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草鱼养殖过程中经常使用食盐药浴,以便在高渗环境下杀死病原体。研究食盐药浴后草鱼代谢酶变化,有助于了解食盐药浴对草鱼机体生理免疫的影响。将草鱼(Ctenpharyngodonidella)分别暴露于食盐浓度为0、2%、3%、4%水体中浸浴10min,然后置入水簇箱中饲养,分别在药浴后12h、24h、36h取样,测定其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SZ)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血清SOD活性在12h时,2%组中显著上升(P<0.05),3%、4%组显著下降(P<0.05);24h取样时,2%、3%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4%组显著下降(P<0.05);36h取样时,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LSZ活性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食盐能引起草鱼SOD活性变化,而对溶菌酶活性影响不大;表明食盐对草鱼不同代谢酶有不同的反应模式,抗氧化酶SOD对食盐应激有敏感的生理应答。  相似文献   

2.
水产养殖池塘的主要环境因子及相关调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主要环境因子 1、溶解氧(DO) 溶解氧是养殖动物及其他动植物、细菌的生命活动和有机质的降解转化所必需的关键因子,养殖水体中溶解氧需保持≥3.0mg/L,最好能保持5mg/L。  相似文献   

3.
海水网箱养殖鲈鱼的病害有10多种,包括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其中细菌性皮肤溃疡病危害最大。通过2年来对海水网箱养殖鲈鱼病害的疾病种类调查;传染性病原、发生与流行规律;环境因素和药物研制等的研究,认为鲈鱼病害应以生态防病结合药物防治的综合性防治技术来解决,经应用试验已取得成功,现总结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点选择 试验点选在浙江省宁海县薛岙冷冻厂下属的海水网箱养殖场,养殖海区的海水基本无污染,经测定,NH4+-NH3-N在 0.071 mg/L左右,PO-P在0.059mg/L左…  相似文献   

4.
大连市甘井子区北部沿海浮筏养殖水环境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95年8~9月“太平洋牡蛎病害防治技术”的水环境调查资料为基础,初步分析了甘井子区北部沿海,在夏季高温期水体中理化要素(T、S、DO、COD、透明度),营养盐(NH3-N,NO2-N,NO3-N,PO4-P),及浮游生物量(叶绿量a)的含量和分布特征,介绍了各要素含量基本处于海水海水正常浓度水平,属于一类海水水质,海区营养水平为中等营养水平,是适宜的浮筏养殖区,但养殖规模应用有所限制。  相似文献   

5.
常抗美 《齐鲁渔业》2004,21(8):13-15
1 对养殖环境和深水网箱设施的要求。1.1 深水网箱设置海区的环境条件。海区潮流通畅,流速在0.5~1.0m/秒;表层水温8~28℃,骤变幅度小;pH值7.6~8.6;透明度0.3m以上;溶解氧6mg/L以上;水深在15m以上;浪高在5m以内。主要水质指标应不超过鱼类养殖要求的安全浓度及国家海区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6.
不同单养及混养海水实验围隔水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岩 《水产学报》1999,23(4):350-356
1995年6~10月和1996年6~8月对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的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围隔中盐度、总氮、总磷和化学耗氧量(COD)在雨季前逐渐升高,进入雨季后降低;投饵养殖时围隔中磷浓度较低氮浓度较高,其中混养中国对虾和台湾红罗非鱼的围隔活性磷(PO4-P)浓度相对较高,混养对虾与菲律宾蛤仔的围隔氨氮(NH3-N)浓度较高,投铒兼酌情施肥养殖时围隔中氮浓度较低磷浓度较高,其中混养中国对虾与缢蛏  相似文献   

7.
于2020年5—11月,对莱州湾和四十里湾贝类养殖海域营养盐含量以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调查,采用营养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单因子评价指数法以及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对2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和四十里湾贝类养殖海域中ρ(无机氮)分别为0.056~0.277 mg/L、0.047~0.143 mg/L,ρ(活性磷)分别为0.007~0.012 mg/L、0.002~0.019 mg/L,ρ(总磷)分别为0.010~0.057 mg/L、0.008~0.032 mg/L,个别点位的无机氮和总磷超标,其余点位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二类水质标准;温度分别为13.4~28.3℃、13.6~24.8℃,盐度分别为2.72%~3.14%、2.92%~3.22%,p H值分别为8.0~8.4、7.9~8.3,ρ(溶解氧)分别为5.51~9.34 mg/L、5.65~8.78 mg/L,ρ(化学需氧量)分别为0.44~1.92 mg/L、0.32~2.04 mg/L,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二类水质标准;2处海域以贫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海水深水网箱常规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养殖海区的选择选择20米等深线以内的半开放海区(至少有一到二处自然屏障物),泥沙质底较平坦海区,潮流通畅,流速在50~100厘米/秒;表层水温8~28℃,最适水温20~26℃;pH7.8~8.6;透明度0.3米以上,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主要水质指标不超过鱼类养殖要求的安全浓度及国家海区水质标准。二、网箱海区布局网箱设置面积不宜超过养殖海区面积的10%。网箱布局应与流向相适应,可使潮流通畅。为了便于操作管理,可以两组并列排列,组与组间距80~100米,中间可设管理通道。列与列之间应在50米以…  相似文献   

9.
刘波  曾志南  宁岳 《福建水产》2011,33(5):43-47
本研究对采用虾蟹贝健康养殖模式的海水池塘理化因子及生物因子进行调查,实验结果如下:海水池塘水温在(17.5±1.7)~(31.1±3.6)℃之间,比重在(1.022±0.001)~(1.024±0.001)之间,pH在(8.0±0.2)~(8.3±0.1)之间,透明度为52±7.9cm,溶解氧为6.76±0.18mg/L,无机氮为0.59±0.61mg/L,活性磷酸盐为0.019±0.013mg/L,底质硫化物为59.2±43.4mg/kg。池塘藻类种类数为23±5种,单位水体数量为(1.08±1.16)×10^5个/L,藻类优势种8种,其种群丰富度不高但保持相对稳定。日本对虾、远海梭子蟹和菲律宾蛤仔等养殖生物生长迅速且健康无疾病,其月均生长曲线表明该养殖模式是一种成熟、高效的健康养殖方式,可以进一步技术集成及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0.
论水域的渔业污染与自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渔业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人工投饵。增殖和不投饵养鱼则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用人工配合饲料每生产1kg鱼,有约800g有机物、70g氮和14g磷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水体,导致水域富营养化。磷含量是水域污染的敏感性指标。渔业污染的强度和养殖容量成正相关,与水域的容积成负相关。在流动的水体中,则和流量成负相关。当三峡重庆库区网箱养殖规模按渔业水面1‰设定,网箱面积为40hm^2,单产90t,总产5.4万t鱼时,磷污染强度为0.00176mg/L,相当于湖库Ⅱ类水质磷含量指标0.025mg/L的1/15。污染强度为0.1008mg/L。有机物污染将造成三峡水库水域溶解氧量下降0.35~0.5mg/L,相当于三峡水库溶解氧含量指标7.0~10.5mg/L的1/20。当三峡水库重庆库区磷污染控制增量确定为0.0025mg/L时,养殖容量为7.7万t鱼。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能有效降低生化需氧量,但不能降低水域的磷、氮浓度。大量放流以白鲢、草鱼、鲤鱼为主的各种鱼类和适量发展不投饵网箱养殖白鲢,是去除水中氮、磷最好的方法。在三峡水库中捕捞和通过不投饵方式养殖5万t鱼类,可消除1500t氮和300t磷,从而降低三峡水库磷含量0.0007mg/L。相当于投饵养殖5.4万t鱼造成磷污染量的40%。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8年7月9~14日对黄海绿潮暴发区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数据,重点研究了调查海域温盐、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绿潮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溶解氧的平均值为9.22mg/L,整体处于过饱和状态,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溶解无机氮的平均值为9.07μmol/L,呈现出南高北低,苏北沿岸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活性磷酸盐的平均值为0.19μmol/L,呈现出东高西低,自外海向海洲湾方向递减的趋势。在调查海域的东部出现营养盐高值区。通过分析温度、盐度、溶解氧、营养盐与绿潮发生的关系发现,温度、盐度和溶解氧均处于浒苔藻体生长和孢子释放的适应范围内。大面积浒苔聚集区的表层海水DIN和PO34--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89和0.27μmol/L,营养盐含量要明显高于调查海域其他海区营养盐的含量,表明充足的营养盐是绿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同时调查海区表层、10m层和底层N/P(摩尔比)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702、194和411,均远大于Redfield值,由此可见,该调查水域主要受到磷的潜在限制。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浓度溶解氧(DO)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耐低氧新品系F5代鳃组织形态以及各组织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将团头鲂在低氧[DO为(1.7±0.2) mg/L]和高氧[DO为(19.3± 0.5) mg/L]条件下分别处理0、4和7 d,恢复常氧[DO为(7.8±0.3) mg/L] 7 d后,通过石蜡切片观察鳃组织的形态,并测定了鳃、肝胰腺、肠道、肌肉中过氧化氢酶(CAT)、琥珀酸脱氢酶(SDH)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石蜡切片结果显示,随着低氧处理时间的延长,团头鲂新品系鳃丝的层间细胞团体积减小,鳃小片表面积增加,恢复常氧7 d后又有所恢复。高氧条件下,层间细胞团体积增大,鳃小片表面积减小,恢复常氧7 d后也会恢复。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在低氧和高氧2种条件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CAT活性和MDA含量在各组织中的变化无明显规律,但均有显著差异(P<0.05)。低氧条件下,LDH活性显著增高,SDH活性显著降低(P<0.05)。高氧条件下,LDH活性显著降低,SDH活性显著增高(P<0.05)。本研究可为溶解氧对团头鲂的鳃组织以及各组织酶活性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并为团头鲂新品系的养殖与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养殖模式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使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山塘、精养和鱼菜共生三种模式下草鱼池塘底泥微生物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精养池塘水体CODMn、总氮(TN)和总磷(TP)[(35.67~108.34)mg/L、(3.40~7.93)mg/L、(1.35~2.19)mg/L]显著高于山塘[(2.67~24.33)mg/L、(0.77~3.30)mg/L、(0.38~0.77)mg/L]和鱼菜共生池塘[(31.67~58.50)mg/L、(2.40~3.43)mg/L、(0.81~1.22)mg/L],且养殖后期呈上升趋势,山塘和鱼菜共生池塘后期呈下降趋势。(2)三种模式条件下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但鱼菜共生与精养池塘底泥菌群结构相似性高于山塘模式;山塘池塘底泥微生物丰富度显著低于鱼菜共生和精养池塘,但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山塘菌群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无相关性,但精养模式ACE指数与TN、NH+4、TP、DO呈显著负相关,Shannon指数与TN和DO呈显著负相关;鱼菜共生模式ACE指数与NH+4、TP、CODMn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指数与NH+4、TP、DO呈显著正相关。(3)山塘池塘核心菌群四季变化差异大;鱼菜共生和精养池塘核心菌群四季均以地杆菌属(Geobacter)、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和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等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结果表明,鱼菜共生模式底泥微生物群落受环境因子影响小,能够达到控制水体CODMn和TN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池塘养殖水体不同水层水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池塘养殖水体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在上海市标准化养殖池塘里进行了水质参数监测和分析,研究了池塘上层、中层、下层不同水层的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一年中池塘水质呈季节性变化,氨氮均值在9—11月最高,在5月份最低;溶氧均值在9—11月最低,在12月至次年3月最高;pH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不同水质参数日变化研究发现,一天中氨氮值在6:00左右最高,在17:00左右最低;溶氧最高值出现在15:00—17:00,最低值在5:00左右;pH在1:00最低,14:00左右最高。养鱼池塘水体有较明显的分层现象,上层、中层、下层不同水层的氨氮、溶氧、pH均有差异。一天中氨氮与溶氧总体呈负相关性(t<0.05),溶氧值升高时氨氮值下降。  相似文献   

15.
摘要:利用室内试验与池塘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EM菌原液对海参养殖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EM菌对水体的溶解性固体(TDS)、电导率(cond)无显著影响(p>0.05);能显著增加水体氧化还原电位(ORP)、DO、透明度(SD)(p<0.05):其中以Ⅳ组(4*109cfu/m3)效果最好,分别平均增加3.39%(试验箱)和8.38%(试验池)、26.20%(试验箱)和18.58%(试验池)、54.69%(试验池);pH各试验箱间缓慢下降,但差别不显著(p>0.05),试验池比对照池平均下降3.94%,均值为7.79,仍在适宜范围内。 关键词:EM菌; 海参养殖; 水体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16.
大鹏澳养殖水域溶解氧的变化及其与生态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大鹏澳网箱养殖水域周年的溶解氧(DO)水平监测数据,阐述网箱养殖区水体DO的水平、季节的变化、垂直变化和网箱养殖水体DO质量评价以及DO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鹏湾网箱养殖水域DO周年水平为3 86~8 01mg/L,氧饱和度为51 6%~103 6%,养殖水域DO水平低于非养殖水域的;冬、春季DO水平较高,均符合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要求。夏季DO水平普遍较低,超标率为95%;表层水DO水平略高于底层水,DO水平超标率分别为46%和66 7%;DO水平(全年)与pH值、盐度、叶绿素水平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 02,n=32),与水温、无机磷和无机氮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P<0 02,n=32)。其中,在春季相关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探求衢州市渔业水域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和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基于2018年水质监测数据,综合评价黄坛口水库(S1)、铜山源水库(S2)、狮子口水库(S3)、花园垄水库(S4)和金仓垅水库(S5)5座不同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并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探讨水质环境因子对水体富营养化水平间的影响和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叶绿素a(Chl-a)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结果趋于一致,表明S1、S2和S3水库均为中营养,S4为轻度富营养,S5为重度富营养,水产养殖水域富营养化水平显著高于增殖放流水域(P<0.05)。5个水库中,S5为氮限制,其余水库均为磷限制。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Chl-a与溶解氧(DO)、透明度(SD)、铜(Cu)、总磷(TP)、总氮(TN)、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相关性较好,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与水温(T)、SD、Cu、TP、TN的相关性较好,得到模型:Chl-a=19.793 CODMn-32.065 TP-33.004,TLI=1.062 CODMn+18.468 TP-0.06 SD+0.450 T+1.765 TN+33.886。综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CODMn、TP、SD、T和TN是影响衢州市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其中,氮、磷营养盐和有机物是造成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水温是造成各水库富营养化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而pH、溶解氧是水体富营养化后的结果,可以作为水库富营养化水平的指示因子。  相似文献   

18.
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倩  余为  陈新军 《海洋渔业》2019,41(3):257-265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其栖息地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根据中国鱿钓渔船在38°~45°N、140°~160°E作业渔场内的生产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信息增益技术选取关键环境因子,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使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对比异常环境条件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传统作业渔场温度升高,海表温度(SST)相对正常年份2008年平均上升2. 72℃;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SST相对正常年份降低0. 45℃。栖息地综合指数模型结果表明,199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于在栖息地指数(HSI)大于0. 8的范围内,作业比重达到80%;200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6~0. 8和0. 8~1. 0之间,所占比重在30%~50%左右; 2009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4~0. 6、0. 6~0. 8和0. 8~1. 0之间,作业比重平均约为32%。此外HSI值低于0. 2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增,而HSI值大于0. 4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减。研究认为,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差,导致柔鱼产量变低。  相似文献   

19.
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根据2001~2002年对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海域水环境的监测资料,分析讨论了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海域水环境质量较好,除夏季溶解氧(DO)和春季的硫化物浓度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情况较严重外(超标率均为62.5%),其他水环境因子一般不超标。养殖区DO和叶绿素a(Chla)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区(t-test,P<0.05),而NH4-N和PO4-P浓度则一般高于对照区,其他水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大。海水CODMn、BOD5和硫化物主要与网箱养鱼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有关;而水温、盐度、透明度、悬浮物、DO和pH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大亚湾亚热带季风气候,NO2-N、NO3-N、DIN、PO4-P和SiO4-Si等营养因子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雨和浮游植物的影响,Chla的季节变化则主要受水温和N:P比的影响,与网箱养鱼的关系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Consecutive failure of the improved extensive shrimp farming system has deterred the economy of some coastal areas in Vietnam. To investigate pon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 monitoring scheme was performed in the Cai Nuoc district of Southern Vietnam.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was not optimal for shrimps. While ponds were not contaminated by organic loadings or major nutrients (N, P) and salinity and pH were most optimal for shrimp, more than 37% of dissolved oxygen (DO) measurements were lower than recommended. In the early morning hours, DO measurements were even much lower (0.84–2.20 mg L?1). Sulphate (SO42?) concentrations were most within the acceptable range. Total suspended solids (TSS) were above the acceptable limit (<50 mg L?1). Iron, alkalinity and hydrogen sulphide were also higher than recommended. Pond sediment was anaerobic (redox potential ?422 to ?105 mV) and contained high amounts of organic matter (9.84–21.96%). Lethal DO levels, high TSS and anoxic sediment are the drawbacks in this system. Suggested measures to improve pond conditions are (1) allowing sedimentation before filling culture ponds, (2) covering dikes, (3) including no‐culture breaks between shrimp crops, (4) drying pond bottom, (5) removing sediment and (6) controlling pond's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