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组织匀浆、饱和硫酸铵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100葡聚糖凝胶层析的方法提取和纯化施氏鲟卵黄蛋白,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0%和70%饱和度的硫酸铵分步沉淀与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获得一种卵黄蛋白纯品。Native-PAGE和SDS-PAGE分析表明,该纯化蛋白纯度为100%,由一种同源亚基组成,其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 kD。油红O、免疫印迹(Western-blot)和罗丹明B染色均为阳性,表明该蛋白为施氏鲟卵中的一种脂磷蛋白。  相似文献   

2.
虾头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自溶作用,其所含蛋白质以肽和氨基酸等形式释放出来,有些肽产物具有ACE抑制活性.实验采用8000、5000和3000 u的超滤膜分级分离虾头自溶产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ACE抑制肽主要分布在3000 u超滤组分中;3000 u超滤组分进一步经Sephadex G-25葡聚糖凝胶层析、SP Sephadex C-25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dex G-15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ACE抑制活性提高将近8倍(IC50 =0.19 mg/mL);Sephadex G-15葡聚糖凝胶层析收集的高活性成分再经两次RP-HPLC纯化,分离纯化得到两条ACE抑制肽,质谱分析推测其氨基酸序列为Tyr-Pro和Leu-Pro/Ile-Pro,分子量分别为279和229 u.  相似文献   

3.
小体鲟卵黄雌性蛋白分离纯化及抗血清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凝胶柱层析法,对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Linnaeus)卵黄蛋白粗提液进行分离纯化。小体鲟卵黄蛋白粗提液的质量浓度为25.04 mg/mL,经Sephadex G-200层析后出现3个蛋白峰。用聚丙烯凝胶电泳、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和免疫扩散等方法研究表明,小体鲟卵黄蛋白由分子量分别为132.1 kD、97.4 kD、85.9 kD、67.0 kD、59.2 kD、47.6 kD、30 kD、14.3 kD和12.8 kD的9个亚基组成;层析后峰B蛋白为卵黄雌性特异蛋白(yolk female specific protein,YFSP),是一种糖脂磷蛋白,具有雌性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抗体具有种属特异性。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卵黄雌性特异蛋白(YFSP)与血清雌性蛋白(FSSP)免疫印迹图谱上都显示分子量为97.4 kD和30 kD的2条杂交带,可见两种蛋白在免疫原性上具有相似性,可以用卵黄雌性蛋白抗血清代替卵黄蛋白原抗血清对卵黄蛋白原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
罗非鱼活性肽分离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正交试验L9(34),以清除超氧自由基能力为指标,分别对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水解罗非鱼肉的水解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最佳清除率下的两种酶解物进行Sephadex G-50凝胶柱分离,检测了各组分对超氧自由基清除率及活性肽分子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在45 ℃、酶的质量分数2.0%、水解105 min及肉水比1∶3的水解条件下对超氧自由基有较好清除作用;木瓜蛋白酶在60 ℃、酶的质量分数2.0%、时间150 min及肉水比1∶2的水解条件下对超氧自由基有较好清除效果.木瓜蛋白酶酶解物在分子量为660 Da的多肽洗脱峰具有最大超氧自由基清除率,中性蛋白酶酶产物在分子量为1320 Da多肽洗脱峰具有最大超氧自由基清除率.  相似文献   

5.
刘红柏 《水产学报》2006,30(4):531-537
采用饱和硫酸氨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的方法,首次分别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免 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琼扩实验等方法对其Ig及Ig亚单位的分子量和部分特性进行了分析。PAGE及SDSPAGE的结果显示:史氏鲟,中华鲟和达氏鳇IgM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867 kD, 896 kD和924 kD;3种鲟鱼Ig的重链分子量均为88 kD,都具有29 kD的轻链,其中达氏鳇还另有一分子量约为26 kD的轻链蛋白。分子量的测定及计算结果显示鲟鱼的Ig为四聚体。Western-blotting的检测结果表明,3种鲟鱼Ig的重链与其Ig具有同样的抗原性,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可被兔抗鲟Ig多克隆抗体所识别,而轻链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则呈阴性。免疫沉淀反应的结果显示,3种鲟鱼的血清及其Ig与相互之间的兔抗Ig血清有免疫沉淀反应,但与兔抗鲤Ig血清无免疫沉淀反应,这表明3种鲟科鱼类的Ig在结构和序列上是较为相似的,而与鲤鱼等高等硬骨鱼类的Ig存在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采用几种蛋白水解酶对施氏鲟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施氏鲟的免疫球蛋白在37℃条件下可以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分别裂解成不同的片段:木瓜蛋白酶的酶解片段出现在分子质量为130KDa、50KDa、10KDa和7KDa的蛋白谱带附近,而在酶量比较小、酶解时间较短的一组,在94KDa附近也有一条蛋白谱带;胃蛋白酶的水解片段,主要出现在分子质量为130KDa、94KDa、90KDa和32KDa的蛋白谱带附近;胰蛋白酶酶解片段主要为分子量为130KDa和74KDa的两条主带。  相似文献   

7.
牙鲆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Sephacryl S-200凝胶层析和HiTrap rProtein ASepharose亲和层析2种方法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表明,牙鲆免疫球蛋白分布于33%~50%的硫酸铵饱和溶液中,其中45%的分离效果最好。凝胶层析和亲和层析样品均出现2个蛋白峰,用还原SDS-PAGE检测确定牙鲆免疫球蛋白存在于第2个蛋白峰中。牙鲆免疫球蛋白重链分子量约为75.4 kD,轻链分子量约为29.9 kD和28.2 kD,推测牙鲆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分子量为836 kD。制备了兔抗牙鲆免疫球蛋白多克隆抗体,免疫双扩散法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32,免疫斑点法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至少为1∶1 600。运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ing)检测了兔抗牙鲆免疫球蛋白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实验证明该抗体与牙鲆全血清中免疫球蛋白重链、轻链反应均成阳性。  相似文献   

8.
奥尼罗非鱼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及分子量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饱和硫酸铵盐析结合 Sephadex G-200柱层析的方法,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奥尼罗非鱼的免疫球蛋白,进行变性还原条件下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对血清的免疫球蛋白进行初步分析,发现SDS-PAGE电泳条件下血清重链分子量为85 kD,轻链分子量为30 kD.如果罗非鱼血清免疫球蛋白在自然状态与其他硬骨鱼类一样也为四聚体,那么其总分子量的理论值应为920 kD.  相似文献   

9.
<正>鲟科(Acipenseriformes)鱼类是比较古老的鱼类,世界现存的鲟科鱼类有28种,并有许多亚种和杂交种。鲟科鱼类是淡水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鱼类之一。黑龙江的鲟科鱼类有两种,分别为鲟属的施氏鲟和鳇属的达氏鳇。我国鲟科鱼类主要是长江水系的中华鲟、白鲟和达氏鲟,新疆区域内的裸腹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黑龙江水域内的施氏鲟和达氏鳇[1]。世界上鳇属鱼类只有两种,一种是栖息于欧洲的欧洲鳇(最大  相似文献   

10.
以缢蛏为试验材料,采用羟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从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5种蛋白酶中筛选最适水解用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使用响应面法优化酶解工艺条件,考察缢蛏蛋白肽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并通过Sephadex G-15凝胶层析测定其分子质量分布。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酶解制备的缢蛏蛋白肽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明显强于其他蛋白酶,优化后的碱性蛋白酶水解缢蛏蛋白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6mg/ml、加酶量3%、pH8.0、温度55℃、酶解时间4h,蛋白肽的羟自由基清除率为76.60%,IC50值为1.89mg/ml,蛋白肽中80%以上是分子质量小于1500Da的小分子肽。  相似文献   

11.
史氏鲟、达氏鳇的资源现状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达氏鳇(Huso dauricus)属鲟科鱼类,是黑龙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近年来过度捕捞,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本主要通过对黑龙江某江段上的捕捞生产调查统计,评估其现有资源状况,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同时介绍了我国目前对鲟鱼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195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成功地进行了史氏鲟的人工繁殖试验,以后除了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一些调查工作外,基本上中断了对这条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工作。1989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勤得利农场建立了第一个史氏鲟放流试验站,当年就进行了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四年中,向黑龙江放流鲟鱼苗累计达107万尾。在此期间有关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利用这一条件开展对鲟鱼的研究,本还介绍了正在进行的“史氏鲟活体取卵手术技术研究”、“鲟幼鱼人工饲料研究”和“人工养殖技术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Depletion of sturgeon stocks world-wide has increased interest in aquaculture-based restoration programmes. The Caspian Sea Sturgeon Ranching Programme (SRP)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represent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expense, benefits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and genetic effects of such restoration programmes. The SRP was initiated in the 1950s to compensate for lost spawning habitat in the Volga River and elsewhere. After its completion in 1962, the Volgograd Dam reduced spawning grounds in the Volga River system, the principal spawning tributary of the Caspian Sea, by ∼80%. For two of the three commercial sturgeon species (Russian sturgeon, Acipenser güldenstädti , and stellate sturgeon, A. stellatus ), yields improved after the imposition of the 1962 moratorium on sturgeon harvests in the Caspian Sea. Volga River fisheries were managed for spawning escapement. Although imprecisely know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illions of stocked Russian and stellate juveniles during 1962–91 was most likely important to sustaining fisheries, although less so (contributing to <30% of the adult stock) than natural recruitment. Apparently, reduced spawning grounds, supplemented with artificial spawning reefs were sufficient to support reproduction and large fishery yields of Russian and stellate sturgeons. For beluga sturgeon, Huso huso , harvests in the Volga River were nearly all dependent upon hatchery stocking. Beluga sturgeon spawning grounds were mostly elimina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olgograd Dam. Without the hatchery programme, beluga sturgeon in the Volga River and Caspian Sea would in all likelihood have been extirpated. Currently, sturgeons are severely depleted in the Volga River and Caspian Sea due to poaching and lack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untries exploiting the species. Aquaculture-based restoration in Russia is now viewed a chief means of rebuilding stocks of Caspian Sea sturgeons.  相似文献   

13.
氟苯尼考在鲟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组织中药物含量,研究水温在(20±1)℃时,杂交鲟经口一次性给予10 mg/kg氟苯尼考后在血液、肌肉、肝脏中的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经口给药后在鲟鱼血液中的代谢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肌肉和肝脏中属于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且分布广泛,代谢迅速.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血液、肌肉、肝脏中的达峰...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养殖鲟鱼鱼体质量百分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启明  胡超  陈金芳  蓝泽桥 《水产科学》2007,26(10):570-573
以俄罗斯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鳇4个品种的19尾活体鱼为试验材料,按照鱼体质量>10 kg和<5 kg分组进行解剖,得出了13个解剖部位的质量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鲟鱼的出肉率约50%,且史氏鲟最高,其他依次为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达氏鳇。  相似文献   

15.
鲟鱼病原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我国自1991年后开始鲟类的商业化养殖,主要品种有引进的匙吻鲟、杂交鲟、小体鲟、俄罗斯鲟和西伯利亚鲟,黑龙江流域出产的施氏鲟、达乌尔鳇,以及施氏鲟和达乌尔鳇的杂交种等。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鲟疾病不断增多,严重制约了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发现的鲟致病性病原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概述了目前国内外鲟病原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感染种群、致死率、临床症状、病原分离鉴定和药物控制等方面。目前对鲟病害的研究,在发病机制、免疫防治以及结合环境和营养因素的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还十分缺乏,应系统开展鲟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及防控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作者的研究经历及国内外相关资料为基础,重点介绍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和养殖技术研究的发展历史、我国的鲟鱼及其目前的主要养殖种类、养殖地区、生产方式、生产量和产业发展趋势,并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鲟鱼养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作者的研究经历及国内外相关资料为基础,重点介绍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和养殖技术研究的发展历史、我国的鲟鱼及其目前的主要养殖种类、养殖地区、生产方式、生产量和产业发展趋势,并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水流对杂交鲟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测定装置研究了杂交鲟(Huso duricusGeorgi♂×Acipenser schrenc-kiBrandt♀)幼鱼在0 m/s、0.1 m/s、0.3 m/s、0.5 m/s 4种流速条件下的游泳行为。结果显示:杂交鲟幼鱼随着流速的增加趋流率增大,且在90min内趋流率达到100%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实过过程中0.3 m/s和0.5 m/s两组摆尾频率都高于0.1 m/s和静水组,但在各个时段内,摆尾频率与趋流率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杂交鲟幼鱼的游泳状态明显受到所处流速的影响:0.1 m/s流速下以逆流前进为主,约占时间比例56.3%;0.3 m/s流速下以逆流静止为主,约占时间比例58.1%;0.5 m/s流速下以逆流后退为主,约占时间比例80.7%。在逆流前进和逆流静止两种游泳状态下,杂交鲟幼鱼的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呈线性相关。但在逆流后退和顺流而下两种状态下,两者之间却没有显著的相关,且此两种状态下其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随流速增加的变化趋势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