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盆地麦冬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江  陈兴福  杨文钰  文军  杨霞  陈佳  王凤 《草业学报》2010,19(1):143-150
对引种的26份四川盆地野生麦冬种质资源样品的13个形态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麦冬资源的形态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块根鲜重、干重及茎叶鲜重、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58.45%),根长和叶片长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分别为14.39%和25.89%;各性状间均呈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且多数达到0.01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1主成分反映麦冬植株的数量性状特征,第2主成分反映茎叶的大小特征,第3主成分反映块根的大小特征,其均是造成麦冬形态变异的主要因素,26个不同资源样品被划分为4大类,其类别间各主成分性状的大小差异明显,可根据不同需要从众多野生麦冬资源中选择特异性种质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椰子是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木,选育优良的椰子品种有助于推动海南椰子产业的发展。以文昌市椰子资源调查中收集的41份高种椰子资源为材料,测定果实表型和果实品质的20个相关性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椰子资源进行评价,以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排名。结果表明,果实性状指标在个体间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6.38%-33.17%,其中椰肉厚的变异系数最大,果实横周长的变异系数最小;各指标间有18对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43对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8.33%;主成分分析结果为CX035、CX023、CX036、HW045、DJ147和CX024果实综合得分最高;聚类分析结果为CX035为第一类,CX024和CX023为第二类,DJ147为第三类,其他为第四类。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实验筛选出了6份综合表现较优良的资源,研究结果可以为椰子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典业  张丽静  黄德君  傅华 《草地学报》2015,23(6):1239-1246
以45份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野生种质为材料,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9个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育种材料。结果显示:45份垂穗披碱草材料各性状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干草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40.86%,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2.43%和5.37%;相关性分析表明参试材料的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尤其产量与可溶性糖呈显著负相关,粗蛋白含量与株高、干物质含量等农艺性状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9个性状转化成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4.53%,可以代表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将45份种质材料分成8类,各材料并没有严格按照种源地聚在一起,而是来自相同生境的材料先聚在了一起。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高产材料P16,高糖材料P22,P23和P42,高蛋白材料P36,以及P30,P31,P38和P39四个综合表现较好的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4.
以30份苦荬菜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对11个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苦荬菜种质资源表型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三级生殖枝数变异幅度最大(38.04%),生殖枝高度和小花数次之,叶长变异幅度最小(11.87%),不同类型间以野生材料变异幅度最大(46.37%);(2)苦荬菜各性状间显著相关,叶片长又宽的苦荬菜其茎秆粗壮,植株高大,花序长,二级和三级生殖枝数多;(3)聚类分析表明,不同苦荬菜种质资源可划分为4组,第1组与第2组属于叶匍匐型,第3组属于中等宽叶直立型,第4组属于阔叶直立型;(4)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1.904%,不同材料间差异来源主要是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小花数。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两次反复干旱法在三叶期对77份紫花苜蓿及蓝花苜蓿材料进行干旱胁迫,以正常浇水为对照,于第二次胁迫后调查植株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长及根冠比等6项形态指标。对各指标抗旱系数进行方差、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以揭示紫花苜蓿及蓝花苜蓿材料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差异。结果表明,在紫花苜蓿与蓝花苜蓿材料中,地下生物量均为抗旱系数差异最大的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分别为4.07倍(紫花苜蓿)和2.11倍(蓝花苜蓿)。株高的抗旱系数在不同亚种及种质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与存活率、地上生物量及根冠比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株高在鉴定苜蓿抗旱性的6个有效指标中效果最明显。主成分分析可将6个形态指标分别归类为地上部性状和地下部性状,且可根据前两个主成分因子将紫花苜蓿和蓝花苜蓿清晰地划分为两个抗旱性不同的独立类群。聚类结果将77份材料划分为抗旱特征不同的5个亚组,可根据不同研究目的进行选择利用。综上,依据6个形态指标对紫花苜蓿及蓝花苜蓿进行抗旱性评价的结果为四倍体紫花苜蓿的抗旱性要强于二倍体蓝花苜蓿,试验结果对多倍体逆境胁迫研究和紫花苜蓿抗旱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 L.)多叶品种回交后代的农艺性状改良效果,本研究以‘淮阴苜蓿’为轮回亲本,多叶苜蓿‘PL34HQ’为非轮回亲本,获得BC2(回交二代)材料,对其株高、多叶率、分枝数等数据进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BC2群体材料在综合性状上偏向于轮回亲本‘淮阴苜蓿’,但仍有不少植株能保留高多叶特性;在欧式距离30处,BC2群体可分为5类,综合了轮回亲本‘淮阴苜蓿’和非轮回亲本‘PL34HQ’优良性状的第Ⅴ类占群体的51%;主成分分析所得4个主成分因子对各农艺性状变异累计贡献率为86.21%,其中主成分因子Y3代表苜蓿的多叶性状,贡献率为20.56%。通过综合评价得分,本研究筛选出了10个优良株系,且5号单株代表多叶性状的第3主成分得分极高,可作为重点选育对象。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来源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间的差异,以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圃中不同地理来源的38份资源为材料,用NIRS DS 2500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22项品质性状指标,用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其多样性。结果表明: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在0.51%-28.08%;其硬脂酸的变异幅度最大,油酸的变异最小;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4.56%,其中脂肪、总糖、蛋白、棕榈酸、油酸、二十碳烯酸6个性状是构成品质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将38份材料分为3类,第Ⅰ类为高脂肪、高蛋白、高棕榈酸及高精氨类群,第Ⅱ类为高总糖、高二十碳烯酸类群,第Ⅲ类为高油酸类群。根据育种目标在群体间选配亲本,以提高品质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3种苜蓿形态特征及变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黄花苜蓿(M.falcata)和杂花苜蓿(M.varia)为试验材料,从形态学水平对苜蓿的遗传变异以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品种的变异十分丰富,叶面积和叶宽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节间数和节间长度两个指标与叶形态指标没表现出相关性外,其他指标大多数都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形态学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于叶宽、主茎长、节间数、节间长、叶型指数。不同类型苜蓿的总变异依次为:紫花苜蓿〉黄花苜蓿〉杂花苜蓿。  相似文献   

9.
山西野生草地早熟禾主要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9个山西野生草地早熟禾居群种质资源为材料,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草地早熟禾各农艺性状在居群间差异极显著(P<0.01),各性状在居群间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介于11.92%~72.73%之间.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91%,能概括农艺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并能用此信息对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49个居群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其中Ⅱ类群和Ⅲ类群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今后草坪草育种的重点选育对象.  相似文献   

10.
以紫花苜蓿品种甘农3号,甘农5号和游客的亲本及其杂交后代作为试验材料,从形态学水平对苜蓿的遗传变异以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株系间的变异十分丰富,叶面积和叶形指数变异水平最高,分别为31.30%和22.34%;相关性分析表明,节间数与主茎长呈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节间数、主茎长、节间长与叶形态指标没有表现出相关性,而叶形态6个指标大多数都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形态学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于叶面积、叶长、叶周长、叶形指数。  相似文献   

11.
不同居群达乌里胡枝子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应用数量统计方法对引种的野生达乌里胡枝子8个居群的13个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节间距、总叶柄长、小叶柄长和结荚数4个性状外,其余性状在居群内或居群间都表现差异显著;以13个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所研究的8个居群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反映营养器官的特点,第2主成分反映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特点,第3主成分反映生殖器官的特点,均是造成达乌里胡枝子形态变异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选育优良的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 L.)资源对于补充牲畜冬季饲草,绿肥还田,提高谷物产量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在对四川省内金花菜野生种质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集了30份样本种子,经播种栽培,测量了植株高度、生物量、种子产量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指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金花菜种质间农艺性状变异程度较高,变异范围为9. 03%~59. 85%; 7个农艺性状可归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5. 943%,最大程度地反映了30份金花菜资源的农艺性状特征,其中植株鲜重、干重和种子产量(带荚)是金花菜农艺性状变异的主要性状;植株鲜重、干重与株高、种子产量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 6,P0. 01);采用平方欧氏距离系统聚类分析法将30份金花菜资源分为3类;四川境内野生金花菜种质资源丰富,其中,SAG15品种产量优势明显,可作为优质品种开发的候选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丰富红三叶种质资源,试验采用变异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引进的28份红三叶种质材料农艺性状进行研究,探讨引进材料在重庆地区的生长表现,以期为红三叶品种选育提供优异素材。结果表明:叶、枝等营养器官的变异程度高于花序等繁殖器官的变异程度,其中总叶柄长度变异程度最大(30.58%)。茎粗、叶长、叶宽、节间长、节间数、拉直株高、单花序小花数、花序直径和花序长度等9个性状指标是引起红三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子。28份材料分为4类,第1类包括17份材料,数量最多,但大部分无突出特点;第2类包括4份材料,营养体部分较突出;第3类包括6份材料,繁殖性能相对突出;第4类包括1份材料,种子千粒重较大。说明以红三叶的叶、茎、枝等营养器官作为参考指标筛选出的第2类群营养体部分突出,理论生物量较高,可在以产草量为主的育种方向上进一步选育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新疆不同区域野生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及生态适应性,本研究在新疆呼图壁试验区,以14份老芒麦为材料,跟踪其株高动态变化,分析生长速率与试验区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统计2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并对27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和伊犁地区老芒麦的生态幅宽、可塑性强,而阿勒泰和博乐地区种质生态幅相对较窄;按照株高动态变化将14份种质归为早、中、晚期3种生长类型;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较大的是蜡熟期旗叶至穗基部长度和穗轴第1节间长;聚类分析将14份种质划分成5组,第1组和第3组具有生殖枝长、草层高、叶片长且宽、小穗数多等优良特性。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9.16%,其中第1主成分与种子产量的关系密切,第2主成分与牧草产量存在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野生老芒麦的驯化栽培与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菊苣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种植材料的表型变异特征及其原因,通过变异系数、相关性、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对80份菊苣属材料表型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菊苣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的变异,3级生殖枝数变异幅度最大,变异系数为31.11%;2)菊苣形态学特征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叶片宽大类型的菊苣种质,植株高、生殖枝多、茎秆粗壮,但单个花序小花数少;3)聚类分析表明,不同菊苣种质资源可划分为3个形态类型,即窄叶匍匐型、中等宽叶直立型和阔叶直立型;4)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材料间和类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叶片大小、株高和小花数、小花直径。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野生老芒麦形态变异特征和遗传背景,对我国野生老芒麦主要分布区域不同生态类型的104个居群520份野生老芒麦种质进行了23个形态指标测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老芒麦材料的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9.49%~49.56%;聚类分析将104个居群分为具有各自明显特征和开发利用潜力的4类;形态特征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野生老芒麦抽穗早晚及茎秆叶鞘基部小刺等特殊性状与其海拔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株高、抽穗、茎节数、单株干鲜重、旗叶长宽等指标代表了老芒麦67.79%形态多样性,是造成老芒麦形态特征变异的主要因素,可作为老芒麦形态分化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对来自新疆、陕西、美国、哈萨克、利比亚玻利维亚和吉尔吉斯的11份新麦草野生材料的茎干节数、叶舌长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小穗数、小穗长、小花数、颖长度、颖果长度和株高等10个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筛选出优良种质,为新麦草育种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表明:1)新麦草种质间表型性状变异程度较高,变异系数范围为14.6%-68.0%,其中小花数最大,叶片宽度最小;2)10个表型性状可归为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3.34%,最大程度上反映了11份新麦草的形态特征,其中小穗长、小花数、颖长度和植株高度是影响新麦草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性状;3)10个表型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4)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将11份新麦草材料分为3大类。本研究主要揭示了新麦草的形态遗传多样性,可为新麦草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保存和资源创新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内蒙古不同生态区收集的22份野生山韭的株高、株丛直径、叶长、叶宽、单株叶片数、花序高度、花序宽度、小花数目、花葶长度、花梗长度、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种子千粒重等14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合内蒙古地区推广应用的优良种质,为山韭育种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山韭种质表型性状变异程度较高,变异系数范围为11.9%~41.8%,其中叶片宽变异系数最大,种子厚最小,14个表型性状材料间的差异除叶片宽和单株叶片数达到显著(P0.05)水平,其余差异不显著;2)14个表型性状可归为5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1.360%,可以反映14个表型性状的绝大部分相关信息,其中株高、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千粒重、叶片宽和单株叶片数等性状是造成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3)14个表型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4)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法可将22份山韭材料分为4大类,地理类别和性状相似的种质大部分能够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结缕草属植物(Zoysia Willd.)表型多样性,筛选优异的育种亲本,本文以144份结缕草属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22个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结缕草属植物表型性状变异大,尤其是穗颈长、花序密度、叶片上表面茸毛密度和草层密度;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40~4.95;在不同种结缕草种中,杂交结缕草的变异系数最大,而日本结缕草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主成分分析将22个性状归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7.32%。聚类分析将144份试验材料分成4类,其中第Ⅰ和第Ⅱ类群具有优异的生殖性状,而第Ⅲ和第Ⅳ类群的坪用性状较好,从中筛选出具有种子生产潜力的12份材料和坪用质量高的6份材料。本研究为选育高产优质结缕草新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广东桑种(Morus atropurpurea Roxb.)的四倍体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供试种质资源的20项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以利于科学选配桑树多倍体优良杂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91份四倍体种质资源的20项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5项质量性状和5项数量性状均存在较大差异,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5和1.67,所有供试种质资源的20项农艺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0。对20项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8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70.15%,其中反映植株整体形态性状的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7.97%。基于各种质资源间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将91份桑树四倍体种质资源聚类并划分为5大类群,第Ⅰ类群是有较大增产潜力的杂交亲本材料,第Ⅱ类群的枝条节间最密,第Ⅲ类群的生长势最差,第Ⅳ类群的副芽数量最多,第Ⅴ类群可作为高产选育目标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