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30份山黄皮种质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单种重、种子纵径、种子横径、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个性状指标对30份山黄皮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黄皮果实的单果重变异幅度最大,果形指数的变异幅度最小;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其他8个性状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各指标之间大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30份山黄皮种质聚为3大类,山黄皮种质资源的果实性状与地理起源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来自广西龙州县和宁明县的13份山黄皮种质的果实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开发利用羊奶果种质资源,以云南德宏的16份羊奶果种质资源为试材,主要分析果实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三个主要品质性状,并对所收集的羊奶果材料相关品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份羊奶果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6%、20.72%和26.72%;根据综合评价,3号羊奶果种质资源综合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种质果实性状的稳定性,连续3a对40份不同基因型龙眼种质果实数量性状的年际间表现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在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的不同年份,单果重、果皮重、果肉重、种子重、果皮厚、可食率、可溶性固形含量等果实性状均表现丰富的多样性,并存在年际间的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差异,气候条件对果实数量性状有显著影响;不同性状的稳定性有差异,其中可食率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通过聚类分析,可将40份龙眼种质按果实性状稳定性分成7类。  相似文献   

4.
花生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对5700份花生种质资源的植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抗病性和种子品质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筛选出高抗锈病种质92份,高抗早斑病种质77份,高抗晚斑病种质53份,高抗根结线虫资源3份,高抗青枯病资源102份,抗锈病兼抗早斑病资源58份,抗锈病兼抗晚斑病资源49份,抗锈病兼抗早、晚斑病资源45份,抗青枯病兼抗根结线虫资源2份,抗青枯病兼抗锈病资源1份。蛋白质含量达34%以上的33份,含油量达58%以上的24份,油酸含量达67%以上的18份,亚油酸含量达47%以上的15份。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花生品种的植物学性状、经济性状、抗病性和种子品质性状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不同芒果种质果实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保存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芒果种质圃的33份种质,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芒果果实13个品质性状(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类胡萝卜素、果糖、葡萄糖、蔗糖、总糖、总酚、抗氧化能力、钾、钙、镁、铁)的多样性。结果表明,芒果果实品质性状变异非常丰富,变异系数在16.05%~70.24%之间,变异幅度以铁含量最小、蔗糖含量最大。一些果实品质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但多数品质性状具有相对独立性。主成分分析表明,13个品质性状可综合为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6.63%。其中,葡萄糖、果糖、总酚、DPPH、钙、铁、钾、镁8个性状是果实内在品质的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6.
在对国内野生姜黄植物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和保存的基础上,对7份姜黄种质资源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分蘖、产量、姜黄素含量及姜黄油含量等性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药物园姜黄的产量最高,达18.25 t/hm2,姜黄素含量较高,为2.80%;博白姜黄的产量表现较好,为11.70 t/hm2,姜黄素含量最高,达3.49%,抗病和抗倒伏能力较强;以上2份姜黄种质的产量和姜黄素、姜黄油含量均较高,因此适于广西种植,可用于生产开发性试种。博白姜黄、药物园姜黄和南宁姜黄3份种质综合表现较好,均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7.
高产马铃薯种质资源核心样品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种质克山马铃薯试管苗保存库保存的1 045份种质资源为研究基础,筛选出150份高产马铃薯种质资源,在28个表型性状聚类的基础上,按随机取样法,并依据遗传多样性指数加以调整。提出在生产上或育种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品种(系)为必选材料。初步构建了高产马铃薯种质资源核心样品,确定高产马铃薯核心种质占全部种质的14%。  相似文献   

8.
从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内宿根六年的566份国内种质中筛选出134份田间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种质进行产量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公顷产量在120t及以上种质有58个,占总数的43.28%;公顷产量在90~120t之间的种质有43个,占总数的32.09%;公顷产量在90t以下的种质有33个,占总数的24.63%;其中公顷产量在120t及以上的种质可做为高产强宿根亲本进行杂交或回交利用,从而达到甘蔗产量遗传改良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对南方大豆150份核心种质的15个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底荚高度、株高、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均在30%以上,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8.432%,而其数量性状的差异主要是由生育期结构性状引起的;不同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生态区种群中的多样性也不同;经聚类分析,南方大豆核心种质7个生态区域种群可划分为3组;随着纬度的升高,不同来源地大豆种质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筛选到大豆优异种质12份,并提出了其在生产和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收集了河口优稀原种矮杆香蕉种质资源,通过筛选得到了4份自然芽变的种质,以此为材料,对其24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4份种质性状总体变异程度较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植株高度在1.86~2.00m、离地1m处茎围51~53cm、梳有果指数18.83~19.14条、果指长度22.29-23.78cm、果指弯曲度0.41~0.44、株产质量(净重)31.15-32.5kg、固形物含量19-20之间,表现出矮杆、速生、丰产及优质的特性。种质间植株形态性状差异不明显,果实性状特别是果实质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随着茎围的增大,产量有所增加;叶面较宽的植株,香蕉固形物含量相应较高;叶柄过长的植株会降低果穗质量。这些研究对继续开展这一种质资源的种质改良与创新利用可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5~2011年,对怒江流域杧果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及鉴定评价(主要包括果实形状、果实重量、果皮颜色、果肉颜色、胚性、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和风味等)。结果表明:在调查的50份杧果种质资源中,无论是从果实的大小、颜色、胚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优良的种质资源;在杧果果实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果重、果实长度、果实宽度、种子长度间的相关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食率和种子重量间的相关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除与果宽和果厚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未呈现显著相关。怒江流域杧果种质资源存在着丰富的优异性状,这些优异性状为杧果的品种选育及品种改良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410份芝麻种质的分析结果表明,脂肪平均含量为53.13%,变异系数3.53%;蛋白质平均含量为26.39%,变异系数为7.03%。油酸、亚油酸含量总和占6种脂肪酸总量的80%以上。油酸和亚油酸对脂肪含量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6907和0.9322。筛选出具有两种以上优质性状的品种19个,其脂肪、蛋白质、油酸、亚油酸含量分别超过56%、21%、42%、37%。  相似文献   

13.
胡麻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充分利用胡麻种质资源,促进胡麻品质育种,对国内外280份胡麻种质资源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 280份资源的粗脂肪平均含量38.3%,变幅为35.12%~45.27%,变异系数最小(3.22%);木酚素平均含量3.45 mg/g,变幅1.08~7.24 mg/g,变异系数最大(30.88%);亚麻酸含量平均48.03%,变幅35.62%~57.82%,变异系数为7.07%。(2) 相关分析显示,粗脂肪含量与油酸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硬脂酸含量负相关,与其他性状正相关;木酚素含量与亚油酸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棕榈酸含量正相关,与硬脂酸、油酸、亚麻酸含量负相关;亚麻酸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负相关。(3) 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品质性状聚为4个主成分,油酸因子、亚油酸因子,木酚素因子和粗脂肪因子。(4) 系统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D=42.8水平上聚为5大类群,第Ⅰ类粗脂肪和亚麻酸含量比较高;第Ⅱ类木酚素和亚油酸含量比较高;第Ⅲ类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比较高;第Ⅳ类油酸含量比较高;第Ⅴ类亚油酸含量比较低。以上分析可为胡麻种质资源利用和品质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谷子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十五"期间存入国家种质库的154份谷子种质资源3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粗蛋白、粗脂肪和赖氨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3.97%、4.26%、0.26%,3个主要品质含量的频率分布均为近似正态分布.不同品质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其中粗蛋白含量变异最大.不同来源的种质品质性状比较结果表明,地方种质资源的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明显优于选育种质资源.通过鉴定,筛选出一批多项、双项或单项品质优良的谷子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21份来自全国各地种质资源的大豆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菜用大豆相关品质及炭疽病抗性性状进行评价,筛选适宜浙江地区种植的菜用大豆品种资源。结果表明:121份大豆种质资源在生育期、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炭疽病抗性方面呈现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性状种质资源差异显著;生育期为80~128 d,鲜籽单株产量为14.973~148.791 g,可溶性蛋白含量为29.037~136.683 mg·g-1,可溶性糖含量为4.310~31.130 mg·g-1,游离氨基酸含量为6.560 7~37.972 7 mg·kg-1,维生素C含量为4.832~15.460 mg·kg-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21份大豆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通化平顶香、豫豆19、中黄58、冀豆21、菏豆13、六月黄为适于浙江地区菜用大豆品种选育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以480份花生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按照荚果形状将15个标准化的数据进行分组,取样比例按20%进行,采用欧式距离构建了96份核心种质资源。对构建的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变异范围、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的表现进行分析,说明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变异范围、均值基本相同,核心种质的变异系数除蛋白外,均高于原始种质;从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各性状的符合率来看,所有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达到90%以上,多样性指数的符合率平均在89.6%以上,最高符合率达到99.95%,遗传多样性丰富。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核心种质是有效的,能够代表原始种质。该构建策略为花生感官品质核心种质的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油用亚麻营养品质检测方法,提高育种效率,利用无损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定量分析亚麻籽粒蛋白 质、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初步探讨蛋白质、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相关性。以具有代表性的200份亚麻籽为研究对 象,采集近红外光谱,使用偏最小二乘法和净分析信号光谱预处理建立了蛋白质、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近红外模 型。结果表明:亚麻籽蛋白质、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建模标准偏差分别为0.7526、0.5943和0.1483;建模相关系数分 别为0.9784、0.9969和0.9943;预测平均偏差分别为-0.2441、1.2271和0.0521;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2.7896、8.2459 和1.0163;外部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7、0.8885和0.9659;200份亚麻种质蛋白质、亚麻酸和木酚素含量符合正 态性检验;相同环境木酚素与亚麻酸含量均呈现正相关、木酚素与蛋白质含量均呈现负相关、亚麻酸与蛋白质含量 呈现负相关。使用模型,从863份亚麻种质资源库中筛选出亚麻酸70%以上种质12份,蛋白质含量低于10%以下 种质8个,木酚素含量高于10%种质11份。本研究将为亚麻重要品质性状改良提供技术和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顾晓红 《玉米科学》1998,6(1):014-016
对1986~1989年及1991~1994年国家种质资源库的,由全国26个省、市(区)农业科研单位繁殖提供的7609份玉米种质资源的主要品质进行了分析鉴定。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粗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1.92%,粗脂肪平均含量为4.8%,总淀粉平均含量为68.31%。其中2 537份玉米种质资源赖氨酸平均含量为0.289%,1060份玉米种质资源的直链淀粉含量为28.67%。粗蛋白质含量>15%,粗脂肪含量>7%,总淀粉含量>74%,赖氨酸含量>0.4% ,直链淀粉含量<2%的优质玉米品种的总筛选率分别为0.91%、0.47%、0.15%、1.02%和5.94%。  相似文献   

19.
云南花生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南省搜集保存的266份花生种质资源的生育期、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主要经济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鉴定和评价,初步筛选出早熟种质77份、高产种质52份、高脂肪含量种质68份、高贮藏性种质23份、抗叶斑病种质40份,为我省早熟、高产、优质、耐贮、抗病的花生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不同来源地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来自福建、广东、台湾的72份茶树种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27项表型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72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变异性丰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30,其中数量性状(1.82)大于质量性状(0.94),以梗粗的最大(2.15);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17.86%,以百芽重的最大(29.21%),其次是发芽密度(23.46%)。相关性分析发现多个数量性状间的关系复杂,有22对性状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8对达显著水平(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2份茶树种质在遗传距离为16时被划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的主要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且形态特征和进化类型各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前10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代表了27项表型性状76.04%的信息;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大小,筛选出综合得分前5的茶树种质可在茶叶新产品开发、茶树育种等方面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