏相关,对单株产量的偏回归系数和通径系数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1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与埃塞俄比亚芥进行了正反杂交。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莱与埃塞俄比亚芥的种间可交配性很低,但在反映可交配性强弱的各个性状上,基因型间的差异显著。甘蓝型油菜作母本时,受精频率和结角率都较反交为低,在获得杂种种子和杂种植株上明显优于反交。约2/3的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低生活力杂种种子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能萌发形成植株,反交的萌发率几乎为零。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的F_1植株能与甘蓝型油菜回交,与埃塞俄比亚芥回交不亲和。由于种间杂种F_1植株群体中常出现大量的母型植株,且获得的真杂种种子出苗率又很低,因此提出以F_1杂种植株数为基准的可交配指数来衡量种间可交配性高低。  相似文献   

17.
种子脂肪含量是花生的重要经济性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花生脂肪含量遗传的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为高脂肪含量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开发及基因组选择策略的确定提供依据。选用不同脂肪含量的中间型花生品种豫花9326及潍花6号,龙生型农家品种永城小麻壳,珍珠豆型品种湛油62及泉花6号,配置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索氏残渣法分析5个亲本、20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等3个世代种子的脂肪含量,利用广义遗传模型分析脂肪含量遗传的种子胚基因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及其遗传力。研究结果表明,双亲之一具有较高脂肪含量,另一亲本具有中等以上脂肪含量,则F1的脂肪含量较高;双亲脂肪含量中等,或者亲本之一脂肪含量较低,则后代脂肪含量较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方差最大,其次为母体加性效应,母体显性效应的方差较小,种子脂肪含量无细胞质效应。种子直接效应的遗传力大于母体效应。高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正值较大,低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的负值较大,中间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数值基本居中,方向有正有负。本研究表明脂肪含量的遗传主要受种子自身基因型的加性效应控制,其次是母体加性效应,无细胞质效应。高脂肪含量花生品种豫花9326和永城小麻壳是优良的高脂肪含量供体亲本。挖掘种子脂肪含量关键调控基因应该兼顾荚果皮中表达基因对种子脂肪含量的调控作用。杂交后代选择及分子标记开发应注重基因的累加效应和优良单倍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用14个亲本所配制的91个杂交组合进行产量比较试验,分析组合的产量优势,及其与亲本的配合力和亲本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菜杂交种的产量优势普遍存在,49.5%组合的超亲优势达到了显著水平,配合力、亲本系数与杂种产量和杂种优势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杂种组合选配时应考虑配合力和亲缘关系。6个最高产杂种组合的分析表明,杂交种亲本的亲缘关系较远、配合力较高,则产量优势明显。这6个组合的亲本中均含有中国亲本。  相似文献   

19.
由于异源多倍体物种的进化时间久远,难以知晓确切的二倍体亲本,现在推测的自然界现存二倍体种又经历过独立的演化,因此,通过特定的实验方法从天然的异源多倍体物种中剥离出特定染色体组并重建异源多倍体的基本种,将为研究异源多倍化过程中祖先基因组的遗传与互作提供独特的材料。现已通过不同的杂交策略,从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和异源四倍体种甘蓝型油菜中成功重建它们的一个基本种。例如以人工合成的芸薹属异源六倍体(如埃塞俄比亚芥与白菜杂交的AA.BBCC)为桥梁,其中的C染色体组被选择性的丢失后产生的芥菜型油菜(AA.BB)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形成的杂种(BBAC)自交后便可重建黑芥(BB)祖先种;将四倍体与二倍体种之一杂交后形成的同源异源六倍体(如AAAACC)连续自交,使处于同源四倍体状态的染色体组(A)快速丢失而重建另一个二倍体基本种(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