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ietary thiamin on the physiological status of the juvenile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Graded levels of thiamin (0.08, 0.50, 2.12, 3.15, 4.63, 12.37 mg thiamin kg−1 diet) were fed to grouper juveniles (mean weight: 16.97 ± 0.14 g) for 10 weeks. Although fish fed the thiamin-deficient (TD) diet showed no obvious symptoms of thiamin deficiency or increased mortality, those fed the lowest doses of thiamin (0.08 and 0.50 mg thiamin kg−1 diet) ha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ransketolase activity in the liver. In addition, the level of liver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in fish fed the TD diet was 33–67% higher than that in fish with the thiamin-supplemented die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between the different groups of fish.  相似文献   

2.
3.
于室内养殖条件下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胚后发育阶段矢耳石的形态发育,采用椭圆傅立叶分析法,基于矢耳石形态,比较了以孵化后日龄、耳石形态、发育期以及不同体长组为基础的判别方式上,对这3种家鱼苗的种类判别成功率。结果表明,总判别成功率均表现出了逐渐增加的趋势。孵化后4 d时,总判别率为79.79%;10 d时,总判别率始达90%以上,18 d时,总判别成功率稳定在100%。在尾椎上翘期以前的各发育期,总判别率均低于90%,而鳔二室期之后,总判别成功率达95%以上。据矢耳石形态,圆形和近圆形阶段总判别成功率较低,分别为61%和81%,在长椭圆形阶段后,总判别成功率达90%以上。而以体长为基础的判别成功率,初始总判别成功率便在90%以上。因此,若以判别率的高低为标准,则以不同体长组来鉴别鱼苗种类为最佳,而据耳石形态和发育期来鉴别鱼苗种类,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大豆油为脂肪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40%、45%和脂肪水平分别为7%、9%、11%的二因子三水平的实验饲料,并以鲜杂鱼饲料为对照,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体质量36.5~42.9 g)进行为期20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三疣梭子蟹对蛋白质、脂肪的需要量,以及对卵巢色素沉积的影响.养殖实验采用海区串笼吊养方式,每个吊笼放养1只雌蟹.实验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18个蟹,3个重复.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脂肪水平饲料对三疣梭子蟹增重率(269.2%~404.90%)、饲料系数(2.01~2.55)、蛋白质效率(1.02%~1.29%)和肥满度(16.26%~23.97%)均有显著影响(P<0.05);增加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可显著提高三疣梭子蟹生长,降低饲料系数(P<0.05).对照饲料组的三疣梭子蟹获得了最高的增重率(461.69%),但饲料系数也是最高(6.35),而且肥满度(21.15%)低于P40Lll组(蛋白质40%、脂肪11%组).三疣梭子蟹水分、肌肉蛋白、脂肪、灰份和卵巢灰份不受饲料蛋白质、脂肪水平变化的影响(P>0.05),但卵巢蛋白质、脂肪影响显著(P<0.05),而且高蛋白饲料组的卵巢脂肪含量总是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在同一饲料蛋白质水平下,9%脂肪饲料组的三疣梭子蟹卵巢类胡萝卜素总量、虾青素含量和成色比色值都显著高于其他各饲料组(P<0.05).与对照饲料组比较,实验饲料组的三疣梭子蟹卵巢类胡萝卜素总量和虾青素含量呈显著优势.综合考虑生长、饲料系数和色素沉积,三疣梭子蟹饲料的适宜蛋白质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0%~45%和9%.本研究旨在为制定三疣梭子蟹饲料配方和改善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酵母硒和茶多酚都是优质的天然抗氧化剂。酵母硒作为有机硒源,兼有抗氧化和免疫增强的双重功效。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抗菌消炎和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为探讨酵母硒和茶多酚及其配伍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组织硒沉积量,肝中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二因素三水平设计,在团头鲂幼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酵母硒(按硒计)3个水平(分别为0,0.25 mg/kg,0.50 mg/kg),茶多酚3个水平(分别为0,50 mg/kg,100 mg/kg),进行排列组合后得到9组日粮。选用体重为(1.75±0.01)g团头鲂1 350尾,随机分为9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酵母硒和茶多酚均能显著提高团头鲂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当日粮中硒缺乏时,两者互作效应显著(P0.05);而当硒适量或过量时,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2)日粮中单独添加酵母硒能显著提高团头鲂肌肉和肝中硒含量(P0.01),而茶多酚对组织硒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两者对硒在肝中沉积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3)酵母硒和茶多酚均能够通过诱导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来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性能,不同的是酵母硒主要上调Ma GPx1和Ma Cu/Zn-SOD基因m RNA表达,茶多酚主要上调Ma CAT基因。4)酵母硒和茶多酚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两者配伍上调了Ma GPx1基因m RNA表达量(P0.05),对Ma Cu/Zn-SOD和Ma CAT基因表达有促进作用,结果两者配伍显著提高了肝总抗氧化能力(T-AOC)而显著降低肝丙二醛(MDA)含量(P0.05)。综合分析,建议当基础日粮中添加0.50 mg/kg酵母硒和50 mg/kg茶多酚时,即在提高生长指标的同时较好的提高各抗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肝中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条件下,人工诱导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产卵并在显微镜下对其胚胎和浮游期幼虫的形态进行连续观察和拍照,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温度对其浮游期幼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偏顶蛤亲贝人工催产时,以流水刺激4 h,阴干12 h为宜。偏顶蛤卵呈圆形或卵圆形,沉性卵,卵径为(82.6±3.2)μm,精子鞭毛型,全长约50μm。在水温19~21℃下,偏顶蛤受精卵发育至D形幼虫(壳长104.0μm±4.3μm)、匍匐幼虫(壳长255.8μm±15.0μm)和早期稚贝(壳长329.1μm±5.8μm)分别历时20.5 h、20 d和36 d。水温是影响偏顶蛤幼虫生长和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幼虫适宜水温为15~20℃,15℃组幼虫畸形率显著低于20℃组,生长率20℃组最高达5.4μm/d;水温25℃和30℃下,幼虫畸形率均显著高于15℃组和20℃组,并分别在第6天和第4天全部死亡。相对于高温而言,偏顶蛤幼虫对低温的耐受能力更强。本文旨在为偏顶蛤繁殖生物学和苗种繁育技术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2010年5-9月期间,对上海市奉贤区两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场22个养殖池塘水体叶绿素a(Chl.a)、水温(T)、pH、溶解氧(DO)、透明度、溶解性总固体(TDS)、化学需氧量(CODMn)、氮磷营养元素等15项水质因子进行测定。取107组测定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利用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模拟水质因子与凡纳滨对虾养殖塘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根据主成分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获得4个累计贡献率达到77.56%的潜变量,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潜变量F1对于叶绿素具有最大的相关性,建立了描述水质因子潜变量与Chl.a含量间相关性的模型:C Chl.a=0.140+0.121·F1。研究表明,在各水质因子中,总磷(TP)与化学需氧量与Chl.a有极大的正相关:CChl.a=-0.052+0.005CODMn+0.188TP;且磷为塘内初级生产力的限制性因子。因此,有机物和磷含量是控制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8.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和响应曲面方法研究了温度(T,℃)和盐度(S)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人工受精率(FR,%)和孵化率(HR,%)的综合影响.设定的温度范围为20~34,盐度范围为0~18.建立了温度、盐度与受精和孵化之间关系的定量模型,并通过分析明确了温度与盐度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在温度与盐度较高或较低范围内受精率与孵化率都处于较低水平.温度和盐度的一次与二次效应对受精与孵化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温度与盐度二者间协同效应不显著(P>0.05).建立了吉富罗非鱼受精率与孵化率的多项式方程,复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57 8和0.960 1 (P<0.01),可以用于预测吉富罗非鱼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利用统计优化技术明确,在温度27.14℃,盐度8.95时,罗非鱼最佳的受精率为80.8%,孵化率为77.63%.本研究旨在考察温度与盐度同时变化对吉富罗非鱼受精率与孵化率的影响,探讨最佳温度-盐度组合以增加吉富罗非鱼苗种产量.  相似文献   

9.
热带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温跃层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印度洋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温跃层参数适宜分布区间及季节变化,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热带印度洋各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并结合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本文绘制了月平均温跃层特征参数和月平均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热带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渔场CPUE时空分布和温跃层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温跃层上界深度、温度和下界深度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眼金枪鱼中心渔场分布和温跃层季节性变化有关。夏季季风期间,高CPUE渔区温跃层上界深度在30~50 m,浅于冬季的50~70 m;温跃层上界温度范围为24~30℃。在冬季季风期间,高CPUE区域对应的温跃层上界温度范围为27~30℃;从马达加斯加岛北部沿非洲大陆至索马里附近海域,温跃层下界深度在170~200 m时的渔区CPUE普遍较高;当深度超过300 m时,CPUE值均非常低。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最适温跃层特征参数分布,得出大眼金枪鱼最适温跃层的上界、下界温度范围分别是26~29℃和13~15℃;其上界、下界深度范围分别是30~60 m和140~170 m。文章初步得出印度洋大眼金枪鱼中心渔场温跃层各特征参数的适宜分布区间及季节变化特征,为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采用行为学方法,对体长2~7 cm、体质量2~30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实验室水槽中自然光照下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分别记录了刺参在水槽中无礁(对照组)和有礁区域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不同形状、材料及距水槽底部不同空隙的人工参礁对刺参的诱集效果.实验观察发现,刺参在水槽中有明显的爬壁现...  相似文献   

11.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策略及在水产动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基因组选择的概念自2001年由Meuwissen等提出后便引起了动物育种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美国的研究小组已经应用该方法进行了优质种牛的选择育种,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在鸡和猪的选择育种中也有该方法的应用,但在水产动物选育中尚未见该方法使用的报道.本文对“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概念和提出背景进行了归纳,对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优势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其具体的策略,总结了目前全基因组育种所广泛采用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旨在为该方法在水产动物育种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人工隐蔽物及投喂频率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内水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15.24 g±2.9 g)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3种人工遮蔽物的行为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7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800 ind/m3,1 200 ind/m3,1 600 ind/m3),隐蔽物、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许氏平鲉幼鱼(0.50 g±0.02 g)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采用的3种隐蔽物对许氏平鲉幼鱼均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其中扇贝笼改造的隐蔽物S1诱集效果最好。2)遮光条件可以提高隐蔽物区域幼鱼的分布率,但与自然光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3)在实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无隐蔽物条件下,低密度组的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中高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终末体重则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隐蔽物的设置显著提高了中、低密度组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P0.05),高密度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换率也有显著提高(P0.05)。4)放养密度和隐蔽物对于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离散影响显著(P0.05),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呈逐渐增大趋势;相同放养密度下,放置隐蔽物的各组幼鱼生长离散均小于未放置组,其中低密度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中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5)3种放养密度下饱食投喂频率为1次/d处理组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饱食投喂频率大于2次/d时,各处理组幼鱼生长离散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体重0.5~5.8 g的许氏平鲉幼鱼,当放养密度为1 200 ind/m3条件时,通过投放人工隐蔽物,选取2次/d的饱食投喂频率,可显著降低生长离散水平,并使幼鱼获得较好的生长。本研究旨在为许氏平鲉健康苗种培育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摄食水平对食蚊鱼生长、卵巢发育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27.5±0.5)℃水温下设高、中和低3个摄食水平,研究雌性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幼鱼至初次性成熟期间的生长发育和能量收支,为探讨食蚊鱼的环境适应性和生态入侵机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初次性成熟雌性食蚊鱼的体长、体质量、丰满度、特定生长率、肝指数、性腺系数、成熟卵子数量和鱼体能量密度均随摄食水平增加显著增加;低水平摄食组雌性食蚊鱼初次性成熟的个体最小,体长为(17.98±0.98) mm,体质量为(104.41±3.31)mg,但成熟卵子干重和卵径均不受摄食水平显著影响.实验期间,干、湿物质饵料转换效率均随摄食水平增加呈下降趋势,低水平摄食组饵料转换效率著高于高水平摄食组.随摄食水平减,食蚊鱼摄食能量分配在生长和卵巢发育的比例显著增加,在低水平摄食组其分配比例分别达到56.22%和10.42%.以上结果表明:在食物不足的条件下,食蚊鱼初次性成熟个体呈小型化,但卵子大小稳定,饵料转换率较高,摄食能量分配在生长和繁殖上的比例增大,这些特点有利于其适应不同入侵生境.  相似文献   

15.
南极磷虾脂肪酸组成及多不饱和脂肪酸质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10%浓硫酸-甲醇溶液为甲酯化试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南极磷虾(Euphausua superba)的脂肪酸组成.根据GC/MS标准质谱数据库检索,结合有机质谱学规律,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裂解规律和质谱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建立了特征离子确定其碳数和双键数,α离子和ω)离子分别确定脂肪链羰基端和甲基端双键位置的方法.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从南极磷虾中鉴定出27种脂肪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13种,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占总脂肪酸含量的40.64%,高于一般海洋鱼虾类,表明南极磷虾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脂质开发潜力.本研究旨在为南极磷虾营养评价和南极磷虾油等产品的研制开发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鉴定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细鳞鲑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器官发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连续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胚胎末期至仔鱼期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免疫器官(头肾、胸腺及脾组织)早期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验水温为10.0~16.2℃时,细鳞鲑的免疫器官原基发生及其淋巴化的先后顺序均为胸腺、头肾和脾。仔鱼出膜前5 d胸腺原基形成,出膜前1 d胸腺即出现少量淋巴细胞,仔鱼19日龄后,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渗入胸腺实质而形成小梁,仔鱼35日龄左右,胸腺己经分化出模糊的内区和外区;仔鱼出膜前2 d,出现头肾原基,由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组成,仔鱼3日龄后,头肾由肾小管构成,10日龄后,组织开始淋巴化,仔鱼35~45日龄,肾小管上皮细胞开始退化,头肾内出现血窦,并进一步淋巴化,50日龄后,肾小管退化完毕,头肾主要由淋巴组织和大量血窦构成;5日龄细鳞鲑仔鱼,脾原基出现,16日龄后,脾开始淋巴化,35~50日龄,脾内建立起发达的微血管系统以及血窦结构。细鳞鲑的免疫器官分化较早,其发育速度较其他淡水硬骨鱼类相对滞后,但组织淋巴化速度较快。本研究旨在揭示细鳞鲑早期死亡率高的根本原因,为实现细鳞鲑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中游浮游植物多样性动态变化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运用灰关联分析、单因子评价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相结合的方法,于2010年5月、7月、9月通过对黑龙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动的研究,评价黑龙江中游(黑河?抚远江段)水质现状。结果表明:黑龙江中游浮游植物共计8门115种属,种类组成以硅藻为主。浮游植物的多样性丰富(H’、J三季均值分别在3.66~3.86、0.83~0.88之间);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绥滨、黑河、三江口江段;黑龙江中游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较春、秋季丰富。应用灰关联分析评价黑龙江中游水质类别,呈现黑河、逊克、嘉荫、萝北、绥滨、三江口、抚远采样点水质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Ⅰ类水质的关联度最大,分别为0.788、0.903、0.851、0.856、0.864、0.791和0.879。结合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灰关联分析、单因子评价法综合分析,黑龙江中游(黑河-抚远江段)水质现状良好,属于寡污-清洁型河流,水质类别为Ⅰ-Ⅱ类,能够满足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索饵场的水质要求。同时,黑龙江中游江段浮游植物多样性丰富,水质现状良好,也为恢复渔业资源,保护水生生物提供了条件。本研究旨在为黑龙江中游生态环境评价以及合理制定资源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年间变化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 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食物链越来越短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平均营养级从4.4下降到3.4, 平均以每100.19的速度下降高于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下降速度种类组成的变化、个体小型化以及摄食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引起莱州湾生态系统营养级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全营养破壁酵母对仿刺参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质量(0.65±0.03)g,基础饲料中添加5%(质量分数)全营养破壁酵母为实验饲料,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分别于投喂后第15天和第30天检测仿刺参体腔细胞数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于第30天计数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实验组仿刺参体腔细胞数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ACP、AKP、CAT活性均比对照组有所增高,其中第15天CAT活性和第30天AKP活性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投喂破壁酵母对仿刺参肠道菌群有一定影响,可显著降低肠道内异养菌总数及弧菌数量。研究表明,全营养破壁酵母对仿刺参非特异性免疫活性有增强作用,且对肠道有害菌群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适宜添加量等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全营养破壁酵母在海参育保苗中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仿刺参安全健康养殖开发新型绿色添加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雌核发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对象,根据Gen Bank收录的牙鲆生长激素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D29737)设计9对引物,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50尾雌核发育牙鲆生长激素基因编码区和启动子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筛选,共获得有效序列1 838 bp,启动子区117 bp,内含子区1 050 bp,外显子区671 bp,覆盖牙鲆生长激素基因78.3%的序列。共检测到7个SNPs,平均发生频率为0.38/100个碱基,其中颠换型3个,插入型2个,缺失型2个;内含子区4个(Intron I:C477T、1 091~1 092/insert T、1 129~1 130/insert A;Intron IV:1 906A/-del),外显子区3个(Exon V:2067T/-del、A2006C、A1974G);SNPs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477T和2 067T/-del两个位点对牙鲆的体重、体长、体高等生长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他5个SNPs对牙鲆生长性状均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可为牙鲆生长性状的SNPs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