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鄱阳湖棉区棉花种植适宜机械化采收,设置了棉花株距与行距两因素各三水平的密度配置,拟通过其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明确鄱阳湖棉区适宜机械化采收的棉花最佳株行距配置。结果表明:行距、株距配置形成的密度对棉花生育期、成铃及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密度高于36000株,hm2可通过株行距配置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对鄱阳湖棉区棉花单产不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农业统计、棉情监测数据的分析,指出近几年鄱阳湖棉区棉花生产的不稳定,分析了粮棉比价低、植棉密度下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灾害性天气频繁是造成鄱阳湖棉区棉花单产不稳或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组织领导、稳定棉价、合理密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新技术的推广与人员培训等稳定鄱阳湖棉区棉花生产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棉田综合经济效益,根据鄱阳湖植棉区的气候特点和耕作管理方式特点,通过多年的马铃薯棉花连作轻简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总结出一套马铃薯棉花连作的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详细介绍了鄱阳湖植棉区马铃薯棉花连作种植制度下,马铃薯板地轻简种植技术和早熟棉花直播轻简高效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4.
环鄱阳湖棉区植棉常遇的自然灾害及预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磊  张允昔 《江西棉花》2009,31(6):8-12
环鄱阳湖棉区是国家优势产棉集中区,是江西的优质高产棉区。在分析了环鄱阳湖棉区棉花生产上常出现的高温干旱、涝灾渍害、雹灾、台风和低温冷害自然灾害后,提出了相应的有效预防及补救措施。以提高环鄱阳湖棉区植棉的防灾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棉区棉花“三集中”的轻简高效理论与栽培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流域棉区轻简化栽培是棉花生产的必然选择。改传统育苗移栽棉为麦(油)后机械化直播棉的种植方式,并完善集中现蕾、集中成铃和集中吐絮的“三集中”调控技术是实现棉花生产轻简高效的有效途径。基于棉花“三集中”轻简高效理论和以此形成的麦(油)后早熟棉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真正实现了棉花种植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轻简快乐型”的转变,为加快提升棉田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棉花轻简高效种植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棉区是中国三大主要产棉区之一。近年来,受劳动力成本上升,棉花用工繁多、比较效益下降,以及生产中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当地棉花种植面积急剧萎缩。为改变现状,从棉花品种、轻简化机械化管理技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以及现代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长江流域棉花轻简高效种植技术措施及研究方向,为长江流域棉花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汉平原棉花生产轻简化实践,分析了当前江汉平原棉花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近年来该区轻简化(机械化)实践情况和发展棉花生产轻简化有利环境,提出了"集中种植、产业化经营、科技带动、市场保障、政府引导"等适合江汉平原棉花轻简化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环鄱阳湖植棉区棉花与马铃薯连作轻简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环鄱阳湖植棉区棉花生产的绿色轻简高效发展和棉花生产方式转变,于2014-2016年在环鄱阳湖植棉区进行了“棉花与马铃薯连作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模式直播棉花籽棉产量为3 453~4 541.1 kg·hm-2,马铃薯产量为16.83~28.65 t·hm-2。选用适宜的品种、合适的播种期、合理的密度等技术是确保该模式示范成功的关键技术。试验示范表明棉花与马铃薯连作是一种省工节本、培育地力、调温保墒、高产高效、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的轻简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该棉区传统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和配套栽培技术存在的制约棉花生产发展的问题,基于麦(油)棉两熟种植制度,研究形成了轻型育苗、机械化移栽和麦(油)后直播棉种植方式;并开展了新型种植方式下配套的增密和减肥技术研究,建成了适于长江流域棉区麦(油)棉两熟种植制度的棉花增密减肥轻简高效技术体系,为轻简高效植棉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西省棉花生产轻简化的调研,概述了目前国内棉花生产情况和江西省棉花生产现状及轻简化生产研究和示范情况,从农村强壮劳力减少、劳动工价上涨、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单位皮棉成本过高、无替代发展作物和确保原棉自给等方面阐述了目前需要发展棉花轻简化生产,指出了省投入不减产模式、降低劳动强度的机械化和集约化生产模式、取长补短的间套种提高棉田周年效益模式是目前江西适合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并提出了要加快研究成熟的不同轻简化生产模式和配套技术、推进轻简化生产覆盖率的建议,旨在促进江西省棉花轻简化生产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棉事指导     
《江西棉花》2005,27(6)
  相似文献   

12.
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和手摘棉纤维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分析机采棉和手采棉的纤维品质,发现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长度较手摘棉差1mm,断裂比强度较手摘棉差1.08cN·tex-1,短纤维率高于手摘棉,棉花主体品级为3级,较手摘棉低1级。由此提出在新疆早熟植棉区应加强断裂比强度高、纤维长、马克隆值适中的机采棉品种选育,以提升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棉花田间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虫棉种植面积的增大,棉盲蝽近几年来演变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并且其发生和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简述了近年来我国棉盲蝽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棉盲蝽发生日趋严重的原因、发生程度的特点、防治策略、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以及简单介绍了防治棉盲蝽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为棉田棉盲蝽的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白岩  杜珉  赵新民 《中国棉花》2015,42(9):9-11
对棉花机械采收技术进行了调研,通过与人工采棉在成本收益、人工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了机械采收技术的必要性,从全国棉花生产对棉田机械采收技术需求、农村社会化服务普及程度、技术成本是否在农民承受范围内等角度阐述了机械采棉技术的可行性,找出了限制我国发展棉田机械采收技术的主要瓶颈,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39份黄河流域棉区品种(品系)为材料,对黄萎病病指、铃重和单株铃数等12个农艺性状与棉铃黑果病的3个病害指标(单株黑果铃数、病株率和单株黑果铃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株黑果铃数是棉铃黑果病的核心指标;每个指标的决定性因子均有6个,育种家可利用所建立的该病害3个指标的回归方程在正常年份对其发生情况进行有效预测;多数农艺性状对该病指标的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其中黄萎病发病率、铃重、单株铃数、株高、单株果枝数和霜后花率的影响较大,且同一农艺性状对该病3个指标的效应正负相同。在棉铃黑果病抗性育种中,可在保持原有株高和霜后花率基本不变情况下,适当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铃重、单株铃数和果枝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疆植棉区2019年棉花生产和育种情况、种业情况的调研,阐述了2019年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现状、品种审定推广情况、种业发展现状.从棉花品种"多乱杂"情况依然是棉花生产的主要问题、地方堡垒保护主义较严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市场监督与规范种子生产加工力度不够等方面分析了棉花生产中品种的困境;从机采棉种质资源匮乏、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环洞庭湖棉区的桃源县进行湘杂棉8号的种植密度试验, 结果表明:在相同培管条件下,不同密度处理间农艺性状、籽棉产量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籽棉产量以24 000 株/hm2处理最高,为环洞庭湖棉区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19.
新疆机采棉加工过程中棉花品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谷国富 《中国棉花》2017,44(9):22-24
为了掌握新疆机采棉加工中棉花品质变化趋势,依据现有的棉花加工工艺,设计了试验方案,对新疆机采棉加工中的不同工序点棉花品质进行取样、测试、统计,并采用数据分析方法,对不同工艺环节的棉花品质变化进行了分析。随着加工工艺的推进,棉花反射率、黄色深度上升,棉纤维长度下降。  相似文献   

20.
采用整体挖掘冲洗法和图像扫描分析方法,研究瓜棉套作模式下棉花根系在水平0~40 cm、垂直0~80 cm土壤范围内的动态分布及根系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苗期根系主要分布在0~5 cm,蕾期在0~15 cm,花铃期至吐絮期在0~20 cm;垂直方向上,苗期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蕾期在0~20 cm,花铃期在0~30 cm,吐絮期在0~40 cm。套作棉苗期和蕾期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小于单作棉,至吐絮期超过单作棉;套作棉苗期和蕾期根总体积小于单作棉;套作棉蕾期和花铃期根系干物质质量小于单作棉。套作棉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根系干物质质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