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通过对喀什地区各草地类型的定点动态监测,并对草原生产力、理论载畜量、载畜能力进行分析,为确定合理的载畜量,科学利用天然草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玉树县国营牧场草地资源理论载畜量为38136只羊单位。其中,天然草地载畜量为29396羊单位,冬季围栏草地载畜量为8051羊单位,人工草地载畜量为689只羊单位,分别占理论载畜总量的98.84%和1.16%。现有家畜量为32457羊单位,盈余5729羊单位,基本达到草畜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三江源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脆弱区,是我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有效遏制该地区高寒草地生态退化,在2005—2017年先后实施了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本研究应用基于卫星遥感模型估算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家畜存栏统计数据,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草地理论载畜量及载畜压力时空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7年间三江源区理论载畜量呈现不显著降低趋势,较之前一期工程期间,二期工程实施期间理论载畜量降低了6.75%;一期工程实施期间现实载畜总量2 041.39万羊单位,载畜压力指数1.38;而二期工程实施期间,可能由于气候暖干化使得理论载畜量降低,以及实施减畜政策与补偿的不对等关系,导致现实载畜总量增至2 216.40万羊单位,载畜压力指数增至1.60。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仍然面临着艰巨而又复杂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我国北方草地资源过牧现象和荒漠化严重,在数字化牧场管理方面,目前尚处在理论研究阶段,还未有一套完善的牧场管理系统推广使用。为提高数字化牧场管理水平,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利用载畜量预估模型对草地进行载畜量预估和载畜平衡预估,设计并实现牧场畜牧量评估系统。以呼伦贝尔谢尔塔拉国营农牧场为研究示范区域,基于组件GIS开发技术对草地管理、载畜量预估与载畜平衡评价进行研究。系统开发了牧场载畜量预估、载畜平衡评价、专题图生成等功能模块,如,实现了用户选择地块输入牲畜日食量、放牧天数预估该地块理论载畜量,以及通过用户输入基本放牧情况评价当前选择地块或整个牧场载畜平衡情况等核心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数字化牧场管理需求,辅助谢尔塔拉国营农牧场进行经营决策,可以对今后数字化经营牧场管理系统研究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青海草地载畜量计算方法与载畜压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草地资源理论载畜量为1608.08×10^4羊单位。其中,天然草地载畜量为1282.84×10^4羊单位,人工草地载畜量为224.78×10^4羊单位,农作物秸秆载畜量为104.45×10^4羊单位,分别占理论载畜总量的79.77%、13.73%和6.50%。与全省2009年度存栏牲畜3020.05×10^4羊单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回顾2005年以来对小尤尔都斯草地采取限牧、禁牧等措施的基础上,汇总分析该草原现状与生产力变化,核定小尤尔都斯草原农区单位的理论载畜量。研究表明,2019年小尤尔都斯天然草原退化面积11.38万hm~2,农区单位利用草地可利用鲜草总储量19 245万kg,理论载畜能力522 983只羊单位,理论载畜量核定为204 432只羊单位。  相似文献   

7.
草地月适宜载畜量的计算,能够有效反映草地季节性草畜矛盾,帮助决策者及时调整放牧策略。本研究提出一种将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建立的月牧草产量遥感经验模型与牧草产量月动态系数相结合的方法,用于估算月草地适宜载畜量,并在青海省河南县荷日恒村的季节牧场对该方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反映各月适宜载畜量动态,使年内放牧地载畜平衡状况更明晰。荷日恒村放牧地在7月末草地产量达到最高,8月开始逐渐减少,除7月外,其他各月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综合目前荷日恒村放牧地现实载畜情况和对补饲量的评估,本研究认为应以8月末适宜载畜量作为该村合理放牧量。本研究提出的月适宜载畜量计算方法,更有助于合理放牧数量的确定和草畜平衡状况的评估,为当地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野外地面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2016至2020年5年间新疆尼勒克县内8个草地类草地的地上生物量、载畜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草地类草地的合理载畜量和经济价值,为实现草畜平衡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尼勒克县8个草地类草地的合理载畜量差异大,温性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和低地草甸类草地的鲜草产量、合理载畜量居于前列,载畜能力强;温性荒漠草原类和温性荒漠类草地的鲜草产量、合理载畜量低,载畜能力弱。山地草甸类草地的载畜量高、面积大,产生的经济效益最高。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荒漠类草地载畜能力弱、经济效益低,但生态价值大,且破坏后修复难度大,建议通过发展人工草地进行土地置换,减少利用以促进其生态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9.
天祝藏族自治县草地畜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本文通过对天祝高寒草地生产潜力及现实载畜状况分析,得出:天祝高寒草地气候生产潜力主要受降水因素制约;天祝高寒草地所能承载的最大理论载畜量为108.2×104只羊单位,适宜载畜量为97.1×104只羊单位,天祝高寒草地目前整体处于超载状态,超载量高达155.3×104只羊单位,超载率高达59.94%;天祝高寒区各类型区草地生产潜力及载畜状况差异颇大,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长期落后的传统观念、分散单一的经营方式和对畜牧业经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天祝高原草地严重退化、草地畜牧业发展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据此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推动天祝畜牧业产业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此次研究采用了GPS定位,定点对59个样地进行草地生产力动态监测,分析了各类草甸的年产草量、载畜量和载畜能力以及不同季节牧场的载畜能力,结果表明各类草甸的产草量以及载畜量在2013年有所改善,治理效果非常明显。通过此次研究,对于气候环境变化的监测对维护牧场的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安 《草业学报》2021,30(2):190-198
我国现行《草原法》对草原的定义为“本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梳理了植物学阶段、生态学阶段、生态系统阶段、人类生态学阶段等不同历史阶段对草原的不同定义,认为现行《草原法》中对草原的定义在生态学和法学中都已经过于陈旧和狭窄。“草原”至少应该是指“天然草原、人工草地,以及包含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在内的草地生态系统。”但这需要突破传统法理学中的法律关系,即将“人与自然(准人类)”的关系上升为新的法律关系,指出从“生态系统管理立法”理论的视角,重新审定《草原法》法学指导思想已经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马占斌 《青海草业》2010,19(2):31-3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化隆县草地面积大,草地类型丰富,界线权属不明确,草原承包工作难度大,超载放牧,草地鼠害严重,毒杂草多的问题,探讨了适宜化隆县草原管理的途径:成立乡镇草原管理委员会,核定草场合理载畜量,以草定畜,实行封山育草、人工种草和退耕还草等草原建设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青海草地类型在中国草地分类系统中的归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现行的草地类型分类系统,主要依据<青海草地资源>,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青海省在全省草地资源调查中,依据1984年厦门会议制定的草地分类系统,编写了<青海草地资源>,将青海全省天然草地划分为9个草地类、9个草地组、173个草地型.由于<青海草地资源>成文早于<中国草地资源>,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与<中国草地资源>不同,导致青海草地分类系统与全国草地分类系统差异很大.为了统一规范青海草地分类系统,与全国草地分类系统相一致,现将青海省原用的草地类型归并其中,形成包括10个草地类、8个草地组、167个草地型的青海草地分类系统,通过今后的草地资源调查实践,进一步得到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青海草地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草原火灾风险预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对草原资源危害极为严重。以呼伦贝尔草原牧业6个旗为研究区,利用1994-2005年呼伦贝尔草原火灾统计月报表和相关气象资料,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理论、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灾害预警理论建立草原火灾风险预警模型。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警源识别确定影响草原火灾风险预警的关键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打分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用网格GIS技术结合回归分析对选区的指标进行空间展布使得空间评价尺度更加精确,利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火灾的内生警源和外生警源的警兆,用最优分割法对1994-2004年火灾案例进行最优分割确定预警阈值并划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警报。以2005年全年呼伦贝尔草原火灾案例为例对呼伦贝尔草原火灾进行风险预警。经过检验发现火灾风险高预警区与火点吻合较好,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放牧草地载畜量与放牧率是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放牧草地载畜量与放牧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分析了目前有关放牧草地载畜量和放牧率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库尔木图不同放牧情况下草地生态服务经济价值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未放牧条件下,库尔木图草地生态服务价值为0.93亿元。2015年放牧条件下,研究区载畜量为120434.5羊单位,接近理论载畜量;当前库尔木图放牧情况下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是未放牧的159%,说明适度放牧可以增加草地整体的生态服务价值,对研究区有重要意义。放牧强度为120%,140%,160%和180%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理论载畜量下生态服务价值的0.911,0.847,0.8,0.732,表明超载会造成生态服务价值下降。该研究为库尔木图自然保护区和其他放牧地区科学放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寒草原对气候生产力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利用中国科学院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研究站1984-1990年、2004-2008年2个时间序列植物营养生长期的气候指标及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实测值,结合北京模型、综合植被模型和林慧龙等建立的模型模拟研究区的NPP;根据3个模型NPP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对其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与相关分析,并基于NPP的模拟值探讨了研究区草地载畜量。结果表明,北京模型(R=0.857**)、综合植被模型(R=0.894**)和林慧龙建立的模型(R=0.894**)的NPP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性及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较好,同时从线性回归的拟合度也揭示了降水是研究区NPP的主要限制因子,而温度对NPP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在年均气温增加2和4℃,年降水量增加20%时,草地理论载畜量分别由目前的0.94个羊单位/hm2增加到1.49和1.62个羊单位/hm2。  相似文献   

18.
任继周  林慧龙 《草业学报》2013,22(6):280-294
探知全球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是调控全球陆地碳循环过程的必要环节和最大难题之一。本文回顾了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进展, 分析了现有的草地土壤有机碳模拟技术——草地土壤有机碳模型的主要技术特征,就模型的基础数据、模型的结构和模型内的函数参数等三方面,讨论了现存草地土壤有机碳模拟技术的缺陷,提出样地清查、遥感分析和模型模拟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草地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omprehensive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 CSCS)的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分类指数模型的构架。将样地清查、基于CSCS的草地土壤有机碳分类指数模型与遥感的高时空分辨率特征三者耦合起来,分析不同草地类型、气候区划等生态条件下的草地土壤有机碳特征,以求提高草地土壤有机碳估算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的碳汇效应等生态功能与放牧利用不存在绝对对立关系,实现放牧的现代化转型是以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精准估算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9.
王树青  徐义  杨坤 《草业科学》2021,38(8):1650-1656
草原作为重要的生态资产与生产资源,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在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草地生态保护、修复和助力牧区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历年统计数据和查阅年鉴等方式获得相关资料,对两轮补奖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梳理,从补奖政策资金、草地生产力及载畜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了政策实施前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两轮补奖政策实施后,天祝县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草地生产力达到2 162.28 kg·hm–2,相比补奖政策实施前提高了45.4%;2)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理论载畜量增长了42.98万个羊单位,相比补奖政策实施前提高了54.3%;3)农牧民人均收入从补奖政策实施前的4 012元增加到8 265元。遵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为进一步加强草地生态恢复,建议:1)在平衡禁牧下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态补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确定草原补奖补偿标准;2)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3)建立健全放牧禁牧制度,科学制定草原合理利用计划。  相似文献   

20.
《African Zoology》2013,48(2):228-239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disturbance and the subsequent heterogeneity are critical in maintaining biodiversity within grassland ecosystems. Grassland birds have evolved within this ‘shifting mosaic’ to become reliant on specific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maintained under varying levels of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Unfortunately, grasslands in South Africa have been extensively transformed and remain poorly conserved, threatening grassland avifauna. Mistbelt grassland is a threatened vegetation type endemic to the province of KwaZulu-Natal, of which only 0.3% is formally protecte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seasonal and patch type heterogeneity in a Mistbelt grassland avian community by determining avia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in four patch types, i.e. i) untransformed open grassland, ii) burnt grassland, iii) bramble-invaded and, iv) bramble-cleared grassland, during winter and summer. Avian assemblag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patch types for each season. The bramble patch type negatively affected grassland bird species diversity. Bramble-cleared grassland and untransformed grassland had similar vegetation structure and avian communities in the summer, suggesting that the grassland bird community benefitted soon after the clearing of invasive veget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further evidence that bird diversity is enhanced in structurally heterogeneous grassland landscapes. Furthermore, the protection and 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privately owned Mistbelt grassland, conserved in the form of rangeland, is an important refuge for threatened and endemic avifauna, such as the globally-threatened blue swallow (Hirundo atrocaerulea) and wattled crane (Bugeranus caruncula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