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当粗缩病大面积发生时容易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甚至绝收。20世纪90年代初期,掖单二号繁种时粗缩病逐年发生,最初发病比例5%~30%,后来严重地块达到90%以上,每667m^2产量只有10kg左右,造成掖单二号退出市场。近年来又有一些其他品种也时有发生粗缩病害,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灰斑病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发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在东北辽宁、吉林局部地区发生严重,辽宁丹东地区玉米生长季节气温偏低、雨水较多、湿度较大是灰斑病的重发区,每年由于灰斑病导致玉米减产都在5%~10%。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病原菌是玉蜀黍尾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纹枯病在河南省原属次要病害,虽有发生,但危害不严重.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由于小麦品种、肥水条件等多种因素的改变,发生危害普遍、病情逐年加重,成为流行性病害,引起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还引起倒伏.特别在近几年来,危害普遍严重,重病区病茎率达 83%~ 95%,造成减产 10%~ 20%,局部地块产量损失达到 40%.该病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作物倒伏成因分析及抗倒对策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倒伏是作物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但给收割造成很大的困难,也造成籽粒产量和质量的巨大损失.据报道,美国玉米因倒伏造成的产量损失在5%~25%,大麦可达40%(Dyson,1984).在日本,按佐本启智(1960)报告,1958年日本的东北,北陆地方约有40%的水田发生倒伏,关东、东山近二成水稻倒伏,总计达49万hm2,减产稻谷21.4万t.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倒伏的困扰越趋严重,据日本植物调节剂研究会的小照氏报告,1984年度倒伏发生的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20%,达到40万hm2.鉴于倒伏的严重影响,国内外学者对作物的抗倒性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和平 《中国种业》2014,(11):45-46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玉米空秆现象时有发生,这会造成玉米减产,一般情况下减产5%-10%,严重时可达20%,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文章重点分析了玉米出现空秆的原因及采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大发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宋福金 《作物杂志》2006,22(1):69-70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病害中流行情况最复杂、潜在威协最大的病害,同时也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稻瘟病每年给水稻生产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40%~50%,甚致绝产。2005年黑龙江省稻瘟病累计发生66.7万hm2,其中穗颈瘟29.9万hm2,重发生县(市、区)15个,中等发生县10个。如庆安县,全县水稻面积7.3万hm2,发病面积达90%以上,其中绝产面积0.87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人民币以上。稻瘟病发病率之高,范围之广,损失程度之大,均为历年罕见。1大发生的原因1.1品种感病品种的抗病性减弱或丧失,是造成稻瘟病流行的主要内因。近年来……  相似文献   

7.
<正>马铃薯晚疫病概况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害。凡是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发生,其损失程度视当年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异,在多雨、冷凉、适于晚疫病流行的地区和年份,病害极易暴发流行,植株大面积提早死亡,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植株提前枯死,损失20%40%。19世纪40年代,晚疫病在爱尔兰的流行和为害举世震  相似文献   

8.
<正>山西省屯留县地处上党盆地,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无霜期长达160d,种植玉米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近年,病害有加重趋势,严重的达10%,对玉米的产量造成很大损失。1病害发生特点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国春玉米种植区普遍发生,在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和西南丘陵地区发生较严重,田间发病率2%~8%,重病田发病率60%~70%,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9.
汕头市草莓生产基地自20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每年种植面积均在200公顷以上,是本市水果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连年种植,又缺乏合理轮作,致使病害流行蔓延,有些病害甚至造成毁灭性损失,比如近年暴发的草莓枯萎病,平均发病率25%~30%,个别地块高达85%,严重制约着本市草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草莓病害进行调查,并总结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现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春荣 《中国种业》2013,(Z1):90-90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原本是玉米生产上的次要病害,在国内外均有发生,一般损失不大;但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夏玉米产区暴发流行,危害十分严重。在玉米褐斑病暴发年份,玉米种植区有接近50%田块发生不同程度的褐斑病,严重地块病株率达到100%,造成叶片干枯,甚至出现整株死亡。又因大多数农民对该病症状认识不清,防治措施不力,致使其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济源市农业科学  相似文献   

11.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青枯病又叫玉米茎腐病,近年来在我县每年都有发生,并有逐渐蔓延加重趋势。2006年全县青枯病发生面积5200hm^2,占全县玉米面积的17.3%;2007年发生面积5666.7hm^2,占全县玉米面积的20.1%。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达30%以上,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我国主栽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覆盖全国,但玉米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给玉米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玉米大、小叶斑病是国内外玉米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严重时可使叶片提早干枯,影响灌浆成熟,使玉米籽粒秕瘦,千粒重下降而减产,一般使玉米减产15%~20%,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正>枸杞炭疽病又称枸杞黑果病,是枸杞生长中一种毁灭性病害。影响枸杞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是空气相对湿度、降雨量和温度,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炭疽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染,降雨加速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病原菌发生的温度范围是1535℃,最适宜温度是2335℃,最适宜温度是2325℃;遇连阴雨病害流行速度更快,雨后4小时孢子萌发,225℃;遇连阴雨病害流行速度更快,雨后4小时孢子萌发,23天内造成全园受害,常年可造成减产损失20%3天内造成全园受害,常年可造成减产损失20%30%,严重时可达80%,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4.
雷玉明 《种子》2005,24(5):101-101
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是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在20世纪70~80年代采用种植抗病品种和药剂处理种子的方法一度得到有效控制,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包衣种子,也曾使该病得到有效防治.但近几年来,由于玉米杂交种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一些科研、教学、企业纷纷开展玉米制种,一些高感亲本的大面积种植和频繁交流,造成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由过去零星发生到目前的成片发生,由过去的次要病害上升到主要病害,个别亲本发病率达60%~70%的现象,造成15%以上减产,严重影响杂交种的质量,导致杂交种和土壤黑粉菌的带菌率升高,成为目前发病的主要根源.早期诊断是控制该病传播蔓延的主要手段.现将制种田玉米丝黑穗病和黑粉病的检验技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江  侯帅 《中国种业》2011,(Z2):66-68
大豆是黑龙江省主要栽培作物,栽培面积大约446.67万hm2,重迎茬面积30%~50%,病虫害比较严重,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所以,及时科学诊断和防治大豆主要病虫害,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确保大豆栽培丰产丰收有着重要意义。1大豆主要病害1.1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病害,比其他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大,一般造成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达50%~90%,甚至绝产。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是我国乃至世界总产量最高的作物,在农业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每年由于虫害导致的产量损失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0%以上。在我国,粘虫是玉米生产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粘虫取食不但造成大量玉米减产,而且每年防治粘虫必须使用大量农药,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了解粘虫和玉米间如何相互作用对玉米自身诱导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矮花叶病,又叫花条纹病、黄绿条纹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华北大部及西南、西北的部分地区发病较重,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感病,尤以苗期受害最重。一般可造成玉米减产5%~10%,流行年份可造成大面积严重减产,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1.识别要点1~2片叶时可出现症状,7片叶前后发病最重。最初在幼嫩的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纹(如种子带毒,幼苗子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病害的发生和为害呈上升趋势。另外,玉米生育期间正值高温季节,且旱、涝灾频繁发生,常引起多种玉米病害的发生流行,导致严重减产而  相似文献   

19.
<正>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据在全国18个省区的调查,常年发病率在10%~20%,严重年份可达50%以上,减产25%以上,并严重影响玉米品质,是玉米生产中继大小叶斑病、丝黑穗  相似文献   

20.
<正>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增长的新病害,其发展速度和危害程度超出了一般性病害,并且迅速成为世界性的大豆病害。在我国各大豆产区也均有发生,以黑龙江和内蒙古地区发病最为严重,发病率可达到60%~100%,造成减产甚至绝产,一旦发病,药剂防治效果甚微。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