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求支撑液膜法迁移W(Ⅵ)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多孔聚偏氟乙烯膜-N,N-二(1-甲基庚基)乙酰胺(N503)-煤油支撑液膜体系,研究了W(Ⅵ)的传输行为,考察了膜浸湿时间、搅拌速度、料液相pH、载体体积分数、W(Ⅵ)起始浓度、反应体系温度、离子强度和迁移时间等因素对W(Ⅵ)传输的影响,确定了最佳传输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对W(Ⅵ)、Mo(Ⅵ)进行了分离。【结果】多孔聚偏氟乙烯膜-N,N-二(1-甲基庚基)乙酰胺(N503)-煤油支撑液膜体系传输W(Ⅵ)的最佳条件为:膜浸湿时间70 min,搅拌速度为350~400 r/min,料液相pH为4.0~4.5,载体体积分数为25%~30%,水相离子强度为0.3~0.6,反应体系温度为288~308 K,W(Ⅵ)的最佳起始浓度为1.0×10-4~8.0×10-4mol/L,迁移时间为90 min,在此条件下W(Ⅵ)的迁移率可达95%以上。【结论】利用以N503为载体的支撑液膜体系和研究建立的W(Ⅵ)传输条件,可以实现W(Ⅵ)与Mo(Ⅵ)的分离。  相似文献   

2.
L-苯丙氨酸在密度差分相液膜中的传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密度差分相液膜技术,以二(2-乙基已基)磷酸(P204)为载体,研究了L-苯丙氨酸(L-phe)在密度差分相液膜中的传输,考察了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载体质量分数,初始料液酸度,油相与料液水相两相密度差。反萃液水相与油相两相密度差对L-phe迁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密度差分相液膜对L-phe有显著的迁移富集作用,在最佳传质条件下,L-phe从料液水相向油相的迁移率接近100%,从油相向反萃液水相的迁移率达90.4%。  相似文献   

3.
葫芦岛市连山区·龙港区土壤重金属垂直分布与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土壤地理信息系统中套合采样方法布置剖面点5个,对葫芦岛市连山区、龙港区地区各层土壤中Zn、Cd、Cu、Pb、Cr、Ni的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改进了计算重金属迁移率的公式.结果表明,表土层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20cm以下土层的重金属含量,体现强烈的表聚性.不同的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的土层深度形态分布是不同的,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交换态Cd、Pb含量明显下降,残渣态Cu、Cd和Pb的比例则明显提高.同一剖面点CA的迁移率明显高于其他元素,而Pb在土壤中的迁移性较差.所有元素迁移的深度均未达到60~80cm.  相似文献   

4.
珠三角滩涂围垦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研究珠三角滩涂围垦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了广州南沙、中山一带嗣垦农田农作物及其根际土壤样品,测定重金属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围垦农田土壤样品中Cu、Pb、Cd、Ni、Cr和Zn含量均大于广东省相应土壤环境背景值,其中Cu(56.06mg·kg-1)、Pb(48.30mg·kg-1)、Cd(0.72mg·kg-1)、Ni(41.15mg·kg-1)、Cr(115.1 mg·kg-1)和Zn(200.1 mg·kg-1)分别为背景值的3.30、1.34、12.82、2.26、2.28和4.23倍.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Ⅱ级标准(pH<6.5)比较,土壤样品中Cu、Cd、Ni和Zn的超标率分别为73.7%、88.6%、59.6%和28.9%.以GB 15618-1995中Ⅱ级标准为评价标准,采用Nemerow指数法进行评价,土壤重金属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1.86,属3级轻污染.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等相关标准比较,农作物中Cu、Pb、Cd、Ni、Cr和Zn含量的样品超标率分别为0、28.9%、2.6%、48.3%、12.3%和6.1%.由此可见,珠三角滩涂围垦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土壤污染以Cd为主,而农作物污染则以Ni、Pb、Cr为主.  相似文献   

5.
采用光照培养箱培养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不同浓度(10~100mg·L-1)Cu2+、Pb2+单一及复合污染后玉米幼苗体内各器官中积累与迁移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单一污染条件下,Cu2+、Pb2+在玉米体内的积累量与重金属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分布顺序为根茎叶,积累量为Pb2+Cu2+,根茎间迁移率随着处理浓度增高逐渐减小,茎叶间迁移率变化规律为先减小后增大;复合污染后,随着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Cu2+、Pb2+在玉米体内的积累量逐渐增大,其中(100+100)mg·L-1浓度下30d处理时积累量达到最大值,Cu2+、Pb2+在玉米各器官中的分布规律为根茎叶,积累能力为Pb2+Cu2+,根茎间的迁移率表现为在10~20d时随浓度增高逐渐上升,30d时逐渐下降,而茎叶间的迁移率则表现为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Cu2+、Pb2+复合污染后玉米体内Cu2+、Pb2+的含量均大于单一处理,Cu2+、Pb2+复合处理具有协同效应。实验结果也证明玉米是一种易富集Cu2+、Pb2+的作物。  相似文献   

6.
采用f/2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Ⅱ)、Zn(Ⅱ)和Pb(Ⅱ))对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浓度条件下,3种重金属离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当Cu(Ⅱ)浓度为0.1 mg/L、Zn(Ⅱ)和Pb(Ⅱ)浓度为0.1~1.0 mg/L时,能促进牟氏角毛藻的生长;Zn(Ⅱ)和Pb(Ⅱ)浓度为10~50 mg/L时,牟氏角毛藻能维持一定的速率生长;Cu(Ⅱ)浓度为1~50 mg/L时,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7.
应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聚乙烯醇(PVA)等基材制备Pb(Ⅱ)离子印迹膜,开展该印迹膜去除猪场沼液重金属铅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b(Ⅱ)离子印迹膜具有疏松沟壑状的膜结构,内部存在许多规则的约0.24nm左右的空腔结构,与Pb(Ⅱ)的尺寸相匹配;印迹后的Pb(Ⅱ)-ⅡM表面的亲水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这有利于水中金属离子Pb(Ⅱ)与膜表面印迹位点的结合;Pb(Ⅱ)-ⅡM对各种金属离子的选择渗透顺序为Pb(Ⅱ)Zn(Ⅱ)Cu(Ⅱ)Cd(Ⅱ)Co(Ⅱ),对铅离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渗透性能。该铅离子印迹膜对福建省3家猪场沼液重金属铅的去除率为93%~95%,沼液出水均达到《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  相似文献   

8.
宝鸡长青镇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在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宝鸡长青镇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形态特征,并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宝鸡长青镇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中Cu、Pb、Zn、Mn、Co、Ni、Cr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8、41.3、102.6、704.6、14.4、37.4、83.2 mg· kg-1,均高于陕西省和全国土壤元素背景值,尤其是Cu、Pb和Zn.土壤中Cu、Zn、Ni和Cr主要以残余态的形式存在,Pb、Mn和Co主要以可还原态和残余态的形式存在,重金属的迁移顺序为Mn(63.91%)>Pb(60.08%)>Co (51.70%) >Ni (37.12%) >Zn (32.09%) >Cr( 30.58%) >Cu( 19.95%),其中,Mn、Pb和Co有50%~65%可以发生迁移,易被生物体利用,危害较大.评价结果表明,宝鸡长青镇铅锌冶炼厂周边土壤主要受到了Pb的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9.
通过典型选样方法,在永康市城区采集了不同重金属质量分数土壤条件下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inn)的树叶、树枝、树干以及土壤样品,利用ICP-OES测定植物和土壤中6种重金属(Mn、Cu、Zn、Pb、Cr、Ni)的质量分数,分析比较6种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梯度下广玉兰地上部分各器官对重金属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广玉兰地上部分重金属质量分数因器官、元素种类不同以及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6个不同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梯度下,广玉兰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总体趋势为Mn、Zn、Cr、Cu、Pb、Ni,各器官中重金属质量分数最高是树干,其次是树叶,树枝最弱。玉兰地上部分各器官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树干、树枝、树叶,其中树干对Pb、Ni两种元素表现出了高富集的特征(富集系数BC,F1),富集系数分别达到了1.256和1.188,对Cu、Zn、Pb、Mn、Ni重金属的富集系数随土壤中污染梯度的上升总体呈下降趋势。通过对广玉兰各器官生物量进行估算得出,重金属积累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树干、树叶、树枝,树干在单株广玉兰地上部重金属积累总量中所占比最高,普遍达到60%以上,其中Ni、Pb元素积累量占比高,平均可达84.93%、88.50%。综合考虑广玉兰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富集系数以及积累量,建议可将广玉兰用于Cu、Ni、Pb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贵阳市高雁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附近农田为研究区域,在此区域内采集5种农作物(大豆、玉米、青菜、莴笋、葱)及其根系周围的土壤样品,测定分析其Cd、Pb、Cr、Ni、Cu含量,并运用污染指数法、目标危险系数法(THQ)评估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暴露人群健康风险。结果显示:(1)研究区土壤中Cd、Pb、Cr、Ni、Cu平均含量分别为4.14、58.91、289.29、44.21 mg/kg和94.20 mg/kg,相较于贵州省土壤元素背景值,Cd、Cr、Cu、Ni、Pb的超标率分别为527.27%、202.92%、194.38%、13.07%和67.36%,且土壤中的这5种重金属可能有相同的来源;(2)5种重金属向农作物可食用部分迁移能力依次为Cd>Ni>Cu>Cr>Pb;青菜对Cu、Cd、Pb的富集能力均大于其他几种作物,Ni、Cd分别向葱、莴笋迁移的能力较强,应尽量避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种植蔬菜;(3)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表明,5种农作物可食用部分均受到Cr、Ni、Pb的污染,除玉米果穗外其他4种农作物可食用部分均受到Cd污染,葱茎受到Cu污染;综合污染指数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Mg2Ni相Cu合金化前后体系的能量与电子结构,结果发现:2个Cu原子最易占据 Ni(Ⅱ)的(0,0.5,0.166 7)与(0.5,0,0.5)位置,而在Cu合金化Mg2Ni的相结构中,Mg2Ni(Ⅱ)″1-xCux(x=1/3)的结构稳定性最高.电子态密度(DOS)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Mg2Ni(Ⅱ)″1-xCux(x=1/3)相结构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体系在费米能级处成键电子数N(EF)的多少.  相似文献   

12.
选择合肥市不同功能区及不同母质上发育的20个水稻土剖面,分析cd、Hg、Pb、As、Cu和Ni等重金属元素的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工业岗(圩)区、农业岗(圩)区水稻土剖面表层土壤Hg、cd元素含量均值有显著差异,cd、Hg、Pb在表层土壤中富集明显,向下迁移能力较差;工业岗(圩)区Cu、Ni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略有累积,As、Cu、Ni含量的剖面分布特征在工业岗(圩)区、农业岗(圩)区差异不显著,土壤中TFe2O3含量和地下水位是控制土壤剖面中As、Cu、Ni元素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堆肥污泥重金属在黄土层中的淋溶迁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强化重金属后的堆肥污泥作为淋溶土柱的重金属来源,通过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堆肥污泥Cd、Ni、Pb、Cu、Zn 5种重金属在黄土层中的垂直迁移特征,探讨了堆肥污泥施用量及不同淋溶水量对黄土层中重金属迁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Cd、Ni的淋溶迁移性较好,Pb、Cu、Zn整体迁移性较差。Cd和Cu随淋溶水量增加淋出作用明显增强,增大淋溶水量对Ni和Pb的淋出影响无明显增强,表层土中Zn、Ni、Pb含量随淋溶水量增大而累积,深层土情况各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细蟹粉对污染水体重金属的吸附作用,使重金属回收再利用,解决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方法]将废弃蟹壳通过超细技术处理,以超细蟹粉为吸附剂,对水体中Pb2+、Ni2+、Cu2+的去除进行静态吸附试验,研究蟹粉的细度、超细蟹粉用量、溶液初始pH、吸附时间、吸附温度等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确定最佳的吸附条件,以测定工业废水中Pb2+、Ni2+、Cu2+的吸附率。[结果]超细蟹粉对Pb2+、Ni2+、Cu2+吸附作用的最佳吸附条件为:在常温(25℃),pH为6.0时,0.8 g超细蟹粉对Ni2+和Cu2+的吸附时间为120 min,而Pb2+的吸附时间为150 min,可使吸附达到最佳状态。[结论]超细蟹粉对Pb2+、Ni2+、Cu2+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吸附剂。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了解重庆西北地区(潼南区、铜梁区、合川区和大足区)土壤中重金属质量分数、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在该区共采集表层土壤样品6 792件,测定了As,Cd,Cr,Cu,Hg,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并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Cd质量分数累积效应最大,是背景值的2.43倍,超标比例为18.67%,其余7种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平均值低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值;2)空间分布特征表明,Zn,Cd,Pb,As,Ni,Cu和Cr 7种元素在研究区西部质量分数较高,Hg在东部质量分数较高,主要受地层控制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3)研究区重金属污染对该区构成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至弱依次为:Cd,Hg,As,Pb,Cu,Ni,Cr,Zn,整体处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主要受Cd和Hg元素的影响,二者可能造成的生态危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理化因素对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C-18吸附Cd(Ⅱ)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浓度1.2 g/L、Cd(Ⅱ)初始浓度100 mg/L、pH7.0、温度30℃、转速200 r/min的条件下,吸附12 h,菌株C-18对Cd(Ⅱ)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分别达到88.8%和74 mg/g。在金属离子Zn(Ⅱ)、Pb(Ⅱ)、Cu(Ⅱ)、Ag(Ⅰ)共存的条件下,菌株C-18对Cd(Ⅱ)的吸附效果明显受到影响,4种金属离子对菌株C-18吸附Cd(Ⅱ)的影响顺序为Cu(Ⅱ)Zn(Ⅱ)Pb(Ⅱ)Ag(Ⅰ)。  相似文献   

17.
以消落带适生植物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 L.)为实验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外源重金属Cr(Ⅵ)、Pb(Ⅱ)单一及复合处理时对双穗雀稗生长及Cr、Pb在双穗雀稗中的迁移富集情况。结果表明:1低浓度Cr(≤80μmol/L)、Pb(≤400μmol/L)对双穗雀稗生长有促进作用,根系耐性指数大于1,双穗雀稗叶片的叶绿素质量分数明显上升;而随着Cr、Pb浓度的增加,双穗雀稗的生长显现出中毒现象,叶尖发黄且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下降,根部变成黑褐色,根系耐性指数小于1;2双穗雀稗主要通过地下部和地上部迁移富集Cr和Pb,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迁移富集量逐渐增大,Cr(Ⅵ)、Pb(Ⅱ)共存对Cr、Pb迁移富集有协同作用。3Cr、Pb在双穗雀稗中的转运系数小于1,不是铬、铅的超累积植物,但能明显降低水体中的Cr、Pb,因而双穗雀稗既是消落带植被重建的优良物种,也能较好修复水体中的铬、铅污染。  相似文献   

18.
典型铅锌矿区水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岩溶地区某铅锌矿厂区下游水田表层土壤及典型剖面中Cu、Zn、Pb、Cd的污染特征及其在剖面上的垂向迁移特性.结果表明,厂区下游水田表层土壤Cu、Zn、Pb、Cd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5-89 mg·k~(-1)、1 440-11 100mg·kg~(-1)、249-4610mg·kg~(-1)、8.3-61.6mg·kg~(-1).除Cu的污染程度较轻外,Zn、Pb、Cd的污染达到了中度到极重污染的水平,且以Cd的污染最为严重.沿灌溉渠往下,表层土壤受到的污染越来越小,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Cu、Zn、Pb、Cd在典型土壤剖面上均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向下迁移趋势.在0~20cm,4种重金属的含量均较大;从20 cm往下至180cm,其变化趋势基本上是先升高后降低,向下迁移的浓度峰值均出现在60-120 cm,但各元素向下迁移的规律略有差异.cd向下迁移浓度峰值出现的深度比Cu、Zn、Pb的要深.  相似文献   

19.
金昌市郊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金昌市郊农田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Zn、Ni、Pb、Cu、Cd的含量情况及可能来源,并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金昌市郊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现象比较明显,尤其是Cu、Ni,二者的几何平均值均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相关性分析表明Cu与Ni,Pb与Cd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b与Ni、Cu之间则呈显著负相关.因子分析显示,研究区土壤中的Cu和Ni主要来源于工矿业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则对Zn、Cd、Pb的贡献最大.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的结果为Pb、Zn这两种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均处于低危害水平,Cd、Cu、Ni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具体的潜在生态风险排序为Cd>Cu>Ni>Pb>Zn.  相似文献   

20.
金昌市市郊农田土壤-小麦系统Cu、Zn、Ni行为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干旱区典型矿业城市——金昌市市郊农田和小麦作为研究对象,考察重金属元素(Cu、Zn、Ni)在土壤-小麦系统中的富集及迁移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农田土壤均有一定程度重金属积累;其中Ni积累最为严重,其平均质量分数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其次是Cu,其平均质量分数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而元素Zn的积累不显著;②小麦各组织(籽粒、麦壳、麦叶、茎秆、根须)中也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积累,其中元素Ni、Cu易在小麦根部积累,元素Zn易在小麦籽粒中积累;部分样品的籽粒中Cu含量超过中国食物卫生标准,超标率为18.18%,所有样品的Zn含量均未超出中国食品卫生标准,Ni在所有样品籽粒中的含量均超过人造奶油卫生标准。③不同元素在小麦体内迁移能力为Zn>Cu>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