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BA免疫组化技术与HE染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实验性攻击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后鸡体内病毒抗原分布与病变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MDV能引起胸腺髓质区、脾动脉周围淋巴鞘、法氏囊生发中心淋巴细胞坏死、网状细胞增生,并逐渐在全身各部位产生多发性淋巴样细胞增生灶。病毒抗原阳性反应与网状细胞增生明显相关。MDV抗原阳性细胞主要包括网状细胞、浓缩碎裂的淋巴细胞及浸润的淋巴样细胞。这些细胞胞浆和胞核均呈强阳性着染。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利用异硫氰酸荧光黄标记抗体和免疫金标记探针,对胚胎免疫攻毒试验鸡组织脏器中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抗原进行定位及动态观察。结果发现,不同组织细胞内MDV抗原的表现形态略有不同,淋巴组织中阳性细胞内MDV抗原多呈颗粒状或斑点状定位子细胞浆、细胞核内;脏器组织中阳性着染的实质细胞内病毒抗原则主要呈均匀弥散性分布于感染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肝细胞)的胞浆中而不发生瘤变。阳性细胞动态观察的结果则显示  相似文献   

3.
马立克氏病毒是鸡的一种高度致肿瘤性疱疹病毒,主要以淋巴瘤为特征,有关该病毒的致病机理还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澳大利亚分离的MDV致病毒株MPF57感染1日龄SPF雏鸡,并在感染后4周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MDV特异性抗原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临床上呈急性感染并伴有明显症状的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MDV抗原分子量主要为28、73、60和49kDa;而无明显症状的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MDV抗原分子量主要  相似文献   

4.
用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法(IIP),对非细胞致病性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持续感染的42头牛血清经牛胎儿肌细胞培养检出了BVD-MD病毒抗原,100头外观健康牛的血清,经牛胎儿肌细胞培养未检出BVD-MD病毒抗原,该结果与用干扰法获得的结果一致。而且用IIP在血沉标黄层涂片中也检出了BVD-MD病毒抗原,用亲和系-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方法在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切片中也检出了BVD-M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金银法(IGSS)对兔出血症病毒(RHDV)在淋巴-网状器官及其靶细胞中的动态分布进行了观察,发现兔出血症(RHD)病兔各淋巴-网状器官均有不同量的胶体金颗粒沉着。肝、脾、骨髓阳性反应较强,淋巴-网状组织阳性反应较弱。在淋巴-网状组织中,髓质阳性反应比皮质强,皮质以淋巴滤泡周围为主;淋巴滤泡内仅有个别淋巴细胞呈阳性反应。同时发现病毒主要定位在胞浆中,后期进入细胞间。  相似文献   

6.
从经马立克病病毒(MDV)诱发的种瘤细胞系MSB-1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中,筛选到一株杂交瘤细胞14B367。在酶标抗体和荧光抗体反应中,单抗14B367对MSB-1细胞及MDV诱发的另二株肿瘤细胞系RP4和RP1细胞表现明显的阳性反应,但与鸡白血病病毒及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诱发的肿瘤细胞系RP9和RP13,以及SPF鸡的脾、胸腺、腔上囊细胞仅产生微弱的交叉反应。免疫转印试验和免疫沉  相似文献   

7.
应用组织病理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不同毒株人工感染后不同感染时间鸡的法氏囊、肾脏、脾脏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首先被破坏,滤泡之间水肿,整个淋巴滤泡前B淋巴细胞崩解、坏死,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72小时后,几乎见不到前B淋巴细胞。168小时法氏囊萎缩,上皮增生。脾脏和肾脏仅出现轻微变化。超微结构变化特征是淋巴样组织坏死,法氏囊组织中的前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内有大量约60nm的病毒颗粒,呈结晶状排列,有的细胞中可见到多个病毒结晶体。  相似文献   

8.
人工感染IBDV鸡法氏囊的电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透射电镜系统观察了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后鸡法氏囊各类细胞的病理变化。感染后12 ̄24h,病毒粒子主要见于髓质淋巴细胞中,细胞中可见到大量纤维样病毒发生基质及无囊膜包围的大型病毒晶格,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核中出现纤维样结构。感染后36h,淋巴细胞开始大量裂解死亡。无囊膜包围的病毒晶格也出现于髓质网状细胞中,被感染的网状细胞并不裂解,而表现出细胞凋亡的特征:染色质固缩呈颗粒块状,胞  相似文献   

9.
雏鸡感染IBDV后法氏囊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光镜、电镜技术,观察了雏鸡实验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后,其法氏囊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光镜观察表明,在感染早期,淋巴滤泡髓质部的淋巴细胞发生坏死,间质轻度水肿。感染后4d,淋巴滤泡皮质内的毛细血管呈一典型的出血带环绕髓质,髓质部的淋巴细胞多已坏死、崩解。继之,整个淋巴滤泡呈网络状或囊状空泡。感染6d以后,固有膜内的网状细胞和毛细血管大量增生,新的淋巴滤泡形成。电镜观察证明,在感染早期,淋巴细胞质内的内质网与核膜扩张,线粒体嵴紊乱或空泡化。继之,淋巴细胞核液化,细胞坏死、崩解。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大量出现,其胞浆内含有大量吞噬体和吞噬泡。  相似文献   

10.
取320只30~40H龄SPF鸡,经滴鼻和点眼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接种后24~72h出现死亡,病死率51.25%,死亡鸡剖检变化主要为法氏囊肿胀、出血,甚至呈紫葡萄样,脾脏肿大、出血,骨骼肌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呈现以法氏囊淋巴滤泡内髓质淋巴细胞坏死为主的特征性病变,并可在巨噬细胞浆内发现病毒包涵体。电镜观察,在法氏囊内淋巴细胞、异染性细胞、巨噬细胞浆内,见大量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和包涵体,表明IBDV首先损害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内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病毒在淋巴细胞内以包涵体方式增殖。  相似文献   

11.
应用生物素-亲和素法和电镜技术对接种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的实验鸡作了研究。结果:接种后15d的两只发病鸡雏骨髓中含有大量病毒抗原和群特异性抗原,BA阳性细胞主要是成髓细胞。接种后1个月一只实验鸡骨髓中形成成髓细胞性肿瘤结节,结节中成髓细胞BA弱阳性。接种两个月以后骨髓结构正常,各细胞群BA弱阳性。接种后15d法氏囊中即有病毒抗原和群特异性抗原,但主要是成髓细胞阳性。接种后2-5个月,法氏囊淋巴滤泡中一直存有病毒抗原和群特异性抗原,但以接毒后3-4个月时含量最高。接毒后6个月,法氏囊萎缩,结缔组织和成淋巴细胞BA弱阳性。电镜观察,在接毒后1-4个月的实验鸡法氏囊滤泡髓质巨噬细胞胞浆内和胞膜表面、网状细胞胞浆内和淋巴细胞之间观察到大量LL病毒粒子。根据BA法染色在法氏囊检出BA阳性细胞,或电镜在法氏囊检出大量LL病毒粒子。均可与MD相区别而建立LL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2.
取320只30~40日龄SPF鸡,经滴鼻和点眼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接种后24~72h出现死亡,病死率51.25%,死亡鸡剖检变化主要为法氏囊肿胀,甚至呈紫葡萄样,脾脏肿大、出血,骨骼肌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呈现以法氏囊淋巴滤泡内髓质淋巴细胞坏死为主的特征性病变,并可在巨噬细胞浆内发现病毒包函体,电镜观察,在法氏囊内淋巴细胞,异染性细胞,巨噬细胞浆内,见大量格状排  相似文献   

13.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ⅡF)进行筛选,获得3株稳定分泌特异性抗口蹄疫病毒(FMDV)单抗的杂交瘤细胞的2株稳定分泌特异性抗猪水泡病毒(SVDV)单抗的杂交瘤细胞。IIF重复测试阳性和阴性杂交瘤细胞上清,结果完全相符。IIF特异性试验表明,3株抗FMDV单抗只与FMDV反应,而不与相关的SVDV和PD15细胞反应,反之2株抗SVDV单抗只与SVDV反应,而不与FMDV和PD15细胞反应。实验证明,I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运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 E 株,通过泄殖腔和鼻腔接种 1,8,15,30 日龄雏鸡,通过尿囊腔接种8, 13,18 日龄鸡胚,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了接毒后不同时间法氏囊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胚胎发育时期和雏鸡发育时期法氏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I B D V 感染后12~48 h,雏鸡法氏囊粘膜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淋巴滤泡髓质部及皮质部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排空,形成腺管样结构或囊状空泡: 接毒后72~144 h,法氏囊淋巴滤泡淋巴细胞坏死排空,淋巴滤泡萎缩,网状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胚胎发育时期,法氏囊粘膜上皮肿胀变性,法氏囊淋巴滤泡形成延迟或不完整,淋巴滤泡内淋巴细胞缺乏或空虚,说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 E 株对法氏囊造成严重的组织学危害,从而导致法氏囊生长发育阻滞,组织学形态和结构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15.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与禽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是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RE)的病原,属反转录病毒种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中的一种。该病毒主要侵害火鸡,也能引起鸡、鹅、鹌鹑和鸭等禽类以淋巴-网状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的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急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利用透射电镜连续观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 E 株人工感染雏鸡后不同时期法氏囊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对法氏囊内 S Ig M , S Ig G, S Ig A 三种抗体生成阳性细胞数量和血液中 Ig M , Ig A, Ig G 抗体水平进行了检测。观察结果表明, I B D V 感染后法氏囊淋巴细胞出现了严重变性、坏死,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碎裂、溶解,线粒体溶解呈空泡样结构,其 他细胞器坏死溶解,在法氏囊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网状上皮细胞等细胞的胞浆中可见不同类型和排列方式的病毒粒子。 I B D V 感染后法氏囊内抗体阳性细胞数量和血清中抗体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揭示雏鸡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17.
对探讨MD疫苗免疫后器官组织的免疫学变化,采用MD三价疫苗和HVT疫苗免疫1日龄雏鸡后,观察中枢和外围免疫器官以及消化道,呼吸道相关局部免疫组织的免疫学变化。结果MD两种疫苗免疫后,胸腺,法氏囊,脾脏和盲肠扁桃体,肺支气管粘膜焉淋巴组织及哈尔腺中TAMAE+细胞,TACP+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表明MD疫苗免疫应签明显增强,其中MD三价苗较HVT疫苗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广西鸡马立克氏病病原学和防制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鸡马立克氏病(MD)是鸡的一种传染性肿瘤病,以淋巴组织增生、外周神经麻痹和脏器、肌肉、皮肤肿瘤为特征。是危害世界养禽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第一个能用疫苗来预防的传染性肿瘤病。因此,对该病的研究不仅是兽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同时具有比较医学上的意义。70年代美国学者Witter氏首先从火鸡分离出火鸡疱疹病毒(HVT)并用于预防MD,曾使该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随着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毒力不断增强,出现了超强毒(VVMDV)和超超强毒MDV(VV+MDV),自然疫源不仅存在于鸡、鹌鹑,而且引…  相似文献   

19.
用单克隆抗体(MAb)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病毒中和(VN)试验及兔疫沉淀试验证明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致细胞病变株87-2552(现地分离)与NADL和Singer(原型株)之间的抗原差异。两个抗BVDV87-2552株的MAb(D11和B7)能强烈中和现地分离株,并对该病毒的48-KDa糖蛋白呈特异性。这两个MAb有不同的亚型,D11为免疫球蛋白G1  相似文献   

20.
淋巴细胞凋亡抑制与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证明,外源性糖皮质激素(GC)可以诱导正常鸡和马立克氏病毒(MDV)疫苗免疫鸡淋巴细胞DNA出现180~900bp的阶梯状小分子断片,即诱导淋巴细胞凋亡过程启动。尤其是疫苗免疫鸡淋巴细胞对体内生理浓度GC就有相当高的致DNA阶梯状小分子断裂的敏感性。而这种诱导反应可以被RU486阻断,人工感染MDV鸡同样有抑制该反应的作用,这暗示MDV引起无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在鸡体内堆集直到形成肿瘤,可能与MDV抑制淋巴细胞凋亡,使自体生理性清除非功能性淋巴细胞的机制受阻有关。本研究还以RU486阻断鸡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果使鸡对MDV敏感性提高,MD病变形成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