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树类脂是从毛白杨树皮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经中国林产化工研究所分析研究,它含有粗蛋白质7-7%,粗脂肪23-3%,粗纤维25-7%,无氮浸出物46-8%,灰分2-7%。它富含多种维生素(VE、VC等)和胡萝卜素(60~80mg/kg),微量元素(Cu、Mn、Fe、Zn、Co、Se、Mo等)、18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70%~75%)、磷脂(0-7%~2-0%)、甾醇(2%~4%)等多种畜禽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在用作畜禽饲料添加剂方面,对于开发利用当地饲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C和酵母铬改善蛋鸡夏季生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产蛋率在70 % ~80 % 间的父母代伊莎种母鸡1280 只及128 只公鸡,分为16 个处理组,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期50 天,观测不同添加剂量的维生素 C 和酵母铬对夏季高温期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 日平均气温超过30 ℃的状况下,饲料中添加万分之四维生素 C 和十万分之一酵母铬,可有效克服高温对蛋鸡生产性能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外提高蛋鸡产蛋量的10种方法一、加喂维生素C。俄罗斯的研究结果表明,当鸡舍温度为32℃时,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60毫克维生素C,10周内可提高产蛋率12%左右;舍温为35C时,在每公斤饲料中添加44毫克维生素C,在20周内可提高产蛋率11%。在17....  相似文献   

4.
商品猪饲料中的维生素实际添加量变化范围很大,但都高于NRC需要量。商品仔猪饲料中维生素添加量的变异最小(40.5%),肥育猪饲料的变异最大(66.7%)。维生素添加量变化范围最小的是仔猪料中的维生素A,变化范围最大的是生长猪料中的叶酸,美国五类商品猪饲料中维生素的用量平均为NRC需要量的307%。我国的相关行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商品猪饲料中维生素的添加量,没有理由使用NRC需要量作为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刘刚 《水禽世界》2000,(6):32-33
在常规的家禽饲料中,只添加 13种维生素,即4种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9种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C不在推荐添加之列。近年来,随着对维生素C生理效应研究的深入,在家禽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已引起畜牧科技人员的重视。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其生理功能之一就是预防坏血酸病。维生素C普遍存在于蔬菜、水果及各种青绿植物中,饲料中的抗坏血酸极易因高温或暴露于空气中而氧化,因此,在常规配合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甚微。1家禽体内维生素 C的生物合成 家禽有合成维生素C的能力,维生素C的生物合成受许多因素的影…  相似文献   

6.
导致家禽维生素需要量提高的因素导致家禽维生素需要量提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1.1饲料成分家禽日粮中天然维生素的含量因饲料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不同日粮中某些维生素的含量变化很大。天然饲料中以结合形式存在的维生素通常不能被家禽利用,如:豆粕中烟酸的利用率为100%,而小麦和高粱为0,玉米为0~30%;玉米、棉仁粕和大豆粕中生物素的利用率估计为100%,而其它饲料中则变异很大,如小麦中生物素的利用率只有5%;玉米中胆碱的可利用率为100%,大豆粕仅为60%~75%。1.2应激、疾病…  相似文献   

7.
据国外资料报道,饲料中Na、K、Cl的平衡对产蛋鸡的生产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当Na+为0.14%~0.28%,Cl-为0.2%~0.24%范围内平衡时,产蛋率、蛋重、蛋壳形成和饲料转化率等项指标效果最佳。使用NaCl很难使饲料中的Na、Cl平衡在上述范...  相似文献   

8.
生物技术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1微生物发酵制品———单细胞蛋白(SingleCellProtein,SCP)SCP是指利用各种基质大规模培养细菌、酵母菌、霉菌、微藻、光合细菌等而获得的微生物蛋白,是现代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的重要的蛋白来源。SCP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40%~80%不等,所含氨基酸组分齐全平衡,且有多种维生素,消化利用率高(一般高于80%),其最大特点是原料来源广,微生物繁殖快,成本低,效益高。因此,在当今世界蛋白质资源严重不足情况下,发展SCP愈来愈受各国重视,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生物工程产业。在我国生物技术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9.
国内鸡粪饲料化处理设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鸡粪饲料化处理设备黑龙江省畜牧机械研究所陈凤琴据测定,干鸡粪中含有粗蛋白20%~34%,灰分26%~29%,粗纤维11%~14%,钙7%~10%,磷2%~3%,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我国从70年代开始鸡粪饲料化方面的研究,已有一批鸡粪饲料化处...  相似文献   

10.
高温环境蛋鸡补饲小苏达效果好饲料中Na、Cl、K的平衡对产蛋鸡产生重要的影响,当Na离子为0.14%~0.28%,Cl离子为0.2~0.24%范围内平衡时,产蛋率、蛋重、蛋壳形成和饲料转化率等项指标效果最佳。但使用NaCl很难使饲料中的Na和Cl平衡...  相似文献   

11.
育成鸡开产前的钙,磷,维生素D营养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育成鸡开产前的钙、磷、维生素D营养需求曲志娜尹凤歧李红卫王春华(农业部动物检疫所·青岛·266032)(哈尔滨铁路兽医卫生段不同日龄和不同产蛋水平的鸡对Ca需要量不同。在育成阶段雏鸡对Ca的需要量一般占饲料的0.9%~1%,而在产蛋阶段则需3.3%以...  相似文献   

12.
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类,如胡萝卜素、维生素 A、E 和 D 等,它们基本上随饲料摄入体内。饲料在贮备中,大部分维生素被破坏。据苏联研究,苜蓿在田野上干燥2天,胡萝卜素水平降低70%~75%,维生素 C—48~55%,维生素 B_1—25~37%,维生素 B_2—34~53%等;干燥7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单细胞蛋白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单细胞蛋白的开发利用河南省农科院信息所章练红单细胞蛋白(缩写SCP)是指各种基质大规模培养细菌,酵母菌、霉菌、藻类和担子霉获得的微生物蛋白(或菌体蛋白),是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的重要蛋白质来源。SCP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40%—80%,比大豆高33...  相似文献   

14.
60~80年代,我国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及养猪生产单位,曾对哈白猪杂交肥育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的优势率进行了测定,哈白猪与民猪正反杂交日增重与饲料利用率的优势率分别为13.8%~23.4%和6.8%~7.2%;与黑花猪分别为12%~13%和6.3%...  相似文献   

15.
由于鸡的消化道较短,饲料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较短,一般只能吸收所喂饲料中30%的营养,其余的都由粪便排出体外,故鸡粪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分析显示,鸡粪的干物质中含粗蛋白13.2%~35%、粗纤维11%~15%、粗脂肪2%~4%、粗灰分13%~33%、无氮浸出物13%~52%以及丰富的B族维生素等成分。  相似文献   

16.
1 种公猪的饲养 1.1 饲料 一是饲料营养,每千克日粮消化能12.55兆焦,粗蛋白质16%。钙磷比例为1.5:1。添加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注意微量元素如锌等的补充。二是饲料质量,防止滥用饲料添加剂和霉变饲料。三是饲喂量和日粮的体积,公猪体重150千克以上,每日投喂精料3.0~3.5千克,喂青料2千克左右,不让日粮体积过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牧草与精料比和商品形式的维生素A与E,对视黄醛和α-生育酚在体外瘤胃消失的影响。给装有瘤胃瘘管母牛饲喂80%或50%牧草,在体外用缓冲液处理的瘤胃液将类似于供体母牛的饲料孵育24小时,在人工瘤胃中加入不同形式的商品维生素E(喷雾干燥的、硅酸吸附物和液体包埋形式)与维生素A(明胶珠和液体包埋形式),维生素E均为消旋-α-生育酚乙酸盐,维生素A均为反式一视黄醛乙酸盐。日粮和维生素E的形式对人  相似文献   

18.
仔狐生后1~5日龄死亡率最高,占仔狐从产仔到断乳期间总死亡数的70%~80%。因此,抓好仔狐出生一周内的饲养管理,是提高仔狐成活率的关键时期。1初生仔狐早期死亡原因1.1死、烂胎在妊娠期饲喂发霉变质饲料,饲料单一或营养不全价,维生素供给不足,矿物质、微量元素缺乏,易导致妊娠胎儿发育中止,死胎和烂胎。1.2饿死初生仔狐唯一的食物是母狐乳汁,生后3~4周时仔狐的发育及健康全靠母狐的泌乳量及其质量。妊娠期和产仔、哺乳期日粮中蛋白质不足,会导致泌乳量下降。乳内脂肪不足可使母狐身体消瘦,因此也影响产乳。同…  相似文献   

19.
秸秆是农作物收获籽实后残余的茎秆和叶片。其粗纤维含量高达30%~50%,蛋白质为2%~8%,粗灰分在6%以上,除维生素D外其它维生素的含量均极低,是一类体积大、适口性差、营养价值较低、消化率不高的粗饲料。但是,秸秆饲料的来源广、种类多、数量大、价格低,含有植物光合作物所积累的一半以上的能量,作为非竞争性的饲料资源,只要能够进行合理的加工调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饲料工业的迅猛发展,进口饲料数量逐年增加。1998年连云港口岸1~5月份进口饲料达8船次,近5万吨,比去年全年增加326%。但进口饲料问题不少,80%批次达不到合同要求,同时有的船次饲料外观品质也较为低劣。我进口饲料质量问题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