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研究羊链球菌CVCC55001、CVCC55002株的菌种特性,制备了新的菌种批并对其形态及生化特性、培养特性、血清学特性、真空度、纯粹、剩余水分、毒力及免疫原性等进行鉴定,对其适宜培养基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该冻干菌种的形态及生化特性、培养特性、血清学特性、真空度、纯粹、剩余水分、毒力及免疫原性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二〇〇〇版质量标准的规定。在免疫原性鉴定中,未免疫羊的最小致死剂量:CVCC55001为1.2×104 CFU,CVCC55002为2.6×104 CFU,免疫组能够被有效保护。使用不同培养基对该菌进行培养比对,证实血清为该菌必需成分。本研究可为羊链球菌的制备和鉴定提供参考,也为该菌的稳定培养和疫苗工艺改进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有细菌分类鉴定方法,采用血清学、Biolog、16S rRNA序列分析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羊败血性链球菌病疫苗生产检验用菌种CVCC 553、55001和55002进行系统鉴定。结果显示,菌种CVCC 553、55001和55002血清群为兰氏C群;Biolog鉴定为马链球菌反刍亚种;16S rRNA序列分析与马链球菌反刍亚种模式菌株CECT 5772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9.72%),且在系统发育树中位于同一分支;与马链球菌反刍亚种模式菌株CCUG 47520的DNA-DNA的杂交值大于70%,分别为80.5%、80.2%、80.5%,与马链球菌反刍亚种模式菌株CECT 5772的平均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73%、97.64%、97.77%。因此本研究认为羊败血性链球菌病疫苗生产用菌种CVCC 553、55001和55002应为马链球菌反刍亚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对昆明系(KM)小鼠的致病性,同时探索建立HPS的KM小鼠感染模型,应用血清4型(SD-05、ZC-7、ND-21)、5型(BD-1、HB-08、PZ-26)菌株对KM小鼠进行毒力测定,然后以2种血清型最适菌株的最适剂量,腹腔注射KM小鼠开展攻毒试验,观察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并对死亡小鼠进行细菌分离以及PCR鉴定。结果显示:血清4型SD-05株、血清5型HB-08株毒力较强,对KM小鼠最适接种剂量分别为1.2×10~9及1.175×10~9 CFU;攻毒后小鼠出现颤抖、萎靡厌食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肺脏出血、胸腔积液等病理变化,并在小鼠组织器官中成功分离出HPS菌株。结果表明,HPS血清4型、5型菌株对KM小鼠存在较强致病性,且初步认定KM小鼠可作为HPS感染动物模型。本研究为HPS致病性研究及小鼠感染模型建立奠定了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测定牛、羊、猪三株不同种布鲁氏菌参考强毒株的毒力,选择了牛种2308、羊种M28和猪种S1330株,分别用雌性豚鼠(Hartley)和雌性小鼠(Balb/c)对其毒力进行测定。豚鼠测毒试验中,用含不同菌数的菌液腹股沟皮下注射5只豚鼠,测定2308、M28、S1330菌株的豚鼠最小感染量(MID),结果显示以上3种毒株对豚鼠的最小感染量分别为9 CFU、10 CFU和30CFU。小鼠测毒实验中,将2308、M28和S1330菌液按1×105CFU/0.2 mL/只腹股沟皮下注射小鼠各5只,2周后分别剖杀小鼠,取脾脏测定含菌量,平均脾含菌量分别为1676971、314765、83811CFU/g脾脏。豚鼠和小鼠测毒均显示牛种2308株毒力最强,羊种M28株次之,猪种S1330毒力最弱。本研究首次用豚鼠和小鼠同时测定了布鲁氏菌2308、M28、S1330株的毒力,补充了布鲁氏菌参考强毒株的毒力数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弓形虫△Ku80株感染对小鼠生长发育与致死性的影响,试验选取48只昆明小鼠,雌性各半,对其感染不同剂量的弓形虫△Ku80株,每天进行临床症状观察、体重和死亡情况记录以及器官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感染弓形虫△Ku80株的小鼠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小鼠的生长受到影响,且虫体的感染量越高,小鼠体重下降得越早,并提前死亡;结合剖检变化和器官指数分析,弓形虫△Ku80株感染对小鼠的肝脏、脾脏、肺脏、脑组织有显著损伤。说明感染弓形虫△Ku80株能够导致小鼠体重下降,出现胃寒症状,随着虫体感染量的增加可提高小鼠死亡速度,并造成肝脏、脾脏、肺脏、脑组织出现明显的眼观病变。  相似文献   

6.
为了调查内蒙古通辽市某羊场发病羊死亡的原因,对疑似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对病死羊进行剖检,无菌条件下采集心脏、肝脏、脾脏、肺脏等组织脏器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对分离菌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细菌生化检测、16S rDNA基因扩增及同源性比对分析和药物纸片扩散法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符合肺炎克雷伯菌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序列同源性为99.59%;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有较强的致死性;分离株携带多种毒力基因致病性较强。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多西环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等中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头孢哌酮、头孢氨苄等耐药。结果表明,分离株为肺炎克雷伯菌,是该羊场发病羊死亡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猪丹毒丝菌CVCC43005株作为生产用菌种的最高扩繁代次以及新型佐剂对该菌种免疫原性的影响,在对猪丹毒丝菌CVCC43005株形态、生化特性、培养特性、纯粹性、血清学特性、真空度、剩余水分含量、毒力及免疫原性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猪丹毒丝菌CVCC43005株种子批。将CVCC43005株(1986年冻干)用培养基进行了20次传代(F1~F20),并对其中的F5、F10、F15、F20代进行冻干并抽检测定。结果显示:抽检的各代次菌种均纯粹,形态、生化特性、培养特性均符合猪丹毒丝菌的特性,血清型为2型,真空度检查均呈现白色、粉色或紫色辉光,剩余水分含量均<3.0%,9~10CFU活菌皮下注射体重18~22g小白鼠,均于7日内5/5死亡。将抽检的各代次菌种制成铝胶佐剂灭活疫苗,免疫16~18g小白鼠后均能产生10/10保护。以F5代菌株制备菌液,甲醛灭活后,分别用铝胶佐剂、矿物质白油佐剂、洛阳赛威公司的水溶性佐剂、水性复合免疫佐剂以及法国赛比克公司的MONTANIDETMIMS1313VGNST、GEL01PR6种佐剂制备灭活疫苗,经无菌及安全检查合格后进行16~18g小白鼠免疫效果对比实验,最终确定猪丹毒丝菌CVCC43005株基础种子代数为F1~F10代,生产用菌种的最高扩繁代次宜控制在5代以内,法国赛比克公司的GEL01PR佐剂为猪丹毒灭活疫苗的最佳佐剂。该菌种作为生产用菌种最高扩繁代次的确定及疫苗佐剂的筛选,为修订菌种检定依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沙门菌感染雏鹅的主要病理组织学变化。采取腹腔注射沙门菌人工感染7日龄健康雏鹅,对发病雏鹅进行病理剖检,并采取肺脏、肝脏、脾脏和肠道病料制作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受感染雏鹅剖检病变可见皮下、心肌、肺脏、脾脏、肠道、脑膜等多处出血,肝脏坏死,胆囊、脾脏肿大;显微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肝、脾、肺、肠道等器官出血、细胞变性、坏死,有炎性细胞浸润。结果表明,感染沙门菌雏鹅出现了广泛性的组织损伤,同时伴随着机体各器官明显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人工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观察昆明小鼠人工感染猪附红细胞体后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对6只腹腔注射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的小鼠进行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研究,光镜下观察并描述小鼠红细胞感染附红细胞体后的形态变化。剖检可见主要器官和皮下瘀血,胸腹部皮下脂肪黄染,病理组织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实质细胞变性、坏死,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出血,脾窦内含铁血黄素沉着。结果表明,猪附红细胞体感染小鼠模型的成功建立,镜下红细胞的形态特征及主要器官剖检和病理组织学变化与文献报道的猪附红细胞致病特征基本吻合,存在的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域猪附红细胞体病原株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鼠伤寒沙门菌感染鹅的病理组织学变化,采取肌肉注射鼠伤寒沙门菌的方法,人工感染58日龄健康鹅,对试验鹅进行病理剖检,并采取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脑、胰腺和肠道病料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可见,受感染鹅18 h内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率达66.7%;主要病理变化为皮下、心肌、肝脏、脾脏、肠道、脑膜等多组织器官多处充血、出血,肝脏实质肿胀,表面可见大量大小不一的雪花状坏死灶,胆囊、脾脏肿大;病理组织学变化为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肠道等多组织器官的细胞变性、坏死,大量红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研究结果表明,鼠伤寒沙门菌感染鹅,致病性强、死亡率高,感染鹅可出现全身多组织器官充血、出血与组织细胞变性、坏死的急性败血症。  相似文献   

11.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能引起人和动物较为严重的感染症状。现广泛使用具有免疫活性的小鼠模型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来评价不同LM菌株的致病性。为建立LM的ICR小鼠模型,本研究采用1/2a血清型的N21 LM菌株,分别以106、107、108、109和1010 CFU的剂量口腔灌注感染6周龄ICR小鼠,每组10只;另取10只接种PBS作为对照组,测定LM对ICR小鼠的LD50;另取40只小鼠,平均分为2组,公母各半,以测定的LD50剂量接种LM,分别对各组小鼠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变化、体重变化及组织中细菌载量进行评价。结果发现,N21 LM菌株对ICR小鼠的LD50为109.25 CFU;感染周期为10 d左右,感染小鼠出现被毛粗糙、精神萎靡、阴茎垂出及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先后出现实质内灶状细菌团块、形成血栓、细胞坏死等;脾脏主要表现为白髓内淋巴细胞减少;肺脏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菌落计数和Real-time PCR的检测结果发现肝脏中细菌载量最高,脾脏次之。结果表明,ICR小鼠能作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感染模型。本试验结果为研究LM的致病机制、疫苗研究及抗菌肽转基因小鼠抗LM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贵州省三穗县6个规模养鸭场发病或濒死鸭各脏器中分离细菌,经细菌培养特性、染色、镜检并结合生化试验和PCR鉴定,共计分离出137株7个属的细菌,其中埃希氏菌、葡萄球菌、鸭疫里默氏杆菌为主要优势分离菌.随机选取3种优势菌稀释成含菌量为109 CFU/mL的菌悬液,按0.3 mL/只腹腔注射BALB/c小鼠,统计其死亡率,并观察其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分析其致病性.结果显示,埃希氏菌和葡萄球菌均可引起BALB/c小鼠的死亡,致死率分别为23.3%和16.7%,对死亡小鼠进行剖检可见明显病变;而鸭疫里默氏杆菌对BALB/c小鼠基本无致病性,致死率为0;生理盐水对照组致死率为0.结果表明,养鸭场细菌性疾病存在混合感染且情况严重,3种主要分离菌中埃希氏菌和葡萄球菌对小鼠存在致病性,而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小鼠基本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分离自四川地区的鸽源沙门氏菌的致病性,本研究先将分离的4株沙门氏菌,腹腔注射SPF昆明鼠,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再依据小鼠攻毒试验结果,选取致病性较强的纽波特沙门氏菌菌株,通过灌胃方式接种信鸽来观察对信鸽的致病性.结果显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纽波特沙门氏菌、伯里沙门氏菌、基桑加尼沙门氏菌的LD50分别为3.37×10^6、2.49×10^7、5.46×10^7、3.58×107 CFU;感染鼠的肝脏、脾脏、肾脏及小肠有明显的炎性病变;纽波特沙门氏菌可造成感染鸽的肝脏、肺脏、肾脏和胰腺纤维素样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病变,回肠、空肠、盲肠的肠绒毛结构不完整、绒毛上皮脱落,绒毛及肌层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以上结果表明,4株分离的沙门氏菌对试验鼠有一定的致病性,纽波特沙门氏菌可造成信鸽气囊等组织器官损伤,继而影响其飞行能力.本研究为鸽源沙门氏菌尤其是纽波特沙门氏菌的致病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用迟缓爱德华菌真鲷分离株(E.t-CD)对斑马鱼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观察其发病、死亡以及相关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该菌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2.69×102 cfu/尾;感染发病鱼呈现岀血、溃疡、腹水、败血等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查以肝脏水肿变性,肝细胞萎缩、坏死、脱落;脾脏散在增生性结节、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大量缺失等病变为主。结果表明,斑马鱼可作为研究迟缓爱德华菌致病性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奶牛源沙门氏菌的分离、血清学鉴定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探明本地区奶牛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其对小鼠的致病力强度,为兽医临床防制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奶牛感染性疾病提供依据。采用SC增菌液和SS琼脂从兽医临床采集的奶牛乳房炎和奶牛子宫内膜炎病料中分离沙门氏菌;对分离到的疑似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和生化鉴定;采用A~F群O抗原多价诊断血清及单价诊断血清对疑似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型鉴定;采用腹腔注射感染小鼠,观察部分菌株对小鼠的致病和致死情况,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从460份病料中共分离、鉴定出沙门氏菌38株,分离率为8.3%;38株分离菌均分布于A~F群内,分属8个群、14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率最高(39.5%);选择的5株沙门氏菌攻毒后均可引起小鼠发生死亡,死亡率在50%~80%之间;在感染小鼠的心脏、肝脏均回收到了攻毒菌,且发病小鼠的心脏、肝脏和肾脏出现坏死灶,肺脏有细菌性栓子。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奶牛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较复杂,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且不同血清型菌株间的毒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Pasteurella multocida, serovar A: 3, selected by pathogenicity in mice from among 10 strains isolated from pneumonic lesions of calves, was adjusted to 10(7), 10(8) and 10(10) colony-forming units (CFU), and inoculated intratracheally into four calves. All calves showed pyrexia and had lungs with congestion and hepatization. Inoculation with 10(10) CFU of bacteria produced respiratory symptoms and abscesses in lungs. This information will aid elucidation of the pathogenicity of P. multocid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离细菌DNA,EB染色,Info Quest FP聚类分析软件分析,结果获得了《中国兽医菌种目录》中收录的127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其中CVCC212与CVCC213等12对大肠埃希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相似率在85%以上。实验通过建立127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丰富了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背景资料,为进一步分析基因分型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致病模型,本研究从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区收集的牛病料中分离出13株大肠杆菌,继而对这些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及小鼠、秀丽隐杆线虫的致病性试验。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并将13株大肠杆菌培养液以3.0×109 CFU/mL、0.2 mL/10 g体重给小鼠腹腔注射,同时分别喂食N2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为O127、O126和O44,其中O126为优势血清型(4/13)。致病性结果显示,有11株大肠杆菌能使小鼠致死(致死率为40%~100%),2株大肠杆菌对小鼠没有致死性(致死率为0)。对小鼠有强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也较高,死亡率在第3~6天最为显著,半数致死时间为3~4.5 d,最长存活时间为9 d;对小鼠不致死的两株大肠杆菌对线虫的致死率也较低,线虫死亡率下降趋势缓慢,半数致死时间为5~6 d,最长存活时间为10~11 d。肠道细菌计数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在线虫体内的数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大肠杆菌不断破坏线虫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了线虫的死亡。本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线虫和小鼠的致病力试验结果一致,说明成功建立了牛源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致病模型,为牛病防治与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