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动物模型BLUP方法估计猪个体育种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华中农业大学养猪科学研究所的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Ⅳ系 1986~ 1992年期间测定资料 1747条、繁殖性能资料 5 2 0条和系谱资料 ,对日增重、背膘厚、边膘厚、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 6个性状进行了详细的遗传统计分析。用非求导的REML方法 (MTDFREML软件 )估计了这些性状的不同遗传模型条件下的遗传力及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和表型相关系数。用BLUP方法 (PEST软件 )估计这些性状的育种值 ,并计算遗传进展。日增重、背膘厚和边膘厚遗传力分别为 0 .41、0 .47和 0 .42 ,日增重和背膘厚两性状间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分别为 0 .0 2和 - 0 .0 2 ,背膘厚和边膘厚遗传相关为 0 .99。而繁殖性状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的遗传力分别是 0 .0 9、0 .12和 0 .2 1。日增重、背膘厚、边膘厚、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遗传进展分别为 3g/d、- 0 .14mm、- 0 .13mm、0 .0 13头、0 .0 2头和 0 .0 3kg。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Ⅳ系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 ,经 6个世代的选育 ,主要性能指标均取得一定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2.
5头雅南公猪与22头雅南母猪的56头后代,在相同条件下,估测肥育性能、胴体性状和体态结构的遗传参数。结果是:膘厚(0.0177)、板油重(0.1115)、肩胸重(0.1201)的遗传率值偏低;胴体瘦肉率(0.8012)、胴体长(0.8459)、平均日增重(0.7770)偏高,其余性状与国内地方品种估测值接近。眼肌面积、腿臀重与腹围之间呈极强烈的遗传负相关(-0.9774、-0.6835)。体长与眼肌面积、瘦肉率间呈极强烈的正遗传相关(0.9004、0.5003)。与膘厚、腹围呈极显著负遗传相关。通过性状相关的通径分析,建立了间接估测胴体瘦肉率的“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反转录转座子1基因(retrotransposon-like-1,RTL1)潜在的变异与猪胴体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测序发现在猪RTL1基因编码区1 209 bp处存在G/A突变,利用PCR-Fnu4H I-RFLP方法在9个猪种中进行了基因分型,并且在360头大白猪×梅山猪F2代群体中进行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点与皮率、内脂率、6-7腰椎间膘厚、胸腰椎间膘厚、背最长肌pH、股二头肌肌肉色值呈显著相关(P0.05),与骨率、肩部膘厚、臀部膘厚、平均背膘厚、背最长肌失水率、背最长肌系水力、背最长肌肌肉色值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4.
以梅山猪、大白猪和长白猪为研究对象,筛选出MRKN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并进行PCR-RFLP验证,利用PCR-Bst UI-RFLP对大白×梅山F2代资源家系(285头)DNA样品酶切分型,将分型结果与猪胴体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猪MRKN3基因编码区有7个SNPs,分别为293CG、361GA、497GA、630GA、678TC、1376CT、和1407TA;其中678TC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中外不同猪种中存在差异;猪MRKN3基因678TC位点与内脂率及臀部膘厚显著相关(P0.05);678TC位点对内脂率具有显性效应(P0.05),表现为该位点杂合子比纯合子具有更高的内脂率;而该位点对臀部膘厚具有加性效应(P0.05),表现为等位基因678C的累加具有降低臀部膘厚的效应。因此,猪MKRN3基因的678TC位点可为猪的分子育种实践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分离克隆了猪MBF1基因第4外显子的序列,测序发现在18 bp处存在T/C突变,引起Taq I酶切多态。利用PCR-RFLP方法对国内外4个猪种MBF1基因第4外显子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发现,在国外猪种中等位基因T的的频率占优势;在中国猪种中C等位基因的频率占优势;在437头大梅F2代资源家系中进行性状关联分析发现该多态与瘦肉率、板油重、肩部背膘厚、眼肌高、眼肌宽、眼肌面积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取广东省4家典型集约化养猪场400头[杜×(长×大)]三元杂交早期断奶仔猪,用广东省农科院畜牧所提出的饲养标准初稿配制饲粮,分3~8、8~20、20~50、50~90kg4体重阶段饲养,测定各阶段生产性能,同时分别于20及90kg体重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宰前活重、热胴体重、瘦肉重、骨重、皮重、脂肪重、最后肋背膘厚、第十肋背膘厚及眼肌面积、瘦肉组织粗脂肪与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按如下三种方法求得试验猪标准化胴体无脂瘦肉增重:①实测法,通过测定胴体瘦肉重及瘦肉脂肪含量求得;②估测法Ⅰ,通过热胴体重、第十肋背膘厚及眼肌面积利用公式求得;③估测法Ⅱ,通过热胴体重、最后肋背膘厚利用公式求得.将求得的标准化胴体无脂瘦肉增重输入NRC(1998)营养需要模型进行运算.试验结果表明:20kg猪瘦肉率为65.10%,第十肋背膘厚与眼肌面积分别为0.69cm与11.37cm2,胴体瘦肉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07%、17.01%,胴体无脂瘦肉粗蛋白质含量18.11%;90kg猪瘦肉率为65.95%,最后肋背膘厚、第十肋背膘厚与眼肌面积分别为2.00cm、2.36cm与42.38cm2,胴体瘦肉脂肪、粗蛋白质含量、胴体无脂瘦肉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2.02%、19.81%、22.52%.通过实测法、估测法Ⅰ、估测法Ⅱ求得试猪标准化胴体无脂瘦肉增重分别为291.0、270.3、252.5g/d.  相似文献   

7.
试验选取广东省4家典型集约化养猪场400头[杜×(长×大)]三元杂交早期断奶仔猪,用广东省农科院畜牧所提出的饲养标准初稿配制饲粮,分3~8、8~20、20~50、50~90kg 4体重阶段饲养,测定各阶段生产性能,同时分别于20及90kg体重进行屠宰试验。测定宰前活重、热胴体重、瘦肉重、骨重、皮重、脂肪重、最后肋背膘厚、第十肋背膘厚及眼肌面积、瘦肉组织粗脂肪与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按如下三种方法求得试验猪标准化胴体无脂瘦肉增重:①实测法,通过测定胴体瘦肉重及瘦肉脂肪含量求得;②估测法I,通过热胴体重、第十肋背膘厚及眼肌面积利用公式求得;③估测法Ⅱ,通过热胴体重、最后肋背膘厚利用公式求得。将求得的标准化胴体无脂瘦肉增重输入NRC(1998)营养需要模型进行运算。 试验结果表明:20kg猪瘦肉率为65.10%,第十肋背膘厚与眼肌面积分别为0.69cm与11.37cm2,胴体瘦肉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6.07%、17.01%,胴体无脂瘦肉粗蛋白质含量18.11%;90kg猪瘦肉率为65.95%,最后肋背膘厚、第十肋背膘厚与眼肌面积分别为2.00cm、2.36cm与42.38cm2,胴体瘦肉脂肪、粗蛋白质含量、胴体无脂瘦肉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2.02%、19.81%、22.52%。通过实测法、估测法I、估测法Ⅱ求得试猪标准化胴体无脂瘦肉增重分别为291.0、2  相似文献   

8.
丙酸铬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72头育肥猪按体重(平均为90 ks)和性别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日粮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50,100,200 μg/kg丙酸铬,以研究丙酸铬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00,200μg/kg丙酸铬组,猪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料肉比显著降低(P<0.05);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200μg/kg丙酸铬组,胴体重、眼肌面积、瘦肉率、后腿重显著增加(PO.05).结论:丙酸铬能够提高育肥猪生产性能、提高瘦肉率而降低脂肪率、提高猪肉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商品肉猪胴体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FOM肉脂仪分别于2002年10月和2004年10月对四川省内1988头和4553头商品肉猪的胴体品质进行了屠宰线上的随机抽样测定。测量性状为猪左半胴体最后肋骨处背膘厚(P2)和倒数第3、4肋骨间背膘厚(RF)及眼肌厚度(RM),瘦肉率由相关回归公式估测,并随机抽取40头个体测定其部分肉质性状。分析了不同年度、不同胴体等级间各性状的变异程度、相关性及变化趋势,并与国外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年来四川省商品肉猪的胴体品质有了明显提高,瘦肉率提高了0.48%,年均提高0.24%,胴体重提高了4.73kg,年均提高2.37kg,且肉质良好。  相似文献   

10.
猪活体背膘厚度与胴体瘦肉率呈较高度遗传相关(r_A=-0.5——-0.6)。因此湖北白猪Ⅳ系(薄膘系)的选种,把话体背膘厚度作为主选纳入选择指数,由于猪六月龄重大小不等,此时将所测不同体重的相应背膘厚值代入指数式误差较大,而等到同一体重时测膘,又存在一定困难,只有把不同体重所测得膘厚值校正到同一体重(标准体重)时的膘厚进行比较,才能减少度量误差,提高选种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制定校正系数。  相似文献   

11.
湘黄猪杂交配合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给湘黄猪的深化选育及开发推广提供依据,采用非完全双列杂交配合力测定模型,对湘黄、大约克、长白和湘白等4个猪种进行配合力测定.结果表明,繁殖性状以湘白猪为优,其一般配合力:产仔数0.53头,产活仔数0.84头,21日龄育成仔数0.85头,窝重2.74kg;生长肥育和胴体肉质性状以湘黄猪为优,其一般配合力:日增重49.44g,料重比-0.07,后腿率0.60%,均膘厚-0.05cm,眼肌面积0.89cm2,瘦肉率1.50%,失水率-0.31%.在组合效应上,繁殖性状以黄×长为强,其特殊配合力:产活仔数0.25头,21日龄育成数0.32头,21日龄窝重0.61kg;生长肥育性状以黄×湘为强,其特殊配合力:日增重25.69g;胴体性状以黄×大为强,其特殊配合力:膘厚-0.03cm,瘦肉率0.22%.这既反映了湘黄猪、湘白猪分别作为瘦肉型猪父系、母系猪种较强优势的一般配合力,也体现出湘黄猪与长白、大约克和湘白等猪种在多项重要经济性状上所具有的较强的特殊配合力.  相似文献   

12.
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 1,FATP1)是脂肪酸转运蛋白家族(FATPs)的一员,具有促进脂肪细胞吸收利用长链和极长链脂肪酸的功能,在脂肪沉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直接测序法寻找FATP1基因5'调控区+64~-723 bp片段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586 bp处发现了一个T→C突变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座位,利用PCR-RFLP的方法检测它在3个试验猪群体中的基因型,发现该座位在皮特兰和金皮F2代猪群中存在多态性,而在金华猪中仅表现为FATP1g-586T FATP1g-586T基因型.建立混合模型方程组分析该座位对188头金皮F2代猪脂肪性状的效应,结果显示,猪FATP1基因第-586座位的不同基因型与肩背膘厚、6~7肋背膘厚、最后一根肋骨处背膘厚、平均背膘厚和板油重显著相关(P<0.05),表明FATP1基因5'调控区的第-586位上的T→C突变对猪脂肪沉积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选择6月龄左右阉割的良种瘦肉型商品猪72头,测瘦肉率、热胴体重、背膘厚度等指标,采用SAS8.2软件建立预测良种猪胴体瘦肉率不同变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多元线性方程y=66.158-0.096 7 x1-0.232 4 x4-0.323 x7+0.2 x10能较好的拟合良种猪的胴体瘦肉率,6~7肋膘厚(x4)、腰荐膘厚(x7)、M厚度(x10)被选为瘦肉型良种商品猪分级时需要测量的3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选不同比例梅山猪血缘 (梅山猪血缘比例为 0 ,1/ 8,1/ 4,3/ 8,1/ 2 ,1)的杂种仔猪 6 8头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 ,在同一营养水平 (DE :前期 14 2 1MJ/kg ,后期 13 79MJ/kg ;CP :15 % ,13% ;Lys:0 75 % ,0 6 5 % )下 ,研究不同比例梅山猪血缘对不同体重阶段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 (平均日增重、饲料 /增重 )和胴体品质 (平均膘厚、眼肌面积、瘦肉率等 )的影响。结果表明 :梅山猪与国外猪种杂交后 ,1/ 2梅山 ,1/ 4梅山 ,1/ 8梅山杂种猪各阶段生产性能显著高于纯种梅山猪 (P <0 0 1) ,90kg屠宰时 ,其瘦肉率分别比梅山猪提高 10 0 3% ,12 14% ,14 0 4% ;眼肌面积分别提高40 9% ,5 1 75 % ,5 2 6 % ;平均膘厚分别降低 3 3% ,2 8% ,18 2 5 % ;与杜洛克×大白 (下称杜大 )杂种猪生产性能相比 ,试验前期 (2 0~ 5 5kg)的差异小于试验后期 (5 5~ 90kg) ;整个试验期 ,杜大杂种猪的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与纯种梅山及其杂种猪差异极显著 (P <0 0 1) ,随梅山猪血缘增加 ,杂种猪的生产性能、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逐渐降低 ,背部 4点平均膘厚和皮脂率则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5.
利用PCR-SSCP技术,对约克夏、杜洛克、长白猪、金华猪、碧湖猪和嵊县花猪共6个品种258头猪的PPARγ2基因外显子1进行多态性分析,并采用SPSS程序中GLM模型分析该位点与胴体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编码区175 bp处存在A175G单核苷酸多态。国内外猪种的基因型频率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外种猪中,AA基因型频率较高,国内猪种中AG基因型频率较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长白猪群中,PPARγ2基因与肩部背膘厚、腰荐结合部背膘厚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6/7th肋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在金华猪群内,PPARγ2基因与肩部背膘厚显著相关(P<0.05)。因此推测PPARγ2基因可能是影响猪胴体性状的潜在分子育种标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超测量技术在猪活体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PIGLOG 105A超测量仪,对106头PIC猪5个测量点的背膘厚、眼肌厚进行活体测量,通过与对应的胴体测量值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探讨A超在活猪生产性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结果】5个测量点活体A超测量的背膘厚和眼肌厚与胴体测量值间的相关性较高(P0.01),均呈直线线性回归关系;活体背膘厚与胴体质量间的相关关系为中等相关(P0.01),活体眼肌厚与胴体质量间的相关性较高(P0.01),二者呈直线线性回归关系。【结论】用A超测量活体猪的背膘厚与眼肌厚,利用对应的回归模型即可得出胴体背膘厚、眼肌厚与胴体质量,从而可以实现猪活体的生产性能评价。  相似文献   

17.
金华猪与长白猪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发育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断奶后的金华猪和长白猪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两品种猪生产性能和肉质的发育差异。结果表明,长白猪与金华猪相比有较高的始重、终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两品种猪胴体组成和肉质参数的发育变化模式基本相同,不过金华猪具有较高的胴体脂肪率(P0.05)、平均背膘厚(P0.01)、肌内脂肪量(P0.05)、大理石纹评分(P0.05)和肉色评分(P0.05),较低的胴体瘦肉率(P0.01)、眼肌面积(P0.01)和滴水损失(P0.05)。  相似文献   

18.
家猪1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与背膘厚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了定位家猪背膘厚在1号染色体上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检测和分析了一个复杂家猪系1号染色体上8个微卫星位点的基因型及其与背膘厚的相关性,结果表明,S0113与背膘厚的相关极显著,SW974与背膘厚的相关程度也达到极显著水准,说明两上相邻的标记区域可能存在显著影响背膘厚的大效基因,其余6个微卫星标记位点与背膘厚的相关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超微粉碎茶粉对育肥猪生长和胴体品质的影响,选用240头平均体重65 kg的杜大长三元杂交猪,分别饲喂添加超微粉碎茶粉0,05,10和20 g·kg-1饲料。试验为期40天,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每头猪分别称重,计算增重、平均日增重、耗料和耗料增重比。于试验结束日采用piglog 105 猪胴体瘦肉率超声波测定仪检测猪背膘厚度、眼肌面积和瘦肉率。每组选取体重相近的试验猪6头(3公3母)进行屠宰,采血样,测定胴体长、各部位背膘厚度和眼肌面积。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和尿素氮。结果表明: 添加不同量的超微粉碎茶粉对猪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添加茶粉后活体估测胸腰结合部背膘厚分别降低119 mm(P>005),342 mm(P<005)和410 mm(P<005),眼肌面积分别提高970%,870%和1007%(P<005),瘦肉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屠宰试验,除胸腰结合部(P<005)外,添加茶粉对其他部位的背膘没有显著影响(P>005),眼肌面积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血液指标测定,添加茶粉后降低了血脂和胆固醇(其中20 g·kg-1添加组,P<005),而血糖和尿素氮含量不显著受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超微粉碎茶粉在不影响猪增重的情况下,一定程度改善猪的胴体品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血脂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发酵豆粕饲料对‘申农Ⅰ号'猪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将90头‘申农Ⅰ号'猪分成对照组和添加发酵豆粕的试验组,相同条件下饲喂85 d后,对猪的生长性状、屠宰性状、氨基酸及氨基酸评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末重和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屠宰前重和胴体斜长显著高于对照组,皮厚显著低于对照组,屠宰率、平均背膘厚、6—7肋骨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均高于对照组;滴水损失、嫩度、肌内脂肪和肉色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除了脯氨酸和组氨酸,试验组的其他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发酵豆粕,可提高‘申农Ⅰ号'猪生长速度,改善其肉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